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里长亭道上,杨柳依依。陶颜二人就此别离,一张琴,一壶酒,陶公抚弄琴弦,吟唱道:“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颜延之以柳枝为剑,舞动起来,如玉树临风,蛟龙戏水。吟毕,二人举杯共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样的别离,这样的气氛,充满了诗意的感伤和悲凉的美。
  陶渊明嗜酒成癖,世人皆知。江州刺史王弘(东晋开国丞相王导的曾孙)久慕其名,千方百计地想要结识他,却总也请不到他。于是就向陶渊明的同乡好友、正在郡里做主簿的庞遵讨主意。庞遵说:“陶公常到庐山游玩。我就在去庐山的路上备下酒宴邀请他,等我们准备喝酒时,你再从别处走来加入其中,这样他准乐意结识你。”由庞遵打探好渊明去庐山的确切日期,就依计准备停当。
  这天,娇阳似火。渊明穿着芒鞋,披着褐衣,戴着斗笠,只身前往庐山。走着走着,已是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正当此时,他突然看到路边的树阴下坐着三个人,只见庞遵抱拳施礼道:“陶公,真是幸会!今日有缘狭路相逢,何不在此痛饮一番。”旁边的两个小厮早已准备好了一席酒菜。陶渊明一看是老朋友,便也不再客气,欣然赴席,二人就这样对饮起来。清洌香醇的酒浆进入干渴的嘴里,流入饥肠辘辘的肚子里,陶渊明顿觉神清气爽,胸臆间如久旱逢甘霖,淋漓畅快。不多时,王弘从一旁走过来,朝渊明拱手致候道:“晚辈王弘久仰陶公大名!”陶渊明先是一愣,接着向庞遵使了个眼色。庞遵会意,忙介绍道:“王公乃本地新任刺史,礼贤下士,以酒会友,对陶公您可谓仰慕已久!”陶渊明忙拱手道:“王大人,老朽深居简出,孤陋寡闻,失敬,失敬!”转念又暗自感慨:“世家子弟大多目空一切,轻慢无礼,讵料贵为刺史的王弘,也是性情中人,会有这番雅兴请我在半路上喝酒。”王弘恭敬地回道:“先生以隐立德,以诗文立言,可谓流芳千古!”“王大人过奖了,身后浮名,不如生前一杯酒。”三人就这样推杯换盏,边饮边聊,陶王两人相处得很好,后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豪门巨星——王羲之(9)
亲历了世风日下、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彻底失望的陶渊明把目光投向古代那些固穷守节的隐士。有发誓不食周粟、归隐首阳山、采薇为食的伯夷、叔齐,有穿破衣、戴破帽、经常挨饿却面露喜色的子思。他又想到流年似水,人生苦短,生命虽然像鲜艳流丽的旭日,像粲然夺目的珍珠,但终究会变得黯淡无光。于是他决心在这样一个如火如荼的乱世,不做随波逐流、闻风变节的假隐士,而要像临寒独绽的梅花一样,坚守自己的一份馨香,至死不悔。
  可他眼下的生活并不好过。贫穷自然不算什么,可恨的是赋税多如牛毛,于是他想起上古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君无臣、无忧无虑的生活,想到《老子》里描述的“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情形。生命不曾简单过,我们却可以选择简单地生活。陶渊明选择的正是这样的一条路。
  人民的流离失所、田园生活的乐趣和自己苦痛的经历相互紧密地掺和在一起,一个美好社会的胎胚,就在他胸中孕育了。这就是诗人所幻想的乌托邦——桃花源。他描写的桃花源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向往的是“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在这一记一诗里,他完全否定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写出了自己的理想与哲思。在他的桃源里,一切如他憧憬的那样美好。在记中他描绘渔人发现桃源时有“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的文字,画面中山水相依,如梦似幻,风起处,漫天落英;缤纷里,是灵魂深处的依靠。在无尽的绚丽之中忽然“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诗人仿佛开天辟地般把一个纤尘不染无比曼妙的世界融入到每个人灵魂的最深处,生命一瞬间膨胀起来。而就是这样的奇迹般出现的“桃源”里面,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仅仅是最朴实平凡的生活,一种只是为了好好的生活的愿望。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幻想出来的一个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一个平等仁爱的乌托邦。世外桃源是生活的福地,是心灵的净土,更是无为而治的美好家园。
  后记    晚年陶渊明由于饮酒过度,加以年老体衰,身体每况愈下,他渐觉大限将至。
  公元427年秋,浔阳江边,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六十三岁的大诗人陶渊明永远告别了人生旅途,与他服膺了一生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在陶渊明的潜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快要荒芜了,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正如他在《自祭文》中所云:“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陶渊明,一个最终选择生活的人,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了。(夏    超)
