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我将以全力为你矫治,但是我不说有百分之一百的成功机会。”后来在住院期间,许倬云又一次和赫却医生谈起宗教,尤其是他的“主宰”。赫却医生说自己的“主宰”是医药科学上过去所有摸索得来的知识和理智的能力,但是知识与理智还仍在摸索的路上,因此他才说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始终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只在医药科学已知的知识,还在于那股向前摸索的力量。
半个世纪以后,我问许先生:“您是基督教徒吗?”许先生说:“我在年轻的时候是听基督教的道理的。但后来我在芝加哥的神学院里面住了五年,一半在神学院宿舍,一半在医院,我得到机会,将基督教的思想重新整理一遍。所以,后来我就不信基督教了。但是,我和曼丽结婚的时候,在台湾一个教堂里行礼。因为那个教堂里的牧师是非常自由主义的老牧师,他认为我比一般的基督徒还基督徒,他愿意替我们证婚。”
我请教关于宗教的问题,许先生说:“这是人类学上研究的课题。人有宗教情绪,是一个天生的东西,无法躲开的。因为人对天地的大变化、日月的运转、命运、生死等大问题都不可知,谓之于天,谓之于神。看见疾风暴雨,看见天光云影,人都有一种情绪,忽然改变于力量之下,欣赏于伟大之下。这不仅是宗教本身的起源,也是许多思想家提出终极关怀的重大课题的原因。所以,宗教情绪自然存在人性里,我想,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就是因为这种情绪。在智慧上、情感上,人要提出一些大问题,如果人不提出大问题,浑浑噩噩,比猴子高明不了多少。宗教情绪是一种敬畏,一种怜惜,一种悲悯,一种无可奈何之中的仰望。”
我说:“小时候读牛顿的故事,不明白他晚年为什么不停地证明上帝是存在的。”许先生说:“牛顿不是晚年才这样,他一直就这样。你要知道,科学背后是自然律,假如没有一定可以追溯的常规,无法搞科学。有一定的规则和线索,才能追溯,如果混沌一团,怎么追溯?自然律的后面就是神的律。我们往往说,宇宙如此,自然如此,再追问一句:谁给的?宗教家说:神或者天使。在中国,就是人心,但为什么人心有这个念头?这又是一样问不到头了,到最后就是莫名其妙的神秘的力量,人格化,就变成白胡子的天神了,变成手里拿着雷电的天神了,就变成摩西到山里去,只听见声音看不见人的天神了。爱因斯坦也相信宗教,相信天地之间有一种简洁而美的解释方法。”
我接话:“我到普林斯顿,余英时先生夫妇带我看了爱因斯坦原来住的地方。陈之藩先生最佩服他,文章里写了许多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的谈话里总给听众一个印象,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许先生说:“没有一种学问是一个人独创的,都是在前人的累积上,多走一步路。这一步路往往不是往前走,而是综合起来提出一个更周严的涵盖而已。天底下的学问就像数学一样,数学追根究底就是几何学,追根究底到几个原理,到最后就追根究底到有空间,有时间,如此而已。基本上,我们没有太多创新的东西,只是许多东西累积,再进一步地阐释而已。所以,爱因斯坦这句话是合理的。”
小 引(10)
想到今天的世界又热又快,我颇有感触:“现实环境造成专家越来越多,通才越来越少,在这个时代,还能产生哲学家、思想家吗?”许先生说:“从19世纪以后,世界上哲学家就寥若晨星,专家遍地皆是。生活改良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提升,我们的眼界没有提升,我们的智慧没有提升。20世纪里,完全找不到哲学家。在美国也找不到,美国学术圈找不出几个能够思想的人。现在美国没有知识分子,只有专家。本来享受了比别人更多的优待,就有责任付出更多,可是这批人没有自觉的责任感,也没有自觉的意识。没有知识分子就没有批判,批判与创造是两条腿,有一批人创造,有一批人批判。没有批判,这个社会就静止了。所以,知识分子要有自觉。不自觉,他就以专门的学问去换功名利禄。美国的专家就是换功名利禄,换讲座教授,换专利权,换公司里的大职位。今天生存不是两碗饭的问题,是有房子住,有汽车开,有一个中等阶级的生活标准。他的标准极高,需求大,欲望大,依附在给他利益的一个团体上,需求愈大,愈不敢批评。在希腊时代,就有一批人属于犬儒,又有一批人无欲则刚。国王说:‘我能帮你做什么事?’他对国王说:‘你让开一点,你把我的阳光挡住了。’他无欲则刚,可以批判。今天,无欲则刚很难做到,因为欲太多,生活水平提高,不可能不依附。以前可以:一把锄头,一片空地,足以生活。现在哪里找锄头?哪里找空地?今天的所有职位都是大团体拥有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我想着自己的能力高,不必向你求,要自由:‘老子不干了!’能够说‘老子不干了!’这句话,你就有自主权。所以,越来越少‘老子’。我这话讲得很冷酷。”
