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之美--鲁迅故事新编 美学探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构之美--鲁迅故事新编 美学探析-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品简介
《解构之美》简介

  《解构之美——鲁迅〈故事新编〉美学探析》是一本深入探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美学意义的文学评论专著。

  《故事新编》历来被认为是鲁迅的一部风格独特、难以理解并显得很“另类”的小说集,世人对它的理解也多有牵强附会。本书运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资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等对其进行深入解读,从而理清了《故事新编》与《呐喊》《彷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批评上的内在统一性,并进而描绘出了鲁迅整个创作的路线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批判—解构”。这样,作品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油滑”问题、“历史小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从批判到解构》,从鲁迅整个创作的宏观层面对《故事新编》的思想与艺术进行定位;第二章《从典籍到文化》,回答作品“解构什么”的问题,紧扣原作深入分析了作品解构的对象,即,它是通过解构中国文化典籍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构的;第三章《从策略到方法》,回答了“如何解构”的问题,从修辞策略与修辞方法两个层面对作品的解构修辞进行探讨;第四章《从理性到非理性》,进一步探讨了鲁迅解构的思想源泉;第五章《从“油滑”到“复调”》,深入探讨了作品“复调艺术”的独特性,从“复调”角度看历来争论不休的“油滑”问题;基于前五章对《故事新编》美学问题的认识,第六章《从历史到现实》则提出了《故事新编》在鲁迅整个创作中的地位问题及它对中国现代文学及至后现代文学的意义,认为应该进行价值重估,并从这种价值重估中看到“鲁迅式的失败”。

  本书作者为一名青年散文作家,同时也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作者特殊的身份使得本书避免了一般理论书的晦涩,行文流畅如水,既保持了理论的深度,富有知性之美,又保持了散文的温度,充满感性之美;既能站在前人研究鲁迅的成果上,旁征博引,有开阔的理论视野,又能深入鲁迅的原作,鞭辟入里,有独特的理论发现。

  本书约十万字(正文实际字数),适合鲁迅研究者、文学理论工作者及文学爱好者阅读。。 最好的txt下载网

《解构之美》目录
《解构之美》目录

  引论:鲁迅,或者我们

  第一章  从批判到解构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两种批评方式 

  第一节  走向批评

  暗夜般的中国

  在暗夜中突围

  在沉顿中奋起

  第二节  批评与批判

  对批评与批判的界定

  批评的开始

  批判了什么

  如何批判

  第三节  批判与解构

  理解的通约性

  西方哲学中的解构主义

  解构的本质

  《故事新编》的解构思维

  解构在鲁迅作品中

  批判与解构比较

  第四节  文化批评的三个层次

  第二章  从典籍到文化

  ——《故事新编》的解构对象

  第一节  文化存在的形式

  文化定义及其描述

  文化,以一种结构形式存在

  文化的几个特点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层级

  第三节  《故事新编》的解构所指

  自觉与不自觉

  局部:解构典籍

  整体:解构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打破“权力…知识”结构关系

  第三章  从策略到方法

  ——《故事新编》的解构修辞

  第一节  解构的修辞策略

  修辞

  在旧文本内部展开

  策略一:注入日常生活的细节

  策略二:沿着旧文化的逻辑轨道前行

  策略三:让古塔立于偶然性的流沙之上

  第三节  解构的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

  之一:拼接

  之二:杂糅

  之三:延展

  之四:反讽

  之五:戏拟

  第三节  《故事新编》的互文性

  第四节  哲学解构与文学解构

  文学解构

  共同之处

  区别之处

  第四章  从“油滑”到“复调”

  ——《故事新编》的复调艺术

  第一节  解读下的“油滑”

  第二节  “油滑”再解读

  理解永无止境

  鲁迅对“油滑”的态度变化

  “油滑”与解构互为正反面

  被忽略的文学游戏功能

  第三节  《故事新编》的“复调”

  被误解的复调论

  一个空间,两种时间:故事与新编

  一个文本,两种格调:庄重与油滑

  一个载体,两种功能:教化与游戏

  第五章  从理性到非理性

  ——鲁迅解构的思想源泉

  第一节  《故事新编》与“整理国故”

  整理国故运动

  《故事新编》与整理国故运动

  时间节奏上的对应

  思想方法上的策应

  《故事新编》对“整理国故”的批判

  《故事新编》与傅斯年的《戏论》

  第二节  《故事新编》与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思想与鲁迅晚期作品

  尼采对解构主义的影响

  尼采的两种结果:鲁迅和德里达

  第三节  《故事新编》的理性与非理性

  矛盾或混沌

  理性思维

  非理性思维

  
  第六章  从历史到现实

  ——《故事新编》的价值重估

  第一节  《故事新编》思想艺术价值

  被忽略的《故事新编》

  批评深度:从文化现象到文化源头

  批评强度:从一般性批判到解构

  文学功能:从批判到游戏

  创作原则: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作品文体:从“反文体”到跨文体

  第二节  退却还是前行

  鲁迅式失败

  “建设—批判—解构”之路

  “文化现象—国民性—文化源头”之路

引论:鲁迅,或者我们(一)


