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剩男剩女- 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林红心里一直是温暖而惬意的。直到有一天这一切突然逆转了,他依然在联络她,但从语气到态势都呈现了一种全线撤退的面貌。这让林红猝不及防,大为受伤。 
  在这之后的很多天里,林红失掉了其从容不迫的气度,无可救药地掉入对戴维的狂乱猜想中,她给他发消息,他依然是漫不经心,可回可不回。林红终于清醒过来,意识到应该当断则断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那个小混蛋每每在决断的时候却总会又做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流露出一种暧昧不明的留恋。一向矜持的林红这回有点魔障了:她自己无法掌握局势,又无法决绝地离开。 
  回想这一次的爱情,林红其实不是很认真的。虽然她从一开始就不想带上太多游戏的色彩,面对戴维曾经热烈的情话,她一开始淡然处之,可是感情真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假的最后慢慢也就变成了真的,欲望的火焰愈烧愈炽。更要命的是,这火焰还只有挑起的人才能扑灭。 
  这的确让人沮丧。林红在心里喃喃地反复说:不要先挑逗我,再冷落我。至少也该说明理由,而不要把我抛入无端的猜疑与等待之中。这样的处境太令人难堪了。戴维可以对她说,他们之间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或者他爱上别的女人,或者他发现自己其实不爱她,如是等等,只要有一个明确的理由,让她看得见摸得着,她都可以表示理解、承受,然后友好地离开。最痛苦的事情便是处于一种蒙昧状态之中,而整个事情的进程完全由对方来操纵。 
  事情过去几周后,林红开始冷静的回味这件事。在一段爱情明确之前,演练的是一个人的魅力与勇气,如果说几乎每个人都有勾引家的天性,只是有意和无意以及程度不同的区别罢了,赢得他人好感,征服他人心灵,这就好像一个人想多活几年这种心理一样的自然和正常。丹麦哲学家克尔凯廓尔曾说过,这样的或美或不美的爱情勾引家会在一次次的邂逅中丧失爱的激情。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曾经说过,爱情中谁居于下风,就看谁更爱谁。也许同理可证,谁更不在乎谁,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这样说多少有些荒谬有些悲哀甚至无聊,可是这样的现代爱情战争几乎总是以这样的模式上演。爱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这样一种暧昧不明、你进我退的战争? 
  克尔凯廓尔所认为的爱情分为3个阶段: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一般而言,没有结果的爱情会最大限度地斩断在审美阶段,伦理对于现代人来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宗教更是令现代人觉得遥远陌生得不知为何物。这一点使得现代的爱情变得软弱无力。 
  所以,人们是越来越累了。如今出现的大规模的剩男剩女群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生存双重挤压下人们的婚恋状态发生异化的表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他们始终处于适应变化的状态,而适应本身就会带来许多压力。人们最喜欢的状态就是在自己习惯、熟悉的状态下停留,然而许多人却只有不停地要去适应、再适应,这样的环境已经很累了,更不要说还有其他外界强加的压力。 
  前两天,某公司销售部经理郑小姐在一个社交场合遇见一位男士。他竟然直截了当地对她说:“我们年纪也都大了,我觉得我俩挺合适的,不如就省掉恋爱这一关,直接结婚吧!”郑小姐说,放在几年前,听到这句话,“我一定毫不犹豫端起酒杯就往他头上泼。可是现在听到,居然有那么一点怦然心动。”     
八、对面的男人有火星口音(3)     
  郑小姐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大多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成日忙得不可开交。最要紧的是,我早就习惯了这种不可开交的生活。我愿意结婚,也不过是想晚上回到家,不再面对冰冷的黑洞洞的屋子。谁耐烦再认认真真谈恋爱,为对方费心思、伤身体? 
  说到这里,郑小姐神情里有几分黯然。“这些年我的心思,差不多已尽数花到了老板身上。为他工作,跟谈恋爱也差不多。你要猜他的想法,努力为他付出。如果你花的心思换来他一个微笑,你立即幸福得如饮醇酒;可要是你费尽脑筋,还讨不了他的好,那种挫败感,十足就是‘失恋’。和老板“谈恋爱”,已经耗尽了我的大半力气。恋爱中那些甜蜜、失落、酸楚,在办公室里已经尝够了,谁还有兴趣下了班继续品尝?” 
