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又不难理解。一位剩女曾这样给我们说过,其实仔细一想,按比例算可以成为朋友的人本来就不多,而这朋友又要是异性,概率又是二分之一,要年龄、性格、学历等等各方面都匹配的概率又小了很多,这样算算,胜算概率是很小,但是如果你遇上了,那就是百分之百,就是一。就如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另一方面,民政局结婚登记处依旧生意兴隆,每天登记结婚的人在门口排起长队。隔岸观火地看看,那些不幸被卷进单身漩涡的女人们,其实并没有什么身体缺陷或智力缺陷,相反,她们大多漂亮、能干、经济独立,有的甚至属于精品女人。而被关在了婚姻的大门外的,为什么偏偏是她们?
如前所述,对此经济学家们曾有个解释,据说原因就在于她们进入爱情门坎的机会成本太大。现代社会,一个优秀的职业女子面临着许多选择,她们有很好的工作机会,经济独立,前程美好,无须依赖男性,如果选择婚姻要放弃的东西太多,或者投入的成本太大,她都会舍不得。相比之下,单身反而有更好的预期回报,她们自然选择独身。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和发展机会越多,单身女子的群体就会越大。可是上天就是那样吝啬,不可能把好处全让你占了。单身女子事业心越强,越希望有美好的感情,以获得补偿,但是在期望值较高的情况下,婚姻变得更加不易,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单身男女,这是与嬗变的生活观念、家庭观念密切相关的。说起来社会和时代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点给了他们宽松的环境,要在以前,尤其是对女人,快三十岁还没有结婚,人们一定会对她有看法,认为她不是性格有缺陷,就是生理有问题。但现在是自由开放的年代,未婚女性的社会压力小多了,甚至婚姻降格为只是人生选项之一。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剩男剩女甚至最终选择单身的人还会越来越多。
当然,严格意义上的独身(一辈子不结婚)现象是很少的,更多的则是迟婚。迟婚的原因除了以上分析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一是受教育时间长,从小学到博士,在学校里足足要呆20年,好多机会都错过了。二是性开放的影响,婚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解决性问题,在不结婚也很容易获得性生活时,许多人会不忙于结婚。三是社会约束条件的变化改变了婚姻的成本和相对收益,比如住房价格上升导致婚姻成本上升,被迫迟婚。
我们在调查中有一个突出的体会:那些学历甚高、品貌俱佳、收入颇丰的剩男剩女们,起码有一多半在为理想伴侣缺席而长吁短叹、无可奈何,并没有达到“自觉单身、享受单身”的“美好境界”。但是尽管如此,虽说感情不如意和屡战屡败是其普遍特征,剩女们并没有完全被“不如意”所左右,变得不快乐以及胡乱嫁人。
一位剩女据此说:我不知道别的圈子这个年龄段的人怎样生活,我知道我们这个圈里,这种生存状态的人太多了,她们以自己的才智,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如果按整体社会生活水平来说,她们虽然不属于塔尖,但她们绝对属于公共生活中经济增长的受益者,以惯常社会生活标准来衡量,她们是成功的,但是,却比社会生活中塔尖的人有着更多的期望和更快上升的焦虑,特别是在私生活领域,她们的情感渴望得到更多的满足,但是,她们又是常常无力承担情感渴望和满足带来的危机,所以,她们是矛盾的,是困惑的,但这一切都与道德品质无关。
26岁在某涉外传媒公司工作的方娴,是家里的独生女。这个生性活泼的女孩说起话来很是生动:“咱们这辈,不管是只生一个好还是只好生一个,反正是男女平等了。从小到大,没觉得和男生有什么不同,同样享受父母的宠爱,同样的优越生活,同样良好的教育,过着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华。毕业之后,找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不求上进也不会落后,虽然生活不断地重复着有时无趣但也充满快乐,但是突然发现,那个谁谁谁谈男友了,那个谁谁谁结婚了,那个谁谁谁生孩子了,那个谁谁谁电话说晚上一起吃顿饭要介绍男生给你,同学聚个会也不象毕业第一第二年时只谈吃喝玩乐了,搞得好象一个个都神秘地有了另一半,就算一个人的也号称刚失恋,最要命的是父母开始拿你的婚姻大事当成头等国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地要给你安排相亲活动。”
三、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2)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所有人都不相信这个事实:你没有男友!当你双目闪烁着诚实的光芒再次确认无误时,百分之百的人都会说一句百分之百都相同的话:‘你要求太高了吧?’你会非常无法理解,在这个理智的社会中,为什么不能以唯物主义辩证论来看待这个问题,难道‘我没有男友完全是我的责任?’所以25岁一过,很多女孩子就不免恐慌,暗想:从此就要开始要变老了吧!自信心如初冬时节的树叶,一片一片落下,被风吹走。”
“可我从不自寻烦恼,我觉得26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让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工夫去感叹青春易逝。再说了,现代美容驻颜术和化妆品越来越先进,女性的青春线也越拉越长,女人完全能称得上‘三十一枝花’!25岁没有男朋友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关于婚姻,她认为结婚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方娴说她欣赏的男人是这样的:心胸开阔、风趣幽默、面面俱圆,不小家子气。“关于压力,父母一年一年地老了,我知道他们就希望早日看到我成家。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压力是自己搁脑袋上的,自己这一关都过了,无所谓了。关于未来因为变数太大,没想过,社保加上自己买的商业保险,应该能对付吧?反正现在是‘月光族’,以后怎么样也不知道。”
