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元的品牌服装非常便宜时,小苏在心里也会觉得很便宜了,并且总会在同学的鼓励下把衣服买下来。
眼看着一个学期的生活费被自己一两个月就花完了,小苏只好写信给家里,让父母给自己寄钱过来。父母当然担心孩子在上海滩受苦,每次收到信以后都会想方设法凑钱寄过去。小苏的生活越来越小资了,跟同学一起买名牌化妆品,一起去咖啡厅,还买了一台高端手机和一台电脑。
大四的某一天,当小苏坐在宿舍悠闲地擦着粉底霜,家里给她打来了一个电话。她母亲过世了。繁重的劳动加上长期缺乏营养,她母亲病倒了。为了不让女儿担心,母亲不但没有去医院治病,而且临死都不让家人告诉小苏,怕影响了她的学习。
一个多么典型的中国母亲啊!如果人死后会有灵魂,那么,当小苏母亲的灵魂飞到她生前从来没去过的上海,看到自己的女儿用她的血汗钱享受着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她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而小苏这种大学生又何止她一个人?我原来读书的时候就见过不少类似的人:有些人家庭条件非常普通却把自己当成公子爷,不但肆意挥霍,而且还侮辱、蔑视马加爵那样的穷人;有些人有大把的时间坐在网吧视频聊天,但就是没有时间洗衣服,等脏衣服凑足一桶了,便拿到洗衣店花几块钱搞定;还有些人明明是个穷光蛋,可到了女朋友面前却阔气十足,女朋友生日的时候得花掉父母一个月的血汗钱去准备礼物……
所以,对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挣钱,而是省钱。比尔·盖茨尚且自己开车而没有雇用专门的司机,一个毫无收入的大学生还有什么理由摆阔呢?“俭以养德”,诸葛亮这句话在三国时适用,在1800年后的今天仍然适用。那些一掷千金肆意挥霍的人有几个人有很好的人品?又有几个人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很多人读大学的时候只抽“红塔山”或者“万宝路”,可毕业工作以后发现就算只抽普通“白沙”或者“好日子”都可能导致交不起水电费,那种感觉肯定非常难受吧。
该出手时再出手
该出手时再出手
有了节俭的意识之后还得知道怎么节俭。首先应该剔除自己的虚荣心,不要觉得穿得不好就会被人瞧不起,也不要觉得不用名牌化妆品就有多么土气。就算会被人瞧不起,就算看上去很土气,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又不是比阔气的地方,也不是给皇帝选后宫佳丽的地方。如果现在有人穿着Esprit在你面前炫耀,你大可不必去买一件Apple来挣回面子。只要你不断努力,几年以后当你开着Benz去自己的公司,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人正在挤公交车呢。
有些人其实是非常节俭的,稍微多花了一点钱就如丧考妣,可他们照样花掉了很多钱。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将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我大学时有一个同学非常舍不得吃,一个星期都难得见他吃几块肉,但他却非常舍得花钱治病,随便一点感冒都要跑到全长沙最好的湘雅医院去。舍不得吃当然就营养不足,体质差了也就容易生病,治病花了钱以后只好更加舍不得吃。
还有一个校友经常在食堂只打饭不打菜,回宿舍用一点从家里带来的辣酱下饭。可她非常热衷于参加社团,学校大大小小的社团她都去报名参加。这些社团组织很少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但这位校友交给社团的费用却不少。参加社团当然不算挥霍,但大学里很多社团都纯粹是骗钱的,这位校友还不如将缴纳的费用用来饱食几餐呢!
很多在大学生看来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根本没有那么重要,甚至可能花很多钱买回来的必需品毫无用处。就如康德所说:一切重要性都是想象的。现在很多大学生觉得电脑是不可或缺的,可买了电脑又怎么样呢?大部分女生将电脑当成了影碟机,大部分男生将电脑当成了游戏机。我读书的时候电脑在大学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我们宿舍的人到2002年6月份毕业离校的时候还没有一台电脑。可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几个人成为博士、董事长或总监。现在录音笔似乎在大学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了,这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一个大学生要录音笔干什么呢?难道上课不认真的人课后还会认真整理笔记吗?
单放机、CD机似乎对学英语非常重要,但很多人买回来以后几乎只用来听流行歌曲。就算真的要用来听英语,那也完全没必要买太好的机器,要知道考英语听力的时候那个效果可能是非常糟糕的。印度人在收割后的稻田摆一张桌子考GRE,听力部分是通过挂在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来播放的,可人家就是能考出满分。所以,请别用学英语来给自己买最贵的单放机、CD机寻找理由。更何况当你买回一台索尼、爱华或者松下,不知道日本人又可以多造多少颗子弹了。
免费午餐,焉能不要?
