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行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姚明行动-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面,很容易会让人觉得自己只是体系中的一分子而不是一个教练。王维君几乎把自己的半辈子时光花在了北京工人体育馆的业余体校里。一万多天,从没有停止过。
  这所体校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都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球场用坚硬的泥土铺成的地面上,原来的场地线很久以前就被磨掉了,现在都是用粉笔画成的。涂成白色的木质篮板颇有摇摇欲坠的意思,破旧的篮网被几股绳结连在了篮圈上。王维君教练的体形已不复当年。瘦而方正的肩膀,有点发福的肚子,穿着黑色的防水外衣和白色的球鞋,头发还是剪成和当运动员时一样的平头。这天他仅有的动作,就是一口口地喝着大瓶子里褐色的茶水。即使偶尔有篮球向他滚过来,王维君也只是任由它从身边滚过,他的手就像是铅锤一样笔直地插在口袋里。
  

第二章 被摒弃的童年(3)
在过去的日子里,王教练毫不吝惜地关心着来训练的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带着他们向成为国家队明星的目标前进,即使这不一定真的能实现。只有一次,他的梦想成真了,只有一次,一个学生吸收了他拥有的关于这项运动的所有细微的知识,并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可是这个梦想已经逝去。王维君的智慧和经验有一些过时了,不过这现在还有意义吗?篮球复杂的内涵,在场上奔跑的孩子身上是看不到的。这些十岁到十五岁的孩子,没有谁的身上有真正的天赋闪现出来,他们似乎更热衷于模仿在NBA录像带上看到的那些滑稽的带球,而不愿意去学机械般完美的挡拆配合。
  当王维君穿过街道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的时候,北京灰蓝色的天空已经差不多全黑了。他的头低着,没有去注意在体育馆门口值班的穿着制服的警卫。或许是因为这些脸色红润的战士,让他想起了太多关于他唯一的儿子的往事,那个年轻人在部队待了十多年。几年前,王教练常把儿子带到同一块土场上和许多大很多的孩子一起训练,一直到篮筐被笼罩进夜幕里。王维君的儿子是个左撇子,有着不可思议的投篮手感,比学校历史上所有的球员都要长得高,甚至一段时间里,是中国最高的。这个男孩子,王治郅,就是那道使自己父亲的生活不再单调而平凡的闪光。
  如果王教练能够清除掉所有关于儿子的回忆,他大概能过得轻松一些。可这怎么可能?不是因为作为一个有着深厚篮球背景的父亲,使儿子的未来看上去是那么的光明,也不是因为在这里,就是这条泥泞的通向他的办公室的小路上,他的儿子第一次学会了运球。王治郅从来没有远离过这里,即使他很久以前就已经走了。
  从1977年8月王治郅出生的那一刻起,似乎就注定了他会实现父亲和祖国的梦想。和三年后出生的姚明一样,王治郅拥有成为篮球明星的基因:他的母亲,身高1米88的任焕贞,还有他的父亲都曾经是北京女篮和男篮最高的球员。一家人住在北京体院宿舍的一套小房间里,王治郅是跟在父母屁股后面长大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投身到这项运动中去,而且还形成了个人的特点:他对教练很尊敬,有一种坚定的自立的气质,还很争强好胜。王教练第一次把儿子带到体校的时候,只有八岁的他是全班最小也是最瘦弱的一个。但是他比大多数年长的孩子都要高,而且身上罕见地融合了机敏、灵巧和速度。因为他跑起来时有一种毫不费力的优雅,所以得到了“追风少年”这样的昵称。不过没多久,每个人都开始叫他“大郅”。和很多有一个天分超过自己的儿子的教练一样,王维君也非常想把大郅训练成明星。然而他的儿子一开始似乎对成为其他领域的明星更有兴趣。因为对灿烂的星座着迷,即使在工业化的北京城,只能勉强看到很朦胧的天空,他还是梦想成为一个天文学家。大郅喜欢打篮球——这看起来对他很容易——但是他对严格的训练不感兴趣。“我过去常发脾气,”他回忆起自己多么讨厌在周末一定要去参加训练时说,“我非常不愿意去训练,因为训练的时间和电视里播放《变形金刚》的时间相冲突。我所有的朋友都能在周六看动画片,我却一定要去训练。”不过牺牲总是有回报的,很快大郅自己就开始抢出风头了。他的父母一定要儿子接受他们没有受到的教育,于是让他在一所业余篮球很出色的中学登记入学,仅仅在周末带他去体校。1988年,这个瘦瘦的十一岁男孩,已经长到了1米91,很轻松地统领了学校之间进行的比赛。在一项全市小学之间举行的篮球赛事中,他被选进了大赛的全明星队。北京的体育领导们已经听到很多关于王维君儿子的议论。但现在他们算是真正感觉到了他的确与众不同——有这样的惊人天赋,只要有正确的训练和动力,就有可能成为国家最好的选手。随着中国重回奥林匹克大家庭而开始的热火朝天的体育建设事业需要他,一些领导甚至觉得大郅能成为中国在世界舞台崛起的代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被摒弃的童年(4)
这个2003年的冬日,一盏日光灯从天花板上照亮了王维君有点霉味的办公室,使水泥地上的裂缝清楚地显现出来,一双运动袜挂在角落里的金属床的栏杆上。唯一能引人注意的色彩来自贴满了照片和海报的墙壁。大郅在这里无处不在。一个有点脏的玻璃相框里,这个十四岁的瘦高个穿着一身红色球衣,笑得就好像他正抱着奖杯。教练那张表面有些下陷的桌子上,是二十三岁时已经成了明星的儿子——他已经长到了2米16——自豪地穿着中国队队服在2000年奥运会时的照片。还有一张加了框的2001年《新闻周刊》的封面复印件,那是儿子作为中国第一个加入NBA的选手首次出场的情景。被放大在一个典型的美国式的封面上,二十四岁的大郅站在一句作为标题的问题下面,“伟大的飞跃?”充满自豪感的父母用儿子的照片来装饰自己的办公室是很自然的。
