《美国要习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要习惯-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既然,大中至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而文化又是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对像中国这样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来说,这一决定作用更是突出。不像小国,可以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外来移植。如印度,这样的大国,因被植民而移植外来文化时,至今都谈不上成功,而且这种文化怪胎也将会长远制约印度的发展。中国的幸运在于,还没有被完全殖民化,虽然遭受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但中华文化的根还在,只是现在,培育这根的土壤,有些贫脊了而已。

  十多年前,有首歌,叫《把根留住》,留不住根的文化最终要灭亡,留不住根的国家,最终要势微,留不住根的民族,最终要衰微。根就是,文化内在固有的东西,有这东西,文化才能延绵流长,才会枝繁叶茂。今天看到了,关于著名历史学家研究《清华简》的新闻,谈到,《尚书》某些篇目,重现天日,看到了秦妈皇焚书以前的《尚书》,其中有一篇暂名为《保训》的,里面有周文王遗言,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中”。这同历来儒家对“中正”的看法是一致的。说明,儒家并不是后人所说的杜馔家、改造家,而是承继了历史文化的。 能进行这种承继与发展,数千年延续,是因为有这文化的根在那里。

  而这根,是不可能轻易被外来文化所浸袭和替代的。现在的日本与韩国,可以说,自个有韩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但对中华文化来说,他们只是子文化,无论如何辩解,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原因何在?就是文化的“根”相同。

  一切,试图改变这根的想法和做法,就是对历史文化的庸俗背叛,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的尝试,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并不是说,不能进行枝叶的创新与改变。当年,清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成功,但就这一想法来说,是符合不同质的文化间冲突与融合的规律的。不过,清人的实践活动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实践,说明了一点,在剧烈变革时期,特别是文化上中外冲突激剧的时期,少数人的设想与实践是不能超过文化这个大范畴的。

五、大中至正——中国人的智慧(4…5…2)
五、大中至正——中国人的智慧(4…5…2)

  对当今中国来说,文化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上一世纪,只是简单解决了政治与经济问题,对在保持中华文化本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文化问题,实际上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问题,至今还是一项尚未成功的历史任务。这一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中国走向世界的后劲将严重不足,最终也会制约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走向世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

  如上所析,在当今中国,如何进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与实践呢?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模式。这里,我还要加上一条,就是,“中西融合,走向世界。”意思是说,中西文化为种以“中体”为基础的融合,最终不仅要中国实现复兴,而且要走向世界,让世界因之而繁荣,就是要世界大多数国家,能从中获益。让他们也感觉到,有必要参照中国的文化来改造自身的文化。对一些小国小民族,还应是文化母体般的借用。

  “中体”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秉持大中至正之道,以德为先,修己治人,以举措天下。一种由内到外、由里及表、由近及远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文化模式。二是“有国才有家”的社会认同理念。三是“安分守纪”的社会秩序观。这里的“分”,就是社会中,各阶层各居其所,和安其所。“纪”就是国家的礼法制度。四是,“怀远柔迩,恩威并用”的国际外交模式。中国传统外交,不像现在的外交,讲利益,而是讲“修德以服远。”甚至,远人来宾,其所贡远低于所获得的恩赐。五是“春秋大一统”。中国是要有王的,是要中央集权的,是要全国统一的。在中国历史上,除非是实力因素而分裂,否则,都是要寻求统一的。从来没有,在实力可及的情形下的和平相处。六、重祭祀,对人格神、自然神及祖先都有一种强烈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深刻影响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其落脚点不在神而在人,最终要当政者善治人民,要人民顺从为善。

  “西用”的要点是:一、以个体*为中心,延伸出来的自由、平等、*观念与相关制度安排。尤其看重个体生命权,崇尚并鼓励个人奋斗,个人对国家的义务是有限,国家保障*。二、权力的分立与制衡。虽然这种分立与制衡并未超过统治与被统治的根本方面,但在协调与缓和两者矛盾与统治者内部矛盾之间,达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空前高度。三、重商、重科技,以物质利益为首要的社会驱动力。四、宗教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深入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对社会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又在原有宗教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变革,相比中世纪宗教,很灵活自由,对人的约束性降低。五、社会舆论与监督在制约政治人物的同时,又为政治人物操弄民意提供了便利。六、在国际关系上,崇尚实力与利益原则,忽略德义。

