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没有这个福气,说是回去再发展,这谈何容易。从番号上看,警十七团应隶属警备九旅,我从有关史料上看,警备十七团不久并入警备十八团,而警备十八团最终也成了八师的一个“兄弟”,即八师二十一团,这是外线出击以后的事了。
八师撤离泗县后,在苏北宿迁、泗阳、沐阳地区休整。休整,无非是思想教育、战斗总结、补充弹药,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兵员。所以说泗县重创山野是夸大其词,损失大的也只是八师,但不过半来月,八师又是齐装满员。据记载八师兵力又近万,绝对是当时山野“第一师”,可以说举足轻重。“老家”带八师带来了“十全大补”,但还非常急切地盼着八师还乡,这是为什么呢?
第十一章 渔沟浊浪(二)
山野南征苦战之时,鲁南和胶济路沿线也是战事频频。据第三野战军战史记载:“8月2日,国民党军以整编第二十八师、第五十九师、第七十七师等3个整编师的兵力,再次向台儿庄地区推进。”当时,鲁南主力有山野一纵,再加上两个警备旅。我推想应是是滨海警备旅和警备八旅,十七团补充给八师后,警备九旅只剩十八团,“旅”也就名不符实了,十八团并入警备八旅也合乎逻辑。总之,勉强说有5个师的兵力,面对国民党的攻势,且战且退。战史记述,“至9月初,国民党军占领了多义沟、台儿庄、车辐山一线。”直逼华东局首府临沂。
山东“娘家”的呼声,甚至惊动了大本营,连毛泽东主席也出来说话,电告陈毅:“请考虑调第八师回鲁南,暂时受叶飞指挥……“这实在离陈老总的初衷相差太远,他本来是想让一纵南下,集中兵力打一个胜仗。山野南下之初,一纵就被列入二梯队南下,当时鲁中军区提出“借兵”,要让一纵北上胶济线配合作战,但“用完”之后。一纵却被山东军区留在了鲁南。虽然陈毅几次想要一纵南下,但终因有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还一种说法,一纵已开始南下了,但到临沂后,被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扣下”了,我觉得“扣下”说得过重了吧,军队总还有个上下级,但至少山东方面吃紧也是真的。
当然,在这个当口陈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八师的。山野没有拿下泗城,而蒋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又北上淮北,睢宁、宿迁又相继被占,锋矛直逼沐阳,这让陈毅紧张起来。沭阳其名不扬,却是苏鲁咽喉,失去沭阳,不仅山东根据地和华中根据地被拦腰切断,而山野也有被“兜住”的危险。山野首长反复研究,感到这是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方向,既然如此,陈毅也很想在这里“会一会”来者。能依托山东后方,这是一个理想的战场,若歼敌一部,局势定能改观。陈毅想法很好,但却是一步险棋,粟裕等人已看得清清楚楚。此时华中主力远在海安,山野重心若在沐阳,华中局首府淮阴就空虚了,若有变故,只怕两头回援不及。
虽然来敌气势汹汹,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想和山野过招是假,薛岳想要的是淮阴。形势的发展果然如此,据第三野战军战史记述:“9月10日,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八师、第七十四师进至洋河镇、仓集一线,会同第七军夹运河东进,对泗阳、来安等地猛攻,淮阴告急。”陈毅见来者不善,亦对兵力作了调整。急调五旅、十三旅北上,加上九纵,由潭震林统一指挥把守淮阴。山野主力则南移淮阴、泗阳地区,依陈毅的初衷,很想会同粟裕部,在这里展开一场会战。但没想到的是,七军很快攻破张震9纵把守的淮阴大门泗阳,淮阴大门敝开,接着最坏的局面发生了,跟在七军后面的整编七十四师突然发力,越过七军,直扑淮阴,淮阴岌岌可危。
山野判明蒋军进攻企图后,参谋长宋时轮火速赶到二纵,立即下令二纵和八师,乘七军过运河后立足未稳,从来安、渔沟对七军拦腰出击。这一次出击,在第三野战军战史中是这样记述的:“山东野战军主力由沐阳急速南返,在运河以北、渔沟、来安一线数度组织反击,但因敌反复采用收缩集结战法稳步推进,未能达到歼敌目的。” 。 想看书来
第十二章 渔沟浊浪(三)
再看淮阴,尽管兵临城下,淮阴也不是纸糊的,华中五旅原是山野二纵五旅,是新四军的甲等旅之一;而十三旅就是原中原军区突围的中原军区一旅,即很有名声的“皮旅”。但此时陈毅还是过于乐观,顾此失彼。在淮阴连呼告急下,近在咫尺的山野主力竟没能发去救兵,说来这事坏在桂系七军手里。整编七十四师夺占我淮阴自然是为“*”立下头功,但光凭一支七十四师还是“势单力薄”,这些薛岳也是明白的。所以在七十四师突进同时,亦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助攻”,这副担子就交给了七军。此役七军果然不负“重托”,明修栈道,拖住了山野主力,但七军只是佯攻,虚晃一枪罢了。主攻的七十四师,暗渡陈仓,整编七十四师被列为蒋军五大主力之首,这是七十四师首次和我华中部队交手,其凶悍也是为我始料未及。攻陷我淮阴后,又下我涟水,与守城的华中六纵结下深仇,有一个版本说的是张灵甫乃被俘后为六纵一个排长所毙,缘由盖因此起吧。
对渔沟一战,我怎么看也是雾里看花。史料太少,七军出动是一个师还是两个师?山野的七师位置在何处?八师在泗城吃了大亏,但何以祥还是有详细的回忆,但对这一仗却只字未提。原因在我想来有三,一是不成功。既无歼故,也未解围;二是没有展开大打。大打一场,战事激烈,要说的话也就会多;三是仗打得别扭,主帅心挂两头,将士心存犹疑,这一仗不提也罢。
