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到做到,将李绩贬到偏远地方做了个小太守,李绩又气又急,忧愤而死——也就是前边说的憋死了。
这事对一般人来说,它启发你在权势人物家的哪怕一个丁点小孩面前说话,都得十分十分小心;对燕国来说,如前所述,则是损失了一个可以稍稍制约一下慕容评的人。
没有了任何制约人,慕容评主政就充分表现出他的个性,他个性最突出的特点是贪。
有个叫悦绾的燕国忠臣发现了从慕容恪以来燕国行政上的失误,向慕容暐建议说:“太宰当年行政崇尚宽大,照顾官员利益,普通百姓的户口慢慢被归并到他们的名下了,这很不好。请让我拟订个制度,依制度做清查整理,把那些由私人占据的户口清查出来,重新交给国家管理。”
慕容暐知道悦绾这意见是替他皇帝着想,涉及到了他皇帝的利益,就批准他主持这项工作。那悦绾很敬业,尽管他当时身体不好,还是竭力清查核对户籍,短时间内就将被隐藏瞒报的户口查出了二十多万。
按说,悦绾做这事功在朝廷,主政的慕容评理当给他记一大功。可是不,悦绾带来的是“举朝怨怒”,而且他很快就死了,并没有得到什么酬劳。
悦绾怎么死的呢,东晋崔鸿著《十六国春秋》记载说:“慕容评大不平……杀之”。《资治通鉴》没有采用这种说法,它的记载是“绾先有疾,自力厘校户籍,疾遂亟,冬十一月卒。”
按《十六国春秋》的说法,悦绾是做查户籍的事惹恼了慕容评,被慕容评直接杀死;按《资治通鉴》的说法,悦绾是带病工作,以至疾病加重,自己病死。《十六国春秋》的作者东晋人,离事发时间较近,似乎可信,但那说法不合常理。因为悦绾查户籍是皇帝慕容暐支持派遣的,他上边由皇帝架着。慕容评不至于那么跋扈,一生气就将他杀死。我们还是该信《资治通鉴》,虽然我们不清楚它的材料来源。
不过,《十六国春秋》里面“慕容评大不平”这话的可信度却很高。慕容评接替慕容恪掌权,以太傅身份统管燕国朝政,大小事由他一把抓。悦绾查户籍却没有通过他而去请示皇帝慕容暐,这不仅是对他不尊重,更重要的可能是悦绾显然有意绕开他。那查出的二十多万户口中,有不少恐怕是涉及他慕容评涉及他亲属部下的:这肯定使慕容评火冒三丈,慕容评是“举朝怨怒”的总代表,说他“大不平”极其准确。
慕容评认为,咱当官办公务吃皇粮的老爷们打天下坐天下劳苦功高,本就是人上人,多捞多得,相当地合理,要不,咱何苦当官?谁叫你悦绾无事干扰!