  无疑,“中体”与“西用”,其产生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因而无所谓对错,都对自个的国家民族产生的积极的作用与消极的作用。在近现代社会,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基本上会遇上这种在文化及现实政治中自身的“体”与外来的“用”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中体”与“西用”具有普遍性与时代性。因此,尽管没对错,在冲突与融合中,相互吸收与借鉴却是必要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吸收与借鉴,有主动与被动、主动与慎远的差别。权宜与被动下的吸收与借鉴,通常是特殊时期的一种无奈。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主流就是这种“权宜”与“被动”。而改革开放以来,则是以“主动”与“慎远”为主流。但这种“主动”与“慎远”,笔者以为,“主动”有余,“慎远”不够。说白了,于“西用“的某些主要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借鉴,予“中体”的某些主要方面又关注与借鉴不足。此外,这种“慎远”,上未深鉴中国历代治乱,下未深明中国数世未来。而在治国治民方面,历史的厚重性,文化的宏观性与势形的全球性等方面,思虑与涉入不足。

  下节将探讨,中体与西用,在基于中国情的融合问题。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中体西用——中国式民&;主?(4…6…1)
(4…6)中体西用——中国式民&;主?

  “民之主为民”,是谓“民&;主”。此概念,将人民的争所谓的权与利,转变为,政府对人民权利的施与与保障。强调了政府的主动责任与义务,而不是迫使人民来争权夺利,在合理的限度内,对人民的权利进行充分的保障。

  前者的实现,有三点,一是政府的自觉,二是职责的约束,三是人民的推动(监督)。这三者能达到1+1+1>3的效果,那么,这种治理模式,是可以达到的。在这三点中,“政府的自觉”是根本的,首要的,“职责的约束”其次,“人民的推动”居三。这是一个本末问题,只有当“本”不足的情况下,“末”才应起作用去固“本”。而西方式民&;主,首要是“人民的推动”,其次是“职责的约束”,其三才是“政府的自觉”。

  如果以三者的重要性来分区,前者权数比例应为:政府的自觉50%,职责的约束30%,人民的推动20%,而后者则为:人民的推动50%,职责的约束30%,政府的自觉20%。两者顺序相反,而这相反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就是,文化本质的区别。前者相信人本善,故强调自律,后者相信,人本恶,因而强调它律。自律重教化,其次是法制;它律重法制,其次是民意。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于社会活动分工原则,人民与管理者的分工与职责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把不合适的人放到一个领导岗位,是不可能管理好国家的。中国历史上因为世袭制,有许多不适任的君主,在这种不适任的情况,就最容易发生权臣、宦难与女祸。而西方式民&;主,在机制上,虽然以民意的力量加强了对执政与权力的监督,但一个非常重要的负作用,就是激发人心中的争夺心,容易导致人欲膨胀,奢望一些非分之想。古人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情不可恣。”实事上,从个人来看,常遭祸乱的也是那种,外张有余,内张不足,导致内外失调的那类人。从国家社会还来也是如此,尚争的社会常乱。在《史记&;#8226;礼书》里面,司马迁谈到礼之由起时,“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我想起了孟子对梁惠王说的话:““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前贤早已洞察人欲膨胀,带来的争权夺利的危害性,就从本源入手,损欲宁争,不足与遗漏部分则用法制来补足,而西方则相反,在争超过限度发生后,用法来制约,在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里“使人畏惧”的政治理念下,进行事先防范。事实上,人的情欲如水,当在高坝下,水是清的,美丽的,如果决坝,那么,水就会变成洪水,四处肆虐。作为人及其群体,不能是没有限制的。自由从来就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不符合群体发展的规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在制度上提供了对权利的监督的同时,同时也开启了人心里的贪念与争欲。到最后再用法来围堵。相比中式民&;主,是舍本逐末的。

  所谓“中国式民&;主”,最薄弱之处在于,政府的自觉,在人的贪欲与利益争夺面前,会经常出现不足,而人民由于不掌握相应的权力,因而,人民对政府的监督也不足。在没有有效的外部约束下,人的道德良知与品行,是经不起情欲的不断浸蚀的。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对法律的轻视,又会让人们在利益面前,以身试法,甚至以身践法。 。。

四、中体西用——中国式民&;主?
如何保证人民对政府的有效监督,同时又避免人民因行使这种监督权而产生的多欲多争,或是中西融合的重点所在。

  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比较有明显的几点进步:

  一、在最高权力的转移上,由一家世袭制就成了群体世袭制。这避免了因个人能力不适任而出现的政治权力争夺斗争。二、因社会进步,杜绝了宦官与后宫干政的问题。

  三、军政分离与全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统一,减少了藩镇割据的可能,但地方坐大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依然存在。

  四、女性得到尊重,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五、由于交通与网络的发展,社会交流与沟通便捷。

  六、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虽然目前这种教育仍偏重于获取物质报酬方面。

  现代中国(比较稳定的时期)与传统中国(比较稳定的朝代的比较稳定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