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记事·忆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藏书·记事·忆人- 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通过袁明,我认识了韩启德。2002年5月5日,在一次宴会上,袁明将签名本《韩启德院士文集》赠送给我。
  收到这本书后,我照例概略地浏览一番内容。韩启德长期从事心血管基础研究,在肾上腺素受体领域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公认,因此,这本荟萃了韩启德代表性论文的集子,也主要围绕这一领域,专业性很强,读起来难度很大。但是,《韩启德院士文集》卷首有一篇万余字的学术性自述,既讲述了韩启德的成长历程,又讲述了他的学术经历,细读之后,让人不禁对他的奋斗精神大为钦佩。
  早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韩启德就立下了从医之志。那一年,韩启德先是得了猩红热,刚好一点,又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和心包炎,他昏迷了三天三夜,被抢救过来后,又住院三个星期。用韩启德的话说,当时的医疗条件虽然有限,但护理工作“极其完美”。由于他必须绝对卧床,所以护士就从服药到吃饭全部喂到口,以至于他出院后,永远忘不了这些白衣天使了。巧合的是,7年后,当他考取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时,报到时体检的地方居然就是他当年住院的地方。
  1968年底,在持续高涨的“文革”浪潮中,韩启德大学毕业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被分配到陕西临潼,成为一名赤脚医生。早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为自己立了座右铭“要勇敢地生活,做生活中的强者”,立志要成为一个能够战胜自身缺点的人。面对缺医少药的农村医疗状况,韩启德用上了自己全部聪明才智。
  刚到农村的时候,韩启德只在学校学完基础课程,临床课根本没有系统学过。当时他所能做的只有仔细观察病情,并对照病情翻阅从上海带去的有限几本教材。遇到危重病人,他经常亲自护送他们到大医院救治,然后自己也留下来学习大医院医生的治疗方法。门诊看过的病人,只要他没有把握,就骑着自行车上门随访。靠着勤奋和自学,等到他离开农村的时候,方圆几百里都知道了这样一位“韩大夫”。他不但能够做白内障、鼻息肉、扁桃体、阑尾炎、肠梗阻、疝气、大隐静脉曲张、计划生育手术等,还能做胃大部切除、胆结石和甲状腺手术,甚至可以开展兔唇修补等成形手术。由于不少农民习惯于中医诊治,他又自学了中医中药和针灸,掌握了中西结合的治疗手段。他也不满足于农村原有的简陋医疗条件,陆续创造条件,建起了手术室、化验室、心电图室等。
  艰苦的环境,对于意志薄弱者来说可能意味着坟墓,但对于意志坚强者来说,却是磨石和熔炉。韩启德说,在农村行医10年,他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病痛,成为一名备受群众欢迎的全科医师,然而更重要的是增长了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如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打开工作局面的能力。
  

“要勇敢地生活,做生活中的强者”(2)
1979年至1982年,他在西安医学院攻读研究生。1982年至1985年在北京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担任教师。1985年至1987年受邀到美国埃默里大学药理系担任访问学者。在美国,他先是从事神经肽Y(NPY)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随后转到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亚型研究中,在国际上首先证实了α1-AR包括A、B两种亚型,引起巨大反响。1987年,他谢绝许多美国教授的邀请,回国开始白手起家地创建实验室。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唯一的仪器是借来的一台多导生理记录仪。几年后,这个试验室已经有一千平方米面积,上千万元固定资产,数百万元科研基金。
  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韩启德开始担任行政职务。他先后担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会长等。2003年3月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6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
  