  让我们还是从暗夜出发吧,先生的文字也总是从这样的暗夜开始的。

  凝重的暗夜铺展在先生的面前,幽深的似乎浓缩了世间所有的光与影,混杂了世间一切的色彩,孕育了世间所有的冷热寒暑,希望与绝望、存在与虚无。这个无比繁复的世界的聚合物,宛若种子上的芽胚,蕴藏着世间无数的可能。

  在暗夜的浓重的气息中,潜伏着罪恶、死亡、窒息、虚无与绝望的影子,它的深处传来尖刺的叫喊,它的背后隐藏着无边无际的恐怖。然而,它处在生命的最低沉之地、处在时间轮回的最深沉的拐点,它预示着黎明的到来,预示着希望之前最后的绝望,也预示着所有罪恶与死亡的逆转。沉睡的酣畅,东方地平线上那抹浅浅的白,随时可能在苏醒中化为力量与光明。

  暗夜如此繁复。可先生告诉我们的,却更多是关于暗夜的困顿与窒息、罪恶与死亡、虚无与绝望。他不是不知道光明,他不是不向往希望,他也不是不喜欢清白的人间。

  他独坐书室,对着猩红栀子花的台灯,默默地吐着烟篆。窗外是浩瀚无边的暗夜,酣睡中传来狗叫声的暗夜,恶鸟从天际擦飞而过的暗夜。

  夜,必须要有人述叙说,只有被叙说,人们才知道什么是夜,什么是光明;只有被叙说,沉睡才有尽头;只有被叙说,我们才能至少在想象中看见白天。

  在传说中的花刺子模国,凡是带来好消息的信使,都会得到奖赏,凡是送来不幸消息的信使,都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先生甘愿做一个暗夜的发现者、叙说者。他用了一生的精神与生命,向人们传达出夜的信息、夜的不祥、恐怖与深沉。他不惧惩罚。

  面对暗夜,有人让自己裹挟在世俗庞大的洪流中被夜吞没,享受着被吞没的绝望的快乐;有人独自远行,让自己走向荒原,走出关外,远离尘世喧嚣,消失在夜的旷野中;有人则挣扎着,一路敲打着夜色中紧闭的一扇扇门窗,尝试夜色中那无数的可能与不可能……

  先生是急切地行走的。从绍兴到南京,从东京到北京,再到厦门、广州与上海,他似乎让自己走在了那个时代的最前面。但他又是甘愿留在时代踟蹰的队伍的最后,做了“殿后”的战士。对那些尚未被黑暗濡染的孩子,他“自己背负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他的文字,濡染了暗夜的阴郁气息。他的步履,是暗夜中的沉重足音。他的所见,乃是暗夜中的斑斓色彩。

  “我还是走好吧。”我们听到空谷中传来先生自言自语的声音。他用自己的语言激励着自己前行。

  ——先生就是从这样的暗夜出发的。脚早已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可他还是走,带着从黑暗中所得的中伤。。。。。。

  有一些时候,我们仿佛看到过他的背影,模模糊糊知道他远去的方向,听到他夜色中传来粗重的呼吸和急喘的咳嗽。

  但,也许他已走得太远了。今天,当有人以种种理由要将之抛弃时,我们似乎看到他所站立的陆岸线在缓缓地向后退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似乎看到在茫茫的天地间,一个向着荒原的背影,在黄昏中正一步步远去、渐渐地被夜色消融。而先生的身后,本来狭隘的小道,随即荆棘丛生,重新淹没在荒蛮野草之中。

  黑夜在薄暮中合围,淹没了曾经的一切。

引论:鲁迅,或者我们(二)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暗夜。

  不管你横刀勒马直面它,还是绕道南山回避它,总有一种称作暗夜的东西,在你的心里占据了空间。它有时是一种失望,有时是一种疼痛,有时是一种虚无,有时是一份孤独。正如所有光明的后面都有影子一样,心里的暗夜总是与你如影随形。当成功过后、喜悦过后、幸福过后,当我们在失败中转身而回,在胜利的大欢喜中沉静下来,总会看见自己与生俱来或者已经无法改变的创伤与痛楚;镶嵌在心里的某一部位,黑洞一样,暗夜一样。

  或许正是我们心中这无法驱赶的暗夜,我们才懂得先生,才能相隔百年却同样触摸到先生搏动的心脉。暗夜,是先生与我们之间架起的一座穿越时空的心灵桥梁,是我们与先生心灵共振的一种媒质。

  世间自古就有只能共享乐的人,自古就有只能共患难的人。物质世界如是,心灵世界亦如是。

  我常常觉得,只有能在光明之中看见黑暗的人才能真正体悟先生;只有在人生最疼痛的时候才能真正走进先生的心灵世界理解先生;只有徘徊在人生边缘的灵魂才能真正与先生同道共行。

  在我们尚未深识先生时,或许会常常觉得自己似乎是光明得没有影子的人。出生、上学、成长,似乎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成年后,工作、结婚、生子,事业正步步高升,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我们忘记了生活的另一些可能,我们视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历史和社会的环境与条件为自然存在的、无法改变的、也无需改变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