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紧张,总是驱使心理的个体通过肉体的与精神的活动,来寻求释放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直到有机体恢复到最初的那种令其较为舒适的紧张水平。
因此,心理能,是生命紧张、生命兴奋、生命冲动的原始基础。
心理能量的增加,就会导致有机体紧张状态的梯度的增加。
第二节 人的内部心理状态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系统。
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无一不以能量的形式存在。
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的能量系统。
它,总是在不断地吸取、不断地容纳并且不断地释放心理能量。
人的心理,是非平衡的。
因为,对于有机体而言,平衡,实质上就意味着死亡。
人的心理,总是处于非平衡的开放状态。
当输入人的心理领域中的心理能量低于某一临界阈值(这一临界阈值,我们又可称之为意识阈的下限)时,人的心理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产生一种连续的、平滑的、趋向平衡态的变化,并伴随着无序的增加和结构的破坏。
此时,人的整个心理系统,处于一种杂乱而又无序的状态,尚未达到有机体所能觉察的水平。
因而,心理的个体即使在耗费了很大的气力之后,也只能是既无所知,亦无所感,而不能将这一心理历程(即某一生命冲动)转变为意识的材料。
此时,人的心理所处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无意识。
无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
无意识,是不能被意识到的东西。
无意识所储存的东西,始终皆不可能为意识所提取。
当输入人的心理领域中的心理能量达到某一临界阈值(也就是意识阈的下限)而又未超过另一临界阈值(这一临界阈值,我们又可称之为意识阈的上限)时,人的心理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产生一种不连续的突然变化,导致结构的形成和有序的增加。
此时,由于有序态(结构)从原来无序的介质中出现,因而,心理的个体可以很容易地觉察到有机体自身生命冲动的存在。
尽管这一生命冲动并不知道外界现实情况,但却有可能被意识所提取,从而,转变为意识的材料。
当这一生命冲动尚未被转变为意识的材料时,人的心理所处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前意识。
前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
前意识,是虽然在当时并没有被意识到,但在以后,却有可能被回想起来的东西。
前意识所储存的东西,随时都可能为意识所提取。
当这一生命冲动被转变为意识的材料,也就是,当心理的个体直接从知觉出发,借助精神将这一生命冲动以某种合目的的形式,趋向专一目标以与外界环境现实相联系时,人的心理所处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意识。
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
意识,是在被心灵感悟的状态下存在的东西。
意识所储存的东西,总是同时和记忆相联系。
当输入人的心理领域中的心理能量更进一步增加(超过意识阈的上限)时,人的心理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由有序态进一步发展到另一种称之为“混沌”的宏观上无序但微观上有序的状态。
此时,人的整个心理系统呈现一种紊乱状态。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心理的个体虽然能够感触到自身生命冲动的存在,但这一生命冲动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对于个体而言,却是模糊不清的,个体仅仅只能知晓其中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
因而,心理的个体想尽办法,也不可能将这一生命冲动完全转变为意识的材料。
此时,人的心理所处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混沌意识。
混沌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
混沌意识,是在当时不可能被意识到,但在以后,却有可能被回想起来的东西。
混沌意识所储存的东西,只有在经过一段能量耗散之后,才有可能为意识所提取。
第二章 心理结构图式
第一节 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图式
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就是心理能。
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能,总是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中。
生命冲动乃是生物的一种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内在反应,是促动个体活动的人的心理状态的内在基础。
如果我们从动力学的角度出发,以生命冲动作为基本理念,解释人的心理结构,那么,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总是由三个系统、层次构成。
这三个系统、层次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无意识,处于深层;
意识,处于表层;
前意识,则是表层的储存库。
前意识是无意识和意识的过渡领域。
无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于意识的某种合目的的形式,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因此,前意识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
在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中,人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领域始终处于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流动变化之中,共同组成一个协调而又相互平衡的动态的心理结构整体。
因而,具有常态的性质。
由于尽管人的心理生活的无意识和前意识历程活动于某一时间内,但在这一时间之内个体却无所觉,因而,我们习惯上,又把这种无意识和前意识历程统称为潜意识。
所谓无意识,是不可能被转变为意识材料的潜意识;
所谓前意识,则是有可能被转变为意识材料的潜意识。
这样,我们又可把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看作是由两个部分组成。
这两个部分就是:潜意识和意识。
从动力学的角度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在动力,是不断流动的心理过程的能量,是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源。
因而,潜意识,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基础,是心理的实质。
潜意识,虽然暂时不为心理的个体所觉,但它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却起着巨大的作用。
