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描述往往是:“他做了一辈子的单身汉。”然而,我们不免会怀疑:为什么他死得这么早?他一辈子都是孤家寡人吗?他抽不抽烟,喝不喝酒?他先天的体质比别人差吗?抑或那只是个巧合?
6岁就被寂寞纠缠
1999年2月26日,《 纽约时报 》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国际知名的古董钟表收藏专家温斯洛普·艾迪去世,死因是霍金氏症,家里人说他享年61岁。温斯洛普的外祖父摩里士·凯洛格( Morris WKellogg )是位著名的工程师,拥有石油工业以及美国的核子武器工厂等财产,让温斯洛普得以随心所欲地追求他对古董钟表的兴趣,那是他在6岁时就已产生的热情!在他死后,那些收藏品估计价值好几百万美元,全都捐给了纽约的福立克美术馆。
《 纽约时报 》在讣告中,对温斯洛普的生平与交际给出了若干拐弯抹角的暗示,除了钟表方面的兴趣外,这位艾迪先生在6岁开始就写日记,一直到死都没有间断。关于他的日记,《 纽约时报 》写道:“粗看之下,其中的细节很像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风格( 艾迪先生会为某位朋友答应过却没有回电话的事,絮絮叨叨地写上好几页 )。他的几位朋友相信,这批分量惊人的日记,终有一天会被当做纽约都市生活的重要社会纪录。”讣告描述说,艾迪先生这人有点“反常”,不过在社交生活上似乎表现得很积极,他显然一辈子打光棍,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相依为命。
我们不禁又得问同一个问题:为何他如此盛年就离开人世?是什么因素让他罹患了霍金氏症呢?仅仅是命该如此?基因异于常人?答案不得而知。或许是另有隐情的环境因素?抑或是他从孩提时代就遇到了寂寞问题,从而遁入古董钟表不断旋转的机械世界,以回避让他痛苦的事情?绝大部分的孩童并不会在6岁起就开始写日记,或是终其一生维持着这种自我的沟通,然而,任谁也无法指望在报纸的讣告栏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事实昭昭的是,他死于61岁,单身,热爱古董钟表,从6岁开始写日记,太过年轻就死去。
死于同一夜的双胞胎姊妹
痛失所爱和突然死亡的关联经常被医疗文献报道,有一则报道甚至描述了一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姊妹不寻常的同时死亡事件。耐人寻味的是,她们死亡的地点是北卡罗莱纳州一家精神病院。这对双胞胎姊妹都未曾结婚,一辈子没有长时间分开过。21岁时,两个人的精神状态开始恶化,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对人际交往失去兴趣,睡眠和食欲也发生障碍。
31岁时,由于日益严重的疑神疑鬼和妄想,两人双双被送入精神病院。在父母的施压下,她们曾经两次出院,但是仍然未能适应外头的正常世界。几年后最后一次入院时,她们拒绝进食,抗拒所有的社交接触,拒绝回答问题。绝食越演越烈,院方决定将这对双胞胎分开,送进不同的病房,因为医护人员发现她们相互支持,采取抗拒的态度。以下的描述,是她俩分开的头一晚所发生的事件。
两名患者跟平常一样,到处走动,后来上床睡觉。在夜间10点20分、11点30分和12点例行巡视时,两名患者都已入睡,观察她们的呼吸,并无异样。到了3月12日上午12点45分,双胞胎甲被人发现已经死亡,大家急忙察看双胞胎乙,发现也已死亡。医院立即组织检查两姊妹遗体,发现她们死于差不多的时间。双胞胎甲死亡时无人知悉,双胞胎乙则还有一名患者同住。显然,就在两人死亡前不久,双胞胎乙站在病房窗户旁边,眼睛看着楼上姐姐那间病房的窗户,随后倒在地板上,这是她的遗体被发现的地方。由于病人早已习惯其他患者的怪异行为,因此他们觉得这种不寻常的事件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沮丧让心脏破碎
上文提到的心脏病案例里,亲人死亡不久即出现的猝死,倒是有若干临床上笼统的直觉和假设。虽然对于上述的个案,顶多只是直觉和假设,不过学者最近已能在这一类的个案研究里,为心脏病独立出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
1999年底,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发出一份名为《 沮丧将让你的心脏破碎 》的医学报告。( 就纯粹的私人感受而言,在过去那么长的时间后,我第一本书的书名终于进入了主流的医学思考,让我不禁有一丝快慰。 )在该份报告里,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引述近期许多医学上的发现,包括在巴尔的摩和蒙特利所做的研究,提醒临床医师应更加认识到,情绪沮丧是心脏病一大危险因子的事实,必须连同其他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危险因子给予同样的重视。
巴尔的摩的研究由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委托的专家主持,选择1551名研究对象,他们参与研究计划时没有任何心脏病的症状,然而,在历经十四年以上的追踪之后发现,情绪沮丧者罹患心脏病的可能性竟四倍于没有这种心理问题的人。蒙特利的研究前者类似,研究者观察罹患心脏病的病人,结果发现:心情沮丧的患者半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也是四倍于没有这方面困扰的患者。
1996年,苏珊·艾芙森博士和她的伙伴以芬兰库皮欧的942名中年男士为观察对象,也有类似的发现。她们指出:心情灰黯绝望的人,在四年内罹患动脉硬化症的比率,比心态乐观的人高出了20%。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区别就像是每天抽一包烟的人跟不抽烟的人在危险性上的区别。”
