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香港,生意越做越大。因在厦门远华案中被查出走私数千万元,惧怕重罪之责,便急于立功。
2000年5月9日,中央“4·20”工作组自厦门转来一件绝密材料,“4·20”专案走私嫌疑人、香港某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丛真为立功赎罪,交代揭发了河北省常务副省长丛福奎曾向其索要25万美元及大量人民币一事。中纪委迅速派人赶赴厦门,进一步核实并录制口供。丛真供述了1996年3月至1997年下半年期间,丛福奎共向其索要人民币50万元及价值5·2万元港币物品的详细经过。
原来,1996年初,香港一个经济贸易代表团来到石家庄,河北省委指派负责金融的常务副省长丛福奎出面接待。香港商人丛真与丛福奎在这次活动中相识。
1997年初,丛真所借的河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300万美元,到期无法归还,他想到让丛福奎帮忙。
当年8月,丛福奎找到省国投公司领导,要求“支持支持”丛真。1998年上半年,省国投因丛真仍未按期归还贷款,又多次找其催要。丛福奎再次要求省国投领导“支持”丛真。于是,省国投又与丛真续签了贷款协议。1998年初,丛真因资金紧张,想把所持有的盛沧公路有限公司(沧州)股权对外转让。他又找到丛福奎,请他与沧州市领导协调。丛福奎先让秘书给沧州市领导打电话,请予关照。后他又亲自打电话,要求给予关照。
1997年7月中旬,丛福奎向丛真提出要50万元人民币,之后又两次打电话催要。丛真一直推脱未办。当年8月,丛福奎在秦皇岛暑期办公期间,又让秘书给丛真打电话催办。丛真被迫让公司人员将50万元人民币交给秘书,秘书转交给了丛福奎。
1997年10月,丛真有事来到丛福奎的办公室,丛福奎又向他提出要25万美元现金。考虑到公司在河北的利益,再加上丛福奎又打电话催要,1998年春节刚过,丛福奎把电话打到香港。丛真让财务人员从公司银行账上提出25万美元。他先坐飞机到天津,然后又到石家庄,2月18日,提着包走进丛福奎办公室。丛真回忆说,当时他让丛福奎把钱点点,丛说不用,这样就好了。“我问他河北的班子是否要变动,你是不是要当省长?丛福奎说:现在情况很复杂,办这事得花钱,而且要花大钱。”
丛真交代的问题关系重大。
专案组急需取得更多外围证据印证,并向中央作出汇报。
5月25日,调查组飞赴香港调查取证。得到了丛真妻子、公司员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配合,最后终于掌握了丛真为丛福奎购买衣物的信用卡消费记录,丛真的公司从银行账户内支取25万美元的银行书证和公司账证,以及丛某赴石家庄送钱时订购机票记录在内的一系列书证和证人证言。 。。
丛福奎:荒唐的“佛门”贪官(2)
随后,调查组向中央纪委领导呈报了《关于对丛福奎有关问题的核实情况报告》,建议对丛福奎立案调查。2000年6月27日被*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双规
“大仙”隐现
在办案人员面前,丛福奎只是静静地听,从不愿意多讲什么。当办案人员点出一些相关的事情时,他却反咬一口,大谈自己如何廉洁,如他从没有像某些领导干部那样,为自己的亲属谋取过私利,女儿入学、小儿子工作等,他均没有过问。他还说他的小儿子至今“还没有一个正经工作,还在社会上游荡”。
据别人讲,丛福奎对家里的事确实不太管。他的小儿子专程要到石家庄见他一面,他也不让见;他从黑龙江调到河北工作后,他的妻子也没有跟过来,一直在外地养病。分别一年多了,还是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丛福奎才很不情愿地去见了一面,而且见面后也就是一句“没事吧?”就再没有言语了,然后呆十几分钟就走了。
事实上,中央纪委近年来也确实没有收到过有关丛福奎的举报。谈话工作初次接触遇阻。
既然丛福奎不愿意讲什么,办案人员就给了他一沓纸,让他写交代材料。结果,他却大书特书佛教治国的论调。同时,他还在其中一页上反复写道:“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意为“去啊,依无上妙智到彼岸”),一连写了十三遍,以此来祈求保佑,消灾免难。
7月2日,专案组发现了一摞丛福奎与一个浓妆艳抹、怪模怪样的女人亲昵的照片。据丛福奎身边工作人员反映,丛福奎与北京一个叫殷凤珍的“女大师”关系密切。一位工作人员看了后确认,照片上的这个女人正是“大师”殷凤珍。
当办案人员将这些照片出示给丛福奎后,他顿时表情尴尬,急忙否认与她有特殊关系,仅以“酒后失态”搪塞。这一“突击”使丛福奎把副省长的架子放了下来。办案人员乘胜追击,进一步出示了港商丛真送给其衣物的部分证据,要求其讲清与丛真的经济问题。丛福奎不得已交代了其在香港招商期间,收受丛真价值5。2万元港币衣物的问题。
这一交代为专案组查清丛福奎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打开了一个口子,随着调查的深入,丛福奎的真面目被揭开了。
自1996年3月到案发,丛福奎先后索要、收受6名私营企业主1415万元人民币、34万元港币及价值5·2万元港币的物品,总计折合1700余万元人民币。
1997年初,深圳某公司董事长王某经人介绍认识了丛福奎,在丛福奎的帮助下,王某与唐山市环保局合作经销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此后在唐山成立了天元房地产开发公司。
