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由和自由选择都是受天性和激情地指引,而不是理智和理性的选择,在稳定安逸中生活,在习惯和常轨中生活,都不是自由的生活。反之,打破自己原来的习惯和常轨,抛弃原有的稳定和安逸,去投入某种不确定的冒险和创造,才是自由的生活。
我们大多数时侯,都是生活在一种惯性之中,重复或继续昨天的日子,经历的都是一些平淡无奇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情,意识和心灵处于相对的迟滞和痲木状态,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图象,一些转瞬既逝的感觉,一些偶然浮起又沉下的思想和念头,很少有新鲜的刺激和感受。
对于某些东西我很少主动争取,为的是不承担这种“主动”的责任,我希望的是那种东西自然而然地到来,而我被动地接受。如果这种东西给了我快乐,那就是一分意外的赐与。如果让我感到痛苦,那也是出于必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样,我就从“责任情境”中解脱了出来。
智慧的人把冰冷的现实当作一种生活现象来接受,愚昧的人把微小的生活现象当作难以逾越的生存现实。
大多数人都生活生存在生命的表面,关注着社会、现实和自身的生活,好像这些就是生命的全部了。而所谓意义和价值也只限于社会和现实的层面,即使死亡也是社会和现实意义上的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沉在生活的梦里,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不仅在生活,而且还在盘算着生活。生活是感官的事,也是脑子的事,在“思想”中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
大自然为自己创立了一个对立物————人类,用他来证实自己的存在,而人类却可笑的想远离自然证实自己。但命定的死亡粉碎了人类的梦想,恐惧死亡也是一种与大自然对抗的意识。
人活着,太真实了讨人厌,太虚伪了也讨人厌。世上找不出一个能让所有人喜欢的人,也很难找出一个被所有人讨厌的人。世上每个人大都被一些人所喜爱,又被另一些人讨厌着。
一个想讨别人喜欢的人,必是一个自视很低的人,一个不想讨别人喜欢的人,则必定自视很高。
人常常赞美不如自己的人,因为不如自己,人常常贬低高于自己的人,因为高于自己。人们常常用抑强仰弱来达到一己的心理平衡。
善良是吝啬的,人们只对比自己不幸的人才表现善良。因为别人的不幸使人对自身的境遇感到一种满足,而别人的幸运,却只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欠缺。
随感(之五)
大善和大恶都是人的天性,但人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对善和恶都有所节制。人做好事是为了自己,做坏事也是为了自己。
人的内心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既可以想一些最美妙的事,又可以想一些最下流、最肮脏、最无耻、最邪恶的事,而表面上仍像一个正派人。所以,所谓正派人,不过是一些善于隐藏自己不正派想法的人。
人生来就是不甘于平庸的,而世上之所以有那么多庸人,乃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平庸。
人类不断给自身制造越来越多的多余的东西,从而使活着变得繁琐。
当人长大时,他会悲哀地发现,自己已失去了与自然的交感。而当他临近老年时,他又会悲哀地发现,自己有了越来越多地与自然的交感。
人总是在潜意识里希望别人倒霉,而自己独得好运。所以,他才在别人倒霉时,幸灾乐祸,自己倒霉时,垂头丧气。但人在幸灾乐祸之后,会去帮助别人,在垂头丧气时,会想到别人的帮助。
所谓勇敢的人,并非说他没有恐惧,而是他能战胜恐惧。恐惧是人人都会有的,即使英雄也不例外。
世上的事看不开,一切都大得了不得,看开了,没有一件值得烦忧挂虑的。
没有谁能完全敞开自己的内心,也没有谁能完全关闭自己的内心。大多数人只显露与自己有利有益的那一部分,而把与自己有害的那一部分隐藏起来。
内心充实的人喜欢独处,内在贫乏的人喜欢群居,他只有依靠他人才能弥补空虚。
人不能靠理想生活,但活着又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的生活是乏味的,空虚的,死气沉沉的,而理想却能使人部分的超离这种生活。
明知一切皆空,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但仍苦苦追寻着,奋争着,这就是人。只有人才会这么傻,傻得悲壮,傻得揉心。
人都愿意同比自己富有的人交往,而不愿意同比自己聪明的人交往。
人会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显得好一些,在自己讨厌的人面前显得坏一些。而在自己最亲近的人面前,才会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所谓伟大人物,只有在社会中才会显得伟大,离人只有在社会中才会显出自信,在远离社会的地方,人就完全没有自信开社会,伟人也如同常人,甚至不如常人。
人的内部世界总比外部世界要黯淡一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人常常在各种场合扮演各种角色,但经常扮演一种角色,就会给人一种固定的印象。说一个人变了,可能是他已厌倦了这种角色,而说一个人和平常不一样了,则可能是他真实自己的流露。
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梦想,从一种梦中醒来,就会沉入另一种梦。意识不到自己在做梦的人,恰恰是因为他正在梦中。所谓梦醒,不过是对原梦的一次超越,无数次的梦醒就是无数次的超越,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从梦中醒来的过程。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生与人性(之一)
人与人之间固然存在着纷争,但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远远大于纷争。或者说,当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遭到破坏时,纷争就开始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非正常的我,这个我是我们既恐惧憎恶,而又有所偏爱的,我们的所有理智和良知都在抑制着这个我的出现。
