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慢Ⅱ·以身相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慢Ⅱ·以身相殉-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真的创业游戏(6)
虽然面临这样危难的处境,我们并没有从最基本的经营面下手检讨,我还一相情愿地认为,如果营业规模扩大,说不定会量变而质变,所以合家欢青年商店还一度扩张,在天母、石牌附近曾经同时开到3家店,可是表面上的热闹,抵不住内部经营不善的实质。
  (创业陷阱:当创业发生困难时,真正该做的事,是针对问题彻底检讨、彻底改进,而不是假设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就一相情愿地去执行。一旦解决方案无效,会加速失败。)
  面对错误是成功的基本态度
  其实当时我只要用很简单的财务观念,就可以针对青年商店的营运实况进行检讨,很容易发觉其营运架构是不成立的:
  一个店每个月的固定开支约略如下:人员薪资4万元新台币,房租约2万元新台币,其他的杂支约2万~4万元新台币,估计每个月固定支出约8万~10万元新台币。
  每月营业额约30万~40万元新台币,商品平均毛利在2~25成之间,所以每个月的毛利约7万~10万元新台币。
  这样的营运结构,运气好的时候可能单月平衡,可是大多数的月份都要赔钱。
  这么简单的财务试算,当时仍在念书的我竟然没有想清楚,还一直在玩开店创业的游戏,当然这也是姐姐、姐夫纵容我的无知,让我在合家欢中尽情挥霍,容我用“挥霍”这两个字,因为那根本是不计损益的生意,只能是个家庭创业的“家家酒”,完全是个错误的过程,花了很多钱犯了很多错,但我从没被检讨,更没被处罚。
  所幸,我因为还在念书,后来当兵入伍,当然就和这家青年商店渐行渐远,不再过问青年商店的经营。
  不过这家店存活了非常长的时间,后来变成家族中其他成员接手,但是前面所描述的困难似乎一直都没改变,这家店我们投入了数不清的金钱,还有许多人的青春,问题是我们没学到教训,现在写出这段历程,算是我个人的检讨与忏悔吧!
  (创业陷阱:创业一定会犯错,犯错不可耻,但犯错一定要检讨,要学到教训。没有检讨,没得到教训的错误,才是最可怕的创业杀手。许多创业者失败时,只会怪罪别人,不敢承认是自己的错,这种人永远不能成功。)
  许多年后,这家店直接转租给某一家超市,从他们的营运看来,应该有不错的成果,这证明了我们完全是不专业的经营,最后当然是一场悲剧。
  媒体新玩具……《阳明山周刊》
  我的第一次创业游戏“合家欢青年商店”在不明就里中画下休止符,但我并没有就此停止创业的想象,在我预官退伍之后,成为台湾中时报业新创刊的台湾《工商时报》的记者,这时候我又找到另一个新玩具……小区报纸《阳明山周刊》。
  1979年,台湾的“新闻局”为了强化地方小区营造,鼓励每一个乡镇创办小区报纸,因而吸引了无数的媒体工作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创办小区报纸。台湾一时笼罩在地方的小区报纸风潮中,高雄美浓、台中、台北木栅、宜兰等地区,都有小区报纸的出现。
  我的老家在台北天母,而天母的周边……士林、北投早期都隶属于阳明山特别行政区,我从小在这个区域里长大,因此在这个地区办一份小区报,又成为我挡不住的诱惑。
  (创业陷阱:当局一向是创业的外部环境变因,当局的政策与资源投入,会改变市场、创造需求。但在台湾,主管部门的政策,经常只是空洞的口号,因此在配合主管部门政策采取创业行动时,要注意政策的有效性,否则跟着空洞的口号走,不会有好处。不论是青年商店或社区报,事后证明都是空洞的口号。)

天真的创业游戏(7)
复制了另一个合家欢的错误经验:第一,这一次我又是跟着主管部门的政策创业,上一次是台湾“农委会”,这一次是台湾“新闻局”;第二,我又向姐姐和姐夫们募款,我自己没有钱,但宠我的姐姐与姐夫们不忍泼我冷水,又陆续拿出钱来让我创业;第三,我又一次没有全力以赴地创业,上一次我还在大学念书,这一次我还在报社上班,创办《阳明山周刊》还是利用上班之余的创业玩具。
  再多的好运都改变不了失败的结果
  要新创事业真是容易,有了启动资金,我很快就组成了营运的团队:台湾文化学院(现在的台湾文化大学)就在士林,我很容易在文化学院的新闻系找到许多在读的学生,成为我的工读采访记者,他们年轻,要求不多,便宜好用;我又借着在报社上班的经验,找到一个编辑,成为《阳明山周刊》的后台主编;而我自己则是总经理兼总编辑。有了人要印出一份周刊,当然是水到渠成。
  这时候,我又遇到另一个机缘,透过大姐夫的关系,士林的当地企业士林纸业的老板陈朝传先生,听到有人要在士林办小区报纸,非常认同,他很慷慨地免费提供在士林街上的一户公寓,作为《阳明山周刊》的办公室,当时的我觉得真是好运,一切都这么顺利。
  (创业陷阱:创业过程中,如果有人拔刀相助,应该感谢,但绝不可以因此而懈怠,因为再多的外在协助,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无能与无力。《阳明山周刊》就因我自己没准备好,别人的协助也无用。)
  前几个月,我兴致高昂地做我的总编辑,规划题目,指挥那些工读记者进行采访,写稿改稿,刚刚成为报社记者的我,一下子就变成周刊的老板、总编辑,玩起我的媒体大梦。
  记得第一期《阳明山周刊》进行最后的编辑时,我的主编(《工商时报》的兼职同事)在最后组版时,因内容太多,标题放不下,没有用删稿来解决,而是取巧地挤出空间放下标题,以致标题歪歪斜斜不平整,我不满意的指责,令他十分不愉快,觉得我这个老板的架子太大,因而发生争执。最后我只好妥协,息事宁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老板不好当,人不好管。
  (创业陷阱:创业的核心因素是自己全力投入,如果自己没有全力投入,而且所有的工作者也是兼职性质,注定要失败,《阳明山周刊》就是如此。)
  周刊很快就印出来了,看到第一期的创刊号,我十分兴奋,感觉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就在我手中诞生了。可是当周刊印出来之后,问题也就跟着来了,要给谁看呢?我决定先赠送,可是怎么送出去呢?我动员了工读生在闹市分发,我也想夹报派送,可是夹报又要费用,我心中十分不平,为什么免费送人看,还要赔夹报的工钱?我这才感觉到问题严重,我要如何找到收入应付开支呢?
