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村还有一个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发生激烈冲突的事件,由于其中牵涉了家族利益,自由恋爱险些被扼杀,最后,由恋爱和反抗包办婚姻的一方胜利了,除了这对恋人的坚持,恐怕还有时代变迁、自由恋爱决定结婚对象渐渐改变了古老习俗的原因。
村里的男青年强在打工期间与被调查者芳相识,二人日久生情。但强在村里被父母订过一门包办婚姻,娶了本村村支书家的胖女儿。强抗婚不成,被家人暴打一顿后,只得结婚。婚后一星期即离开家外出打工,但这一星期的时间中,这位前妻怀了孕,后来生下一子。家里的妻子是本村的大户王家而强是周家后代,王、周两大家族世代关系不好,更因此事搞得乱七八糟。后来,前妻带儿子去天津找强,强拒绝见面。芳还给周的前妻写过恳求信,恳求他们离婚让位给她,也下过“战书”,声称要独自一人和前妻母子两人、前妻的大家
族争个高下。这场恋爱持续了整整 2年。最终,强与前妻离婚,与芳结婚,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自由恋爱战胜了包办婚姻。
已经离婚的 49岁的祥是自由恋爱结的婚,她讲了自己的恋爱史:我们是别人介绍认识的。他那时候在部队当兵,人长得也好,那时候人们都愿意找当兵的。我长得俊,是三里五村出名的美人,你别看我现在丑,现在丑是老了,这些年又操心,累的。那时候可好看了,长辫子,又白又俊。一见面两个人都同意了。他从年轻到老,就是喜欢长得好看的,一辈子离不了女人,一辈子不正经。那时候咱哪懂这个啊,双方老人也挺满意,见面几分钟没说几句话就定下来了。 。。
相亲和恋爱(7)
45岁的小学教师东是自己恋爱结婚的:我给村里小学代课,一直到22岁才订婚,这个年龄在农村算是大的了。因为教师身份一直也转不了正,随时都可能回家里种地,也不敢找吃商品粮的。村里给介绍一个,说他家条件还行。我当时知道他村里的小学是新建的,那时候先琢磨要是能到他的村里教小学,也挺好。第一次见面后就同意了。订下来,半年就结婚了。
32岁的离婚女人永说:也算是别人介绍的吧。俺们订婚晚。我26岁时还没对象,家里人快急疯了,全村人都拿我当笑话。后来有人给介绍了××(她丈夫的名字),一般人家都受不了我的脾气性格,他倒没说嘛(什么)。后来就订下来了。也没想别的,当年腊月就结婚了。结婚以后,才发现俺俩还没谈过恋爱。性格不合,过不到一块儿,俩人一个比一个的,谁也不想让步。
在后村,自由恋爱的自主婚姻大约还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同学相恋;一种是打工结识后相恋;还有一种是同村人,自幼就认识。
属于同学相恋的有好几对,说明现代教育对于自由恋爱的自主婚姻形式的传播和合法化是起了促进作用的:
殷(32岁):我们是同学,谈了两年,双方商定结婚。
王(31岁):我们是同学,谈了
3年恋爱,我来决定的。
旺(32岁):自由恋爱
4年多,我决定的结婚。
大批的农民进城打工也是近年来才有的新鲜事,农民这种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促进了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流行。村里属于这种情况的有:
文(28岁):一块工作认识,谈了半年,是他先提出来的。
卧(23岁):打工认识的,男方决定的。
青(30岁):我在这村里代课,教小学。一个本村的老师给介绍的。谈了有一两年。
洪(21岁):别人介绍,谈了一年半,男方决定的。
李(25岁):自由恋爱,打工时一个单位的同事,谈了半年,由双方商量决定结婚的。
在阎云翔的东北农村调查中,自由恋爱的比例竟然高达 36% ①,后村的情况还远非如此。我想,这种区别是地域文化的区别造成的……东北地区传统婚姻文化远不如华北地区那么深厚。即使如此,还是可以观察到,后村的年轻人比较喜欢自由恋爱这种方式,青年的倾向预示了未来事态发展的方向。
夫妻双方都是本村人家的婚姻也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根据古老的同村不婚的习俗,这类婚姻过去属于丑闻。后村中,王、周两个大姓的矛盾起源,除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变革期贫富矛盾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50多年前王家一个姑娘和周家一个小伙子因相恋而坚持结婚。同村婚姻,引起两大家族的愤恨。但几十年过去,现在村中不同姓氏却开始主动联姻了。同村婚姻的出现和盛行估计首先与计划生育后孩子数量的骤减有关,尤其是无子户的出现,使得这种家庭的养老出现问题,于是民间用打破古例的同村婚姻来解决无子户的养老问题。属于这种情况的在村里有好几对:
菊(28岁):一个村的,不用认识。俺俩决定的。
金(29岁):同村的,从小认识。
在后村调查中,一开始我们设计问卷时,没有考虑本村姑娘嫁到本村的现象。但是,调查中发现,同村通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通。据了解,50多年前,后村发生了第一例本村姑娘嫁给本村小伙的事(燕的父母),当时被视为全村的丑闻。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农民生育的子女越来越少,“一个女婿半个儿”、“远亲不如近邻”,考虑到将来的种地、养老问题,农民越来越愿意把女儿嫁给邻村、最好是本村的小伙子,现在姑娘嫁本村小伙,竟成了最理想的通婚模式。虽然本村通婚的比例还远远没有达到阎云翔调查的东北村庄那么高……