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受它的影响。
潜意识的这种动力性,可以称之为“原发性过程”。
意识,则不是心理过程的基础,也不是心理过程的动力。
意识自始自终,不能脱离生命冲动而独立存在。
意识的本质特征,即在于不同于生命冲动的精神。
盲目的生命冲动,需要依靠精神加以导引;
而软弱的精神,则需要借助生命冲动作为其动力。
精神的力量,是从生命冲动那里得到的。
精神和生命冲动的关系,犹如车手和赛车的关系。
赛车,提供能量;
而车手则操纵、驾御赛车,朝着他想要跨越、征服的路途前进。
精神,是藉以帮助生命冲动,而不是妨碍生命冲动的。
而且,总是力图使生命冲动得到满足。
因而,意识不是心理的实质(本质),而只是心理的属性。
并且,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属性。
意识,是旋即消失的。
消失的时间,远较长于存在的时间。
故此,可以称意识为“继发性过程”。
由此可见,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意识,是潜意识发展的产物。
潜意识,是在水面下形成巨大旋涡的动力源泉;
意识,不过是隐藏在水面下潜意识的潜流所形成的微波而已。
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好似坐落在汪洋大海里的冰山。
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山顶,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小部分意识领域;
而在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潜意识领域,才是人的精神生活更为广阔的部分。
潜意识的存在领域,远远超过了意识。
除了在特定的条件下进入意识领域之外,大部分潜意识的东西便以各种伪装的形式,在意识的舞台上登场露面。
任何意识,都不过是潜意识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的表现。
意识,并不是心理生活的主要部分。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肯定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否定意识。
恰恰相反,潜意识的东西如果不借助意识的东西,如果不借助意识的某种合目的的形式,如果不转译为意识的语言,它也就不可能显示出来。
因此,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意识是唯一的光线。
只有它,才能照亮被潜意识笼罩的黑暗的王国。
由于有了意识,人的心理现象的全部机制,包括潜意识这一心理的奥秘,才有被揭示的可能。
作为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意识的主要职能,即在于统摄整个心理现象,特别是对潜意识的活力密切控制,对混沌意识的出现严加防范,从而,使人的心理结构继续维持常态,使人的各种活动不断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协调而又有序的进行。
第二节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结构图式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结构,与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截然不同。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结构并非由三个,而是由四个系统或层次构成。
这四个系统或层次,也就是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和混沌意识。
此时,人的整个心理系统,处于一种非协调的、不平衡的紊乱状态。
因而,具有错乱的性质。
错乱的极端表现,就是歇斯底里症状(按:Hysteria,原字为希腊文,意指子宫,在精神医学未发达之前,认为是女性独有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身体上局部功能丧失,如双手瘫痪,半身不遂,眼睛失明,耳朵失聪等,但在生理上却一切正常,经由催眠或在自然睡眠的情况之下,症状就会消失,也称作转化症)。
第三章 意象格局
第一节 人的意象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是什么呢?
它,就是以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为基础的人的意象。
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于人的意象作用的结果。
人的意象,是人的内心世界最为核心的东西。
意象,是推动或起动的因素,是激发有机体释放心理能的生物力量。
那么,人的意象有哪些?
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的意象,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1。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2。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
3。求同的意象;
4。追求优越的意象;
5。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明这五种意象。
一、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人,作为有机体,生理上、心理上的欲求、外界的刺激,等等,都会使人产生生命冲动,从而,造成有机体某种生理上、心理上的紧张。
这种紧张,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人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
而有机体,则总是试图维持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消除紧张状态,或者,尽可能将紧张状态降低到比较能够忍受的水平。
这,就是人的最为原始的意象——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以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为基础,与生俱来,是生命适应的基本形式。
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积极谋求自身生存,寻求安全、安定,避免恐惧、威胁(即“趋利避害”)的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
二、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
尽管减少紧张状态是人的天性,但从根本上说,由于人的自身能力的局限,人,并不可能完全独立地减少自身的紧张状态。
人,或多或少地需要依赖其他人的支持、协作和帮助,才能最终减少自身的紧张状态。
这,就使得人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
因与他人关系友好、默契,而获人相助,逢凶化吉,得到利益,满足愿望;
因与他人关系淡漠、不友善,而受人推拒、反对、敌视、攻击。
这些经验,使人学会采取一种讨人喜欢的、合乎时宜的、能为他人所接受的、可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