1999年春节前,丛福奎和殷凤珍以“建庙”为名向王索要8万美元。
1999年6月底,丛福奎在北京开会期间,又向王某要“善款”。此后,王分两次给龙吟公司汇去130万元人民币。
1997年夏季,丛福奎在北戴河办公期间,个体户李某应丛的要求“借”给他50万元。1997年,李某因公司设备预付款保函一事,请丛福奎帮忙。丛福奎两次给省农行领导打电话,要求给予解决,并指派秘书打电话催办。1998年,李某因秦皇岛海滨林场拖欠其承包费800万元一事,请丛福奎帮忙。1999年12月,李某为利用贷款一事请丛福奎帮忙,丛福奎在李带来的报告上批示:“请计委研究速批”。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丛福奎:荒唐的“佛门”贪官(3)
1998年底,丛福奎在北京梅地亚中心约见李某时以“做佛事、修寺庙”为由索要150万元人民币。丛多次打电话催问。李某只好从1999年2月至2000年6月14日,先后十余次送给丛福奎现金150万元。
2000年2月,丛福奎以做佛事、制作佛像为名,又要李某给其安排资金300万元,并多次打电话催要。之后,李某分两次将两张共计300万元的支票交给了丛福奎。
此后,丛福奎又以同样的手段,在为北京某公司副董事长邢某解决资本金问题,指派秘书给有关领导打招呼后,向其索要了80万元。
河北某公司总经理李某,于1997年秋经人介绍认识了丛福奎。1998年8月,李找到一项总投资1000万元的工程后,就通过中间人找到丛福奎,请丛帮忙联系贷款和担保单位。在丛福奎的“招呼”下,李于1999年3月,从银行顺利贷到了1000万元人民币。由于有了副省长的这层关系,在这笔贷款到期还本付息后,李又两次从银行贷款7000万元人民币。
1998年底,丛福奎在北京开会期间向李某索要50万元。此后丛又两次打电话催要。李凑齐50万元,交给了丛福奎。
2000年1月,丛福奎在北京开会期间,又把李某约到自己的住处要钱。李说目前没有钱。丛就很不高兴地说:“你不是刚贷了3000多万吗,一定要想办法解决!”丛事后两次打电话催办。1月28日晚上,丛福奎亲自来到李某的办公室,李将200万元和300万元的转账支票交给了丛福奎。接过支票后,丛福奎还很不满意地对李说:“叫你拿500万元这么难,你贷款好几千万我一句话就办了。”
河北石家庄某建筑分公司经理助理刘某,在丛福奎的帮助下,先后承揽了一系列土建项目。1999年8月,丛向刘提出要50万元。不久,刘某两次支取工程款共50万元,送给丛福奎。
作为常务副省长,正常工作花费有公家报销,个人生活消费工资也够了,丛福奎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我不要钱,我全给了殷凤珍。”他如是说。
殷凤珍是谁?
副省长和“殷大仙”
1995年,在黑龙江省当了5年副省长的丛福奎任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他刚到河北工作初期,口碑尚好,工作热情很高,当时暂住河北宾馆,每天工作到后半夜才休息……1996年5、6月份,他有住房了,每天下班还让人把要批的文件及参阅资料给他装在兜里,他回家继续工作。但是,随着政治上的蜕变和年龄的增大,他想到了物质和金钱。1996年3月,丛福奎与“大师”殷凤珍相识,从此两人被佛祖和金钱的纽带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丛的秘书回忆,自从丛和一位大仙相识后,丛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行为变得神神秘秘的。烟也不抽了,酒也不喝了,肉也不吃了,改吃素了。在他家里会闻出烧香的味道。他常说:“现在社会上好人越来越少了,老百姓都要信佛就好了,佛教比较文明,教人如何行善积德、不做坏事,信佛的人多了,社会也就安定了。”
殷凤珍,出生在吉林省农安县黄鱼圈村,她9岁时因受惊吓卧床不起,随后整天胡言乱语,称自己“神灵附身,是天上的神仙”。穷困的父母无奈,只好让正上三年级的她辍学在家。
丛福奎:荒唐的“佛门”贪官(4)
20岁那年,她嫁给了城里一个工人,生下一男一女。她时时没忘自己有“神功”,整天走街串巷,给人看病,号称“殷大仙”。上世纪80年代,全国兴起气功热时,为了增加一点胡吹乱侃的资本,殷凤珍又一连参加了几个气功班。功理功法没学完,她便感到“天上仙气”与“自身功夫”合二为一了。
1993年,殷凤珍抛下丈夫和孩子,只身一人闯北京。
正当她命运不济之时,有人介绍她与自称是台湾商人、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办书画和武术培训班的李某相识。初次见面,“殷大仙”便把什么人体学、气功论等等天花乱坠地吹了一番。最后,她又施展“发功治病”的绝活,让年近花甲的李某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聘她为“特别助理”。
从此,李先生借着“大仙”名义广招学员,而“大仙”也借着“台商”的大旗四处给人“治病”。
1996年,“殷大仙”在一次给人“看病”的过程中知道了在河北省当副省长丛福奎,从不仅常年有胃病,而且还是东北老乡。于是,“殷大仙”拿着一封介绍信,便直奔石家庄。
丛福奎的秘书接待了殷凤珍。随后秘书又将“殷大仙”引进了丛福奎办公室。“殷大仙”自报家门,并说是专门赶来治病的。
54岁的丛省长将信将疑。
正当丛福奎犹豫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