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颗罪恶的种子。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性格模式,他所有的行为都受到这个模式的制约。在这个模式之内,人所做的一切都带有共同的特点。而当人突破这一模式时,熟悉他的人就会感到惊讶和意外,他自己也会觉得不像自己了。
人有实现自我和表现自我的本能,这种本能在某些人身上有时会呈现出一种强大的意志,从而掩盖了它自身,但在更多的人身上,它永远只是一种本能。
越敏感的人越习惯于掩饰自己的敏感,而且,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敏感一些。
超脱其实是不超脱的人想出的一种安慰自己的方法,是出于不得已和无可奈何。
人可以在理智上摆脱恐惧,但不能在情感和感性上摆脱恐惧。
人是离不开社会的,他所有欲望的满足,所有价值的实现,都只能在社会中,而不能在社会之外。
与缓慢的世界相比,我们是很迅速的走完了一生,在这一生中,我们体验了一切,感受了一切,但却不能带走一切。我们去了,这个没有我们的世界仍还是原来的样子,被活着的生命和不断新生的生命热爱着。
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希望别人是宽宏大度的人,而自己却不表现这种宽宏大度。
每个人都可以在思想上是哲学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个俗人,因为这是很容易的。
每个人都终将变成自己所不愿变成的人,但每个人都将有一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
仰望人生和俯视人生是有很大不同的。仰望人生的人,他的头上永远是人,而俯视人生的人,他的头上是一片虚空。也可以这样说,仰望人生是把世界放在头上,俯视人生是把世界放在脚下,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并不含有对世界的贬低之意。
谁也不愿变得实际,不实际更符合人的天性 。
人是目的性的动物,他以自身的目的性赋予世界以目的性。
没有谁愿意让人看到他最真实的一面,他最真实的一面是留给自己的。
每个人都构成他人人生的一部分,但同时每个人的人生又是完整的。
只有在切身的利害关系中,人才能暂时抛开“别人会怎样想”这样一种顾虑,人的自私本性在这里占了上风。同样,也由于人的自私本性,人会在一些平常小事上表现自己的美德,以期引起别人的好感。
人在感性上倾向于传统,在理性上倾向于反传统。
人生与人性(之三)
从陌生人————熟悉的人————朋友————亲人————自我,是一个逐渐卸去伪装的过程。
人有时候觉得自己拥有很多,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孤零零的,除了自己以外,什么也没有。
没有比看到一个幸运儿突然跌入不幸的深渊,更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常了。
人总是认为自己得到的是应该得到的,而失去的是不应失去的。
对待人生最现实的态度是进得去,出得来。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尽全力去追求,又不要过分重视结果。偏执那一端都是不可取的。
人的一生就是对它各个部分的超越,对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的超越。对痛苦的超越,对幸福的超越,对不共戴天的敌人的超越,对刻骨铭心的爱人的超越,对荣耀的超越,对耻辱的超越‘‘‘‘‘‘‘‘‘‘‘‘ 一句话,是对具体的活生生的生的超越。
得到的东西再失去,比从来没有得到更让人痛苦。
当善和人的利益不发生冲突时,人还是愿意选择善的。
无论怎样发展进化,人都不能脱离其本性所局限的范围。
真正认识人生的艰难并不容易,已经感到很艰难了,但还有比这更难的。已经承受不住了,但还有比这更难承受的。与你此时感到的艰难相比,你从前的艰难根本不算一回事,但你此刻的艰难仍不是最难的。
人生的艰难不是干干脆脆的痛苦,不是一时的打击,不是这阵来了,总会过去的忧烦。而是脱不去,卸不掉,躲不开的实实在在的重负,是须臾不离压在你头上的一座山,是你承担也得承担,不承担也得承担的活着的代价。
我没有想到人生是这样艰难,假如我知道人生是这样艰难,我就会对人生做出别样的选择。我会让从前的人生活得沉重些,以便让后来的人生更为容易。但实际上,谁也不能那样早的领悟人生,所有过来人的告诫以及他们实际承受的磨难,似乎都与我无关。只是在我把他们经历过的一切重历了一番,才发现,没有谁能逃脱人生加给他的重负。你现在没有承受的,将来会承受,现在没有担起的,将来会担起。
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来显示自己如何聪明,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表现得很好,有的人表现得很糟。
有的人做善事,是出于理智和信仰,有的人是出于良知,更多的人则是出于两者。
一个人拥有的越多,他就越不能从自己的拥有中解脱出来。
人活着,不是为了不停的劳作,以赚取更多地的金钱,而是为了用金钱换来更多的闲暇和娱乐
我的人生观大致经历这样三个阶段:首先是,不成为天才巨人,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而后是,成为了天才巨人,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最后是,只要活着,就有意义。
我已经经历了很多,但我仍觉得还有更多在等着我,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人可能因一时冲动成为英雄,也可能因一时冲动成为罪犯。两者在生成机制上没有什么区别。