  在上海的武康路上卖食品的小贩们都认识这个妇女。几乎每个黄昏,她都会出现在他们面前。她个子高高的,穿着端庄的旧衣服,小声地和他们为放的时间有些久的猪肉或者多余的定量大米讨价还价。摊主们还能记起以前看这位脸色红润的前国家女篮队长打球的日子,她是个以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打球积极闻名的明星球员。现在是1984年,打球的日子差不多已经过了十年,大方正在为家人买做饭的菜。生活对每个人都是不容易的,不过小贩们知道,大方回家后要和丈夫一起艰辛地抚养一个长得那么快的男孩,以至于都要供不起他吃饭了。姚明只有四岁大,可他已经超过了1米2,体重更是达到了二十七公斤——在中国,这已经达到在坐公交车和上理发店时,要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收费了。每个人都称他为“小巨人”。大方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穿过被夜幕笼罩的城市回家。有些年头的枫树在她家附近的街道上形成了一个教堂穹顶一般的顶棚,遮住了午后的最后一缕阳光。上海,中国经济在过去以及将来的发动机,依然处于低迷中,这种迟钝,更加凸显了那场给南方省份,比如广东和福建,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所显现出的活力。邓小平发起的改革还没有在上海开始。人们——尤其是大方——很难想像有一天,这座曾经繁荣的城市会迎来更加巨大的经济发展。那时,这块曾经的法租界里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幽雅,而是一片破败。街上很少有轿车,只有大量的自行车和步履匆匆的行人,也没有路灯,只有从街道旁的楼房里射出的淡淡的黄色的灯光。这些建造于上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的、曾经富丽堂皇的殖民者的公寓,原本是为了一个外国家庭设计的;现在五到六户的中国家庭挤进了这已经衰老的建筑,每个家庭占据一个房间,几乎每扇窗下都有一个水斗,排成了一道高低起伏的曲线。
  大方的家在康平路95号的体委宿舍楼的602室,这里要比她和丈夫刚结婚时分给他们的房子好得多,但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除了一张桌子和两个特大的床之外,就没有什么家具了。和当时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寓所一样,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没有家用电器——而且非常奇怪地没有门框。“我们拆走了门上面的气窗,”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这样我们就不会撞到头了。”
  让他们那个长得飞快的孩子吃好穿好,是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大姚在上海港的工作收入很低;大方在体育运动科研所做行政工作,每月的收入是四十元左右,仅仅是她许多同事的一半。夫妇俩还有一般家庭没有的额外花费——他们的孩子长得太快了,所以裤子总是太短,鞋子总是太小。大方和大姚自己只能日复一日地穿着同样的开始褪色的衣服,破了就在上面打上补丁。
  由于姚明的饭量差不多是普通中国孩子的两倍,定量配给这个家庭的牛奶、肉、大米似乎永远是不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中国差不多每样东西都是严格按定量配给的——食物、布匹、肥皂、煤,要让一户都是大个子的家庭吃饱,那些定量券可就太少了。大方和大姚差不多把他们所有的收入都花在了食物上,有时候他们只能饿着肚子坐在桌子边上,看着儿子狼吞虎咽。当大方年迈的父亲在妻子去世后搬来和他们同住的时候,这个家庭的开支就更加紧张了。陆斌记得那个时候,她有一次去拜访这位老上海队的队友。“那一次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大方刚从菜场买了一条鱼回来,”她回忆说,“她把鱼最好的中段给了姚明,头给了自己的父亲,尾巴给了丈夫。自己什么也没剩下。”
  

第二章 被摒弃的童年(5)
许多年后,大方把儿子的茁壮成长归功给了国家的政策。“身体里的遗传基因,让他长得非常高,”她说,“因为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他有比我们小时候更好的营养。”只是那个时候,大方一直要为儿子的下一顿从哪里来犯愁,不知什么时候家人能够不再为这个烦心。姚明小时候一直体弱多病,因为身体一直在长,导致他营养跟不上。大方是个非常自强的人,所以不会去寻求帮助,但她的很多朋友在为她奔走求助。
  与此同时,这个家庭得到了其他好心人的帮助。为了长身体,姚明住在爷爷奶奶身边,他能受到比较稳定的照顾,还能吃到更多的食物。一次,大姚在火车上和一个在上海牛奶厂工作的人聊天。当他提到配给他家的牛奶定额卡,只能满足自己正在长身体的儿子一半的需要时,这个牛奶厂的人答应给大姚提供帮助。以后几年,他给姚家提供了一张额外的定额卡,于是姚明终于能够得到满足他成长需要的钙了。
  1984年9月12日姚明四岁生日那天上海《新民晚报》的一个记者和摄影师来到姚家作一个特别报道。大方和大姚被认为是中国最高的夫妻,记者想看一下他们备受期待的婚姻的结晶。记者在一篇混进了神秘的宿命感的文章里,描述这个男孩他们称他为“小胖子”——在这个物质短缺的国家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充满赞美之意的昵称了——从午睡中醒来,似乎不太高兴,一直闷闷不乐,直到他的父亲递过来一个篮球。“爸爸,带我去打篮球!”小姚明叫道,他的父亲同意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