正因为这样,悦绾单打独斗,带病工作,没有看到主政的慕容评有任何支持,悦绾死去也没有见他有什么特别表示。
这一切说明,慕容评他贪,他护贪,嫉恨反贪。对于贪,慕容评他心安理得。
主政者不倡廉却护贪,不肯反贪,那还有什么说的,满朝就大贪小贪,无官不贪,贪得一塌糊涂。
史书上说燕国当时一切政务靠贿赂搞成,官员不是按才能推举,群众对政府切齿痛恨(政以贿成,官非才举,群下切齿):这是贪的结果。
统一北国 二五
东晋十六国时期不会有卫星遥感,更没有国际网络互联,而且,慕容评有时还遮遮掩掩,努力维持燕国的大国风范,但是燕国境外的人还是很快知道了燕国贪污成风,政治混乱。这并不是靠什么“天眼通”“地眼通”超人手段,而是因为各国之间总有人员往来,政府部门还要派使者派间谍打探消息。燕国的局面迅速招致了外部入侵。
首先动手的是东晋大将桓温,他感到这是一个灭亡燕国的好机会。他要抓住这机会,大举北伐。
他有个重要幕僚郗超,建议他或者迅速率兵直捣邺城,或者屯兵黄河边逐步安排好粮运军需,等一切准备好再发起进攻。这两种策略桓温都没有采用,因为他认为第一种策略虽说可能速胜,冒险性却太大;第二种策略则给了燕军太长的准备时间,对自己的进攻不利。他采用第三种策略,郗超所批评的“连军北上”策略。也就是大军向北推进,能走水路走水路,不能走水路走旱路,打算用强势的兵力不断攻击取胜,迫使燕军屈服。
这就出现了本书第二卷开头所说的情况:晋军连连胜利,燕军节节失败。慕容评无计可施,慕容暐哀哭祖灵。
“陛下,万不得已,您提的到龙城去其实是一个可行方案。到那边我们同样可以过好。”身体已经发胖的慕容评小声对伤心的慕容暐说。
“叔父,我也这么想,只是很舍不得邺城,也不知朝臣是不是同意……”慕容暐说,他的眼眶周围还有泪痕。
“陛下请宽心,臣愿领兵出战,相信能击败桓温。”慕容垂站在在乱纷纷涌进来安慰慕容暐的臣僚中说。
他的周围投来了差异极大的各色眼光,有惊喜的,有怀疑的。慕容评的眼光则是反感。
“失败了怎么办?”慕容评说。
“桓温现在只是到了枋头,离邺城还远。如果我失败,再去龙城也不迟。”慕容垂回答。
这话坚定了慕容暐的心志。“那就按您说的做试试吧!”他点了下头。
和慕容评一样,慕容暐本不想用慕容垂,现在情况特殊,可说是病急乱投医,他决定让慕容垂以征南大都督身份替下慕容臧,率领另一个主战的人物慕容德等一共五万人去抗击桓温。
慕容垂看出桓温的进军路线存在很大弊端。因为那“连军北上”的做法战线拖得很长,后勤补给困难,只要切断粮道,晋军就会丧失战斗力。同时,那进军的方向偏向一边,不是攻邺城,而是占枋头,那是一种进展迟缓的进军路线。慕容垂分析,桓温的战略意图是不做强攻却压迫胆小的燕皇和慕容评逃跑或投降。
作出了这个分析,慕容垂便选派他的主要助手慕容德和其他几位将领率重军驻守石门(今河南荥阳县北),阻止桓温从这里搞水运的可能,又派人火速切断他现有的运粮陆路。
慕容垂的这一招立刻产生效力,晋军战斗力快速降低。当桓温让一个名叫段思的燕国归降者做向导攻击前进时,遭遇了燕国勇将悉罗腾的坚决阻击,晋军向导段思被燕军活捉。
桓温派出后赵降将李述去巡抚旧地,悉罗腾又派人将李述斩杀了。
桓温北伐之初,对手是慕容评和慕容暐,现在对手换成了慕容垂,形势完全变了。粮道被切断,几次出击失利,还听说秦国已经派出援燕的大军,感觉大局不利,决定撤军。他想,既然前进不得,那就全师而退吧!——应该说,他这决定是对的。但是,他的想象力还有欠缺,事情的发展不如他所愿。
在说明桓温这次北伐的结局以前,我们先得说一下秦国援军的来历,因为这与后边很多事密切相关。
当慕容垂积极着手准备统军出发的时候,吓破了胆的慕容暐依然很不放心,经过与慕容评商议,决定加派乐嵩赶往秦国求援。
乐嵩临走,慕容暐叮嘱说:“你答应秦国,他们派出援军协助我国打败了桓温,我们可以将虎牢关以西那片国土割让给他们。”
乐嵩不敢怠慢,赶到秦国将燕皇的要求和所提条件向苻坚一一陈述。为了能让苻坚答应,他表现得特别诚恳。
“天王陛下,秦燕两国唇齿相依。燕国被击破了,秦国就要单独面对桓温,那麻烦无疑会增加一倍。而且燕皇决不会不感谢陛下的。”
这是苻坚第二次接待燕国求和使者。接见第一个使者李凤那时,苻坚想过给燕国援助,但是反对的人很多。大家觉得当年桓温进攻秦国,打到了长安近郊,没见燕国出援兵,现在他燕国碰到桓温,我们怎么就要派援兵!
