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下的评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舞台下的评说-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未解其真谛。
   。 想看书来

民富才能国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年均增长率为左右。这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但高速增长背后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消费不足。1952年,中国的个人消费在GDP中占69%,与当年的美国相近。但在1978年,这一比例下降至45%,1992年下降至42%,2007年,又下降至35%,而美国的这一比例始终在70%左右。
  有人认为,我们的消费低是由于国人有节俭的美德。节俭是否“美德”暂且不论,但节俭不是原因,而是结果。节俭是贫穷的结果,中国长期的贫穷造就了国人节俭的传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节俭的确可以促进发展。东亚国家的经济兴起就与节俭相关。然而,发展经济的目的仍然是消费,即全民福利的增加。一味节俭,经济发展就只能由投资和出口来拉动。投资是有限的,一方面基础设施、城市改造和房地产投资要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另一方面,企业投资如果没有相应的消费,会形成产能过剩。投资不可能成为长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出口完全取决于世界市场,受国外经济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与我们无关,但却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经济学家都认为,消费是一国主要而稳定的经济增长动力。消费不足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消费不足并非国民不愿意消费,而是他们没钱消费。美国的国民收入,80%由国民所拥有。在中国国民得到的国民收入仅有45%,其余的归政府与国有企业获得。美国政府得到的国民收入,大部分又以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形式再分配给了国民。2007年美国的财政收入为万亿美元,其中万亿美元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而同年中国财政收入的万亿人民币中,只有6000亿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其余的用于政府支出和投资。换言之,美国的国民收入用于富民,而我们的国民收入相当一部分用于强国。
  当然,中国长期以来积贫积弱,当经济开始发展时,把较多的国民收入用于强国也是必要的。但强国并不必然以民穷为代价,而且,只有首先富民,才能真正实现强国。强国的基础在于GDP或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不在于分配。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既强国又富民。发展是强国富民的关键,而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是消费。消费取决于国民的消费能力,而消费能力取决于收入。让国民先富起来,使他们把更多的钱用于消费,这就会带动经济更快增长。经济发展了,GDP增加了,国防力量加强了,国家自然就有了“硬实力”。同时,国民的收入增加了,教育水平提高了,文明程度提高了,国家也有了更强的“软实力”。
  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国民的富足。历史上那些貌似强大而国民穷苦的国家都不是真正的强国。苏联当年军事、空间科技水平足以和美国抗衡,似乎强大得很。但它把资源都用于强国,国民极为贫困,生活水平低下,最后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瓦解了。从现在来看,当年苏联的强,仅仅是纸老虎的外强中干,民穷就没有真正的国强。古罗马、奥匈帝国,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康乾盛世,都不可一世地强大过,但今天哪还有一丝痕迹?以富民而强盛者才有长治久安,以民穷而强盛者,只有瞬间的辉煌。
  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但统治者往往当事者迷。长期以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所以统治者强国的欲望就特别旺盛。但他们并不了解,国家弱小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国民穷困。所以,他们的强国手段无非是用国家的力量去发展与强国直接相关的事业(如军事工业或重工业),或者用税收等方法把国民收入更大的部分控制在政府手中。发展经济中“先生产,后生活”在现实中往往变成了“只生产,不生活”。他们忘记了*一个基本观点:“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最终引起消费不足从而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历代的统治者只有强国梦,而没有富民梦,这就使强国始终是一个无法兑现的梦。
  我们现在遇到的经济困难也在于重强国,而轻富民。如何使国民的收入有大幅度的提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好在中央已推出一系列的富民政策,如到2020年使农民实际收入翻一番,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新的劳动合同法,最低工资标准等等。当这些政策真正见效时,我们就可以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了。
  