相亲和恋爱(8)
占全村总户数的 35% ,我想,原因可能是东北农村的家族文化传统比华北淡薄,所以在那里,同村通婚的阻力没有传统家庭观念更加稳定、深厚的华北农村那么大。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国家最近几十年的城乡二元户口制度、土地承包制度、迁徙自由缺乏等状况有关,而首先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妇女的生育率骤降,要么没有儿子,即使有儿子也只有一个,几乎不会超过两个儿子。为了解决养老问题,女儿只能就近、就地结婚,甚至“远亲”结婚(旁系三服以外的婚姻不违背婚姻法,这些远亲大多关系在旁系四服、五服)。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推进,农村养老模式如无改革,同村通婚、女儿招婿、远亲结婚现象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农村人口素质出现下降的隐患……由于近亲通婚,农村人口素质与城市人口素质的差别有可能会越来越大
对于村内婚越来越多的原因,有学者做了专题研究,例如,王跃生提出四个原因:一是宗族观念和宗族组织的削弱,以往被认为可能造成宗族关系和利益受损的村内婚行为不再受到限制,这使得选择姻亲时对家庭利益的重视超过对宗族利益的考虑;二是集体经济后村内家庭间的财富差距缩小,相对容易在村内找到匹配对象;三是由于宗族对家庭的扶助作用已经不大,家长在村内通过子女联姻建立亲缘关系以代替不断削弱的家族关系;四是在社会变革环境中,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受到鼓励,为自由恋爱型的村内婚提供了可能
后村调查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年轻人自己谈恋爱、自己做主婚嫁?后村女人的答案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全支持,另一类是有条件地支持,还有一类是反对自由恋爱的。完全支持自由恋爱的大多比较年轻,她们有以下说法:
菊:支持,这是好事。
俊:自己做主是好事。
学(29岁):让他们自由发展。
车(23岁):现在流行自由恋爱。
章(26岁):21世纪是自由的,年轻人可以自己做主。
英:支持,当然支持。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荣:很正常,现在年轻人就该这样,我支持。
胜(41岁):支持。年轻人好啊,生到好时候了。
军(39岁):让他们谈呗,要是俺小子长大了能自己搞
个媳妇来,也不给他盖房了,也不拿见面礼(彩礼钱)了, 更好,省下多少钱啊!就怕他们没那本事。
喜(51岁):社会越来越好了,支持。
华(52岁):支持啊。咱是有经历的人,知道这事不容易啊。
平(35岁):支持,社会进步了嘛!
强(36岁):这是应该的。谁不认同这个,谁就是封建顽固!
洪(21岁):可以自己恋爱。
新(41岁):新社会了,只要不是胡闹,老人们不该阻挡。
见(27岁):这是进步的好事。
华(35岁):现在都是自由的,可以自己做主婚嫁。
青(30岁):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以后会多起来,现在还不流行。
殷(32岁):很好,正常人际交往。
坤(44岁,云南媳妇):支持。幸福就好。
爱(37岁):支持。要是自己找,可得找个知道疼人的老爷们儿。
广(24岁):行,自己的事自己看着好就行。
铁(29岁):心里挺羡慕的,可惜自己不能那样,是老实人。
根(33岁):现在的年轻人都自己谈恋爱,觉得挺好的。
连(44岁):新时代,自由结婚谈恋爱很现实。。 最好的txt下载网
相亲和恋爱(9)
海(26岁):年轻人谈恋爱很正常的事,当遇到真正喜欢的人我觉得应该主动跟他。
有条件支持自由恋爱的有以下说法:
芬:年轻人的事,咱不管。女儿有文化,上过大学,在城市里,希望她自己谈恋爱;儿子上到初中,在村里干活,不希望他自己谈恋爱。农村不正经的人才谈恋爱。
臣(43岁):城市里兴,咱农村还不兴这个。敏(26岁,小学教师):如果在 20岁以前谈,那是玩,不赞同。20岁以后,同意,有自己的观点和主意。
立(39岁):支持。但得是考出学(即考上中专或大学的)的孩子应该自己谈,在咱农村,村里的丫头子,要是自己找对象,这就是不正经。
生(33岁):现在在农村还不兴。以后可能就兴了。
深(31岁,丈夫家家风不好):那得看情况。要是为了以后过日子搞对象,也不能反对。要是为了胡闹在一起,那坚决反对。真要赶上像俺家他姐姐那样,这就是伤风败俗!
殷(49岁):城市里可以,农村自己谈恋爱让人笑话。
月(42岁,寡妇):不反对,不支持。
起(47岁,改嫁):按说应该支持,但也得经过老人看看才行。不能光依着孩子们,孩子们容易做错事。要是一步走错了,一辈子都难回头。
光(27岁,医生):应该允许年轻人自己谈。但不能纵容他们胡闹。
磊(44岁):父母的意见可以参考。
反对自由恋爱的有以下说法:
树(45岁):咱这里不兴。反正俺家的孩子老实,不会自己找主儿(指找对象)。
锋(28岁):农村不兴。要是有,也是笑话的多,支持的少。
灯(30岁):不支持。农村的小青年们一般 20来岁家里就给订婚了,那些自己谈恋爱搞对象的,都是十六七,顶多不过十*的小孩子,多数是初中的同学,那么小知道嘛(什么)?嘛(什么)也不懂,其实是胡闹。要我说,家里就不能支持他们。要是支持他们了,学校里别的孩子还不都成疯,都搞对象啊?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