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CEO耶稣:无人知晓之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伟大的CEO耶稣:无人知晓之人- 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受过洗礼?”之类的问题。大门敞开着,跟门徒和一些尊贵人士一块儿进来的是一群收税官,酒店老板和一些罪人。
  “真是令人无法容忍,”一个大人物抱怨说,“哪怕这个年轻的讲道者有一点道德标准,他也不会跟这群乌合之众一块儿吃饭。”
  他们都感到震惊,而他没有。根据他们的法则,他得惩罚自己,但是他完全置之不理。他对人们的热爱超越了所有社会限制。他看起来似乎并不知道哪些人是好人,哪些人是有教养的,哪些人则不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无人知晓之人(6)
“来呀,过来呀,”他朝那些法利赛人喊道,“你们不总是因为我跟那些粗俗的局外人吃饭而对我喋喋不休吗?谁更需要医生—是身体健康的还是疾病缠身的?
  “还有一件事你们要想清楚,”他又补充说。“你们那么强调形式、信条和场合—你认为上帝真的在意这些吗?当他说,“我喜爱良善(怜悯),不喜爱祭祀”的时候,你们觉得他是什么意思呢?把这些想法带回家,好好想想吧。
  *     *     *
  为酒馆老板和罪人辩护
  *     *     *
  拿撒勒人耶稣欢迎他们来赴宴
  *     *     *
  谴责著名的法利赛人
  *     *     *
  “教条并不重要”,他说,“上帝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
  这是第四个故事。可以确信的是,这个故事在以后的几周内,迅速传遍了各家各户,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晚间话题。
  重点:他更多的是因为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更多的是他的行为为他作了广告),而不只是言语。
  宴会在快要结束的时候被一个戏剧性的场景打断了—城市的统治者慢慢走到主桌前,静静的站在那里,内心巨大的悲痛使他朝耶稣深深的鞠躬。那天早上,他坐在女儿的床边,紧紧抓住她脆弱苍白的手,注视着她微弱的呼吸,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把她从生命的悬崖边召唤回来。最后,医生告诉他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所以他来了,这个城市的统治者在听到这个陌生的年轻人轰动一时的治病本领时过来找他了。
  会不会太迟了?统治者进门的时候这样想,但是当他站在耶稣面前的时候,一个全新的、令人兴奋的信念紧紧抓住了他:
  “主,我的女儿刚才死了,”他喊道,“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
  耶稣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被这样强烈的信念感动了。没有任何犹豫,他毫不迟疑地向门口走去。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认为他能做的事没有任何限定,只要来恳求他的人有足够的信念。抓住统治者的胳膊,他领着他到了街上,他的门徒和那些鱼龙混杂的人群也一块跟在后面。
  他们要走过几个街区,但在还没到目的地的时候,又被另一件事打断了。
  一个病了12年的妇女挤过人群,躲过门徒们锐利的视线,抓住他的衣服边。“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这是怎样的想法啊……需要什么样的人格力量才能唤起这样的想法啊……“我的女儿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我已经病了12年了,医生也束手无策,但只要我能摸到他的衣服,我就得救了。”……艺术家们怎么会认为一个面容悲伤,身体羸弱的人有能力激发人们如此神奇的想法呢!
  妇人取得了成功。通过那一摸,通过他的微笑,通过他说的几句话,她的信念战胜了疾病。“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
  然后他又往前走,人群变得更加拥挤。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统治者的住处了。门口有些送葬者进进出出的,他们是刚刚请来的,在看到雇主的时候,他们干得更卖力了—可怕的哀嚎声和乐器单调的音符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片虚假的悲伤场面。耶稣加快了步伐,来到他们中间。
  “退去吧,”他作了个命令的手势,说,“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他们嗤笑他。他把他们拨开进了屋子,抓住小女孩的手。人们被亲眼看到的事实惊得目瞪口呆,在他的碰触下,小女孩睁开眼睛,坐了起来。
  第五条或第六条头版新闻。一个女人病了12二年,却痊愈了!一个被医生认定已经死去的女孩,此刻正微笑着坐在那里!难怪那天晚上人人都在谈论他的名字和他的事迹。故事里说“风声传遍了所有的地方。”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它的四处传播。那是无法抗拒的新闻!
