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问题,等她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才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然后奶奶准备离开。我没有强行留她在我家吃晚饭,只是随便问了一下而已。因为我知道留不住的。以前天色那么晚了奶奶都不肯留在我家吃晚饭,更何况现在时间还这么早。我站在门口目送奶奶回家的时候,眼泪终于滴落下来。
日子在悄无声息中慢慢地流走了,奶奶是一天比一天老了,身体也不再硬朗,脚步也不再矫健,但是奶奶对我们的关爱,却始终没变。在这篇文章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仿佛又看到了奶奶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微驼的脊背和慈祥的笑容。
奶奶,我希望您不要再那么忙碌了。毕竟你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万一您在忙碌的过程中出现什么意外怎么办。你都已经操劳一辈子了,不要再那么操劳了,你只要好好安享晚年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奶奶,借以纸笔我再次祝您长寿多福,永远安康!
沉重的父爱(一)
说句令我感到非常惭愧的话,我从小到大还没有认认真真地写过一篇比较像样关于父亲的文章。真的,虽然以前写过几篇关于父亲的文章,但是那些文章都写的相当糟糕,肤浅而又苍白,单调而又乏味,粗糙平淡,软弱无力。也许是因为自己当时的写作水平太低,还无法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最特别的想法和感受准确无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当时对父亲的了解也不是太多,非常片面,所以写出的文章才会那样失败。现在回过头去重新再看那些文章,我都会觉得脸红,我怎么会把父亲写成这样了呢?随之即有种写作的冲动。我要认认真真地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来表达我对父亲强烈的思念,以及无尽的爱。
父亲是一个相当严厉的人,严肃而又厉害。真的,我从小就这样认为。从我记事起,就很少见到父亲对我们姐弟两人有过一个好脸色。其实父亲对姐姐的态度还比较温和。但是对我,却非常严厉。也许是因为他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吧。所以我小时候挨过父亲很多打。父亲总是严厉而又粗暴地训教着子女们,他一生追求让孩子们自立自强。父亲认为:只要让孩子们将来都有出息,才能告慰祖先,才算对得起社会。因为从小被父亲打怕了,所以做事说话都要看父亲眼色行事,没有太多的自由空间,做任何的事都胆战心惊的,而且从来不敢在父亲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那时我只学会了两样东西,即认真听话和绝对服从。
我们老家有一个习俗,就是家里来了客人,妇女和小孩不能上桌陪客人吃饭,这也许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但是只要家里来了客人,饭桌上就会有很多好吃的菜,我小时因为嘴馋而犯禁,结果就曾遭到过父亲严厉的训诫。父亲每次打完我都会说,打在你身,痛在我心。但是,这在我听来却觉得有些可笑,因为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要打我呢?那时我对父亲有一种怨恨的情绪,觉得他根本就不是我的父亲,而是我的仇人。记得小时候,我在一本名为《少年文艺》的杂志上看到了一篇题目叫做《仇恨父亲》的文章,当时我并没有看那篇文章的内容,只是觉得名字特别符合我的心情,于是我就做好挨打的准备然后大胆地把那篇文章拿给父亲看,以此告诉父亲他在我心中的位置。父亲当然明白我的用意和想法,但是他却没有打我,只是在看完文章后对我说,其实这篇文章写的不错,主旨是要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你长大后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了。我当时肯定不会相信父亲的话,以为他这是在为自己开脱。后来当我将那篇文章认真地读完后,才慢慢发现父亲当时说对了。但我还是有些怨恨父亲。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父亲的思念日益加深,才渐渐品味出他的良苦用心,才真真理解了他当时那些严厉而又粗暴的做法,才完完全全体会到了父亲的许多难能可贵之处。
沉重的父爱(二)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父亲在平日里说话不多,就是他们弟兄几个坐在一起,父亲也不会说些什么。根本不像我五爹和小爹一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心里有什么想法很少会用言语将其表达出来,或者说父亲根本都不愿意表达。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一直都是沉默。我不知道其他人的父亲是否也这样,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严厉的性格有关。虽然父亲很少将感情外露,但是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父亲的温暖。父亲的内心其实有着一团火,在他无言沉默之中,剧烈地燃烧着。有些时候,父亲会比母亲表现的更加细心,更加关心我们的生活琐事。但我总是因为习以为常而把父亲的爱给忽略了。但是后来,当我在离开家乡远去千里外出求学时,当我放假回去父亲想要与我谈心时,当我在某个失眠的夜晚想起父亲曾经为我所做的点点滴滴失声痛哭时,我的心才完全触及到他内心比大海更加深沉的世界,才终于感受到父亲那些在沉默中不为我知的爱。
父亲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实守信,这四个字是对父亲所做之事的完美概括。父亲经常教育我们一定要与人为善,好学上进,严以律己,光明磊落等等。但是父亲对我们说的最多的还是要诚实守信。对于这四个字的含义,我很早就已经知道了,可父亲却还是一直向我们解释,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绝不欺诈,说到做到。父亲确实做到了这些。父亲从来没有骗过我们,也没有对别人撒过谎,在父亲看来,撒谎骗人是最让人痛恨的行为。所以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父亲也从来不会轻易许下什么诺言,如果非要承诺的话,那就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并且父亲一旦答应别人委托的事情,就一定会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绝不拖延。父亲经常告诉我们,人活在世上就要做到最起码的诚信,倘若一个人言而无信,那么他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所以你们答应别人的事情千万要做到,背信弃义不是我们陈家的作风。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很多话,大部分我都已经忘记了,但是这段话我却一直记着,而且会永远记着。父亲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晚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父亲的严格教育和影响下,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我却成为了一个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的人.
