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好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口才好命运-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于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知道此事不宜严加追究。一休凭借自己的聪明,最终安然渡过难关。
  在论辩中,你可以先巧设陷阱,让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等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坠入圈套时,你便能牵住对方的思维,使对方不得不就范。而这种诱使对方多说“是”的方法,则被人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论辩中起着特殊的功效。
  一般而言,只要对方说了许多遍“是”之后,你在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就能比较容易。但是,老练、心存戒备的对手,往往不会轻易说“是”的。
  日本明治时期的名医、军事家大村益次郎,总是板着面孔,人们很难与他交往。有一次,邻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气很热,是不是?”他却爱理不理地回答:“夏天本来就是炎热的。”如果他顺着对方的问题回答:“是的,的确很热。”如此一来,自我防卫的态势也就先瓦解了。
  由此可知,诱使对方说“是”的方法是:当你在辩论开始时,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然后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这样就能比较轻松地攻破对方的防线。

好口才好命运 第十三章(3)

  诱导巧问,以理服人
  
  在论辩中,巧问是诱导的关键环节。只要问得好,就能牵住对方的思维,进而将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方案中,让对方自相矛盾、言行相悖,最终使其自愿放弃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战国时,魏国的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邯郸去做人质。为了防备魏王听信诬蔑他的流言蜚语,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来报告,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您会相信吗?”
  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那么有两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有点怀疑。”
  庞葱说:“那么要是有三个人说呢?”
  魏王说:“那我相信。”
  庞葱说:“街上没有老虎,那是明显的。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都有人说有,那么街上就真的像是有老虎了!现在邯郸距离大梁的距离,要比上街还远得多,而议论我的又将不只三人,希望大王能够明察。”
  魏王点点头,说:“我自己会鉴别。”
  还有一个例子。春秋末年,晋国有个赵简子,很有作为,后来为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一次,赵简子乘车上山游猎,羊肠小道非常难走,所以同行的众臣都费劲地为他推车。在这些推得汗流浃背的人们之中,有一个名叫虎会的大臣,只是悠闲地把戟扛在肩上,并且边走边哼着歌。
  赵简子坐在车上,瞥他一眼,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我上羊肠山道,群臣都来推车,唯独你虎会不出力。你作为臣子,欺侮君主!臣欺君,该当何罪?”
  虎会说:“臣欺君,罪该死而又死。”
  赵简子问:“什么叫死而又死?”
  虎会说:“自己身死,妻子又死,这就叫死而又死。”
  说到此,虎会话锋一转,紧接着对赵简子说:“现在你已经知道臣欺君的应得之罪,那么,你是不是也想知道做君主的慢怠臣下,又有何应得之罪呢?”
  赵简子不耐烦地说:“君主慢怠臣下,何罪之有?”
  虎会说:“做君主的人慢怠臣下,久而久之,必定有下面这样的局面。有智能的人不肯出谋划策,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自然就会灭亡。能言善辩者不肯做使臣,咫尺天涯,难通有无,就不能与邻国通好;能征善战的将才不肯破阵杀敌,将颓兵衰,弱肉强食,边界就会遭到侵犯。由此可见,君主慢怠了群臣,内政、外交、国防便无人出力,败亡的局面就会随之到来,那时便会国将不国了!”
  虎会的话,惊得赵简子全身汗湿,他如梦初醒地说:“好、好、说得好!”话毕,赵简子急忙下令群臣不要再推车上山,然后又摆酒设宴与群臣共同欢饮。
  巧比妙论,寓讽于喻
  
  在论辩中,要注意在观点与语言上都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同时在内容上也要新鲜有趣、生动活泼。一旦新奇的形式和论说的主旨相结合,自会妙言趣道,以喻明理,收到较好的效果。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论辩中,运用生动的比喻作为论据,将精辟的论理寄寓于摹形拟象的描绘之中,或状客观之景,或寓物外之理,既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又能给人哲理上的启迪。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尽言理之深蕴,并能以一当十,收到深入浅出、雄辩有力的效果。
  齐朝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特别喜欢听和尚讲述佛经,

