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就会大大降低,这个“黄金时间”也随之告吹。
为了弥补失去“黄金时间”所造成的损失,电视台只得把“无偿”收看变成“有偿”收看,即把把无形的收费改成有形的收费。这就好像你看电视节目是不用付费的(其实观众已经被暗中收费了),但你看录像带却要向录相带出租店付费。尼葛洛庞蒂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说:“商家对这个盒子的兴趣,来源于它的潜在功用。抛开别的不谈,这个盒子可能会变成收费亭,它的供应商借此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把门人,根据经由收费亭进入你家中的信息的多少,收取可观的费用。听起来,这像个只赚不赔的好生意,但却并不符合大众的利益。”
置顶盒充当的“收费亭”角色,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清楚地看出它是作为中心化机构的电视台的一种垄断信息的新工具。电视的每一个频道如同一个隧道,任何信息想要从这里过,都必须留下“买路钱”。
收费本来是无可指责的,关键要看观众掏钱从商家那里买到的是什么东西。正如毒品贸易是否合法,不能看毒品贩子的具体经营行为是否合法(如他们买的货是否是假冒伪劣产品),而要看他们买的是东西在社会、伦理、文化上引发的后果。
归根到底,它充当了一种信息上的“开明专制”的工具,而再开明的专制也不过是专制。专制的程度是以锁链的长短来衡量的,但个人所要求的不是更长的锁链,而是没有锁链。置顶盒之所以是锁链,是因为使用它的人除了用它来点播电视台早已为你准备的质量和数量都受到严格限制的节目以外无所作为。这些东西不仅不能促进个人的任何创造性,使人们“天天向上”,而且使人们泯灭自己的个人创造性,使人们“天天向下”而不自知。
电视台早已经估算过什么节目是一般观众最可能点播的,比如有70%的观众只点播电视台所备节目的5%,所以电视台尽可能满足这70%的观众的口味,并且努力使“70%”在下一段时间内提高为80%或更高。在这里,多数人的兴趣压倒少数人的兴趣,大众化的品味压倒个人化的品味仍然是普遍通行的原则。
从表面上,置顶盒(录相机也是如此)好像使你从电视这扇“大众视窗”走到属于你自己的“个人视窗”。实际上,经由这个大的“大众视窗”,你走近的仍然是一扇略小一点的“大众视窗”。透过这一扇扇视窗,你所看到的“景色”是早已经过中心化机构筛选、制作好了的“景色”。当你走到这一个个视窗前面时,你已经走到了尽头,你无法再把你的视野往前推进一步。这个视窗仍然是囚室的视窗。
相反,网络化的个人电脑的“视窗”(以微软的 Windows 为代表)是包含着无数个“视窗”(windows)的“视窗”,
你更像是一个由个人驾驶的小汽车的车窗,一个流动的视窗。当你在网上纵横驰骋时,窗外的景色不断地变化,你能够在人迹罕至之处或从未有人迹之处看到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观,领略赛柏空间里的种种风情。而且,即使你驶入了最个人化的领域,你也不会产生“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落寞之感,因为你随时可以让你的远在天边知己以光速来到你所在的地方,与他共享你眼前的千种风情。
总之,PC 是一辆能以光速行驶又可能随时停下,使物理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成为问题的超级跑车,在新的空间(赛柏空间)里,你可以纵横驰骋。PC 的视窗就是这辆超级跑车的车窗,而电视这扇视窗是囚室的窗户,置顶盒能使多人囚室的窗户变成单人囚室的窗户,顶多也只是囚车、火车、公共汽车的车窗。
10.4 带宽——PC技术的暂时瓶颈
在10年的时间内,我们将拥有无限带宽。
——比尔盖茨(见PC Magazine,Oct.11,1994.)