要做什么样的人,是包含在你是什么样的人之中的。
人在比自己坚强的人面前,会觉得自己很软弱,在比自己软弱的人面前,又会觉得自己很坚强。
总也不流泪的人,他的内心必是痛苦的,总也不谈论自己的人,常常是自我意识最强的。
人生充满了无奈,所谓达观,实在是无奈过后获得的一种心境。
别人对你的看法永远是片面的,表面的,主观的,掺杂进了他自己的好恶。
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把别人当成了自己主体意识之外的客体,从而减弱了对他人人性的体察和感知。
追求声名是人的一种较高级的内心欲求,人人都想表现自己,人人都想超越众人之上,但也正因为如此,能够获得声名的才没有几个人,声名也就愈加珍贵。
声名欲来源于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人不甘心无声无息的沉寂于时间和历史的长河,他期冀着在自己死后,自己的名字仍能够长久的流传下去,继续与时间抗衡。可以说,当人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时,声名欲就产生了。在人看来,延长声名便意味着延长生命,这是人的想不开之处。但人都想开了,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人认识自己要比认识别人难一些,他不会象认识别人那样,站在一个较客观的立场上。但人认识别人也不能完全客观,除非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抽象的人,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但即便是面对一个抽象的人,每个人也还有每个人的看法。
我们习惯的东西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但恰恰是这种最习惯的东西一旦被打破,就最让人难以忍受,但即使最让人难以忍受,最终也还会被习惯所征服,成为新的习惯。
所有的恶都是真实的,但善有时却是伪装。
好人做久了,总想做点坏事,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很累。
对未来的期望是人的一种不倦的精神活动,它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总想着日子还很长,总想着将来比现在好,总是期望得到更多。人就这样一天天盼望着,从童年、少年、青年,直到成年、中年、老年,直到死。才发觉自己已平平淡淡的过完了一生,而所期望的却远远没有到来。
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发生着,曾经认为很遥远的事,今天却来到了眼前,而你却觉得还站在原来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你活着,仿佛毫无知觉,但你却时时刻刻感知着自己的存在,面对着悠悠的变化着的仿佛静止的世界。
随着时光的流逝,你熟悉的人在增加着年岁,有的悄无声息的离去了,而更多你不熟悉的人开始熟悉了。你生活在他们中间,和他们打成一片。正是由于他们,你才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活生生的世界里,摆脱了生命的阴影和死亡的恐惧,并能战胜自己。
人在幼年时,完完全全是一个自然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就是自然本身,而他们自己也与自然不可分割。但随着他们年龄的渐渐长大,他们也就一点点从自然中分离了出来,最后完全被这个世界所同化。
母亲永远是我们内心的源泉,情感的依托,母亲死了,我们生命的根就断了。从此,我们成了这个世界的弃儿,在死之前,我们渴望守在身边的不是儿女,而是自己的母亲。
即使活上一万年,人也仍然要觉得生命短暂。因为假使人真能活上一万年,他就会有更多的长远打算,更大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实现这些打算,他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仍然会怀着遗憾死去。如此,活上一万年和活上几十年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人总是不断意识到过往自己的单纯。
认识自己是痛苦的,因为人对自己的期望总是高于他本身所能具有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生与人性(之二)
有些机会失去了还会再来,而有些机会一生中只有那么一次两次,而你的命运就在那一次两次中决定了。
有时候,在你未出生前,你一生的命运便已经决定了,你只需按照环境给你的,升起或沉沦。
尽管世界丑陋虚伪,冰冷卑下,尽管人生充满了痛苦绝望和挣扎,但人仍愿意活下去。
可以完全否定一切功利,这是有充足理由的,以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空间为尺度,一切都是空无,一切都是虚幻,但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却真实的活在此时此刻。
世界并未为你准备下什么,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去争取。你活着,要承受许多磨难,但磨难并不是你争取来的,而是生之必然。
人常常用赞美一个人的办法,来贬低另一个人。
人类的每一个优点都针对着一个弱点或缺陷,与优点相比,人类的弱点和缺陷是更本质的东西。
人徒然有善良的愿望,它就像盛在锅里的水,不加热到沸点,是不会溢出的。
与无私相比,自私更符合人的本质。
一个人越表现得无拘无束,就越远离他的内心,沉默的人,他的心也是沉默的。
人们会原谅一个以直觉对人者的鲁莽,却不愿原谅一个深沉内敛者细小的过失。
人即忍受不了孤独,又不愿和人过分接近。
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颗罪恶的种子。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性格模式,他所有的行为都受到这个模式的制约。在这个模式之内,人所做的一切都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