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几年,招人单位看“硬件”的多,问的问题也大多是这样的:“是本科吗?”“是研究生吗?”“有北京户口吗?”近年来,用人单位更注重应聘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而大学毕业生更看重用人单位对自己价值的判断。
  北京一所学院在校内举办了人才招聘会,有近百家公司参加,也吸引了不少外校的学生。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现场,一个应届毕业生拿着自荐书高声喊道:“我要到湘潭电机集团工作!”周围的同学都把目光对准他,他没有胆怯,又喊了两声。正当人们疑惑不解时,正在现场招聘的湘潭电机集团人事部负责人说:“好,就要你了!”随后与这位同学签订了求职意向书。
  这位人事部负责人说,他们这次招聘的是销售人员,需要应聘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前来报名的大学生不少,但真正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并不多。从学生的推荐材料来看,符合他们招聘条件的有十几个人,而敢于当众大喊三声的只有几个。最后,他们就录取了这几个人。
  他还说,这种招聘方式可能并不完善,却是对前几年招聘方式的一个反思。过去招人,过分看重学生的学历和成绩,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出色,甚至能力欠缺。所以,现在招人,在学历合格的条件下,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
  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分数不等于能力”这一道理。一位中学校长深有感触,他说:“两个学生来我校实习,一个是学习尖子,但管理能力差,他管的班乱哄哄的,学生根本不听他的;而另一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有创造性,很会管理,同学喜欢他,他管理的班很快成为优秀班集体。你说这两个学生我要谁?当然要第二个。我要的是会教课的老师,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
  (三)从注重笔试到注重面试
  凭着一张试卷可以进入大学,但凭着一张试卷就能进入工作岗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你要想得到你向往的职位,很重要的一关是通过面试。
  在现在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面试,甚至面试胜过笔试。这是我通过拜访择业的成功者得出的结论。
  小音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理想是到某大银行去工作。这家世界著名的银行需要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有外语专长的人,而小音不懂金融,只懂英语;这次招聘,人家只录用十个人,报名的人竟有一千多!可是,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小音却获得了成功,成了那百分之一!
  “那么多人竞争,你是怎么成功的呢?”我问小音。
  “我过了三关,”小音说,“第一关是问我的经历。对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干过什么,当没当过干部,参加过什么样的社会活动,组织过什么社团……问得可详细啦!我做过学生会工作,所以这一关的通过占了不少便宜。第二关当然是笔试,很容易的,一般人都能过!”小音得意地说:“不过,最难过的是第三关。”
  “为什么?”
  “第三关是面试。面试最难,因为你摸不透他们要考你什么。实际上,从一进入面试室,主考官就开始留意你的一切了,比如走路的姿态好不好啦,目光是不是自信啦,说话的表情怎么样啦……通过你的不设防,他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你身上的东西。当时,一位考官问我:‘你为什么要到我们银行来?’这个问题可难不倒我,因为我事先早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这家银行的百年历史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对答如流!”小音说到这里,眉目间透着自信。
  “考官接着问我:‘如果你能来我们银行,希望做什么工作?’说实话,我并不愿意到前台去收银,我希望到后面搞联络,我的口语好,擅长与人交往,这样可以发挥我的优势。但是,如果我这样讲,人家肯定会认为我有缺陷,所以我回答说:‘干什么我都能够胜任。’”

//

………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3)
………


  一位进入国家机关的博士生告诉我他应聘的故事。
  在等待招聘结果的时候,用人单位的领导找他谈话:“你的各方面成绩都很优秀,但这次的名额只有一个,所以很遗憾,你没有被录取。”这位博士生当时想也没有想,马上说:“没有关系,我很有实力,今年没考中,明年我还来考。”
  “没想到,这是最后一道考题,我被录取了!”博士生讲到这儿笑了。
  他们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人生的答卷不是背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做出来的。
  在人才市场上,你的孩子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纸质的试卷,而是一道道生活的实践题,他答得怎么样,要看他是如何对待生活的。
  作为父母,你企盼孩子成功,就把他培养成一个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吧!
  有的父母只注重自己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与做事的教育,对待孩子是以分为本,而不是育人为本,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这样的孩子在考场上也许能得高分,可在人生的舞台上却会失分。更有一些父母放纵孩子,缺乏管教,或是教孩子耍心眼,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这样的孩子不会被社会认同,一生都不会幸福。
  处在经济变革时代,做父母的不能只注重帮孩子立业,更应该首先注重帮孩子立身。“以学立业,以德立身”是教育的宗旨。