好口才好命运 第十三章(4)
一次,萧子良像往常一样举行宴会,在座的有达官显贵、名人学者和精通佛法的和尚。刚吃完饭,萧子良请和尚讲述某些观点。其中包括人能思想、会说话,就是因为有灵魂附在身上,而人的灵魂永远不死,即使躯体消灭了,灵魂还是存在,只不过是附到别的东西上了。
  萧子良一边听,一边左顾右盼。忽然,他的目光停在一个人身上,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因为此人一副嘲讽的神色。萧子良忍不住大声问道:“范缜,你觉得法师讲得不对吗?”
  范缜微微一笑,说:“我不懂他们讲的,我只知道人的精神和形体分不开,有了形体才有精神。人死了,身子都烂了,精神也就没有了,哪还会有什么来生呢?”
  萧子良十分生气:“你不要信口胡说,如果没有因果报应,这世上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人享福,有人受苦呢?”
  范缜听了,从容不迫地指着庭院内的花草树木,说:“人生就像树上的花,有的被风吹到了屋里,有的落到漂亮的座垫上,有的却飘过篱笆,落到粪堆里。难道说花也有行善作恶之分吗?其实这完全是自然的事。殿下您生在皇族,享尽富贵,好比飞进了屋内的花。像我一生不幸,就如同落在粪坑中的花一样。您富贵,我贫贱,只不过是遭遇不同,怎么能说是因果报应呢?”
  范缜的一番喻证批驳,把萧子良驳得哑口无言,别人更是不能作声。
  还有一个妙言趣道、以喻明理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个怪癖:彻夜喝酒放歌。每当夜幕降临、星月争辉的时候,他已喝得酩酊大醉。于是,鼓瑟之乐,弦竹之乐,犹如神曲仙谱,将他催入酣甜的梦境。他这样混混沌沌地过,朝政一片混乱,邻国也蠢蠢欲动,直到楚国派兵要攻打齐国时,齐威王才急忙派淳于髡到赵国搬救兵。
  能言善辩的淳于髡成功地说服赵国出兵救赵,楚国撤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大设宴席,彻夜放歌纵酒的坏毛病又复发了。这时,淳于髡决定找个机会,劝说他改掉这个恶习。
  这天,齐威王又大摆宴席,庆贺淳于髡外交成功,淳于髡认为机会来了。
  席间,齐威王端起酒杯问他:“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
  淳于髡说:“臣喝一斗也醉,喝一坛也醉。”
  齐威王不解地问:“喝一斗就醉的酒量,怎能喝上一坛?”
  淳于髡说:“您赐我佳肴美酒,却命人紧紧盯住我,我哆哆嗦嗦地趴着喝酒,顶多喝一斗就成烂泥了。可是,如果碰上尊贵的客人,我笑吟吟地给他们敬酒,就能喝上二斗。如果是老友重逢,话题如丝,我能喝五六斗。如果是乡里聚会,男女坐在一起,喝酒行令,我即使喝上八斗,也可能只醉个二三分。如果喝到傍晚,酒快喝光了,大家又把剩余的酒倒在一起,想要助兴地让我喝,那时我就会喝得酩酊大醉,自然也失礼了。可能搞得杯盘狼藉,语言混乱,这就叫做酒极生乱,乐极生悲啊!然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道理!”
  淳于髡层层比喻,妙言趣道,使齐威王很受教益。他称赞道:“说得好!”从此,齐威王一改彻夜喝酒放歌的坏毛病,励精图志,最终使齐国国泰民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好口才好命运 第十四章(1)
变换角度,应对自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话言理也一样,只要选取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因此,从一个角度说不圆的事理,或许从另一个角度便能说得令人信服、满意。
  清朝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有个住持叫圆智,他能言善辩,远近闻名。有一次,乾隆皇帝只身微服南下,来到宁波后,独自到天童寺。圆智听说此事,马上下山,笑迎乾隆皇帝,双手合十,躬身轻声道:“小僧天童寺住持圆智接驾来迟,万望恕罪。”
  乾隆听说此人就是有名的善言和尚圆智,想给他一个下马威,于是便把面孔一板,厉声问道:“你既知朕躬身到此,为何不率众僧,大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是有意亵渎圣驾?该当何罪?”
  圆智不慌不忙地说:“小僧岂敢亵渎圣驾,只因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要是劳师动众,惟恐引起游人注意,有碍圣上安康。故独自一人在此恭候。”
  乾隆听他说得合情合理,只好说:“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
  一路上,乾隆又道:“大和尚,今日朕躬身上山,你能不能拿我做个比方?”
  圆智闻言,暗自思忖,如果比得不好,全部遭殃。他脑子一转,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还比一步高。”
  乾隆一听,心中不是滋味,这圆智自比佛爷,分明是占了自己的上风,但却又无可指责,只好暂时作罢。
  两人来到天王殿,只见弥勒佛喜眉笑脸地迎面而坐。于是乾隆便指着弥勒佛问圆智:“请问大和尚,它为何而笑?”
  圆智答道:“启禀圣上,它是在笑贫僧命运乖蹇,身入空门,终日青灯木鱼,碌碌无为。”
  乾隆一听,心中暗喜,这下子给我抓住把柄了!乾隆又问:“它也在对朕笑,照你所言,它也在笑朕碌碌无为了?”
  圆智面对乾隆咄咄逼人的发问,不慌不忙地应答道:“佛爷对不同人的笑,自有不同的意义。它对万岁爷迎面而笑,是笑你为万民操心,以国事为重,不像凡夫俗子,气量狭窄,笑里藏刀!”
  此番话意所指,乾隆心中自然明白,但却又无懈可击,不好发作。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走到半山腰,乾隆又想起上山之比,想再为难一下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一步还比一步高,现在我正在下山,你又该怎么说?”
  乾隆说完,得意地看着圆智。谁知圆智稍思片刻,随即从容答道:“如今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乾隆一听,目瞪口呆。
  在此,圆智面对乾隆皇帝的下马威,应对自如。除了他才思敏捷之外,也与他善于根据需要变换角度、随机应变有直接的关系。
  还有一个“变换角度,应对自如”的故事。一天,秦始皇召集群臣,共同讨论一项宏伟的计划,建一个大苑囿,东起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以供他打猎游玩。群臣们面面相觑,虽有意见,却不敢有拂君意。这时,优旃却说道:“皇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