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感集- 第3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生存的苦恼
真正的我

  
  “自我”稍加留意一下是能够感觉到的,那似乎是一种身体和意识混杂在一起的东西。那这个感觉到“自我”的意识又是什么哪? 也许就应该是“我”了。但接下去,这个让我感觉到自我的指令又是谁发出的哪? 如果这个指令还是由“我”发出,那么这个我和前一个我又有什么不同哪? 再接下去,这个让我发出指令的指令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哪? 如此推演下去,始终有一个我站在前一个我的背后,没有一个最终的“我”是处在最后审判者的位置。所有的我都不是最后的我,所有的我都不是真正的我,所有的我都只是我的一部分。至少在逻辑上是如此。

  能够意识到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隐身在意识的背后。或许,根本就没有一个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只是一个无限接近的可能性。

  
  幸与不幸

  
  如果没有比较,没有谁会自觉是幸运的,也没有谁会觉得不幸。生活在贫困的非洲的人不会觉得自己不幸,因为他们整体贫穷,没有比较。而一个在发达国家的穷人就会产生自身的不幸感,因为他有了比较。一个在多人的事故中折了腿的人应该是不幸的吧,但相反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其他人都送了命,而他却活了下来。要想始终让自己觉得幸运,只要与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比较一下就够了,而要找一个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永远不会缺乏,就像人永远都能找到比自己更幸运的人一样。没有绝对幸运和绝对不幸的人,只有相对的幸运和不幸,幸与不幸既是外在境遇的比较,又是内在的感觉。

  有的人自觉不幸,他人却不这样看,有的人在他人的眼中是不幸的,自己却不觉得。这里有个特殊自我的看法和一般看法之间的区别。所谓幸运者和不幸者其实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谈不上幸运,也谈不上不幸,只是一般的活着罢了。

  
  生存的苦恼

  
  我生存着,我有许多生存的苦恼,他们大多属于形而下的,我绕不开它们,但我又不能说服自己,坦坦然然地接纳,一种执拗的情感使我本能的'排斥他们。“这不是我真正的生存”;一个声音始终在我的心底回响。但真正的生存在那里哪?或者说真正的生存是什么?这我似乎是知道的,而且一直在坚持着它。但关键是,我的这种生存一直受着另一种生存的威胁和侵扰,我不得不时时地面对它们。不得不时常从自己本然的生存中抽身出来,投入到这种“非我”的生存中。这样,我就既不能完全坚守真我的本位,又不能完全融入异我的处境中,这才是我的真正的苦恼。许多形而下的的苦恼,我都能通过形而上的提升超越之(并不能真正超越),而这种纠缠不清的粘滞状态,却让人无法从中脱身,除非放弃生存。

  至今我还生存着,我并不为自己生存的苦恼而苦恼,我所担心的是,将来有一天,在我所有的生存苦恼中,只剩下了形而下的苦恼  

  也许,摆脱卑微的唯一手段,就是让自己始终凝注在生命和永恒中,甚至凝注在死亡中。

孤独者
孤独者

  
  孤独者离开人群在幽闭中滋养自己,孤独者是最渴望进入世界的人,但世界没有孤独者的位置,他的位置是孤独。孤独者以他的孤独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以他的孤独平衡着其他的族群。孤独者是世界的人,他使世界完美无癖。

  孤独者为孤独所苦,但他为孤独所作的种种努力,恰恰是他孤独的原因。他以世界所不愿意接受的方式,做进入世界的尝试。放弃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放弃就意味着他从所固有的位置上消失,就意味着他不再是他自己。

  真正的孤独者从不会从自己所固守的位置上离开,他自成一体,与那个由众人组成的族群相对。他知道孤独只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不是众人共同的拥有。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时,他就具有了高出众人的意识,他也就从平俗的生活中走出,而具有了生命的深度 。

  
  遁入人群

  
  让自己不露形迹的遁入人群中吧,你要变得更像他们,像一只变色的爬行动物,随周围的颜色而改变。这是你生存的本能,自我保护的策略,太显露,太特异,太与众不同,易遭箭矢。你要尽力伪装,而只在内心给自己留一方圣地和净土。可你要提防无意的流露,提防从外到里的渗透和改变。前者暴露了你的真实,后者威胁到你的真实,这双重的危险时刻伴随着你。它们在暗中窥视着,等待着,而你不知不觉。

  或许,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改变;或许,每个人在内心,在内在的感觉上都认为自己是特异的,与众不同的,都在暗自得意,欺骗了世人。但他们仍在循规蹈矩的生活着,相同的与众不同的感觉,相同的思维行为方式。你存在于他们的包围之中,呼吸着被他们污浊的空气,你已学会了如何吐纳,但你仍免不了愤世嫉俗。即使在水*融的时刻,你内心的某处仍然醒着,提示着你。你学会了如何以超越的心境做着众人之事,但你要时刻警惕,提醒自己:坚守内在的自我,不要被世界所改变。因为你在人群中真的无处遁形。

  
  孤魂

  让我们融洽无间吧,我们接触不到各自的核心。每个人都是如此的孤独,佩戴着虚饰的面具。对于他人,我们只是“人”,是围绕着他旋转的一个点,或者至多只是围绕着他的一段弧线。我们的内在被完全忽略,被高度具象化,连同我们的喜怒哀乐也成为一种固定的表情。

