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的故事-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倭寇残部逃到海上后,从此再没有大股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的倭患终于平定了。

  不久,戚继光又奉召镇守北部边关长城十六年,由于他的尽职,边关赢得了十六年的和平。

  戚继光在晚年做诗《马上作》,抒发了他为国戍边的豪情: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为民族大义而献身的英雄像高山大河与世永存。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卫祖国,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初期,明朝将领郑成功在厦门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抗清义军。

  一日,一名台湾来的人要求见郑成功。来人一进会客厅,便在郑成功面前跪下哭述:

  “郑将军,请您救救台湾的百姓吧。台湾百姓受红夷(对荷兰人的蔑称)欺凌三十余年,实在无法忍受了。”

  来人讲,三十余年前荷兰人来到台湾,对纯朴的台湾百姓说:“给我们一块牛皮大的地方,我们可以给你们任何想要的东西。”重情义的台湾百姓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从此灾难就降到台湾百姓的身上。

  荷兰人先背信弃义,凭着洋枪洋炮圈起了大片的土地,接着又强逼百姓修起两座坚固的城堡,用做荷兰人侵占台湾的大本营。在荷兰人枪炮的逼迫下,台湾百姓要缴纳沉重的税,服无休止的劳役。

  来人叫刘斌,是荷兰人的通事(翻译),但内心却无比地仇恨荷兰人。此次是奉荷兰总督揆一之命,到厦门与郑成功谈通商之事,何斌乘机向郑成功请求出兵收复台湾。

  刘斌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张他亲手绘制在布上的台湾地图,双手捧到郑成功面前,激动地说:“只要郑将军发兵台湾,台湾的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将军!”

  刘斌的哭述在郑成功的心中激起了掀天巨浪,仿佛看到台湾百姓在血雨腥风中向他伸出求援的枯手,令他无法自制。他扶起刘斌,捧着地图,慷慨激昂地说:“中华领土岂容他国鲸吞。我一定要率大军踏平波涛,解台湾百姓于水火,将红夷赶下大海!”

  郑成功率两万伍千人、数百艘战舰渡海作战。船队在澎湖岛遇到暴风雨,一连数日不能前进。望着狂风巨浪,郑成功心急如焚,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只有出奇兵至胜,若这样拖下去,被洋人探知,便会功败垂成。他决心乘风浪正急之时开航。此时出海九死一生,郑成功坐中军船在前面引航开路,将士们被他的勇猛感动,驾船紧随其后。

  黎明时分,海上风暴停了,船队悄然抵达鹿耳门。鹿耳门是台湾门户,海上暗礁密布,无人领航,十船九翻。刘斌早将海路详情画给郑成功,加上有熟知水情的人带路,很快驶过鹿耳门,进入木寮港。

  台湾百姓听说郑成功大军来了,涌向木寮港,迎接大军登陆。

  天亮后,得知郑成功已率军到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数日的暴风雨能够埋葬海面上的一切生物,难道郑成功是飞过来的吗?

  没等揆一从惊慌中清醒,郑成功已指挥海陆大军插到荷兰人的两座城堡中间,将他们分割孤立起来。

  荷兰陆军上尉贝尔德得到揆一的命令,带两百四十名士兵伧促上阵,他自恃有洋枪,吹嘘说:“只要放一枪,中国人就会四散逃命。”

  郑成功将四千名陆战兵士分成正、侧两路向持枪死守阵地的荷兰人进攻。随着战鼓声,箭矢如雨一般射向敌阵,吓得荷兰士兵魂飞魄散,未及开枪就中箭倒地。仅半个时辰,贝尔德和他的一百一十八个士兵便做了鬼魂,其余的逃回了城堡。

  在海上,荷兰人三艘高大坚固的战舰,面对郑成功上百艘灵巧的小战船,施展不开强大的炮火,连连被郑军的炮火击中。很快,一艘沉没,一艘逃向外洋,一艘缩回城堡下的海湾。

  荷军大败,再无力出城堡作战。揆一向郑成功表示,愿送十万两白银请郑成功退军。郑成功断然回绝,凛然相告:

  “台湾为中华故土,决不容他国占领。只要你们撤出台湾,所拥财物可以带走。”

  揆一幻想着海上救兵,坚守城堡,拒不投降。郑成功的数万大军将两座城堡团团围住,断绝了荷兰人的一切生活用品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和疾病使城内每天都有人死去,绝望的情绪在城堡中蔓延开来。

  郑成功见时机成熟,下令总攻。荷军早已失去战斗力,无计可施的揆一只好宣布投降。

  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民族英雄是不朽的,这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每逢民族遭受蹂躏,国家遭到践踏,他们便成为人民反抗外侮的精神力量。郑成功便是这样一位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收复台湾的壮举使西方殖民主义者第一次领略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气概和坚强的决心。 。。

范仲淹划粥糜
范仲淹划粥糜

  城隍庙的晨钟一响,长山(今山东邹平县境内)城也就醒了。寺内的和尚开始打扫寺院,城里城外的人家也开始了每日的劳作。

  可范仲淹却是早醒着的,老子《道德经》中难释的篇章让他苦思了一夜。他走出斋房,在大殿前的白皮松下伸展着困乏的腰身。他不能睡,还要早早地赶到书馆去向先生求教。

  范仲淹两岁失去了父亲,母亲易嫁,将他从苏州吴县的江南水乡带到了这里。家中贫寒,幼时启蒙的学习在村中的义学学堂就可以了;长到少年,立志以天下为已任的小仲淹要深造,就只有到县城士绅办的书馆去求学了。这苦了范母,但她知道儿子的远大志向,于是向四邻求借了些钱,将小仲淹送到长山城。无钱和富家子弟同住书馆,范母又携小仲淹到城隍庙求住持在庙中借宿。慈悲为怀的住持为范母的爱子之心感动,扫出一间低矮潮湿的斋房供范仲淹寄宿读书。母亲走后,这里就变成了范仲淹的家。

