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京更自信了,当然!(2…4…2)
而新华网世界问题研究中心评论员詹得雄则在2008年对中国模式作了几点总结:
第一,中国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第二,稳定压倒一切。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所所长桑德施耐德今年1月对记者说:“中国发展的成功和失败其实就只有‘一线之隔’,走错一步,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保持稳定’”。
第三,领导核心是关键。沙特*《中东报》2005年6月5日的文章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有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调动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第四,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
第五,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德国《新德意志报》2008年2月7日的文章说:“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这种*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
第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 “北京共识”这一概念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学者乔舒亚&;#8226;雷默写道:“实现现代化的最佳途径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不是试图采取‘休克疗法’,实现大跃进。”
如果,由我来解读,用几个中国传统的词汇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臣安其职,民顺其分,人民所得其所,有所终(老)、用(壮)、长(幼)、养(矜、寡、孤、独、废疾者)。
其中最关键的是,方向正确,气局宏伟,以德为先,以民为本,领导贤明,以法治国,监督有效,体制灵活,稳定为重。这八条中,当前中国模式,做得最好的是方向正确、气局宏伟、领导贤明、稳定为重;其次是以德为先、以民为本;做得较差的是以法治国、监督有效、体制灵活。如果能将做得不足的地方,在以后赶上,那么,中国模式,就不仅是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对世界也有其历史意义,那就是真正的“大道之行”了,如此,北京的自信就应有持续性,北京的自信就有更深厚的内涵。
以德为先,就是要把“德”放在治国理政、民众教化、经商营生、对外交往的首位,而不是“利”字当头,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众星拱之。惟德能服人,惟德不孤,而有邻,惟德能修身,日进于善。
以民为本,就是把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当作治国的根本,使老百姓,安其家、乐其业,各得其所,各有所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官本位、君本位思想,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领导贤明,一是要求执政党贤明,自觉地将执政党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抓好内部治理,防止与打击*、专权,就是立党为公。二是,执政党要广络贤能,将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治国理政的队伍中来。三是密切联系群众,倾听民众呼声,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所谓“执政为民”。
方向正确,就是国家发展方向正确,执政党的执政目标与方向正确,要有历史性、时代性、先进性。在当今中国,无疑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既是当今中国的发展方向,也是巨大的历史责任,不仅是执政党的神圣使命和职责,也是全体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职责。
气局宏伟,就是执政党要把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家的命运与前途结合起来,人民要把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与国家的命运与前途结合起来。要求执政党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天下为公”、“人民最大”的理念,治国理政,严于律己,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法治国,就是常说的,治国有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真正的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以德为先,为主,以法为辅。这有两点,一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在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过程,要将德治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与实施因素;二是对立法者与执法者的法律约束。
监督有效,就是监督,要求制度保障,要有权利保障,要有社会基础,要有实际成效,要全面,要有始终,要平等。
体制灵活,就是体制要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国家的发展,新的形势,与时俱进,要有这样的一个适应新的变化的机制。不能僵化,至于*、革命。但是,体制灵活,不是朝令夕改,要在灵活与稳定之间寻找一个一平衡点。另外,万变不离其中,一些根本的方面,是要求相当的稳定性的。比如,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等。
