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需要盔甲船只,他下令各州调五十多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这十七万人后来有三分之一被水淹死或猛兽所害)。
出征的军人需要吃用,他下令每五个军人给车一辆,牛二头,米谷二十五斛,绢十匹。下达征调令胆敢不办的处斩。
所有这一切统统加在汉人头上,汉人绝对无法承受。怎样应对无法承受的负担?人们最不得已的办法是卖儿卖女。但当时卖儿卖女根本行不通,不能解决问题,剩下的出路只有死亡。有人看见,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者的尸体。
这还是有了皇帝的时期,之前天下大乱,胡羯族(史家以为白种羯族最凶残)在中原肆意屠杀的汉人谁能说得请!
西晋人口总计一千六百万,中原发达地区大约一千二百万。到冉闵灭羯赵时已经只剩下四百万(这数字是专家从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中推测出的),损失了八百万(八百万自然不会全是被杀,外逃的一定不少;但外逃就安全吗?逃到外地能存活的谁知道有几分之几?)。
现在我们常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冉闵生时,作为中华民族构成主体的汉族,面临的正就是一个“最危险的时候”。设想一下,要是任那石虎的孽种们继续作恶,胡羯族继续*、屠杀汉人,不需多久,中原汉族完全可能被灭绝,南方衰弱的东晋政权也无力抗衡凶暴的胡羯,东南存留的大约三百万汉人迟早难逃厄运。所谓“巍巍中华”,行将覆灭矣!
就在此时,血性男儿冉闵站出来,他背负父老乡亲的血海深仇,凭仗自己无与伦比的武勇,抓住羯胡内乱的机遇,高呼:“杀胡!”短时间内,石虎的儿子们除开由石虎本人杀死的和他们自相残杀而死的以及一个被逼到东晋被杀的以外,其余几个都由他斩杀,石虎三十八个孙子也被他杀光。曾经强盛一时的残暴后赵,是由他掀翻踩塌的。
不仅如此,他孤军奋战,在摧垮后赵残余势力的反扑以后,还以数量上的绝对劣势鏖战强大的慕容恪燕军,连战连胜,要不是他太过自信,决策失误,双方究竟谁是胜利者,还难于确定,他是真正地威震华夏!
他的确错杀了好些无辜,二十万邺城死难者岂是个个该杀?返还北方故里的胡羯族人途中死去那么多,他岂不负有间接责任?但谁给他上政治课来?谁向他说过滥杀无辜,罪过罪过;你应当“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在那样一个非常时期,他有功夫细细地审案吗?他是楚霸王,却不是汉高祖,他不会和胡羯族约法三章。在人家将刀口架在你颈项上的时候,恐怕也完全无法约法三章。
把时间拉近些,上世纪日本军阀侵华,我们不是求人说好话讲道理吗?我们求过国联,求过英美,甚至求过德国,希望大家主持公道。结果如何?日本回答:他要三月亡华!
没办法,我们只好“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打得日本军阀不仅三月不能亡华,八年后他倒要投降。现在不好说企图称霸大东亚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绝对地断子绝孙了,但可以肯定,日本人民已经深知,中日两大民族无所谓优劣,千秋万代,两国只能和平,不能战争。
这结果如何挣来?是我们抗日胜利,是我们将那些骄横残暴的军阀打服了!
很可悲,人间存在这一种逻辑:你显示了力量人家才瞧得起。俗话“不打不相识”,是不是有这项含义?
冉闵显示了英雄的力量,让他的敌人胆寒。他不仅本人谥为悼武天王,他的皇后也没有谁敢侮辱,儿子冉智还被慕容俊封作海宾侯。冉闵地下有知,对这套当然不屑一顾。但他赢得了敌人尊崇却是事实。
更重要的是,从这时起,胡羯族对中原汉族不再看作可以任意宰杀的两脚羊,汉族间或能过上较安稳的农耕生活。鲜卑族也渐渐愿意将他们的公主小姐嫁给汉族男子。中华大地渐渐真正进入了各个族*融的黄金时期,为以后的隋唐盛世开创了先机。当然,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这道路还很漫长曲折,正如《圣经》所言,还需要各方互相效力。
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忘记民族英雄冉闵,他为汉族的生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统一北国 二一
巨星陨落会让人久久难忘,黯然伤神。但是时间总在流,日子还得过,我们还是把注意力转到燕国,转到慕容恪身上来,继续说我们的故事。
慕容恪擒冉闵,灭冉魏,我们说是他的罪过。但是,从当时的慕容燕国来看,却是一大功劳。因为冉闵杀胡,他燕国的主体鲜卑族也是胡的一支,在冉闵必杀范围。采用矛盾论的哲学观点来分析,慕容燕和冉魏之间可真的形成了势不两立的一对矛盾,那矛盾的解决方法当时只有动武。慕容恪胜了,鲜卑族人人欢喜,迎接他们的救星凯旋。
对冉魏来说,或者说对汉族来说,冉闵之死是民族之痛。所幸燕国毕竟不同于后赵,燕军进占冉魏首都邺城以后,没听说搞大规模屠杀,对冉闵的家属多少还有点礼遇。燕军围城期间,邺城断粮,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但那是作战时期的事,不能指望正在作战的燕军给邺城送给养。
那期间倒是暴露了东晋的伪善,因为替冉闵守邺城的蒋干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曾经派人向东晋求救,特别希望得到粮食支援。东晋怎么办?他们派了个叫戴施的跑到邺城,说东晋愿救,但有个条件,你先得交出玉玺。蒋干以为这毕竟是汉族同胞的话,就将他们的至宝玉玺交出了。后来呢,邺城失守, 却没见东晋的大股救兵!这事,不知东晋当权人物们怎么想,中原的百姓应该悟出了一个道理——皇帝大老爷们靠不住的,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看看,我请读者先生调整情绪,将注意力转向慕容恪,一溜嘴自己又说到和冉闵有关的事了。从现在起,保证振作精神,再不溜嘴。
慕容恪的军事才能还有两次重要表现:一是和燕国另一个对手段龛(音堪)的作战,一是攻取东晋洛阳。
段龛是段氏鲜卑头领,他当时担任东晋镇北将军。自从段辽被慕容皝击败,经过长时间休整,段氏部慢慢又有了一定活力。不知是出于对晋朝廷的忠心,还是出于嫉妒,段龛用中表亲关系给慕容俊写信,因为慕容俊的母亲算起来还是他的姑母。
“表兄:我给您说个事儿,我们原都是晋臣,您何必称皇帝呢?这样做,我叫起来都觉得不顺口的。”
段龛的原信比这客套得多,也丰富得多,他自以为没事;没想到在皇帝面前,中表亲不顶一文钱。
慕容俊皇帝无法容忍这种冒犯行为,马上派遣慕容恪率军进攻,将段龛驻地广固(今山东益都)严严实实围住。燕军将士们知道,广固兵少势弱,又无外援,决不是他们的对手,纷纷要求赶紧攻城,争取建一番功业。
慕容恪望着将士们说:“段龛的兵力的确不如我们,如果我们猛烈进攻,肯定能攻下来。但是,广固的军人对段龛相当忠心,广固城的守卫相当坚固。猛攻得死伤多少将士!兵法上不是说十围五攻吗?现在我们的兵力不止十倍于段龛,又不担心外援困扰,我们正好围而不打,以最小的损失取得全胜。这不是比我们拼命进攻强么?”