父亲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这是父亲的自我评价,也是我对父亲的评价。父亲以前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我之所以说以前,是因为现在他已经没有继续担任那个职务了。父亲是自动辞职的。而辞职的理由居然就是因为他那刚正不阿的性格。父亲为官期间一直都为民着想,两袖清风,可是父亲过于刚直,内外皆方,不懂得圆滑处世,对于别人的错误从来不会容忍,而且经常发火,因此与上级领导和下级同事的关系处理的一塌糊涂。用电影《投名状》中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某某某是个人才,可惜不懂为官之道。当时父亲因为直接反对执行某个关系到村民利益有可能遭受损害的决策,而得罪了一些领导。有人劝他赶快去给那些领导陪礼道歉,这样才能够保住官职。可是这怎么可能呢,只要父亲认为自己没有错,那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向别人道歉的,所以那件事情就导致父亲在后来的一次投票选举中被迫降级。后来父亲就自动辞职了。我觉得父亲这个举动非常明智。父亲刚正不阿的性格本来就不适合做官。后来父亲在回忆当年为官的经历时,都会感慨万千,但是父亲却说他并不后悔当初所做的一切,因为他问心无愧。后来父亲一直告诫我们做人一定要像他那样正直,但是不要像他那样死板,要学会变通,只有这样才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才不会落到像他那样尴尬的境地。我轻轻地点了点头。父亲,我明白。
沉重的父爱(三)
父亲曾经在我面前流过两次泪。那两次流泪都让我感到非常沉重。因为父亲是一个特别坚强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咬一下牙,皱一下眉,总是昂首挺胸,迎难而上。真的,父亲就是流血流汗,也绝对不会流泪。但是他在我面前却哭了两次。并且哭的那样酸楚,哭的那样难过。父亲流泪的样子,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父亲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我对他说的那几句无知的话语。记得那时我还很小,两三岁的样子。那时父母整天都要上坡干活。不过父母在每次上坡前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换上一双比较破旧的鞋再走。我当时对此并不理解,一直感到非常好奇,这是为什么呢?有一天父亲在上坡干活前照例开始换鞋,我就站在一旁观看,忽然我发现父亲所穿的那双袜子居然破了好几个洞,于是就忍不住问,爸爸,你和妈妈每次上坡前为什么要换鞋子?你的袜子破了怎么不去买双新的?我们家为什么这么穷?是不是因为你太懒了?父亲听完这些话,弯腰换鞋的动作突然就定格在那里,我见此情景感到非常害怕。我怕父亲打我。可是父亲却像一个受到极大委屈的孩子一样哭了起来,身子不停地颤抖。过了好长时间,父亲才抬起头来。我当时都吓傻了,没有想到父亲听完我这几句话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便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对我说,我们家确实很穷,穿不起新鞋子,但是你爸爸并不懒惰,当年我们家盖房子挖地基那么艰苦的工作都从来没有叫人帮忙,我们一天到晚都在为了你们拼命地干活,你难道没有看见吗?你怎么能说爸爸懒惰呢?然后父亲就拿着锄头上坡干活去了。后来我才明白,父亲那天是为儿子的话语感到寒心,是为儿子的误解感到难过,所以才会在瞬间流出泪来。父亲的那次流泪就这样被铭刻在了我的心中。父亲,对不起,我错了,我现在终于理解您了。
父亲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回忆往事。那时我在县城一所学校读高中。平时很少回家。而每次回到家中,父亲都要与我聊天谈心。我知道,父亲想念我了。因为父亲平时很少言语,几乎一直沉默。只有在他特别想我时才会与我聊天谈心。记得那天父亲喝了很多酒,然后就说想和我聊聊天谈谈心。那天父亲说,你现在都这么大了,也应该了解一下我们的家史,我现在就要将这些告诉你。那天父亲说的最多的就是爷爷的死。说着说着就开始哭。我在旁边听的伤心,看的难过,于是就劝父亲不要再说了,还是躺倒床上去睡觉吧。可是父亲却固执地说,我不去睡觉,我还要说,你为什么不让我说呢?我没有说话,但是却也忍不住开始哭泣。父亲又问,你为什么不让我再讲呢?是不是怕我伤心啊!我点了点头。父亲忽然笑了,笑的很凄凉。然后父亲又开始讲述家史,而我就一直陪着落泪。对于父亲后面说的内容,我全都没有听清。但是我却记住了父亲的眼泪,如同大山一样沉重的眼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沉重的父爱(四)
后来我上了大学,所需的费用突然增多。于是父亲就变的更加忙碌起来。然而农村的经济向来都不景气,什么条件都非常落后,想要挣点钱相当艰难,想要挣那么多钱支付我的学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父亲就只好丢掉家中的农活外出打工去了。其实以前父亲从来都没有出去打过工,稍微年轻的时候,父亲由于不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