至今仍然有不少人钟情于电视,钟情于置顶盒,而对网络采取不信任和抵制的态度。据吉尔德的看法,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电视行业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要抓住任何机会来维持电视在媒介中的至尊无上的地位,哪怕他们不得不作出某种让步,而置顶盒看上去是如此有用的一种“改良”和“维新”的工具。
第二类人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义务维护电视的权威,但由于在技术上的短视,他们对 PC 目前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带宽问题——持相当悲观的立场:与电视相比,电脑在传输活动图像方面只能甘拜下风,数字技术只能改良、优化而不能颠覆电视技术,置顶盒技术是改良电视的理想的技术。
如果说第二类人的主要特征是技术的短视的话,那么第三类人的主要特征则主要是文化的短视。他们看不出电视所传播的文化(典型的大众文化)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即使它有泯灭个性、助长平庸的缺陷,置顶盒足以能克服这一缺陷。
这三种人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看不出个人文化与大众文化,PC文化与电视文化有何实质的差异。他们不但看不出PC的出现将预示着一种崭新的文化和崭新的社会结构,反而想当然地以为PC不仅不能克服反而电视(大众)文化的种种弊端,反而强化电视文化原有的危害,并且增加新的祸害。
在这三种人拒绝忽视PC文化的人当中,第一种人并不是基于何种说得过去的理由,他们的“理由”是他们既得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后两种人所持的理由。这里我们着重考察一下第二种人的观点。
一个听说过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种种神话后开始使用 Internet 的人(尤其是中国的Internet使用者),最感失望的恐怕是它的传输速度。在一天当中的大多数时候(凌晨四五点钟到七八点钟这段时间除外),Internet给人的感觉是一条交通严重阻塞的“信息低速公路”。一段仅持续十几秒钟的关于某个新闻事件的图像(avi 文件)大约有8兆,而你要从 Internet上下载这样大小的文件,
有时需要二十多分钟,而且只有当你下载完这个文件后才可能看到持续仅十几秒钟的图像。与在电视上看到的关于同一事件的详细报道相比,以这种方式获取信息,是不折不扣的“少慢差废”。这时你会很自然地以为Internet 尽管有许多电视所不具备的功能,但它根本无法替代电视。Internet 之所以看上去如此“少慢差废”,是因为目前传输比特的信道(chanel)的“带宽”(brandwidth)是相当有限的。所谓“带宽”,顾名思议,就是传输信息的通道的“宽度”(width)。当然,这里所谓“宽度”,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正如“信道”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并不同于我们能常所说的物理意义上的“宽度”。尼葛洛庞蒂是这样“带宽”这一概念的——“在特定信道(例如铜线、无线电频谱或光纤)上每秒钟传输比特的数量,就是这个信道的带宽。可以据此衡量每一管线容纳的比特数量。这个数量或叫做容量,它必须严格地与呈现某一特定数据(声音、音乐、影像)所需要的比特数量相匹配……”一台PC机的处理速度再快,在通过Internet接收信息时,它也无法实质上改变眼前的低速度。如果带宽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梅特卡尔夫的所谓 Internet 的价值随着连接它的用户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则将成为一句空话。
面对有限的带宽问题给 Internet 造成的麻烦,不少评论家不断重复所谓“普及化的悲剧”(The
Tragedy of Commons)的悲观主义论调。所谓“普及化的悲剧”,是指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东西在普及之后,其价值就会大大降低。一位名叫斯托尔(Clifford
Stoll)的评论家预言,网络作为一种公共设施,其资源将会因过度使用而枯竭,恰似封建时代的英国的公用牧场的命运——由于每个放牧者都把他们的羊群赶到那里去吃草,致使公用牧场最终被彻底毁坏。难以计数的中低层民众(middle and lower-class hoipolloi)纷纷拥进网络,他们将污染带宽而不是更新带宽。如同人口的膨胀、
工业企业的迅猛增长造成了生态和环境的危机,Internet 在不受节制的普及化过程中将出现毁灭性危机。因目前的带宽状况而产生对于网络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在网络使用者中相当普遍,而且在专家和准专家当中有这种情绪的也有人在。此类理论听起来颇有道理(关键是它们得到了人们的实际经验的支持),但终不免是杞人忧天式的论调。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带宽问题的确是PC产业中亟待解决的头等难题。目前相当有限的带宽成为限制PC蕴藏的巨大力量迸发出来的“瓶颈”。正如吉尔德所说的:
在获得宽带连接之前,电脑是一个瘸子。由于电话系统的瓶颈,它把它的大部分处理能力用于压缩和解压,编码和解码。因为这个瓶颈,许多人对于PC的真正力量看不太清楚。
因为这个瓶颈,电视和消费者电子技术产业以为它们自己可以与PC分庭抗礼。但一旦PC获得了宽带通信,它将在微观领域和遥观领域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
早在1988年,MicroUnity公司的总裁牟索利斯(John Moussouris
)在一次演说中生动地说道,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景:一位最杰出的电脑设计大师在奄奄一息之际,一直令他恨铁不成钢的儿子突然回心转意,回家来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如果这位电脑设计大师想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一生积累下来的智慧,那么这个词就是“带宽”。
格鲁夫(AndyGrove
)对这一点心领神会,1995年年初,
他宣布:“要是你对过去十年的计算力量感到惊奇的话,其实你看到的力量不过是电脑力量的浩浩江河中的一滴水而已,等到你看到带宽的成本将会导致什么的时候,你会目瞪口呆。”
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技术主管施密兹(Eric Schmidt
)是预感到即将来临的浪潮,把握到这一浪潮的关键意义的人之一。他的基本看法是,作为电脑进步的推动力量的带宽资源的剧增,将推翻摩尔规则。直到现在,电脑产业的进步仍然印证着摩尔规则。然而施密兹断定,很快就会出现的局面是--带宽为王。比尔?盖茨对于带宽问题有着更加乐观,也更加明确的看法,他在1994年预言:“在10年的时间内,我们将拥有无限带宽。”
吉尔德对此深有同感,他说:
带宽是是一种传输力量--一个信息通道(information channel
)在存在干扰的情况下无差错地传输比特的能力。在光纤中,在无线传输中,在新的dumb switches中,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中,带宽将以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