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行为心理学-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的;
而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整体被知觉为何种形状,将决定人和外部现象的相互对应。
可以说,行为主义,是把重点放在接受外部事物现象(刺激)上,相反,格式塔心理学,则是把重点放在捕捉外部事物现象的方法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纳粹势力开始抬头。
与此同时,德国的许多心理学家纷纷逃往美国。
这样,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各地广泛交流,推动了现代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其中,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方面,从德国跑到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表现得最为活跃。
勒温通过实验,研究了团体和人际关系的理论,提出了团体力学,为后来兴起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打下了基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论与行为主义在理念上均非“以人为本”,心理学又兴起了第三势力;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即心理学,必须以正常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动机、欲望、价值、快乐、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以及爱情、嫉妒、仇恨,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进一步探求人的价值、本质,发扬人性潜能,从而,助人自我实现。
于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嘉思等人,又倡导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以及电脑科学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逐渐演变而成,这,就是侧重研究人的知之历程的认知心理学。
从广义上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皆可称之为认知心理学派。
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之皮亚杰学派,即被认为属于认知心理学派。
但目前,在西方,则大多数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而,也叫认知加工心理学。
确切地说,信息加工心理学侧重研究人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象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的规律。
因此,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也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不言而喻,现代心理学是博采冯特的构造心理学在内的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实验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一门科学。

二、动力心理学观点

毫无疑问,心理学如果以实用为目标,那就应该把研究的重点,置于支配、调节人的行为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上。
心理学,应以活动中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客观上能够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探索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来解答人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哭和笑,都是人的行为。
但是,无缘无故的哭,或者无缘无故的笑,绝对是没有的。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促发的,而不是偶然自发的。
只有处在当时的那个环境状态之中,也就是人的心理受到当时那一环境气氛的感染时,眼泪才能流出来,笑声才会发出来。
然而,心理学所说的“环境”,往往与周围的实际状态有所不同。
即,客观的地理状态或物理状态总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是真真确确,实实在在。
这,在心理学中常常不称其为“环境”。
关于上述问题,考夫卡曾举出下面的一个例子。

