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行为心理学- 第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过来说,这种意义必先为混沌意识的,然后,症候才有可能发生。
症候,总是产生于混沌意识的历程,而非产生于意识的历程。
只要混沌意识的历程一旦通过生命冲动能量的耗散,转变成为意识的历程,症候必将随之消失。
 
第三节 错乱心理

与精神病症密切相关的行为心理机制,就是错乱心理。
由于引起心理失衡的根由不同,错乱心理的形式,总是千差万别。
例如,一个人在面对镜子时,不能辨识镜中人是别人还是自己;明明周围没有任何东西出现,却无中生有,说自己“看到了”跟前的某个人物,某样东西,“听到了”某人在身边对自己讲话;本来讲述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自己却声调凄凉,甚至哭诉,或在讲述一件特别悲痛的遭遇时,自己却笑容满面,愉快非常;始终坚信别人在有计划地对自己横加迫害,因而,整日提心吊胆,吃饭怕别人下毒,走路怕遭遇黑枪,外形打扮夸张做作,经常一个人毫无目的地乱跑、躲避;不断诉说自己是魔的化身,不杀死自己,天下就不太平,因而,三番屡次自残、自伤,不惜一切以死消业(按:宗教术语,指在不断的轮回转世中,决定来世命运的所作所为,或曰“因果报应”);等等。
尽管错乱心理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也有轻微与严重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心理根源和机制却是相同的,都是个体心理失衡的结果,也是它的缓解。
作为心理失衡的表现,错乱心理与正常心理,确实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这,主要是因为混沌意识在发生作用。
心理的个体当时确实不太明白,自己“按理”本该确实应该完全明白的东西。
因而,经常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一种迷狂、瓦解和崩溃的状况来。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的、一个值得思索的且富有挑战意味的现象是,心理失衡的发生,不仅不会构成对心理的个体的创作力的阻碍,幻觉和妄想,反而会使之充满灵气。
事实上,天才与癫狂只有一纸之隔,许多极具天份的艺术家在心理失衡时,往往觉得自身特别敏锐、冲动、热情和富有创造力。
例如,荷兰著名现代派画家梵高(Vincent  Van  Gough,1853?1890),他的创作高峰期,就是在心理病症发作得最厉害的时候,其时,他,贫困潦倒,孤独、苦恼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又跟高更闹翻,在逛窑子的时候付不起钱,妓女好玩地拧扭他的右耳,戏谑地对他说:“你肯把耳朵割下来给我吗?我好放在梳妆台上,每天晚上玩上一玩”,之后,梵高真的把自己的右耳割了下来,送给那妓女,他,有一幅著名的自画像,就是在他失去耳朵后画的;
又如,美国著名自白派诗人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她8岁时父亲去世,使她产生一种被遗弃的难以忍受的感觉,同时也有一种难以平息的内疚感,她在父亲死后再也没有真正开心过,恋父情绪和精神郁抑使她的内心世界早已笼罩了轻生的乌云,她的诗即是她内心的独白,事实上,她的诗最大的成就便是把艺术和疯狂揉合在一起,将诗歌和死亡变得不可分离,“我又自杀/每十年一次/我没法控制——/一种生活的奇迹……”、“我又是个笑盈盈的女人/年仅三十岁/却有九次想要像猫一样死去……”、“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她的艺术不朽正是生命的分裂;
再如,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1810?1856),精神恍惚时在墙上涂鸦,有好事者将其抄下来,这,就是著名乐曲《梦幻女神》了。
许多饱受心理失衡困挠的艺术家,却拒绝接受治疗,理由即是惟恐随着症状的消失,他们的创造力也会同时宣告了结。

第十八章 重建心理平衡

第一节 重建心理平衡的要旨

个体的心理的失衡,意味着个体精神活动的错乱。
个体之所以发生心理的失衡,究其原因,乃是由于个体违逆自然所致。
生命冲动,可节而不可止,节之而顺,止之则乱。
如果心理的个体过于抑忍,强逆而不顺生命冲动的本能,那么,这种窒而不舒、不得所愿的生命冲动的本能就将不可抑止地引发心理的个体产生心理躁动,使得个体最终难保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个体的内部心理生活也就因此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不由自主的混乱状态。
因而,心理的个体重建心理平衡的要旨,即在于适欲。
心理的个体必先适欲。
只有先适应生命冲动的本能,改变个体的思想精神,将引起个体心理失衡、举动失常的精神力量引导、疏泄出去,心理的个体才能够得以完全断绝引起心理失衡的根由,从而,消除心理失衡的各种症状,达到安神定志、解除病症,重建心理平衡的目的。
那么,心理的个体,应该怎样适欲呢?
由于不能适应生命冲动的本能,正是造成个体心理失衡的原因所在,因而,心理的个体适欲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心理的个体不能脱离医者的相助。
离开了医者的相助,个体是难以断绝心理失衡的根由的。
医者之所以能够帮助心理的个体适欲,是因为医者精于研究生命冲动本能活动的道理,懂得心病要用心药医,知道如何探求与诊断个体心理失衡的症结,善于“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帮助心理的个体“郁则发之,结则散之”,“从其所欲,顺其自然”,促使个体重建心理的平衡。