这番话说得将士们心服口服,围困广固的高墙深堑被迅速筑成,广固,顿时成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城。
人的生活是不能绝对孤立的,断绝了和外部的一切联系,其实就等于断绝了生路;城当然也是这样。孤立了一段时间,段龛无计可施,被迫投降。
洛阳是一座名城,城墙高峻。虽说属于东晋,却孤悬在远离东晋的北方。守城将领叫沈劲,守城的军人合计五百名。
本来,沈劲并不在城内,有个叫陈佑的东晋将军带两千人负责防守。沈劲一心洗雪父亲曾经谋逆的耻辱,募集了一千多人主动要求进城协助防御,就留在城内了。
几天以后,陈佑看见洛阳绝对无法防守,找个借口带走了两千多人,只给沈劲留下这五百人。
五百人怎么对抗燕国大军,防守洛阳?在一般人,肯定只有弃城逃跑。可沈劲却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这正是他雪耻报国的机会。慕容恪带兵到洛阳,碰到的就是这么一个对手。
燕军以为,这次还是敌弱我强,主帅慕容恪一定又会围而不打,单等敌人投降。
不料刚到洛阳,慕容恪就下令四面围城,不分昼夜猛攻。这做法和燕军将士起初的设想不同,他们很不适应,不断有人向主帅反应意见。
慕容恪说:“你莫指望沈劲被围以后,无法坚持就投降。他是抱定必死的决心守城的。我们围而不打,只会造成无谓的消耗。像现在这么急攻,沈劲和他的五百人会疲惫不堪,歇手吃饭的机会都没有,他能坚持多久?”
这次,慕容恪的预言又实现了。没多久,燕军攻破洛阳,沈劲被擒。
慕容恪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战法,这叫兵无常势,这保证了他各次作战的胜利。而每次作战胜利都使慕容恪威信得一次提高,到现在,慕容恪在燕国已经是守护神,几乎所有危机都靠他化解。就在这当口,一项超出人们想象的燕国高层危机找上了他,他也能化解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统一北国 二二
危机的根源是皇帝慕容俊,他死前做过两件事:一是如前所说,他曾下令在全国征兵,集中洛阳,准备去进攻秦晋。那本是一项错误决策,当时就被大臣们反对,随着他迅速死去,更没人理会所谓进攻秦晋的事。但不少被征召的壮丁已到邺城或洛阳一带,那些年轻人没活可干,便到处骚扰滋事,闹得社会秩序混乱。
二是他死前召拢的顾命大臣除太宰慕容恪、太傅慕容评几人外,另有一个担任太师的慕舆根。慕舆根是名战将,战功累累,却也因此骄傲,即使慕容恪,他也不在眼下。
慕容俊死去不久,慕舆根就找机会和慕容恪说话。他说:“殿下,现在先帝去世,新皇帝年幼,太后干政,外敌又很强大,出现特别突然的情况随时都可能,我看殿下您应该有所准备才好。”
慕容恪以为慕舆根在提醒他增强危机意识,顺口说:“是呀,您与我责任不轻,我们该共履时艰,不负先帝重托。”
慕舆根微笑了一下,把身体缓缓倾向慕容恪,说:“我是说,人们都知道,先帝能将这么大一副家业留下来,其实是殿下您的功劳。何况兄亡弟及,本是古时就有的成法。等到先帝安葬完毕,殿下应该自己登上至尊的位置,将年幼的主上废为王爷:这将会是大燕永久之福!”
慕容恪想不到慕舆根说出这样的话,瞅了他一眼,说:“您醉了吧?我和您同受遗诏,怎么突然说出这么荒谬的话呢?”
慕舆根对自己估计极高,原以为有他慕舆根的鼓励,慕容恪对皇帝宝座总会动心。一旦慕容恪动心,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慕容恪动心下手,朝廷必定大乱,朝廷一大乱,自己就可凭先朝*的身份收拾残局。大燕天下,舍我慕舆根其谁!慕容恪这么一说,他知道此路不通了,只好搭讪着走开。
这事,慕容恪向慕容垂提过,因为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