若干重大研究经过重新探讨,也发现心情沮丧与心脏病及猝死的危险增加关系密切。艾摩利大学和宾州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为数甚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心情沮丧不但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心律不齐和猝死的重要原因。
美国国家老年学研究所的白朗黛·朋尼克丝博士( DrBrenda Pennix )和她的研究伙伴最近也报告,长期心情沮丧的老年人罹患癌症的危险性高达88%。在《 美国癌症学会期刊 》刊出的一篇论文里,朋尼克丝博士等人推断说,心情沮丧可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使其无法和癌细胞对抗。这项论点的依据,是从马萨诸塞州、康涅迪克州和爱荷华州4800位7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身上得出的。
研究人员分别在1982年、1985年和1988年访问了所有的人,当时没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受访时,每一位参与者都接受了标准心理状况评估的测试,看看有没有心情沮丧的问题。1992年,研究人员又回过头来检查纪录,结果发现当中的146人有长年的心情沮丧问题,这些人罹患癌症的危险性比其他的受访者高出88%。
心情沮丧几乎总是伴随着逃避他人的倾向,他们很少与别人打交道,很难沟通,寂寞、自暴自弃的感受越来越严重。这些现象从心情沮丧的患者身上都能看到。威廉·史泰伦有一篇描述自己和沮丧搏斗的自传文章,在写到这些倾向时尤为扣人心弦。这篇文章名为《 看得见的黑暗 》,他捕捉到人在极度沮丧时寂寞和社交孤立的痛苦感受。他也丝丝入扣地描写妻子给予的支持,那种爱成功阻止了他毁掉自己的行为。
可见在最近这些专题研究之前的数十年,已有不少的先驱研究者,指出了沮丧、社交孤立、生命中的打击、孤单这些因素与突然死亡之间的关联性。
。。
极度寂寞的巫毒之死
华特·坎农是哈佛大学一位著名的生理学教授( 也就是率先提出战/逃生理反应的那位科学家 ),他曾经开放式地写文章讨论“巫毒之死”现象。在巴西、非洲、新西兰、澳大利亚、夏威夷群岛、海地和英属盖亚纳有很多关于原始部落中突然死亡的报道,坎农教授对此深感兴趣。他详细研究之后发现:这些不幸的人在猝死之前,通常都经历了与人群疏离、极度寂寞、社交孤立以及完全得不到任何社会支持的痛苦。要想逃避这种迫人的社会氛围,死亡是唯一的选择。坎农的结论是:
与生活在文明社会、受过教育、得到良好保护的现代人相比,原始部落居民对他们所置身的洪荒世界欠缺深度的认识,惶惑不安,作为精神支柱的社会环境对他们而言可能更重要,意义更重大。
他进而推测说,少了部落的社会支持,内心的恐惧可能膨胀到无远弗届,从而导致精神状态剧烈改变,甚至可能生命突然终结。
。 想看书来
痛失所爱后猝死
然而,随后出现的数据却强有力地反驳了坎农所谓“现代人相对不容易像原始部落的人那样猝死”的论断。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的乔治·恩格尔博士指出,关于猝死,有相当多数据让人想到坎农所说的那种巫毒般的死亡。恩格尔博士花了六年时间,搜集到有关猝死报道的170份报纸( 有很多是罗彻斯特大学印的 ),排除掉自杀因素,并且重建猝死发生时的环境氛围。
恩格尔博士指出,在猝死事件中,有59%的当事人在事发之前都碰到与人际受挫有关的生活事件。这些猝死发生在:
( 1 )某个亲密之人的健康崩溃或死亡之后——36例;
( 2 )心情极度哀伤的一段期间里( 十六天内 )——35例;
( 3 )受到即将失去某位亲密之人的威胁——16例;
( 4 )失去地位或自尊之后——9例;
( 5 )哀悼某一事件或在事件发生的周年里——5例。
恩格尔博士所述的许多案例的确很有代表性。他说,在得知某位亲密的人死去时,有两名青少年竟然猝死。此外,一名14岁女孩,在得知自己17岁的哥哥突然死亡时,女孩当场死亡。第三个案例,一名18岁女孩,在得知抚养自己长大的祖父死讯时,也是当场死亡。
恩格尔还引述了一个跟前述精神分裂症双胞胎类似的案例:一对十分友爱的双胞胎,在39岁那年,竟于一周之内相继身亡,死因不明。
恩格尔博士还引述了以下案例:
( 1 )一名52岁男子,妻子罹患晚期肺癌。他与医生保持着密切联系,也做过心电图等健康检查,在太太病亡前六个月并未发现有罹患心脏病的迹象。但就在妻子葬礼的当天,他却突然因严重的心肌梗死而死亡。
( 2 )一名40岁的父亲,儿子在大街上骑车发生车祸。当儿子满身是伤躺在怀里时,他自己突然倒地身亡。
( 3 )一名17岁男孩,1970年6月4日上午6时突然病发死亡。而一年之前的1969年6月4日,他的哥哥因车祸严重受伤,数个小时后,于5点12分宣告不治。弟弟的死因是前传导性动脉瘤破裂,导致下蛛网膜大量出血。
( 4 )一名55岁的男子,在与分离二十年的父亲重逢时当场死亡,88岁的父亲随即倒地身亡。
( 5 )一名70岁老人在他妻子心脏病康复返家后6小时后突然死亡。13个小时后,他的妻子心脏病再度发作,不治身亡。
内心哀痛与生离死别在这么多猝死事件中的“巧合”现象,促使威廉·葛林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回头研究环绕着心脏病猝死的心理社会背景。他们访问了26名突然死亡男性的亲属( 多半是死者的妻子 ),这些男性死者是位于罗彻斯特的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员工,该公司共有44万名雇员。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突然死亡的案例中,大部分在事发前都有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