  谢灵运(385—433),晋宋之际著名的山水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其祖父谢玄因在淝水战役中击败前秦苻坚而名声大噪,曾外祖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王羲之,从小就受到家学渊源的熏陶。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曾出任过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谢出身名门,兼负才华,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喜欢创作山水诗,后人称之为“山水诗开山之祖”。
  

多情才子——唐玄宗(1)
唐玄宗(685—762),名李隆基,世称唐明皇。他的一生前期励精图治,英明有为;后期纵欲荒政;昏庸出奇。
  抛开其帝王的身份不言,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多情才子。他善骑射、通音律、懂历象、喜文学,多才多艺。《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他的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梨  园  始  祖唐玄宗李隆基幼年即喜爱歌舞。六岁时,他的祖母武则天在宫院里大摆盛筵欢宴群臣,他即席表演了歌舞节目《长命女》,精湛的表演,博得在座的皇亲国戚及群臣们的赞赏。李隆基继位后,选定了宫庭的一片梨园作为排练歌舞的场所,并且亲自在梨园教歌舞,这就是“梨园”的来历,后来戏剧界被称为“梨园”。唐玄宗在“梨园”戏班,非常喜欢扮演“丑角”,剧中凡有“丑角”可演,他总是很认真地登台上场。因他是一国之君,登台演出且扮演丑角,有失帝王威严,于是在演出时,特意在脸部挂上一个小白玉片儿以遮面。后来的丑角艺人在演戏时,就效法唐玄宗,在脸上勾画一个类似白玉片的白粉块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戏曲舞台上的丑角脸谱。因为唐玄宗爱演丑角,旧戏班里的人们对扮演丑角的艺人特别推崇,“丑角”在梨园有特殊的身份与地位。据梨园名宿和老前辈传说:“过去戏班里的演员,无论你唱得再好,演技再高,在班子里的地位也是老二,惟有唱丑角的演员才算老一,因为尊“丑”就是尊皇帝。”
  唐玄宗是一位天才的戏曲家,他首创了用鼓(就是现在的鞭鼓)来指挥其他乐器,每逢梨园戏班排练剧目,唐玄宗亲自鼓板。以后戏班子在演出时鼓师坐的地方叫做“九龙口”,即来源于此。旧戏班里装有黄蟒袍、官衣、道袍、王帽、凤冠、九龙冠、圣旨、笏板、尚方宝剑等道具的箱子,是不能随便坐的,惟有丑角演员敢坐。丑角演员在后台可以随意坐立,但其他演职人员都要按章行事。在演戏前,只有丑角演员勾画脸谱后,其他演员才能化妆及勾脸。在赶庙会唱戏时,戏班子先要敬“神”,大家都要磕头跪拜,但是唱“丑”的演员,无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少,资历高低,都可以不鞠躬、不作揖、不磕头。这些规矩,皆因唐玄宗的缘故。历史上戏曲艺人都把唐玄宗尊为祖师,演丑行的艺人更把唐玄宗尊为始祖。有许多戏楼、戏台、剧场及演戏场所的后台都供有唐玄宗的泥塑或木雕金像,还有一些唱丑的演员家里也敬有唐玄宗的牌位与塑像。旧时,演员们在演出之前和下场之后,包括鼓师和乐队的所有伴奏员及在后台的舞美服务人员,都要对着祖师爷唐玄宗的塑像行礼、作揖,丑角演员还要单独磕头跪拜,来感谢始祖给他们带来的身份与地位。

多情才子——唐玄宗(2)
音  乐  奇  才史称唐玄宗“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他也擅舞,会奏多种乐器,尤其是羯鼓敲得特棒,练习时敲坏的羯鼓就有四大柜,他称羯鼓是“八音之领袖”、认为各种乐器都不能与它相比,演奏技巧之高超被宰相宋璟形容为“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上朝时也怀揣玉笛,用手指不停地在笛孔上按模新曲。唐玄宗一生作有无数曲子,闻名于世的有《紫云回》、《龙池乐》、《凌波仙》及遇上杨贵妃后作的《得宝子》等,主要由他创作的最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是音乐舞蹈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唐玄宗在听政之暇,亲自训练一支三百名乐工的乐队,亲自教他们丝竹之弹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必觉而正之”。他还颁布曲名,把原为汉文音译的少数民族和外国曲名改为具有内容的汉文曲名,还常举办宫庭器乐合奏。正是由于这位皇帝音乐家的喜爱和重视,盛唐音乐,以及它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达到历史的顶峰。
  曾有这样两个玄乎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说玄宗曾梦见十位仙子驾着云从天上下来,她们手中各执乐器悬空而奏。曲子清越不是人间的凡音,其中有一个仙人说:“这是神曲《紫云回》,现在传授给陛下,可为正始之音。”玄宗醒来后余音仿佛还在。第二天命杨贵妃用玉笛演奏,仙乐飘飘,丝毫也不差。另一个故事说有一次玄宗在东都白天梦见一个容貌艳丽的女子,梳着交心髻,大袖宽衣拜倒在床前。玄宗问:“你是谁?”那个女子说:“妾是陛下凌波池中的龙女,卫宫护驾妾也有功,陛下洞晓钧天之音,请赐给小女子一支曲。”于是玄宗在梦中为龙女鼓胡琴,创作新曲名字叫做《凌波曲》。等到玄宗醒来后还记得曲子,于是在凌波宫临池弹奏这首《凌波曲》,一瞬间池中的波涛涌起,接着有神女出现在池水中,正是梦中所见的龙女。故事虽然神奇,但是却反映了唐玄宗通音律,擅长作曲,的确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奇才。
  思  念  梅  妃梅妃江采苹是唐玄宗的爱妃,深得玄宗的宠爱。她善诗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擅长吹奏极为清越动人的白玉笛、表演轻盈灵捷的惊鸿舞,是一位才貌双全的绝世女子。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梅妃恬静娴雅、淡妆素服、姿态明秀、纤丽温柔,且天性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