  广告当然是另一个想象,那时候我还在《工商时报》上班,也负责广告业务,理论上我应该发挥此一专长,自己亲力亲为做广告,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训练兼职工读生尝试去做广告,但这件事也一直没有成果,印象中一直到《阳明山周刊》停刊,我们好像只做到几万元的广告,而且好像都是读者看到周刊,自动打电话上门刊登,靠业务能力完成的广告很少。
  (创业陷阱:我对广告熟悉,如果当时我能自己做出一些广告,然后再训练团队,也做出广告,这是《阳明山周刊》唯一可能存活的方法,而我自己做不到,当然也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做到。创业初期,许多事老板一定要自己先证明可行,创业才有可为。)
  经过了前3个月的创刊兴奋期之后,《阳明山周刊》又变成我的痛苦,我发觉我没有能力照顾所有的事,于是我又想如果有更好的人才加入,这个刊物可能会起死回生。于是我又从报社找到一位非常有经验的高级主管,他是名记者,来当《阳明山周刊》的总编辑,我还找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报纸广告代理商,看看能不能来替周刊做广告。
  我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又花钱请更高级的人力,尝试改变,不过很快就证明,这又是另一个错误,内容的改善要反应到发行收入的增加,是缓不济急的事,而广告可立即增加收入,但这位代理商来了解状况后,立即就发现不可能有钱赚,人家也就打了退堂鼓,我的变法完全落空。
  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面对困难时,我的性格弱点完全暴露,我开始逃避、退却、自我欺骗,我给自己找到了一帖完全不负责任、不可能有效果的药方:努力上班,在《工商时报》多做些广告,多拿些佣金,看能不能多赚点钱,来弥补《阳明山周刊》的开支。
  我放任这些工读生们自己做,自己越来越少进周刊的办公室,好像只要我不进办公室,《阳明山周刊》的困难就不存在一般。
  (创业陷阱:创业遭遇困难时,创业者的逃避及拖延,是创业失败的预告。你如果开始逃避,开始替自己找理由,那就应该自我了断,因为你自己已经投降了。)
  出借办公室的陈朝传先生,有一天心血来潮到周刊办公室看一看,他看到的是凌乱不堪的景象,那几乎是没有人管理的组织,他非常失望,于是决定收回办公室。
  这件事等于是骆驼背上最后的一根稻草,我借机将事业自我了断,周刊停刊,我自以为负责任地清算了所有的开支,再拿出一些钱处理善后。
  我始终没有计算《阳明山周刊》这个“玩具”总共花了多少钱,直觉地估计,大概几百万跑不掉,天呀,在1980年,几百万元新台币是多么昂贵的代价!
  我还是要感激我的姐姐和姐夫们,这些都是他们出的钱,他们从来没有任何抱怨,就纵容我这个弟弟玩掉了他们辛苦赚来的钱,而我也没有任何道歉、感谢,文化人自以为是的个性,大恩不言谢,我以为只要放在心里就可以了,这当然又是我的另一个错误。
  这次的创业结束和青年商店不同,青年商店有许多人投入,借钱也有人分担,我好像不太需要扛下所有的责任。但《阳明山周刊》不同,起心动念的是我,主事者是我,负责人是我,所有人都看着我,我责无旁贷,所以事后,我真的还自我检讨了一番,大概知道自己犯了多少错,也让我在下一次的创业中,避免了一些错误。
  

准备与陷落(1)
1978年初,我在台湾《中国时报》上看到《工商时报》创刊,要招考记者的消息,我的心开始悸动,我的记者梦一发不可收拾。
  拿别人薪水,学创业本事……全心当记者,看尽商场百态
  当时我正在好不容易才考上的国泰人寿受训,在淡水山上的国泰人寿教育中心进行最后一个月的训练,但当我看到《工商时报》招考记者的消息,就偷偷去报了名。
  偷偷去报名是不能让国泰人寿知道的,因为这家公司不可能容许有人有二心,而我当时还没有被正式任用;另一个必须偷偷去的原因是妈妈,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工作,而且是大公司,至于当“记者”,妈妈说那不是“乞丐”吗?(闽南语中“记者”与“乞丐”发音很像,而社会上的印象,记者骗吃骗喝、素行不良,不正是乞丐吗?)
  应征的过程经历了波折,报社的要求是国文、英文的在学成绩都在80分以上才能报名应征,最后还要正式笔试及口试后,才能录取。而我大学玩了4年,所有成绩都是低空掠过,没有一科的成绩超过80分。
  我不服,既然要考试,为何要限成绩,我不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