  我们听得懂郑小姐的无奈。生存的压力将我们按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动弹不得,这确实不是少数人面临的现实。找不到合适的,圈子太小,接触不到其他男性和女性,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谈恋爱,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郑小姐平时下班都是晚上八九点,有时还要从机场往回赶。双休日还要加班,你说还谈什么恋爱啊!当你醒着的时光几乎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时,我们大多数人对爱情的盼望肯定就是失望,这就像在等一艘永不到来的小船。 
  从个人经历上来讲,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很多人都处于多年求学阶段,而学习的特点就是把时间填满。工作后,由于职场的压力,又需要马不停蹄地培训、加班、充电,很多人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扩大生活面。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与异性自然相识,可从现实角度上来讲,这种机会实在太少了。 
  不知道去哪里找,也不知道怎么找。也许情感不同于工作,对于工作,你只要去某个网站,在检索条件里输入行业,职业,职位,工作经验,期望薪水,就可以和MATCH的公司联系,HR会清楚地通知你面试,双方符合或者不符合,都是一清二楚的事情。而感情就不同了,当你在一些交友网站把对人的要求当作搜索条件时,很多事情可能就变味了。所以很多交友网站注册的人数激增,但是真正参加活动的人数却很少。尤其当这种比较私密的事情成为他人的盈利增长点时,就有很多人开始怀疑感情和金钱之间是不是真的有换算公式。 
  曾经征过婚的丁萍也向我们倾诉了她的苦闷:平常的工作当中,我们几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人家只知道我这个人,并不了解我的生活。出门是轿车,下车就是助理什么的前呼后拥,业务应酬就是上餐厅吃饭,根本没什么机会遇到好男人。也有过几次相亲的经历,但最后也都不了了之了。 
  说到“相亲”,我们已经有专门的一章论述。这种认识异性的传统形式依然在新一代的青年中流传。大凡到了一定年纪,却没有固定男女朋友的人,多少都有过几次相亲的经历,而且相亲的次数往往与年龄成正比。上海市场研究公司针对北京单身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81%的单身白领曾通过朋友或同事的介绍进行相亲,47%曾与父母推荐的异性见面,10%参加过征婚活动。调查同时显示:选择面太窄和工作太忙是制约他们婚配的重要因素。 
  很多受访者认为,单身白领择偶难的生活环境原因是“生活的交际圈过小,生活环境过于单一”。而“工作单位男女比例失调”的提及率也很高。一家交友网的资料显示,他们的15万会员全部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金领人士,平均年龄27。7岁,男性会员占71%。针对高级白领的择偶服务,一些服务的基本费用高达2000到5000元人民币。一旦介绍成功,客户还将再支付2万到5万元人民币。“e友网”的总裁认为,中国白领们的生活“非常缺少文化,这种文化是指文化氛围。很多白领下班以后交友的范围很小、也很窄,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更需要爱情的抚慰。所以为他们进行择偶代理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市场大蛋糕”,是一个送人“幸福”,又大有“钱”途的行业。 
  但是显然丁萍从中一无所获。“我原先也去相亲,每次都失望而归,后来再也不愿意去了,省得一直失望。” 
  一次次的失败经历让丁萍心灰意冷。“我觉得我也不差,甚至是还不错的,为什么这么失败,到现在也没有嫁出去。我的侄女都已经上学读书了,我连男朋友还没有找到,我妈非常着急,每次碰到熟人都托人帮忙介绍,可是也没什么合适的。我觉得老天好像忘了来替我安排,把我给忘了。我有个做公务员的同学,她单位里有很多热心的阿姨帮她介绍,居然成功了,国庆节都要结婚了,我身边现在已没有那么多乐于介绍的人,大家都各忙各的,没人来管你的私事或者说是闲事。” 
  这的确也是一个问题。以丁萍的所在公司而论,在看上去风风光光的背后,其实她们与外界有实质性的接触机会并不多,在最长的工作时间里,每天就那么几个人,环境单调而又闭塞,就连部门里的性别比例也是严重失调的。 
  丁萍说,在那漫长的寂寞里,她有时会陷入暇想,当然也只是想想而已。“我期望偶遇,哪怕在电梯里遇上,不过这种小说般的情节很少会发生在真实生活里,尤其是当大家习惯了理所当然的矜持、冷漠和高傲之后,谁又会贸然打破这层坚冰呢?”     
八、对面的男人有火星口音(4)     
  的确,我们很少有互相深入交往的机会,也没有西方社会的丰富社交生活,普遍还是保持中国式的含蓄,看似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夜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丰富多彩,这也是很大一部分年青人的真实写照。“为什么年轻人的生活会这样?总不是充满阳光和生机的,我很多朋友劝我节假日多出去逛逛,待在家里是没有机会碰到白马王子的,可是难道我整天在外面就可以碰到谁吗?中国人又没有随便搭讪的习惯。” 
  研究当代婚恋状况的学者提出,职场合作方式也有碍恋爱交往。同时,交往能力与交往方式也是白领交友的一大障碍。学校教育一般不重视孩子的EQ、社交能力、与异性交往方式等等方面,很多人不太会和人打交道,尤其是异性。工作后,虽然培养了社交能力,但多与同事、与老板、与客户的交往。实际上,在职场上培养的思维、判断、说话方式极其不适合恋爱和婚姻。 
  可以说,现代的人际交往是功利的。人们总是从利益的出发点去考虑,目的性非常强。你可能讨厌客户,但为了业绩,不得不放下架子;你可能反感上司,但为了提升,不得不强装笑脸;你可能对同事敬而远之,但为了工作,必须继续合作。而良好的婚恋状态应该是出于坦诚和忠于自己的内心。在工作中,我们带着面具打交道,而恋爱婚姻则是和面具后面的人打交道。很多人都抱怨,现在谈恋爱感觉特别冷,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戴面具。可是,如果两个人都戴着面具谈恋爱,能不冷吗? 
  现在重心都在向工作倾斜,生活和工作泾渭分明,没有人关心工作以外的你。也许职业化趋势蔓延到方方面面,人与人的交往也在冷漠中透着职业化。我们学会对人礼貌地微笑;学会对熟人甚至家人说“谢谢”;学会心平气和地论述事实;学会冷静地对事不对人。我们把所有的界线分得清清楚楚,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这之间没有交集。这种现代性的冷漠更加剧了沟通的困难。 
  传统文化价值观逐步衰弱;我们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了一样不知何去何从。我们不再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