  他用冷水冲洗了头,苦读了一夜的脑袋终于清醒过来。

  他要吃早饭了。饭是半夜做好的,在一只钵盂里。那是用二两糜子熬成的粥,两个时辰,那粥便凝成了皮冻状。他用刀将粥糜划成四块,两块是他的早饭,另两块就要等到晚上享用了。

  每当中午和半夜,他都很饿,但他忍耐着,只要有书读,他的心底就是快乐的。

  他要上学了。恰在这时,他的一位商贾子弟的同窗匆匆赶来,身后跟着一位仆人,仆人拎着一只食盒,食盒里放着精美的菜肴。

  “范仲淹,你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同窗兴致勃勃地说。

  仆人将食盒放到斋房中破旧的书桌上,打开盒盖,菜肴诱人的香味立即飘散了出来。

  “我把你天天吃粥糜的事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你是个有抱负的人,教我给你送来这些好吃的补补身体。”同窗很真诚地对范仲淹说。

  “承谢伯父的关爱,可是我已吃过了。”范仲淹淡淡地说,“我们还是上学去吧。”

  这很令同窗失望。也许是他爱面子吧?同窗想,那就放在这里让他独自一人慢慢品尝。

  可世上总有愿望与结果相悖的事情发生,同窗天天去斋房观察菜肴是否被范仲淹动过,范仲淹却依然天天吃他的粥糜,无视菜肴的存在。

  第三天,同窗终于忍耐不住,生气地问范仲淹:“我诚意送吃的给你,你为什么不肯吃?”

  范仲淹向同窗作揖致歉,然后说:“我家境贫寒,已吃惯了粥糜,如果突然享用你送来的菜肴,以后咽不下粥糜,吃不了苦怎么办?”

  同窗听后,感慨万端,从此对范仲淹更加钦佩。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求学以勤俭自励,远避奢华,这种美德源于他自幼树立的高远志向,也培育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包拯为官铁面无私
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一生为官清正无私。《宋史》记载,京城开封府流传谚语:“关节不到,有阎王老包”。

  广东端砚为百砚之首,北宋时已成为朝廷贡品,端州地方官每年都要乘机从百姓身上无偿地敛取几十倍于贡品数额的端砚,拿到京城去,为升迁拉关系、疏关节、贿赂高官显贵。百姓们一年的劳动被他们夺去,生活苦不堪言。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很快下了一道布告,命令地方官吏必须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端砚贡品,不得多收。任意搜刮百姓端砚的严办。包拯以身作则,在端州为官数载,离任时连一方端砚都没有带走。

  包拯到家乡庐州做知州,由于他的堂舅平日横行乡里,到任后接到告他堂舅的状子雪片般飞来,而他的堂舅却以为有外甥做靠山,恶行更加有恃无恐。包拯将堂舅抓到府衙,亲自审问,依法处以鞭刑。堂舅疼熬不过,死在鞭下。在堂外观望的包拯亲戚心惊胆战,从此再无一人敢依仗包拯的权势胡作非为了。

  包拯做京城开封府知府时,为使百姓告状顺畅,大开府衙正门,让告状者可以直进官衙递状诉情,避免了官吏从中作梗索赂。由于包拯为官清正,加之性情刚毅,皇亲贵戚、内廷宦官仗势欺人的行为收敛了不少。

  包拯到开封上任不久,天降大雨,冲毁房屋上万间,开封城内汪洋一片。水退后,包拯立即带人查看灾情原因。原来贯通开封城的惠民河,由于流经城郊的两岸风景秀丽,被京城的达官显贵圈起来盖成一座座典雅的园林别墅,然后在河中修堤,将河水围成私家的花园小湖,供其享乐。惠民河由此被完全堵塞起来。水害原是人害,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可又敢怒而又不敢言。

  包拯不畏权势,明知两岸的园林别墅是朝中显贵所建,仍张贴告示,命令惠民河上的亭台楼榭、围湖堤埂全部拆毁,疏通河道,拖延不办者惩。权贵们慌乱起来,有的公开对抗,有的坐岸观望,有的挖门子托关系,有的甚至私改地契上的步数,以证明所占河段是他的私产。包拯丝毫不为所动,分别查清了地契的造假者,上奏朝廷,严惩了这帮家伙。包拯对违法官吏严厉的惩处震惊了那些企图顽抗的显贵们,纷纷拆掉了建在河上的亭台楼榭,平毁了堤坝,使惠民河又变成了一条通畅的河流。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虽身居高位,但他的衣服、器用、饮食与没有做官时一样。他在晚年训诫后世子孙:“凡有作官者,如贪脏枉法,不准进包家门,死后也不准葬在包家墓地。如不遵照我的话做,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为官廉洁奉公、铁面无私,成为我国历史上“清官”的化身,被编成脍炙人口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人民所传颂。廉洁、清正、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为官者应遵循的美德。 。 想看书来

林则徐虎门销烟
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就像贪婪的魔鬼,带给中国人的是无穷的灾难,带走的却是中国无尽的财富。

  鸦片的毒烟在中国的大地上蔓延,让无数的家庭家破人亡,让无数士兵失去了挥动刀枪的力量,让无数的官吏为筹烟款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贪污受贿。白银则像水一样流到英国人的海船上。

  朝廷的有识之士对烟害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