  他因自己做的事,而不是他的讲道,闻名天下。这就是第二点值得注意的地方。福音书中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字眼:
  

无人知晓之人(7)
拿撒勒人耶稣将对文士和法利赛人进行控诉
  地点:中心犹太教堂
  时间:今晚8:00
  有音乐演出
  他的传教都是顺带作的。只有一次,他作了一个长的讲道,可能也时不时地被提问和争论打断。他不是要建立一个神学制度,而是来引导生活的。他过着比同时代任何一个人都要健康的生活,他所到之处都不吝于同别人分享他的健康。他的想法大胆、神圣,他用超越了美的思想表达自己,就如同植物开花一样自然。他的布道,如果可以称为布道的话,通常是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说明。他治愈了一个瘸子,使瞎子重见光明,给饥饿的人吃食,给贫苦的人带来快乐。
  他更多的是因为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更多的是他的行为为他做了广告),而不只是言语。
  教堂,尽管一直妄想引起人们的关注却始终不能成功,却作了更多诸如此类的好事,远远多于那个游走在街市上的拿撒勒人。大部分的大学是在教堂的启发下建立的;大部分的医院是由教堂成员创建的且迄今仍受到他们的支持;推动企业发展的理想也来自教堂;它的成员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最可靠的支持。不仅如此,教堂本堂牧师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治疗和帮助的过程,这一点每个牧师家里长大的孩子都非常清楚。吃早饭的时候会有人按门铃,晚饭的时候会有人按门铃,深夜的时候有人按门铃—每一次门铃响起就意味着又有人要把自己的苦恼和负担扔在牧师家里了。一个被贪婪、仇恨、恐惧蒙蔽了双眼的人来了—他向牧师敞开心扉,并在重获光明之后就离开了。一个父亲领着极端自私,不可就药的孩子来了……。有时候,牧师的确能够触摸到已经干涸的良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正常而有意义。有一个失业的人,家里人都在挨饿,他胆怯地来敲牧师家的门。不知为什么,牧师的几片面包,一点干鱼也能喂饱另一个家庭。
  重点:他会选择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神殿的广场、城市广场或者人们做买卖的地方讲道。
  这些都是耶稣的工作,并以他的名义来完成的。
  如果他再活一遍,在现代社会,他就会想办法让这些行为广为人知—用他的行为来作广告,而不是以他的布道。
  可以确定的是:他绝不会忽略市场的。只有很少一些布道是在教堂里作的,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神殿的广场、城市广场或者人们做买卖的地方。一次我对几个牧师强调了这一点。
  “你是说我们应该作街头传教吗。”其中一个这样问我。
  但是街头传教又如何能同耶稣做的那些事相提并论呢。他传教的城市都是小型的休闲城市。集市是人们常常来的###地点—是所有商品和想法的集散地。而在当今世界,上哪去找这样的集市呢?第五大街的一个拐角?百老汇的一个街区?在某个指定的一天,只有极少数的人会经过市中心的某个指定地点。即使一个人经年累月在第五大街和第三十大街进行传教,也只有十万分之一的人知道他的存在。
  重点:我相信,今天他一定会成为全国性的广告人,
  因为他在自己的时代就是个伟大的广告人。
  不,今天的集市是报纸和杂志。报纸的专栏才是现代的集市,发布的广告才是买卖双方相遇的十字路口。任何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杂志都是世界集市,是盛满了来自全世界的产品的市场。衣服、钟表和蜡烛;汤、肥皂和香烟;妇女内衣和豪华轿车—所有好东西都在这里,制造商们用令人信服的语气对产品极力吹捧。假使在这么广大的市场上有其他声音响起的话,那么这个声音肯定是来自拿撒勒人耶稣的,这是个重大疏忽,他一定会想办法改正。
  我相信,今天他一定会成为全国性的广告人,因为他在自己的时代就是个伟大的广告人。
  对那些只是大概扫一眼报纸和杂志的人来说,他也会发出号召: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无人知晓之人(8)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他的质询会出现在每一份报纸和杂志上,他还会附带一份请柬,邀请人们加入他快乐的事业。
  某个成功的出版商有这样一个规定:他的报纸上不得印有任何照片,除非照片上有人。
  你和我,我们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自己,其次我们关心的是其他人。
  他们长什么样?多大岁数?他们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呢?凭借他从未出过错的本能,耶稣认识到了这个特点并积极加以利用。在圣经所有的章节中,对那些想要了解耶稣力量的秘密的人来说,最有启发性的是这句:“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一个比喻就是一个故事。他给他们讲故事,讲关于人的故事,让故事传达他的信息。如果他采用其他完全不同的方法—许多老师和未来的领导者们都会这样做,他就会笼统地说:
  “在你们开展业务的时候,要尽可能仁慈一些。在人生的高速公路上,要多考虑考虑其他的旅行者。从容地寻找那些遭遇过不幸的人,在任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重点:那些笼统的理论可能会早就被人忘光了。但是那些扎根于人们日常经历和需要的故事则流传下来,而且会一直流传下去。
  我说的是,他可能会说出这样笼统的话。如果他真这么做了,你认为这些话可能会被人们记住吗?他的门徒会记录这些话吗?我们这代人还能听到他的名字吗?在人类的法则和习惯中,他一向非常明智。
  他从不说上面写的那些老生常谈的话,取而代之的是,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
  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
  这就是今天的报刊杂志的插图和大标题!如果你住在耶路撒冷或耶利哥附近;如果你经常走那条路,你难道不想知道那个可怜的过路人发生了什么吗?
  “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比喻继续往下讲,“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不一会儿,一个祭司经过这里,看到这个可怜的受害者,心里说:“真是太可耻了,警察应该作点什么惩罚这样的暴行。”但是他小心地越过他,从那边过去了。某个重要的利未人也出现了。他用轻蔑的口吻说:“是他自己的错,应该更小心一点的。”然后他也过去了。第三个过路人走近了,他停了下来—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已经清楚了(《圣经》中接下来的情节是一个撒马利亚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