环顾思想界,许先生不无忧思:“我们读到中国的《论语》、《孟子》,李白、杜甫,这书本上的东西,民间没有了。中国的五伦在某种打击之后不存在了,读经的人是在寻找认同,不是在寻找内涵,所以,全世界是一片价值的空白。倒是*世界坚守他们的价值……”
针对病象,许先生追溯历史长河的源流:“孔、孟、老、庄这四个人,都是以人为本,孔孟积极地以人为本,老庄宁静淡泊、以人为本,但那个宁静淡泊是对个人的尊重,比孔孟是更为积极而不是消极。孔孟有一级一级的群体,从个人,一圈一圈同心圆,扩大到亲属、家族、邻里、乡里、族群、国家、全人类,一圈圈顺序是有次序可走的。而老庄,个人尊严是最重要的,为人顶天立地。所以,这四个人的思想配合在一起,应该对未来世界补充空白有极大意义。”
江河入海
我访问过的学者都抱有深切的中国情怀,尽管表述的方式不同,但是每一位都希望中国变好。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多次阐述“历史三峡”之说。2007年11月28日,我到美国新泽西访问唐德刚先生,此时唐先生已经中风,谈兴却浓,漫谈了半天,当我提到中国何时走出“历史三峡”的问题,唐先生兴致更高:“三峡是长江的一段,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现在建大坝,江面就宽了,三峡的地质就发生变化。我讲‘历史三峡’,中国历史从古代一路走到清朝末年,到了三峡,这里惊涛骇浪,过了三峡就风平浪静了。中国历史有几个阶段,走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就*了,*一百八十年,就风平浪静,所以叫做‘历史三峡’。现在这个‘历史三峡’还没有完全通过,有运气的人,刚好碰上了,这是历史定命论。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都改变不了,但他们有运气碰上。中国从初民社会到封建社会,一下子到封建完了,风平浪静,那是中国民族的将来。这是我的观点,有人看透,有人没看透。这是我个人的谬论,我也不敢讲我个人就是对的。我没有想到大陆上有人同情我的讲法,三峡什么时候出口,我也不知道,通过了,就见不到惊涛骇浪,‘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小 引(11)
早在1999年,唐德刚先生在人笔双健之时,就发表了文章《走出历史三峡需时两百年》,按唐先生的算法,这两百年是从1840年到2040年。对此,许先生说:“不要以机械的数目字来算。中国一百多年转转折折是一贯的。这一百多年的挣扎,终于走出一条路来,这条路还没走完。”而许先生把中国历史比作长江黄河,这在《万古江河》中早有精妙的论述。我问:“您的书名为什么喜欢用‘江’字?”许先生说:“我在江边长大。我一辈子跟江产生相当深的关系,尤其抗战期间,常在江边。历史是流水,没有比长江更浩浩荡荡的流水了。你到美国去看密西西比河,没有这浩浩荡荡的感觉,尼罗河也没有这浩浩荡荡的感觉。”
放眼天下,但见全球化的浪潮此起彼伏,江河似乎正在奔向水域相通的海洋。时值变化莫测的时代,许先生伫立江口,顾盼生辉。2008年5月7日,许先生在新作《江口望海潮》序中说:“回顾人类的文化之旅,从人类有了农耕开始,人类已有了将近一万年的流程,这一历史长河,曾经不断扩大,也不断改变,累积了不少智慧,并且以此撑持无数生命的成长,也使个别人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具有意义。历史长河终于汇入大海。那些累积的经验,是否在大江出海后,竟也消失?抑是在巨漫大洋中,转化为新的价值观念,及与此相应的人生意义?我衷心祈求,我们已发展了数千年的文化,不是从此礼坏乐崩,而是又绽现一番鱼跃鸢飞的美丽新世界。”
如今,许先生依然醉心在知识海洋中泛舟。我问:“您觉得著书立说的乐趣何在?”许先生说:“在它的过程。有些人喜欢下棋,有些人喜欢打麻将,都是过程。我喜欢研究工作的过程,我想大多数研究人员都喜欢过程。诚实的研究人员一定会说:我这个过程是到现在为止暂时得来的结论,这个结论还可以往前推,还可以改变,还可以修正。假如一个人说:我这结论一定是对的,没有再改进的余地了,这个人的学术生命就到此为止了。”
我笑道:“一辈子有一本书或者几句话能留下来,就很难得了。”许先生说:“不必求这个东西。江山代有才人出,一定将前人的作品改变到更合理更周严的地步。李白几句话留下来,苏东坡几句话留下来,那是天籁。天地间最好的结合,他偶然碰到了,抓住了,留下了,就是天籁。音乐家贝多芬那几首曲子,几个旋律,是天籁。画家达·芬奇把几种颜色配得那么好,是天籁。做学问,天籁的机会不多。”
我问:“回顾学思历程,您跨过的学科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不同学科的融合,对观察这个世界有什么帮助?”许先生说:“我学了一辈子的目标,就是不糊涂。我想我做到七八成,没全做到。但是,不糊涂很痛苦,不糊涂是咒诅。看到许多人盲目地跑来跑去,做各种奇怪的事情,爱莫能助,心里难过。不糊涂并不是聪明,是自己不蒙蔽自己,自己不欺骗自己。”
。 想看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