30岁的某房产公司会计师马丽,现在正努力地反思为什么到现在她仍然没有嫁掉,后来她就产生了一个更深远的疑问:身为女人,人生的最大目标是什么?是结婚吗?结婚是终极目标吗?想得多了经历的多了,这个北京女子说起话来有那么一股没心没肺浑不吝的劲:“当然不是。现在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早婚。我是那种希望一步到位的人,一旦结婚不能离婚,而如果早婚了的话,我现在的履历肯定是‘离异无孩儿’。那是我更不愿意见到的。”
而越嫁不掉,就越嫁不掉,这是一个真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条件与社会价值同步增长,与马丽年龄相当的未婚男子,已经不入她的法眼了。尤其“上了年纪”,个性多少会有些古怪,马丽现在明白人家为什么说“老处女”不好相处,不是唯独她们的脾气怪,其实谁没点脾气呢?但有家有室的女人,会因为社会环境的约束,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下,控制自己的脾气。“我们这种没家没业的女光棍,不欠谁债也不欠谁情,凭什么要控制?我们还就横行乡里了,我们还就气冲斗牛了,我们还就得理不让人了。”
“到了这个年纪,我对男人的要求不但一点没低,反而越来越高,一点没把自己当陈年旧货,想要陪着笑半卖半送。当然,嘴上还是非常谦虚的,只说:‘现在找男人,不希望他可以帮我,只求他不要拖累我就好了。’”
马丽的一个女友常常后悔,为什么没早答允某个男人以至现在仍孤独一枝,马丽就劝慰她:“那些早婚的女子,之所以早婚,是因为她们没有能力不婚,生活不能自理。而我们,我们有条件选择单身,就说明条件还是极好的。”
“我们这样嫁不掉的女光棍,人生目标是随心所欲。现在我越来越理解那些再年长些的女朋友,为什么会被年轻漂亮的小男孩所围绕。越嫁不掉,我越自信,越在自己身上明白什么叫奇货可居,越觉得眼前是无数的门,门背后,是无数的可能。嫁不掉没关系,我安慰着我和我的同类,就让那些娶不着我们的男人着急去吧。”
在中科院下属某研究所工作的郝秀更是坦然。而且令我吃惊的是,在她眼中,孩子是最重要的,但是不一定非要有丈夫。
“关于婚姻,嗯,我也希望结婚,主要是想有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国外,随便找个靓仔生一个,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当然即使不考虑孩子因素我也还是想结婚的,万一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那就单身也没什么。好男人越来越少了,不是我不正常,而是男人太不正常。关于压力没感觉到呀。现在来自这方面的社会压力小多了。”
2002年郝秀去康巴藏区,请了十天假,结果跑了二十多天,回来背上了一个留院察看的处分。现在郝秀变得踏实一些了。这两年她开始比较重视赚钱,“这当然部分因为我一直没有结婚,我必须考虑以后的日子。光有个好单位是靠不住的。”
郝秀说,父母一年年老了,他们最操心的还是自己婚姻这事儿。“但这么多年一个人,生活习惯基本定了型,不太容易改变,一想到需要改变自己来迁就另外一个人,一想到那时候的冷战我就心寒,还是算了吧。婚姻需要太多的牺牲精神,你要投资很多东西在对方身上,除了金钱以外尚有精力、时间和个人爱好等等,所以有时候想想,能不改变也就不改变吧,至少现在,还没有一个大的外力让我有改变的冲动。”
我问郝秀:“所谓女大当嫁,现在大家都接受现实,女人结婚的年龄大多都推迟了。但是你觉得,是不是还是有一个坎儿,年龄上的坎儿?”郝秀说:“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可以打一个比方,比如说一个女人,她能够活到70岁,中间她结婚了两次,每一次各十年,那么她的已婚的总年数只有20年。如果我们减去18岁的成长期,70减去20再减去18,可以看出她至少有32年是单身的。所以我觉得,单身女子并没有一个年龄限制,只是说你正好就处在这个状态了。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单身。如果你有好的机遇,一定要去把握,比如说最好你在30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或者你在相应年龄段里最好能生孩子。这样,可能你的生命中会有更多的色彩。但是如果这两方面没有把握好的话,就千万不要着急,我觉得只要一个女人有爱心,优雅,内心丰富,即使到80岁她还是会很有风度,还是会有人爱她,还是会有朋友喜欢她。”
三、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3)
某设计公司项目部主任小鲍则是在目前刚刚结束了一段感情,能听出来,她有一种如获新生的喜悦。
“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微妙,蜜里调油的时候不多,反而是经常处于一种说不出来的冷战状态,往往我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他就不跟我讲话,沉默不语。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最初喜欢他还就是因为觉得他深沉,很有味道,最后分手也同样由于深沉,太深了,深不见底,很恐怖。而这种不说话的状态可以一直持续整个礼拜甚至更久。那年他父母在广州过春节,我去他家,还没说几句话呢,他就又开始冷着一张脸不理我。我根本不知道我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