匡扶正义、迪吉平安(1)
1984年5月的一天,在英国BSC的Reby厂,一位中国工程师和英籍厂长争辩起来。
  “现在必须马上停止钢包喷吹处理,否则可能冻包。”中国工程师认真地说。
  英籍厂长凑近操控室自动测温记录看了看,说:“没问题,温度超过了1650摄氏度。”
  但中国工程师坚持自己的想法:“自动测温也有可能不准,请相信我。我用炼钢镜做过无数次判断。”
  他们争辩的内容,是这炉钢是否达到了合同规定的1650摄氏度以上。这炉钢将用于生产能够抗硫化氢腐蚀的厚壁钢管,根据技术要求,其硫含量应低于,因此在采用喷射冶金过程处理时,出钢温度应高于1650摄氏度。现在,操控室自动测温记录显示,炉内温度已经达到了规定标准。但这位中国工程师用自带的炼钢镜看了之后断言,温度只有1600摄氏度左右,甚至更低,于是他提出停止钢包喷吹处理。
  “但愿这次是你的眼睛不准。”英籍厂长用了一句英国式的幽默,然后就准备按原计划喷吹。
  “如果你真要坚持的话,那么,我也要坚持一下,”中国工程师说,“我要坚持的是,这炉钢不应列入供货计划。”
  英籍厂长显然还没有领会中国工程师的严肃态度,他拿起笔来,在炉前记录上写道:“徐教授认为这炉温度不够。”然后笑着将笔递给中国工程师,“请你签个字吧。如果温度不够,责任当然在我。但我相信,这炉钢没问题。”
  中国工程师毫不犹豫地接过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徐匡迪。”
  结果,果然有接近200吨钢水冻在包中,造成了一次较大的事故。从此以后,每次出钢时,徐匡迪的炼钢镜都会被用来看一看温度如何。由于这副炼钢镜是徐匡迪从国内带去的,所以又被称为“中国眼镜”。
  徐匡迪是一位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他是我国特殊钢生产和电冶金、喷射冶金领域的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2003年5月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他还是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协会荣誉会员和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但我认识徐匡迪的时候,他已从科研一线走到党政领导岗位上。在上海市,他先后担任高教局局长、计委主任、副市长、市长等职,是我国第一位院士市长。作为科学家,他是一流的,作为政府领导,他也政绩突出,广受拥戴。
  在他担任上海市市长期间,我每次到上海,他都会抽出时间款待我这个军方人士。我很早就知道他外语很好,外交能力很强。有一次,我陪同他会见外国代表团,他直接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宾交谈,对于一位不是从外交领域成长起来的领导人而言,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后来,徐匡迪调到北京,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我们的接触更多了。徐匡迪是中德对话论坛的中方主席。这个论坛是根据中德两国领导人的共识而成立的,轮流在两国举行。其中,2006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次会议,2007年7月在柏林举行的第三次会议,我都受到邀请,并且积极与会。对于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的工作,徐匡迪也非常支持。有时候,我们的外宾请他接见,他在很忙的情况下也总会抽出时间。2007年4月23日,我们邀请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访华,徐匡迪在上午开会,下午出差的间隙,还抽出中午时间与赫尔佐克共进午餐,令我很感动。
  在北京,我们的住处相距不远,甚至徐匡迪还曾经和夫人遛着弯儿就到了我们家。这时候,我也会和夫人沏上清茶,请他们在院内小坐,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地聊个痛快。有时候,他还会随手捎来一些可口的上海小吃,增添茶兴。
  2005年4月,《徐匡迪文选(钢铁冶金卷)》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很快得到了签名本。对于钢铁冶金知识,我几无所知,但书前一篇《我的学术生涯》生动而翔实地记述了徐匡迪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治学、科研历程,我非常喜欢。本文一开始讲到的故事,就载于《我的学术生涯》。另外,在这篇学术自述中,徐匡迪还以题外话的方式,讲述了他的名字的来历——
  

匡扶正义、迪吉平安(2)
1937年日军侵占淞沪后,徐匡迪的父母随着难民潮向我国西南撤离,当时徐匡迪的母亲正身怀六甲。当年12月11日,在浙赣交界处一座古庙里,徐匡迪早早地来到了人世。在没有医生和助产士,甚至农村的接生婆都找不到的情况下,父亲在母亲的指挥下为徐匡迪接了生。为使徐匡迪铭记国仇家恨,遂为他取名“抗敌”。这个名字一直用到1944年徐匡迪在昆明读小学二年级时,语文老师说:“日本侵略者失败已成定局,抗战胜利在即,我给你改个谐音的名字好吗?”说着,就用毛笔在毛边纸上写下“匡迪”,寓意“匡扶正义,迪吉平安”。从此,徐抗敌更名徐匡迪,沿用至今。
   。 想看书来

女部长、女将军的签名书(1)
  女子到此是豪雄:女部长、女将军的签名书
  “妇女能顶半边天”,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个口号的指引下,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巨大进步。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也居于先进行列。套用一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我国,真正做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杰出女性”。
  在我国政界、军界,女部长和女将军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胸襟开阔,干练豁达,领导一方,业绩出色。与须眉男儿相比,她们的坚忍顽强毫不逊色,而温柔细腻又常常胜出。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女部长和女将军都会使这个工作岗位盎然生出引人关注的别样景色。在女部长和女将军身上,记录着我国女性自尊、自立、自强的前进脚步。
  集中了许多女部长签名的《今日女部长》和许多女将军签名的《中国女将军》,是我的签名书收藏中,特殊而有趣的珍品。
  1995年7月,为迎接即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全国妇联组织联络部和辽宁人民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一套“当代中国杰出妇女丛书”。其中的一本《今日女部长》,收录了描写当时中央和国务院6位女部长的纪实文章,她们分别是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外经贸部部长###、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中联部部长李淑铮、统战部副部长万绍芬。由于我和万绍芬认识,1996年2月22日,她将一本《今日女部长》签名后赠送给我。
  这时候,我已经开始收藏签名书。为了扩大收藏范围,我决定提高这本《今日女部长》的“含金量”。我把这本书寄给顾秀莲,并附上一个便笺:
  我是签名书收藏爱好者,敬请以下各位女领导签名留念。谢谢。
  (请传顾秀莲、###、吴文英、朱丽兰、李淑铮同志,尔后退总参谋部熊光楷)
  很快,1996年4月28日,顾秀莲收到这本书并签了名,随后,###等同志也一一签了名。
  《今日女部长》并非这些女部长的著作,而是关于她们的纪实文章。这些文章的可读性都很强,在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关于###同志的文章,以及我和###同志的交往。
  《今日女部长》关于###的文章,题目是《女子到此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