人生就像大人哄孩子玩的一种游戏,大人攥起拳头,告诉孩子,说里面放的是一件好玩的东西。孩子受了诱惑,极力去掰开大人的手,可当大人的手张开时,却发现里面只是一件平常的物件,或者什么也没有。然而孩子并不因此而放弃希望,他仍然想着里面有他想要的东西。
每个人都把他人当作自己人生这部大戏中的一个角色,所不同只是有的重要些,有的人则不那么重要。
性格作为相对不变的因素,在各种环境中,会产生相同的结果。
人把现在的一切劳碌都当成生的手段,而不是当成生本身,这使他们能够忍受自己的生存。
越是自己尊敬和有好感的人,我们就越是注重他们对我们的看法,他也就越是束缚着我们。反倒是那些与我们毫不相干的人,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生与人性(之四)
人其实只有两种选择,选择生或者选择死,非此即彼。
每时每刻都是那样留恋,每时每刻我都不再是原来的我。
假使今天的我和十年前的我相遇,那么,他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他,将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我们会因为相互喜爱而成为朋友,也许我们会因为相互憎恶而成为敌人。但更可能的是,我们会因为发现双方除了气质相近之外,毫无共同之处,而成为陌路生人。
在看似天真的外表下,隐藏着最深沉的心计。
世界的不公平在于它并不是把自己的恩赐均等的给与每个人,有的人人生的起点便是另一个人终生也无法达到的目标。
人在未老时,总是怀有希望的,总觉得人生还可以更好些。而到了老年,才发现,所谓更好的人生,不过是一种愿望罢了。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便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各种疾病和各种心理上的不适也来缠绕他。但此时,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贪恋人生,因为他已失去了很多,不愿再有所失去了。
拉开与“此时此在”的距离,人生就升华了。
子女与父母的性格相似,除了遗传之外,更多是由于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性格环境中,而受到了潜移默化影响。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离开父母,被另一个人抚养,那么,这个人一定会在性格某个方面与他的抚养人相同。
时光匆匆而逝,每个人都在完成和完满着他生命的历程,这个过程对个人来说是短暂的。但对整个人类却是永无止境的。
大自然为我们定好了结局,但剧情却由我们来演。
人有自我保存的本能,自私是其最基本的方式,而自我牺牲则是自私的幻化,是自私的最高表现形式。
想引起他人的尊敬和想引起异性的爱慕,是出于同一种心理,不同的只是,前者是人的特性,后者是所有动物的特性。
不管是默默无闻的,还是流芳百世的,其实都是为今生而活。
人一出生,便具备了人性的全部基础,随着人的生长,这个基础得到逐步充实和完善,各个方面也逐渐均衡,融合,趋向一致,随着老年,强度慢慢减弱下来。
我们无法超越现有的生命模式和人生轨迹,我们还没有看到别样的人生,还要继续按照现有的人生模式和轨迹走下去,去重复已经重复了无数次的人生。但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次性的,我们并不感到厌倦和重复,我们以全新的心境去经历陈旧的人生。
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人生是过于实在了,他把一切感受为实在,包括梦想。但我们能否反其道而行之,把一切感受为梦,以梦样的不真实的态度和心境来看待人生,在具体的事情上茫然视之,茫然为之,不刻意追求结果,人生将会变得更少痛苦和更多幸福。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而我却在所有主题下悄唱低吟着人生,不息的吟唱、不息的吟唱………
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在坚持着十八岁时的梦想,拿就味着他永葆了青春。时光对于他已经静止,所流逝的只是物理时间。
人生的结局每个人都看得很清楚,但人尽可以在这之前给人生制造一些悬念,从而使人生变得有趣一些
在社会中,我们可以有多个机会或机遇,而在大自然中,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
人生的结局每个人都看得很清楚,但人尽可以在这之前给人生制造一些悬念,从而使人生变得有趣一些
人性中许多丑陋的东西都被我们小心翼翼的回避了,既使偶有揭示,也把它当成一个特例,而没有上生到质的高度。因为我们太需要美化人性了,在这种美化中,世界变美好了,人变可爱了。
一切苦难被超越的前提,在于生命是一种感觉。既使肉体的痛苦反应到意识中,也体现为一种感觉。基于此,人生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当然也包括我们所承受的苦难。
人身上有些东西是属于人性的,有些东西却属于个人。人性的东西被个人的东西包裹起来,内隐着,只时不时的显露。
我们大多数人在过的并不是“应该怎样”的人生,而是“不得不如此”的人生。
有个人魅力可以引起别人的好感和尊重,无个人魅力而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地位,同样能引起别人的尊重。但个人魅力只诉诸人的感性,所以并不可靠,而财富地位却关涉人的价值判断,所以要可靠得多。有个人魅力的人一旦陷入困顿,他所引起的尊敬之情就会大打折扣。
任何大幸运或大不幸,都是脱离常轨的。他们不仅改变着人的生活,也改变着人的意识。一种生活改变了,另一种生活开始了。生活只是稍稍停顿了一下,又悠悠前行了,一切又都纳入了正轨。
人生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