严冬的一个黄昏,在猛烈的暴风雪中,一个骑马的旅行人好不容易,才摸到一家客店的门前。由于一望无垠的大雪覆盖,他已分辨不出哪儿是路,哪儿是田野。在狂风暴雪之中,为了今晚能找到一个安身之处,他已策马盘旋了好几个时辰,终于,来到这里。店主人走出门口,看见这位旅行人,顿感惊愕万分,于是,讯问旅行人,到底是从何处而来。旅行人并未答话,只是默默无言地指了指客店的正前方,这样一来,更使店主人莫名惊讶,他说:“您是从昆斯坦斯湖上渡过来的啊!难道您还不知道吗?”旅行人听到这话后,不由过度惊恐,遂从马背上坠落而亡。
这个故事是说,旅行人所走过的道路,从客观上看,是被落雪覆盖的湖面,而在当时,却是他所不知道的,因此,他把湖面当作原野,而一往直前骑马奔驰过来了。
这说明,旅行人如果事先就知道那儿即是湖面,他的行为,自然也会完完全全不同。
这样看来,区别在于,把客观上同一个“落雪覆盖的湖面”,即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看作是一片雪原,而把按这种想法采取行为的环境叫做“行为环境”。
行为环境,即原有的地理环境,这种情况,当然也有。
不过,必须看到,由于不同的人人生经历不同,认知的层面亦是不同,在多数场合,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方法,“行为环境”是要有所改变的。
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地理环境或物理环境,而是这种“行为环境”。
只有受行为环境调节的行为,我们才将之称作为行为。
人的行为,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
正是处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之中,人的行为,才最终得以发生。
人的一切的行为,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毫无例外地,都是反射。
所谓反射,是指人的机体借助于人的心理的活动,来实现的对于环境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行为反应。
在这里,环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于人的机体并引起有机体感应的环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施加于有机体之上的影响。
所有的反射,都是由于环境刺激所引起。
环境刺激,是行为反应的最初原因;
而行为反应,则是环境刺激最后引起的结果。
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则存在着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连续而又复杂的中间过程。
它们,就是最终决定人的特定行为的内部心理过程,包括人的心理领域内诸过程及其转型。
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总是起着支配、调节有机体行为的作用。
所以,在整个反射过程中,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反射的意义在于,它总是激发有机体进行适当的活动,以顺应环境,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与环境达到一种中介即平衡状态。
因此,反射,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人的行为,是由许多反射组成的。
因而,所谓行为,即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顺应。
以研究活动中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其对象的心理学,实质上,也就是研究有机体如何对环境刺激采取行为反应,以顺应环境的科学。
由于从完全的意义上说,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环境刺激、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人的行为包含,而并不排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最终决定人的行为,因而,人的行为不是,也不应是那种简单的、仅做机械的生理因素的分析、仅用刺激与反应的字眼就能“客观地”加以描述的、与动物等同的行为。
人,并不是只能无一例外地对呈现于面前的刺激作出反应。
人,并不是只会“刺激——反应”的机器。
人,比机器人要复杂的多。
要全面地认识人的行为,就必须抓住人类所独有的那些东西,重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
要结合有机体的生理过程,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因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有自己的生理机制;
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在其生理机制的基础上得以发生。
从整体上看,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目的而行动,因而,分析人的行为,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要把人当作人来分析、研究。
人,并不是更大一些的老鼠、猴子或白鸽。
人,就是人。
人,是理性的人。
人,是社会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与个性。
人,决不能与动物相混同。
人的活动,与社会是一个整体。
人的行为,乃是存在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特定的人的行为。
应该从人的外部联系,来认识人的行为。
企图脱离社会来分析人的行为,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丝毫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所以,心理学,也就应当是人化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理论目标,即在于实用。
与此相适应,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应该具有三种基本效用:
一、以相当的精确性,来解释人的行为;
二、以相当的合理性,来预测人的行为;
三、以相当的有效性,来控制人的行为。
如果不具备上述效用,心理学,就将是毫无价值的东西。
由于心理学是一门追求研究之现实性和实用性并重的科学,心理学总是和实际应用相联系,以实用性为目的,因此,心理学,实际上也就是实用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的动力基础

第一节 人的内部心理动力

日常生活中,常有宏观扩散不可逆的现象。
例如,把几滴液溴滴入一个充满空气的烧瓶中,一会儿,溴原子就自动地散布开来,使得溴在烧瓶中各处的浓度都相等,但是,溴散布到空气中后,即不会自动地转回液溴;
又如,将一滴蓝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墨水便会自动地向外扩散,以至使一杯清水最终成为一杯浅蓝色的溶液,然而,扩散以后,再也不会自动地聚集成一滴浓墨水;
再如,摩擦生热,摩擦的机械运动会自动地转变成热运动,而热运动,却不会自动地再变回摩擦的机械运动。
对于这些宏观扩散不可逆的现象,按分子运动论的观点分析,则是分子(或电子)排列秩序越来越混乱的现象,亦即无序度增加的现象;按照能量的观点分析,则是能量的“品质”下降现象,亦即能量耗散现象。
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与非心理的物理过程,存在着同一的自然基础。
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能作为基本动力。
这种能,就是心理的能,简称心理能。
人们过去习惯上,也把它称作力比多。
在人的心理领域,心理能是一种多寡不定的力量。
这种能量,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寻求对象,加以释放。
心理能从其本源来说,是人脑的间隙组织所分泌的一种特殊物质。
这种物质,存有自动保持有机体某种适度兴奋状态的特性。
对于有机体而言,这种物质是一定的,或者说,是有限的。
作为自然机能的一部分,它,总是处在持续、永恒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缺,则寻求收缩,过,则寻求扩张,与自然机能不可分离。
所谓静极思动,动极思静,道理即在于此。
这种物质,一旦被有机体以感受环境刺激的形式激扬起来,经血液的输送,进入人的心理领域,就会引起人的心理的格局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一种内在的、与无机界释放能量的盲目冲动相类似的生命冲动,从而,给有机体造成紧张;
这种紧张,总是驱使心理的个体通过肉体的与精神的活动,来寻求释放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