从史料中,我看到有这样记述。渔沟一仗,八师协同二纵出击,交火发生在9月17日。八师在泗城走了麦城,被蛇咬了,走路变得有些走样;而此时七军却非常有底,只要拖住你就行。于是,一开打,不出三个回合,七军就把头缩了回去。从八师能抓到一些俘虏来看,八师也是冲了一下,但又不是大刀阔斧,斩获非常有限。第二天,七军又出动,一交火又回头。前面说过了,七军打守备很有一套,依托村庄民房,掏墙挖枪眼,而我出击部队又以为是预设的工事,未能大胆突击,于是又呈僵持状态。七军作战非常狡猾,你不打,它出来咬你,你想打,它又缩成一团,无从下口。
吃一堑,长一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人民军队成长的总结。渔沟之战,从总体上说,陈毅是布局有误;从具体上说,山野表现平平,八师亦无所作为。二十二军战史对此有过总结,仅从战术上看,八师对野战也是欠火候的。“白天不敢大胆出击,队伍又展不开,放不出去,动作迟缓……这是解放战争的第二次接敌;又考验出我们在新的战争情况下的弱点。”这是作战科魏学诚的记述。当然战术上问题,和泗城失利的阴影是有关。但十八般兵器都能玩得转,那就成神了。还是那句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八师攻坚很突出,但大规模野战当时缺乏经验,不够成孰。这些“弱项”,在稍后的南、北罗战斗中还是暴露出来。不过话又要说回来,这是战后对经验教训的检讨,职能部门的话肯定会说得重一些,一成不足说三成,这也是正常的。
18日晚,八师退出渔沟,向淮阴转移。19日黄昏,陈毅突然来到八师,神情严峻,进门就下命令,要八师立刻增援淮阴,部队正要出发,传来王营大桥被毁的消息,陈毅沉思良久,只好作罢。这是当时在场人员的回忆。
对于两淮失守的看法,好像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不过,你可以打开地图丈量一下,淮阴离国民党首府南京不过两百公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仅从政治上考量,弃守淮阴也是早晚的事。所以粟裕将军说,“这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这就是战争成败的辩证法。
只是这样深刻地认识对多数人来说,往住是要在战争胜利之后。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沉重的。陈毅在电文甚至说到:“五内俱焚”,可见不是一般的痛楚。
淮阴上空升的浓烟就像是根导火索,竟引发了一场“地震”,强度我想不会超过“五级”,但陈毅坐椅还是微微晃了一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三章 元帅自责(一)
山野南征,先尝一个甜头,又连吞两个苦果。
淮阴失守,华东战局大有风云突变之势,苏中战役带来的喜气全被冲跑。一番搏杀之后,“淮南、淮北解放区已被国民党军侵入,华中野战军主力被压缩于苏北一隅,鲁南局面尚未打开,战争正向着解放区纵深发展。由于两淮相继失守,个别战斗失利,部队内部产生了一些埋怨情绪。”这是第三野战军战史中的一段话。
山野说有怨气,怨气最大莫过于八师,八师在泗城之战中遭重创,损兵折将前所未有。只要能看到记述这场战事的版本,都会提到八师上下的情绪不小,怨谁啊?不外乎是怨天,怨地,怨上级指挥无方,怨友邻协同无力。渔沟一战,八师打得不够章法,想来也是在情理之中。
在这样一个困顿时期。八师首长收到陈毅的一封来信,全师将士的心情为之一振。这封信非常有名,如果你是一个军史的发烧友,那这样史料是值得眼睛一亮的。即使你只是想摆摆龙门阵,那么也要有史实的依据。人云亦云,道听途说,那是忽悠自己了。
人民解放军中有许多著名战将,有许多善战劲旅。其中许多成了小说或影视剧的创作元素。看电视,读小说,给自己上堂爱国主义的教育课,这很好。但艺术是个美学范畴,拿来和历史攀亲,按图索骥,对号入座,那免不了谬误大矣。尤如《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三国时期有两个的丞相,名气都很大,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曹孟德。你说哪个更有本事。要我说,诸葛亮怎能和曹操比呢。无论政治上,军事上,文学上,曹操都是一流的。对诸葛亮我也很崇敬,但说诸葛亮是二流军事家,那也是抬举了孔明,即便他能借得到东风。可你读《三国演义》,那曹操就成了千人骂万人啐的奸相了。
在这一封信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许许多多的信息。比如第一句称呼,“何、丁、王、刘诸同志”,难道不让你惊叹,一支万余人的军队,仅四个“大校”,精干如此。这不敢说空前,只怕也是绝后了。
陈毅谈到八师要发挥特长,一支军队有特长,就像一个人一样,有他的优点长处。知“军”善任,也是将帅的用兵之道。在以后的战争中,三纵无论阻击还是野战都有很好的战绩。孟良崮战役、睢杞战役三纵都打阻击;淮海战役中突击双堆集、陈官庄,三纵都是野战。但这支部队最拿手的还是攻城,可以说,大凡要攻城,不管从结果来看三纵是否能拔得头筹,但陈粟首先都想到用三纵,打济南确实上让胶东部队占了上风,但不要忘记,按照原先部署,主攻还是三纵。
陈毅把八师列为“头等兵团”。这说明当时对部队是有战力评估的。陈毅同时还认为“八师纪律为各军之冠”,这些都是表明八师在山野中的地位。有“上马”,必然就有“中马”、“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