  让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吧,是各种利益和需要构成了我们之间维系的纽带,我们也成了它相连的两端,彼此相近,又彼此隔远。从没有两个人毫无缘由的靠近,从没有两颗心与孤独绝缘。

  我们就这样投身于世界,把自我变成非我。我的非我,你的非我,构成世界的底色。

  是生存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生存让我们彼此隔离,而真我是沉向地心的石块,是藏匿世界下面的孤魂。

向上的欲望
向上的欲望

  
  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承受压力。但有些压力却并非生存带来的,它来源于自我扩张的本能,得到便不愿再失去的占有欲,和与他人比较之后的欠缺感。但人在承受这些压力时,并没有意识到它们只是源于自己的欲望,而非生存本身。

  其实,人为了生存,所要求于外界的东西并不多,但人心对生存的期许却远超过了必要的生存。基本生存早已成了一个陈腐的概念,人们要的是“更好的生存”。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对生存并没有过高的期许,只是要求和众人保持一致就够了,但你心目中的“众人”或许已经是个很不一般的标准了。

  向上的欲望增加了人生的压力,但向上的欲望是受到这个世界“主流”所鼓励的,如此,也便失去了可指责的根由。

  
  
  一种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诠释

  
  悲观或者乐观,积极或者消极,只是依个人的心性气质,命运遭际而定。完全乐观或完全悲观的人其实是很少的 。悲观或乐观大多数时候只体现为一种情绪色彩,附着在生存的表面。你是乐观的,你不自知,你是悲观的,你也不自知。你只是一个生存着、反映着的情绪动物。而所谓乐观悲观,只是特定的个人面对实际生存所作出的相对不同的反应,可以很容易产生,也可以很容易解除。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人的意识是独立于宇宙的意识吗?我无法想象人能够是宇宙的代言人,但我更无法想象人的意识与宇宙无关。在我看来,人与宇宙的关系无法可解。宇宙诞生出意识而意识却不能映射宇宙,它还要把自己当成宇宙之外的一个客体,费尽漫长的进化和周折,来窥探宇宙,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也许宇宙诞生出意识是一个纯粹的偶然,它并没有担负和承载着宇宙的什么使命。使命感是有意识的人自我赋予的。人只有把自己与宇宙联系在一起,才能使自身获得一种意义。如果人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与宇宙无关的异在,他的生存就失去了依据。

  人自身当然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化,其表现形式也不外是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但这两方面其实都不重要,因为两方面都与宇宙无关。与宇宙有关的是人对宇宙的无穷追问和认知,人借此与宇宙发生关系,他不再是漂泊的游魂,他把自己的生存依附在一个更大的生存之上。

  人的现实生存顺延着时间的驱力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背离最初的时间。而他的认知却做着相反的运动,返身向后追寻着那个可能的起点。我们其实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寻找着那个迷失的家园。

  其实,所有的认知都是对过去的认知,因为人思考的对象都是已存的事物,而已存的事物无一例外都是过去的累积。就某个方面来说,“现在”的事物并不存在,一切都源于过去,一切都是过去在此时的显现。我们只是在“现在时”的时间中看到它们

  时间是宇宙的属性,也是人认知的方式。人只能认知时空之内的事物,但可能的情形是,时空并不一定是宇宙的唯一属性,它们只是宇宙的属性之一。人的认知在这里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他无法想象一个不带时空属性的事物。他认知的“直观性”失去了对应。

  因果是时空条件下的产物,也是人心灵的产物。我们总是先看到一件事物的结果,然后再去寻找它的原因,在原因还没形成结果前,我们通常只看到一种动态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也并非毫无意义,它有着自己可寻的原因和内因。对于后一个事物来说,它是原因,对于前一个事物,它又是结果了。其定性的机制只在时间的先后,原因永远先于结果,永远在结果之前发生。如果不存在一个可以让人感知事物先后的时间,所谓原因和结果也就不可能存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没有人心灵的参与,原因和结果之间也不会发生关系。如果我们从未想到为一件事物寻找原因,那么事物和事物之间也不会产生因果联系,而只体现为各不相关、独立存在的事物的先后排列。事物在时间中先后发生,人使先后发生的事物产生联系,把先出现的事物当作原因,把紧接出现的事物当作结果,且为每一件现存的事物寻找原因,并预测和构想它们的结果。

  世界并不是不言自明的,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对于我们来说,世界永远是我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的感官,甚至与我们的心灵紧密相连。我们看到某物,就意味着某物在我们的意识中显现,意味着某物被我们的意识“选中”,从自在的状态凸现出来。但我们仍不能把它当作“物自身”,它只是它自身与我们感官的混合物。

  感官使一切本来的事物失真,但我们又只能通过感官来了解世界,即使是纯粹实证的科学也离不开实际的观测和观察,它仍要依据感官来完成。而当我们运用感官时,就已经使“原本”的事物发生了改变。我们可以无限的接近事物本身,但却永远不能与事物“同步”。

  根据量子理论 ,被观察的事物与观察者之间有一种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