“等他们挨打去,打到垮台我们好去收拾残局。”一般人都这么说,第一次接待使者这样,第二次还是这样。
退朝以后,王猛单独求见。
“景略有何高见?”
“陛下,慕容评决不是桓温对手,如果桓温拿下邺城,占据燕地,然后对我们秦国动武,那我们就很难和他抗衡。不如答应燕使的要求,联合燕军抗击桓温。桓温兵退,估计燕国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我们再趁机扩张,夺取全胜,那不是很好么?”王猛说。
苻坚凝神片刻,说:“一般人做决断总容易受情绪支配。我们那么多人主张不给燕国援助,就是被情绪控制了。很明显的,慕容评不敌桓温,坐等慕容评失败,只不过满足了自己的报复心,哪还有什么残局好收拾!景略,你的意见正确,我们应该支援燕国,不能让桓温囊括燕国的一切。按你的意见,我们出兵。”
于是,苟池和邓羌两将率领两万秦军出发。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统一北国 二六
为了减轻行军负担,桓温退兵前烧毁船只及一切辎重,组织士兵按秩序后撤。由于缺水,桓温下令凿井饮水。采用这种方式,晋军安全地后退了七百里。
燕军看见桓温退兵,而且他那晋兵退得很辛苦,纷纷要求慕容垂组织追击。慕容垂却不同意。
“桓温刚退,他一定派遣精锐断后,我们追击不一定能胜的。”慕容垂说。接着,他便自己带领八千骑兵远远地跟着不断后撤的晋兵,观察晋军的动静。
慕容垂的估计很准确,桓温在这七百里的退军中,一直小心翼翼,生怕燕军追击。断后的军队正是他最精锐的军队。七百里过了,桓温放心了。他不再那么迟缓,下令一天赶两天路程。他庆幸燕军没有派人追赶,他要尽快回到晋地。当他的军队走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已经疲惫不堪。这时,他发现糟了,两路燕军冲杀过来了。
这两路军队中的一支就是慕容垂所带的骑兵,另一支则是慕容德率领的骑兵。做了充分准备的燕兵冲杀疲惫不堪的晋兵,那还有什么说的,就像砍瓜切菜,瞬间让晋兵折损了三万。
此时,晋兵只剩下舍命逃跑这么一招了,但这一招也难以实现目标。当大败了的晋兵跑到谯(今亳州市)地,秦将苟池突然率军冲出,又是一场残杀,晋兵再损一万。
这是公元三世纪中华大地上南方枭雄桓温和东方枭雄慕容垂的一次交手,南方枭雄惨败。
惨败了的南方枭雄万分懊恼,他把责任推给一个叫袁真的豫州刺史,说袁真没有百分百地执行他的命令,没有尽职尽责攻下石门,沟通水路,这才造成失败。
袁真不服气,因为石门攻不下并不能怨他,那是慕容垂估计到了那位置重要,派重兵把守住了。“当初,你怎么不自己试试?”袁真准备这样辩解。
袁真还向东晋朝廷举报桓温部署的种种错误,要求东晋朝廷查办。东晋有谁胆大包天敢对桓温问罪,袁真的奏章就如石沉大海,踪影全无。
袁真如何忍得下这口气(搁谁恐怕都会难受),加上担心桓温会要加害,一咬牙,干脆跑到燕国打工去了。燕国对他很客气,封为征南大将军,头衔比他在东晋还阔许多。
桓温打了大败仗,他身为东晋公司经理(那时他叫大司马),实在该负最大责任。可他偏偏不肯负责,不做丝毫检讨,还委过于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