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李世民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古人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成语说:“前车之鉴”、“古为今用”、“道冠古今”、“能者为师”等等。
这些名言、俗话、成语里都包含有“古为今用”思想体系。
忍辱负重的司马懿
忍辱负重的司马懿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10万至郿(今陕西眉县)的渭河南岸的塬上,司马懿率军过渭河背水筑垒同诸葛亮相待。诸葛亮为准备长期作战,屯田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这一期间,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均不应战。诸葛亮给司马懿送来一些妇女的衣服,羞辱司马懿不是男子汉。司马懿心中大怒,却强作笑颜:“孔明视我为妇人耶?”接过衣物,厚待来使,继续坚守。
对这件事,《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是相当精彩的,史书上也有相关记载。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所以诸葛亮故意送去女人衣服激怒司马懿。当时,妇女是愚昧无知,懦弱胆怯的象征。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巾帼素衣,把他视为妇人,无疑是个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对方,使之出战。司马懿身为魏军大都督,如果是一般人,绝对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但司马懿老谋深算,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冷静分析:一是战事于魏不利。诸葛亮六出祁山,锋芒正锐,誓与魏军决一死战。刚刚败军之后,如果贸然出战,胜算是很小的。二是蜀国小,力弱,虽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后方悬远,蜀道崎岖,30万大军的补给不易解决,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消耗,所以打算速战速决。魏国则不同,他们国大人多,物力雄厚,战场又离渭水平原不远,补给十分便利,利在以逸待劳。司马懿出于对己彼双方形势的正确估计,在出师前就与魏主一起制定好了战略,以守为攻,拖垮蜀军的作战方略。交战不利,更坚定了其坚守待变的决心。他并非没有羞耻之感,在他看来,受辱事小,战争失败才是大。因而强忍激愤,只在“心中大怒”。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于是,司马懿仍坚壁高垒,静待抗蜀的最佳时机到来。
司马懿的忍,当然不是消极的,他在忍的同时,对蜀军的动静也是密切地注意着,特别注意抓住机会了解蜀主帅诸葛亮的情况。蜀军使者:“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系缆也。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一番话,无意中把蜀国军师诸葛亮的一个重要消息透露给了司马懿:“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呼?”司马懿由此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估计。原来不仅蜀国拖不起,就连诸葛亮的身体也吃不消。
对于诸葛亮的这番侮辱,司马懿没有白忍,形势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蜀军终于熬不住了,盟友吴军又在配合攻魏中兵败合肥,无奈之下,蜀军只得无功而退。
司马懿接受巾帼素衣,很多人都以此为笑料,并以“死诸葛吓退生仲达”笑司马懿之怯懦。但人们却不知道,他如果不堪侮辱,而逞匹夫之勇,蜀军很可能打破魏国防御而挺进中原。即不如此,魏军也会遭到惨重的损失。
司马懿可不是孬种,他隐忍了诸葛亮给他带来的奇耻大辱,反而运用类推的大智慧,从蜀汉使者处得到了“诸葛亮事必躬亲,身体已经支撑不了多久”的重大军事情报,最终诸葛亮没有战胜司马懿,笑到最后的是司马懿。 。。
郑庄公掘地见母
郑庄公掘地见母
春秋时代的郑国国王郑庄公,由于他的母亲姜氏策划他的弟弟造访,郑庄公平定了弟弟造访后,诅咒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再也不想见他的母亲了。
可是,庄公回到国都以后,久而不见母亲,渐渐地开始后悔,不觉自言自语道:“我杀了我的弟弟,又赶走了我的母亲,实在是罪过啊!”
有一个叫颍考叔的人,为人正直无私,以孝敬父母诚信交友而小有名气。
见庄公今天的情况,对人说:“母亲不像母亲,但是,儿子不能不像儿子,庄公今天的举动有伤风化。”
于是,颍考叔代了数头鸮鸟,以献野味为名来见庄公。
庄公问:“这是什么鸟?”