//

***************
*第二章家教: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收获
***************

  身教重于言教。李教授非常喜欢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句话:“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在四个孩子眼里,父母嗜书如命、忘情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书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孩子们成了博士,而他们的父母也成为业界翘楚,双双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无言的行动有力地传达出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

………
好父母的言传身教
………


  家庭德育实在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无德,他的身体越健壮,智力越发达,就更助长他作恶,对社会更加无益。家长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一是自己要以身作则,二是要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使孩子不知不觉之间得到熏陶。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有句名言:“社会就是模仿。”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心理,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
  已退休的李振霞是中央党校的兼职教授,但人们更感兴趣的却是她作为四个博士的母亲这一身份。
  李教授有三个儿子,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一个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一个是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博士,而大女儿金萤则是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的博士后。
  “老实说,我们并没有刻意要把孩子培养成名成家,我们只是用爱心、信心、恒心、苦心织了一张网,谁料到它们竟给我网回了四个博士。”说到这儿,李教授找出了一张手绘仕女图递给记者,已经泛黄的纸页上记着这幅幼稚作品的诞生时间:1971年10月5日。
  “怎么样?我女儿画的。”言语间流露出慈祥、爱意和骄傲。
  “我们给她取名叫‘萤’,希望她像萤火虫一样,能自己照亮自己就够了。”结果呢,金萤上学时书读得好,下乡时猪养得好,做医生时手术做得好,出国后又逐步成为霍浦金斯大学基因工程研究的骨干。
  身教重于言教。李教授非常喜欢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句话:“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在四个孩子眼里,父母嗜书如命、忘情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书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孩子们成了博士,而他们的父母也成为业界翘楚,双双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无言的行动有力地传达出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金萤说:“小时候,我们家很清贫,在物质上,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丰厚,但他们给予了我们一个求学与做人的根本,那就是——健康的心灵。”
  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因为他的爱心、师德闻名于教坛。他培养女儿的目标是儿女一生能善良,快乐,勤奋。女儿晴雁小时候像大部分孩子一样,普通,胆小,腼腆,学习感悟力一般,在李镇西的言传身教下,她优秀成才,品德臻于完美,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
  2006年10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四川大学李晴雁的一篇文章——《80后:我们是一群昏迷的宠物》,引起了当代大学生及家长、教师关于价值观的讨论。人们在思考的同时,无不称赞李晴雁思想的正直纯真,文笔的洒脱。
  李老师非常爱孩子,女儿小学时的成绩一直不冒尖,李老师一直非常注意保护她的快乐感,坚持认为学习的快乐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他舍不得女儿轻看自己。一次,李老师的女儿说自己考试考得不好,糟透了,感到难过,觉得自己是“差生”了——
  “爸爸,你的女儿没考好,给你丢脸了!”
  李老师说:“也许在今天看来,你没有考好,你觉得是天大的‘灾难’。但五年、十年、二十年……当你真正在精神上成熟并经历战胜了更多的人生挫折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期中考试,你会觉得这一次挫折不过人生长河中一个小小的漩涡而已,简直微不足道!我愿意和你一起再次高声朗读一位诗人的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本来女儿的话令李老师心痛而不安。而作为爸爸,他表达的却是一段感人而又不乏清醒冷静的哲理。
  李老师常常说:“孩子,爸爸允许你下次考试失败!”
  关于李老师教育女儿成才的事,清华附小副校长、教育专家窦桂梅深有感触地说:李老师对于女儿品质的守望远甚于学业,而最后是让人羡慕的收获。“可是,今天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会满意,在内心深处,这些家长总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天才,而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普通人。每次考试都被理想化地认为应该是满分,因此,家长永远对孩子表示失望。这种失望,对孩子的自信心而言,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的确,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各种技能的提高;但同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忽视孩子情感与道德的培养。”

//

………
徐力母亲的催逼教育(1)
………


  几年前,在浙江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惨痛事件: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徐力有期徒刑12年。
  为什么一个17岁的“好学生”会使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对待自己的母亲?为什么爱儿子的母亲会死在儿子的手中?产生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我同几名记者一起,来到金华市。
  在看守所一间光线昏暗的屋子里,我们见到了徐力。如果不是他手上的铁铐,谁能相信眼前这名身材高挑、脸庞白净、表情温和的男孩,竟然是打死了自己母亲的凶手!
  我们交谈了100分钟!
  徐力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从看守所出来,我们谁也没开口说话。我只觉得眼在流泪,心在流血!
  一个好端端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