家境不好的大学生不但需要“节流”,还需要“开源”。一方面应设法免除自己的一些金钱义务,另一方面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挣钱。
每一所大学对特困生都有一些扶助措施,包括免除全部或者部分学费、发放困难补助、发放常规贷款、对成绩优异的特困生发放特困奖学金,等等。很多银行也在高校设立了助学贷款,贷款发放面也越来越宽。虽然越穷越光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贫穷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家境困难的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碍于面子而不去积极争取这些扶助。更何况羊毛都出在羊身上呢!如果你不积极争取,当你看到比自己宽裕得多的同学拿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几千块钱,上帝也帮不了你啦。
为了得到相关的困难补助,需要在申请书中对自己的经济困难有恰到好处的描述,不能轻描淡写,也不要太过夸张。同时要注意自己平时的生活举止,如果你全身上下都是名牌,恐怕是很难得到这种福利的。原来我一个同学得到一大笔特困助学金以后赶紧去买了台配置非常好的电脑。后来被同学举报了,学校向她追回了所有的助学金。
另外,还要提防一些同学私下里的小动作。很多大学生搞政治斗争是很有一套的,他们为了避免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得到某项补助,很可能会去院系学工组说一些颠倒黑白的话,甚至会去给辅导员送礼。如果你发现身边有这么龌龊的人,一定不要一味忍让,不能让自己的生活费被别人拿去大吃大喝。对这种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对于经济条件没有好到可以将一两千块钱忽略不计这种程度的大学生而言,奖学金是一块必争之地。不同学校的奖学金设置不尽相同,但不管评选标准如何,也不管奖学金数额的多少,都是应该尽量争取的。期末考试的时候一定要端正心态,不能抱着“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糊弄一通。考前用两三天认真复习一门课,可能就会考试多得几十分并获得一项奖学金,而如果将复习的那两天时间用来勤工俭学,恐怕很难挣到比奖学金更多的钱。
得了常规奖学金,还可能获得专项奖学金,这种奖学金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的现金奖励,而且还可能得到现金以外的利益。譬如,海南航空公司在我的母校设立了“海航奖学金”,获得这一奖学金的人不但可以得到3000元奖励,还可以在暑假期间去海南航空公司实习并获得经济补助。毕业求职的时候这种证书也是比较容易打动用人单位的。
除了期末考试成绩之外,还有一些方面在评选奖学金的时候也具有影响作用。学生干部不一定为同学做过什么事情,但绝对为学校出了不少力,所以很多学校为了给学生干部一点小恩小惠,规定评选奖学金的时候给他们一定程度的加分。如果你不想因为担任学生干部而影响学习,那就别去担任学生会干事、团支部书记等职务,但混个班上的宣传委员等清闲的职务来当当也未尝不可。我大一的时候拒绝担任班长,但当了一年的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此后三年就一直混在宣传委员这个位置上,从未做过什么事,评奖学金的时候倒每次都有加分。是不是很无耻呢?
在校内外某些比赛中获奖、在校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文学性作品和新闻作品往往也能获得加分。这些都是一石多鸟一本万利名利双收的事情,不妨多花点心思。我大学期间在校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文章,不但锻炼了文笔,而且得了不少稿费,还为我一直蝉联一等奖学金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毕业以后,那些诗歌和散文的原件还成为了我求职时最重要的法宝。
累并快乐着
除了困难补助、银行贷款和奖学金以外,就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挣钱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五花八门,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文系的可以去为书商编书,外语系的可以去做兼职翻译,会弹钢琴的可以去做钢琴家教,商业头脑发达的可以去做某种品牌的代理……关于校园外的社会实践将在后面两节专门探讨,这里只谈谈校园内的勤工俭学问题。
大部分学校都为家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岗位,岗位一般包括如下几种:保安——站在自行车棚放哨站岗;园丁——在某个时段守住某片草地,防止被人践踏,偶尔还担任除草之类的工作;服务生——在食堂收盘洗碗,或者在食堂贵宾区、西餐食堂、咖啡厅为同学端饭上菜;勤杂工——清洗投影厅、舞厅地板上的口香糖,撕掉张贴栏过期的或者违禁的宣传海报;营业员——在学校内部的商店为老板打理店铺,等等。
对于这些勤工俭学的工作,首先应该放下面子,不要以为在自己的同学面前干这些工作就觉得丢人。很多时候只是自己觉得颜面无存,别人才懒得在乎呢!对于家境非常困难的同学来说,与其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如坦然接受这种工作,得到的或许远远不止那点儿工资。
我大学时一个家庭非常困难的老乡争取到了在食堂收拾碗筷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给自己的同学收拾碗筷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可我每次在食堂看到那个老乡的时候,他总是一边工作一边愉快地哼着歌,似乎把那种机械化而且又脏又辛苦的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了。勤工俭学用掉了不少时间,这位老乡便在其余的时候更加懂得珍惜。后来,他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而考试的前几天,他还在食堂收拾碗筷呢。
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一般都工资不高,但大部分比较轻松,不会过多地影响学习,所以每个职位都会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如果你想获得这方面的机会,一定不要守株待兔,而要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因为勤工俭学的事情一般是由学生会相关部门负责落实的,所以如果你想获得一个工作比较轻松而工资又相对较高的职位,恐怕不能单纯指望运气。学生会的那些人可也是官啊,只要是官,就没几个不龌龊的。他们总会将最好的勤工俭学机会安排给自己的朋友和熟人,你为了也能得到这种机会,就只有进行适当的公关活动了。
走出象牙塔
有调查表明:有26%的大学生正在做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