第二节 重建心理平衡的技巧

医者在帮助心理的个体适欲,改变个体的思想精神时,采用的方法有多种。
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精神劝慰的心理疗法
精神劝慰的心理疗法,主要是依靠医者利用自然的哲理分析,规劝个体抛弃欲念,顺乎自然,使精神得到解脱,在这一过程进行的同时,个体接受医者的规劝,改变思想精神,以无所爱憎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随遇而安,宽厚爱人,直到完全断绝引起心理失衡的根由,实现清心定志,达到重建心理平衡的目的为止。
例如,《名医类案》载:邝子元因失宠于朝廷,无聊之至,抑郁而成心病,病发时,昏聩如梦,或发谵语;病不发,则一如常人,后真空寺老僧,用佛学哲理,分析了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妄念,劝他抛弃“幻心”,离开苦海,参禅定坐,扫空欲念,形成“觉心”,则心疾可自愈,邝子元接受老僧规劝后,精神内守,无欲无求,通过一整套澄心静默的方法,一个多月,就治愈了他的心疾,这,即是以精神劝慰的心理疗法奏效的一个例子。
(二)五行相胜的心理疗法
五行相胜的心理疗法,即依据五行法则,把人的情志分为悲哀、恐惧、愤怒、喜乐、思虑五行,根据悲哀的情绪能够克制愤怒、恐惧的情绪能够克制喜乐、愤怒的情绪能够克制思虑、喜乐的情绪能够克制忧愁、思虑能够克制恐惧的特点,以一种情绪克制过亢为患的另一种情绪,从而,断绝个体心理失衡的根由:“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
例如,《续名医类案》述:汪石山治疗一县差,因县差押送的犯人中途投河而死,被犯家所告,破费了不少钱财方得了结,于是,县差忧愤成病,如醉似痴,谬言妄语,汪氏细询病情,令人溶锡作银锭数个放在他身旁,县差见了果然喜欢,抓住假银锭不放,病也逐渐好了,这,便是根据五行相胜的理论——“喜胜忧”进行的心理治疗。
(三)祝由法
祝由法,是一种古老的心理疗法,类似西方的催眠法,又称移精变气术。
祝由法,大致又可分为移心法和追悔法两类。
前者,主要是依靠医者采用催眠技术,帮助心理的个体引导过亢为患的生命冲动渲泄出来,以改变个体的思想精神的一种心理疗法;
后者,主要是依靠医者利用个体自身的信仰,帮助心理的个体自我诱导过亢为患的生命冲动渲泄出来,以断绝个体心理失衡的根由的一种心理疗法。
例如,《黄帝内经》道:“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着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伸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在这里,古时治病所采用的方法,即是祝由法——“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见《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四)催眠法
催眠法,是西方的一种古老的心理疗法。
所谓催眠,是指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心理恍惚状态。此种恍惚的心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形之下,经由医者的诱导而形成的。
由医者所设计的特殊情形,与其所采用的诱导方法,两者合之,即称为催眠法。
这种方法,就是医者通过暗示法,在催眠的条件下,利用言语命令,引诱个体把以往致病的不愉快经历或事件尽情吐露,这样,由于这些致病的不愉快经历或事件已被完全暴露于意识,各种症状也就自行消失。
例如,十八世纪末,即有一位名叫梅斯梅尔(Franz  Anton  Mesmer,1734?1815)的奥地利医生,采用一种自称为“动物磁性”的技术,来治疗一般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其中,颇受欢迎的疗法是,病人围坐一圈,中间放一个大木桶,木桶四周伸出许多铁棒,病人手握铁棒,梅斯梅尔围绕他们走圈,边走边挥动手中的指挥棒,突然,他将指挥棒接触病人某个部位,并宣告病人身体内的磁性液体已经重新获得了稳定:事实上,他宣称、暗示越多,他的病人感觉就越好,当病人觉得健康已经恢复时,戏剧性的事件就出现了,病人歇斯底里地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或突然狂笑,梅斯梅尔的疗法,即是催眠法。
(五)精神渲泄的自由谈话法
精神渲泄的自由谈话法,乃是西方的一种精神分析治疗法。
1885年,弗洛依德到法国留学,曾跟神经病治疗方面很有名望的沙科(Jean Martin  Charcot;1825?1893)学习四个半月,受到很大启示,为他创立精神分析学派奠定了基础。
沙科在治疗歇斯底里症时所使用的方法,乃为催眠法,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
此后,弗洛依德在采用催眠法来医治他的神经病症的患者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催眠法在解除症状上无疑是成功的,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不如意的地方。
一方面,催眠法似乎并不能治根,因为,患者复诊时,常会表现出另一些症状;
另一方面,催眠法只能对部分患者有效,有些患者不太容易接受催眠,或不能接受深度催眠(按:在催眠术上,催眠感受性一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催眠感受性是指受试者接受暗示程度的高低,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在一般人口中,大约有25%的人,具有催眠感受性,换言之,仅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催眠,而真正能催眠进入深层恍惚意识状态者,在一般人口中,只有10%)。
弗洛依德开始逐渐不满意催眠法,并在最后彻底放弃了治疗中的催眠部分,而进一步提出一种特殊的精神治疗法。
这,就是精神渲泄的自由谈话法。
所谓精神渲泄的自由谈话法,就是医者让患者舒适地躺在睡椅上,在身体上、心理上完全放松,让头脑中的观念自发出现,医者则坐于睡椅之后,鼓励患者自由而随意地谈话,把出现的任何观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