稳定为重,就是在中国,任何问题的解决,必须以社会稳定,国家稳定为前提。稳定本身,既是国家发展的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的目标。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稳定才能谈发展,稳定才能搞建设,稳定才能过好日子。
以上几点既是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些因素,也是对中国今后发展的要求。惟有持续,才能保持不败。惟有执着,才能夺取另一个胜利。
北京有理由自信,虽然还不是最好,但心中想着最好,决心做到最好,而且有做到最好、扫清障碍、克服困难的勇气。 。。
五、习惯同行吧(2…5…1)
什么叫习惯?就是习以为常,见惯不惯。最重要的是心理平衡。有种习惯是心里不平衡,在情志方面是不习惯的,基于一些条件、环境、情势的习惯,这种习惯如一战后德国之于凡尔塞体系,二战后日本之于雅尔塔体系,这种习惯是不稳定的。当这些因素变化时,就会打破这种习惯。
当然习惯从来就是力、势(力量)和情、志(心理)的组合。能在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心性。如果,这种平衡,不仅需要国家领导人的睿智,还需要民众的评判与配合的话,那么,就更难达成。
比如,现在的美日关系是,从历史长远来看,就是那种情志的不习惯与力、势的习惯。日本各界领导人迫于美国的力量以及外部中俄等力量而不得不维持日美安保条约,并允许美国驻军,并事实上,成为美国的政治附庸和军事小伙伴。
从美国一直不放松对日本的军事监管来看,美国对日本是不放心的,与其说,驻冲绳美军是对付中俄,不如说,是在监管日本。事实上,美军也担负着这两方面作用的。他与中国传统上以恩德维系的附属关系是不同的,美国人信奉实力,力制是他们维持国家关系的重要方面。这一事实,从势与力方面,美日的互不相信,这是他们同盟关系的利益与力势胜过道义的体现。而从日本民众那里,我们更能看到这种不平衡,日本人虽不像韩国人那样随时可能将民族自卑通过激烈的行动表现出来,在其低调、踏实的下面,隐藏着一个颗不平的民族心,越是低调,越是装着不在意,越是可怕。咬人的狗不叫,日本历史上,这样对付过美国,也对付过中国。
历来美国对华关系,这种两种状态都有。长期以来,中国力量一直很薄弱,毛时代,邓时代,甚至江时代,在力量对比上,都不足以让美国不得不刮目相看。但毛时代的勇气和顽强却有效地弥补了这种不足。其实力量,从来就是物质实力与精神实力的组合。中国历史上的汤克夏,武王伐周,都是力量不足而勇气过之,综合力量胜过对方的情况下取胜的。由于中美关系由对抗为主转移到合作为主,因而邓时代与江时代在对美关系上,便少了一些勇气,让美国人习惯了基于力量上的巨大差距而形成的国家比较认知,即中国虽然不是朋友,但也不是当前的敌人,对中国,主要侧重于*与台湾方面。中国方面,也习惯了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即便这种霸主对中国并不是完全的,但在这霸主面前,无论是利益与力势,还是心志与情性,都是基本认可和习惯的。
2000年以来,特别胡时代以来,中国国力在各个方面显著增强,而美国忙于反恐,深陷两场战争,国内经济日渐疲软,财政赤字,对外债务都不断加大,在布什第一任期结束后,美国发现,中国突然强大起来了,上合影响力逐步加大,中非论坛上,一来就来了四十多国国家元首,经济上,更是步步走高。真是“三日不见,已非吴下阿蒙。”这时,美国就不习惯了。于是便有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争论。如今,美国对自己都还是那么自信,在谈到中国,无论是经济、军事、科技、国际影响力,还是文化、意识形态,虽然承认中国是大国,但还是觉得中国与美国远不如。最近看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的一番言论,说什么,中国造不造航母,美国就不会改变在亚太的战略,还说什么,要中国说明快速发展军力的意图。这就是这种惯常思维,总以为,美国是世界的老大,又是亚太的老大,你中国再怎么发展,我还是老大,你还得要给我汇报汇报,别让我这老大蒙了。
说实话,中国的雄心,是中国人的都知道,按官方的说法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间的说法,重回汉唐。意图还不明显?就你美国不懂?什么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什么叫重回汉唐?造几艘航母算什么?中国再发展什么厉害的武器武备,也不为过。如果美国人还不懂,那么,代替你美国,总明白了吧!而这世界,也只有中国有这个雄心,有这个底气。论人口有人口,论地理,有地理,论文化有文化,论智慧,有智慧,关键是中国人自强不息,忍辱负重和在*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拼博进取的精神,让美国人不得不另眼相看。当这种另眼相看,及其产生的不安、疑虑与恐惧,与美国长期作为世界霸主而固有的自尊自大和其浮浅历史、杂牌种族而产生自卑,就会让美国人心理失衡。
五、习惯同行吧!(2…5…2)
于是对中国的复杂心理就产生了,一方面是害怕中国强大,他们也知道,中国强大起来,就不是一个区域大国,绝对是像前苏联一样的超级大国,即便美国不会被替代,但二个超级大国,对美国来说,可以接受,但滋味不好受,最好是没有。因为,这样,美国必然把现有的一些利益忍痛让给中国。这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就主张进行遏制,如果能成功把中国遏制在区域大国的范围内,那么,美国就会稳做老大位置,也不会再经历以前美苏争霸的恶梦。于是在这种遏制思维下,在军事上,依然对中国以岛链围阻为主,以为只要锁住这条蛟龙,天下就还是美国的。事实上,这是常态思维,从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美国人这样想这样作也无可厚非。与其放龙归海,不如困龙浅滩。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以来,是美国秩序的既得利益者,看看中国这三十年来,特别是2000年来的迅速发展,就知道了。所以,美国人对中国的遏制思维,无论是想法与行动,都是正常的。这一点,中国到是习惯了。
但事实上,对中国遏制,从来没有贯彻到底,即便在军事上,也留有缝隙。这是美国对中国心理的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