颍考叔说:“这种鸟名字叫‘鸮’,白天看不见泰山,晚上可以明察秋毫。小的时候靠母亲抚养,长大以后就把母亲给吃了,这是一种不孝之鸟,所以要把它吃掉。”
庄公面有愧色沉默不语。
此时正好厨师献上蒸羊,庄公给颖考叔一条羊腿。颖考叔只拣好肉,用纸包裹,收藏起来。庄公赶到奇怪问他为什么。
考叔说:“小臣家有老母,小臣家贫,每日只能用野味来孝敬他老人家,从未享受如此美味。所以,收藏起来带回家中,孝敬老母。”
庄公感叹:“你真实孝子啊!”说到此,庄公不觉长叹一声。
考叔问:“主公为何长叹?”
庄公说:“你有老母可以奉养,得尽人子之心。寡人贵为诸侯,反不如你。”
考叔佯为不知,又问:“姜夫人不是好好的吗,何为无母?”
庄公将姜氏与太叔共谋造反,细述了一遍:“已发下‘黄泉’之誓,追悔莫及。”
考叔说:“太叔(庄公弟弟)已经死了,姜夫人只有主公一个儿子,又不奉养,与鸮鸟有什么区别?如果以黄泉相见觉得为难,我有一计,可以解决问题。”
庄公问:“什么计策?”
考叔说:“掘地直到见泉水,建一地下室,先迎姜夫人在地下室居住,告诉她主公想念母亲之情,她是会答应的。主公在地下室中见母亲,没有违背‘黄泉’之誓,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庄公大喜,命令考叔招募壮士五百人,于曲洧牛脾山下,掘地深十余丈,泉水涌出,在此修建地下室。
地下室修好以后,颖考叔来见姜氏夫人,告诉他庄公思念母亲之情,邀请她前往地下室相见。郑庄公与母亲和好如初,留下了一段流芳千古的孝子美名。
颖考叔巧妙的运用了类推之法,解开了郑庄公心理的难题,简直把鬼谷子的纵横学说运用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
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平,学问也不错。在他70 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 岁的人再去学习,困难是很多的,晋平公对自己的想法总还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他的一位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虽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晋平公问师旷说:“你看,我已经70 岁了,年纪的确老了,可是我还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又总是没有信心,总觉得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不明白师旷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一听,乐了,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说:“此话怎么讲?”
师旷回答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
诚然,不爱学习,即使大白天睁着眼,也只能两眼一抹黑;只有经常学习,不论年少年长,学问越多心里越亮堂,才不至于盲目处事、糊涂做人。 。 想看书来
第二节:象比
第二节:象比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笔者字面理解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别人说话叫做动。自己沉默叫做静。
因其言,听其辞。
根据听对方说话的内容,分析他言词的内涵。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如果有和自己的预谋不相吻合的地方,不能穷追不舍,要采用反向思维的方法进行推理,必然可以得出正确的判断。
言有象,事有比;
语言有表象,事物有类比;
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通过表象和类比,就可以预知对方下一步的变化。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通过对方的事情和言辞的表象进行类比推理。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用隐蔽无形的语言钓取对方滔滔不绝的说,再通过他说的话类比他干的事,就可以得到对方的真实意图。
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
有如张网捕兽,就要多在野兽常常出没的地方布设,按照他的生活规律行事,必然自投罗网。这就是钓人的方法。
常持其纲驱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按照这个规律去说服别人,你来我往,利用语言的表象和类比作为基础,重(重复)、袭(出击)、反(反对)、复(顺应),万事不离宗旨。圣人用这种方法诱导聪明的或愚蠢的人,没有人能够怀疑。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通过“表象”、“类比”,从而推测出事物未来的变化趋势的方法,这是一种中国人的大智慧。
任何语言表述,都是为了表达出语言内容,无论表达的内容是“真”还是“假”,都会形象的反映在听者的脑海之中,就是这个“形象反映”,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无论什么事情,都会有前因后果,正是因为有前因和后果这样一个前后过程,就给我们提供了前后类比的依据。有了“表象”和“类比”这两种思维方法,就为我们深入探索别人内心世界指明了方向。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要仔细凝听别人的陈述,根据听到的内容,分析他言词的内涵,从而剖析他的内心世界。在凝听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和自己的预谋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能穷追不舍,要不动声色,采用反向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所作所为和他的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