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技术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市场太晚,就不会获得足够的追随者,没有足够的追随者,就不能收回技术开发成本,从而不能进一步开发新技术,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进入锁定状态。
诺思将技术演变中的自我强化机制引入到制度变迁理论中来,他认为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自我强化机制。
一次或偶然的机会将导致一种解决方法,而一旦这种方法流行起来,就会导致这种方法进入一定的轨迹。
在自我强化机制作用下,报酬递增普遍发生,经济、政治制度变迁会沿着初始选择的正确路径,进入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中,“不断优化”就是制度变迁的正确路径。
而如果选择了错误的路径,就可能下滑到无效率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另一条路径——锁定状态。
可怕的沉没成本
当一项已经发生的投入,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时,这种投入就变成了“沉没成本〃。
举个例子来说,你花了10块钱买了一张今晚的电影票,准备晚上去电影院看电影,不想临出门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这时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执意要去看这场电影,你不仅要来回打车,增加额外的支出,而且还可能面临着被大雨淋透、发烧感冒的风险。
还有一个更为经典的例子。
有一个老人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古董,一旦碰到心爱的古董,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想方设法地买下来。
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件向往已久的古代瓷瓶,花了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了下来。
他把这个宝贝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家。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靠,在途中“咣当〃一声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下来,摔得粉碎。
大家猜猜,这位老人是什么反应?
这位老人听到清脆的响声后居然连头也没回。这时,路边有位热心人对他大声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是头也没回地说:“摔碎了吗?听声音一定是摔得粉碎,无可挽回了!〃不一会儿,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9路 径 依 赖(3)
如果换成一般人肯定会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对着已经化为碎片的瓷瓶捶胸顿足、扼腕痛惜,有的可能会经过好长时间才得以恢复精神。
每一次选择之后,我们总是要付出行动,而每一次行动我们总是要投入,不管投入的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是时间。在做出下一个选择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这些前期的投入,不管它还能不能收回,是否真的还有价值。
最终,前期的投入就像万能胶一样,把我们粘在原来的道路上,无法做出新的选择,而且投入越大,把我们粘得越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习惯——缠在你身上的铁链
习惯透过一再的重复,由细线变成粗线,再变成绳索;再经过强化重复的动作,绳索又变成链子;最后,定型成了不可迁移的习惯与个性。
人类时时刻刻都在无意识中培养习惯,这是人的天性。因此,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平时正在培养哪种习惯?因为我们都受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都要臣服于习惯之下,最终,习惯可能为我们效力,也可能扯我们的后腿,成为“朽木不可雕也〃!
诸如懒散的习惯、看连续剧的习惯、喝酒的习惯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习惯,有时要束缚、控制我们大量的时间,而这些无聊的习惯占用的时间越多,留给我们自己可利用的时间就越少。所谓“烦恼易断,习气难改〃,习惯就像寄生在我们身上的病毒,慢慢吞噬着我们的精力与生命。
很多人常说“忙不过来〃、“哪里有时间〃,就是这些习惯造成的恶果。
还有些人,已被习惯束缚,成为习惯的奴隶,碰到任何事情,都想把它们嵌进习惯的框框中,这样怎么能够想出新奇的思路呢?怎么能够产生独特的想法呢?这时的习惯就像寄生在我们大脑里的肿瘤,阻止我们思考与创新。
如果任何事都具有习惯性,渐渐地,就会失去探索和寻求更好方法的欲望,这时习惯就成了惰性的别名。
所以,习惯有时是很可怕的东西。习惯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大多数人的理解。人类行为的百分之九十五是透过习惯做出的。
习惯有“习惯自然成〃那种不可见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首先,我们培养习惯;后来,习惯塑造我们。〃
播种习惯,收获命运
有位美国作家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种好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一种坏习惯也可以葬送人的一生。
试想,一个爱睡懒觉、生活懒散又没有规律的人,他怎么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不爱阅读、不关心身外世界的人,他能有怎样的胸襟和见识?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他如何去和别人合作、沟通?一个杂乱无章、思维混乱的人,他做起事来的效率会有多高?一个不爱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他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判断能力?
习惯是人生成败的关键。事实上,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惟一的差别在于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习惯。
好习惯实际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培养好习惯,即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
而一个人的坏习惯越多,离成功就越远。
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敢扬言即使现在一败涂地也能很快东山再起?也许就是因为习惯的力量:他们养成的某种习惯锻造了他们的性格,而性格铸就了他们的成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9路 径 依 赖(4)
人类所有优点都要变成习惯才有价值,即使像“爱〃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也必须通过不断的修炼,变成好的习惯,才能化为真正的行动。
很多好的观念、原则,我们“知道〃是一回事,但知道了是否能“做到〃是另一回事。这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这桥便是习惯。
那么习惯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呢?