罪不在市场
一场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搅动了思想界一潭风平浪静的水。据媒体报道,西方世界再次兴起《资本论》热,似乎又一次敲起了资本主义的丧钟,美国人在渴望社会主义。这种宣传即使不是无中生有,至少也是夸大其词。但在危机中,各国都求助于国家干预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场危机真是市场引起的祸水吗?我们先从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看起。
  金融危机起源于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起源不是市场调节,而是政府干预。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最长的时期。如果只是由市场来调节,繁荣之后必有衰退,进入21世纪经济就该放缓了。然而,为了维持经济的繁荣,美联储在2002—2004年间实行低利率。这就刺激了房地产泡沫,房价上升、房子盖多了,出售成了问题。于是房地产商就想到那些没房的穷人。按正常的房贷条件,这些人没有资格和实力。他们只好放松房贷条件,让穷人贷款买房。这些人就是次贷者。次贷者进入房地产市场,使泡沫更大。房地产市场一派繁荣。这些次贷又被证券化,变为证券进入金融市场。由于房地产热,这些证券也热销。由此可以看出,发生危机前的房地产热和相关证券热并不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而是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引起的。
  2004年之后,美国政府也看到了这种泡沫的危险,为了消除流动性过剩,抑制资产价格的膨胀,美联储又连续十几次提高利率。房地产泡沫被捅破,价格下跌。次贷者无力偿还债务,次贷危机在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了实体经济的危机。可见引发这场危机的仍然是政府的政策。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引发经济成与败的“萧何”不是市场,而是政府。
  完全市场经济下也会有危机。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后,危机就每隔数年发生一次。过去我们把这种危机看成“瘟疫”,是绝对的坏事。现在看来,这种危机是完全正常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经济也不会一直持续增长。经济有了危机表明需要进行某种调整。在市场经济下,经济问题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强制实行调整。所以,每次危机的结果不是市场经济的终结,而是使市场经济发展得更健康。
  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太严重了,被称为“大萧条”或者“大恐慌”,于是出现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本来过分严重的危机引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由政府用政策缓解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这却使人们迷信于国家干预。国家干预由凯恩斯本人的应急措施变成了常规使用的手段。政府喜欢用这种手段刺激经济繁荣和防止危机。政策刺激的确可以使经济繁荣,但后果并不好。这如同运动员可以用兴奋剂的刺激来取得好成绩,但其不良后果很严重一样。20世纪60年代,美国肯尼迪政府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刺激经济政策,当时效果的确显著。但在70年代却引起了滞胀和债务危机。90年代克林顿政府对经济的刺激也实现了长达十余年的繁荣,但这次金融危机就是这次繁荣的恶果。崇尚政府刺激交替使用扩张性与紧缩性政策比市场自发调节引起的经济波动更大。
  市场经济的确有缺陷,需要政府调节来补充。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一个法治的环境,也需要有市场无法充分供给的公共物品与劳务,这些都要由政府提供。更重要的是市场是以人利己的动机为推动力的。利己就产生了贪婪、私欲膨胀、金钱至上等不利于市场正常发挥作用的邪念。这次金融危机就是房地产商、金融商私欲膨胀的结果。对于这些邪念政府要加强监管,因为监管市场主体的行为是政府的职责。这次金融危机产生于政府监管不力,放任次贷蔓延,放任金融机构的证券化创新,贪婪最后就演变为金融危机。
  刺激经济是政府不该做的事,监管是政府该做的事。当政府把精力全用于刺激经济,今天想扩大财政支出,明天又想降低利率时就顾不上监管。监管约束了经济主体的创造力,是不利于经济繁荣的。所以,政府还会有意地放松监管,以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繁荣。这次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都是政府有意无意放松监管的结果。放任市场,市场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历史上多次经济危机都与监管不力相关。想想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还不是因为金融泡沫被贪婪吹得过大而破裂引起的?
  市场经济不需要政府用政策去刺激或抑制,而需要监管。这正如人的身体不需要用药物去刺激或抑制,但需要经常体检以便克服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一样。经济是一个与人一样的有机体,保持健康的诀窍是放任自由而不是调控。
  这场金融危机的罪过不在市场,而在政府,不是市场调节出了问题,而是政府的调控和监管不力出了问题。因此,经济出了问题又要去寻求政府刺激的手段岂不是南辕北辙?这样的做法也许会缓和一点问题,但却为以后更大的波动埋下了隐患,当一个经济不能正常运用市场机制,而陷入了反复调控的陷阱,不求助于市场而以政府为救星时,更大的灾难就要降临。
  

警惕沉渣泛起(1)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历史上沉渣泛起的机会。沉渣是那些过时的,或被实践检验失败的理论与实践。由于总有一批长着花岗岩脑袋的人,所以这些沉渣不会消失。在经济状况好时,这些沉渣无人理会,只好沉在底层。当经济出了问题,当权者往往会病急乱投医,民众也会茫然,经不起这些沉渣的胡言乱语,于是沉渣的坚持者就会“搅得周天寒彻”,沉渣浮上水面,就会兴风作浪。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在国际上是计划经济的沉渣泛起。本来计划经济已给苏联带来了历史性灾难,使俄罗斯倒退了。但那时人们仍不明真相,而且苏共强大的宣传工具给了人们无数遐想,使许多文人、学者的计划经济成为人类共同致富之路。明白真相的人,如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哈耶克反遭斥责。在美国国内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罗斯福新政当道,保护主义猖獗一时。可是,这些都没有解决问题。最终使西方国家走出危机的既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罗斯福新政,而是市场机制本身。至于保护主义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自由贸易已被证明是各国共同富裕之路,但20世纪30年代关税却高至50%以上,且各国以爱国为由鼓吹民族主义。结果呢?现在经济学家承认,保护主义延长了危机的时间,也加深了危机的程度。
  历史总会重复。在这次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沉渣泛起。连美国这样标榜自由贸易的国家都在倡导保护主义了。国会要求政府的投资必须用于“国货”,甚至接受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必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