美国科学家曾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果真如此,从效率角度分析,习惯应该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了,因为你一旦养成某个习惯,就意味着你将终身享用它带来的好处。
正如奥格?曼狄诺所说:“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培养一生的好习惯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除恶习,养成好习惯呢?一靠制度约束,二靠自己的努力和决心。
在养成好习惯、去除坏习惯的初期,必须靠制度的强制作用进行约束。
每个人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习惯是经过父母或他人的无数次强制和纠正才得以养成;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名,市民的自律习惯更是让人称叹,但你可知道,当时这些习惯的培养甚至动用了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来强制!
所以,“强制出习惯〃是个不折不扣的真理!
好习惯的养成,除了靠制度的约束、教育的陶冶外,还要依靠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而决心和勇气何来呢?
这又不得不归结于文化了。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你总睡懒觉于心何忍?在一个团结合作的文化氛围中,你总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何以立足?在一个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中,你总唯唯诺诺、人云亦云何以发展?
所以,文化是一种更为强大的自然整合力,超越了制度的强制力、超越了习惯的恋旧性,它强大得无需再强调或者强制,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和精神,从而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群体意识。
当然,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此一定要依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渐变到突变的原则。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一代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痛苦地趴在工作台上,头发凌乱,右手无力地向前伸着,手中的笔从他指间脱出,笔尖的墨汁滴在尚未写完的、已经涂画过的乐谱上……
长久以来,英姿勃发、潇洒倜傥的伯恩斯坦是以指挥家的盛名和荣耀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他那极富个性的指挥风格和风度,倾倒了无数乐迷。
然而,追溯伯恩斯坦的成长经历,他最早的抱负其实是当一位作曲家。
1918年,伯恩斯坦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曾求学于哈佛大学,因为酷爱音乐,后转入美国著名的寇蒂斯音乐学院,师从美国当时非常有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辟斯顿学习作曲。
在此期间,性格活跃的伯恩斯坦还随著名指挥大师赖纳学习指挥,不过,他当时的主要意向还是作曲,创作的热情非常高,写出了一系列出手不凡的作品。一时间,伯恩斯坦创作的作品犹如一阵清新之风吹拂了美洲大陆,人们发现一位新的作曲大师已崭露头角。
就在伯恩斯坦写出一部部新作品的同时,具备多方面音乐才华的他又涉足指挥领域。他先是到波士顿坦格伍德的音乐培训中心,成为著名指挥大师库谢维茨基的学生,并深得库氏的赏识,两年后成为其助手。
9路 径 依 赖(5)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被当时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的罗津斯基发现,推荐他担任这个著名乐团的助理指挥。在1943年的一场重要的音乐会上,年仅25岁的伯恩斯坦代替因病不能上场的瓦尔特出场指挥,获得极大成功,由此一举成名。
到了1958年,决定伯恩斯坦成为一流指挥家的时刻终于到来,因为就是在这一年,伯恩斯坦接过了米罗普洛斯的指挥棒,成为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在世界乐坛的指挥领域,这是个让人羡慕的位置,在之后的数年中,伯恩斯坦几乎成了纽约爱乐乐团的名片。
伯恩斯坦在指挥上成名的速度和亮度更甚于他在作曲上的成就,但在内心深处,他还是以作曲为己任的。
当他在指挥上一路顺风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会影响到自己的创作,但指挥家的光环、社会名流的待遇、剧场内如潮的掌声和喝彩,让生性外向的伯恩斯坦放不下手中的指挥棒。
在执棒纽约爱乐乐团的岁月里,创作的欲望无时不在撞击和折磨着伯恩斯坦。
因此每逢休假,伯恩斯坦总要找一段时间把自己关在屋内进行作曲,他竭力想找回以前的活力和灵感,他要激活和实现年轻时的梦想与抱负。然而,除了偶尔闪过的灵光外,面对案前正在谱写的音符,更多时候他面临的却是深深的失望与苦恼,乐思的枯竭像幽灵一样驱之不散。
是创作还是指挥?
这个矛盾和冲突几乎贯穿了伯恩斯坦的一生,当他在舞台上无数次接受掌声和鲜花时,有谁能明白他背后的隐痛和遗憾呢?
作为一个指挥家,他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创作的神奇和永恒时时召唤着他,使他的内心始终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一直到了生命的晚年,伯恩斯坦终于下定决心:辞去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回家专心创作。
但是为时已晚,疾病已开始向伯恩斯坦袭来,而更让他感到痛苦的是,有人认为他创作的音乐只停留在《西区故事》这样的音乐剧的层面上,不可能再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