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治平《致铃木先生函》称:“先生复再告奋勇,驰往南京、东京,将图挽救也。返港后,又力表诚意,要求继续谈商,故有六月三日在澳门作第二次之会谈。当时在座者仍为平与敝友章友三先生与先生及今井、臼井两先生也。平乃以贵国既有诚意,表示求和,则应撤销汪精卫之伪组织为先决条件,否则无以表示贵国求和之诚意也,但今井等当时则称对撤销汪伪组织问题,贵国为顾全信义,碍难办到,平与章友三先生则坚决表示,如贵国不能先行撤销汪伪组织,在吾人无继续晤谈之可能。”《蒋中正总统档案?特交档?和平酝酿》。

“桐工作”辨析(5)
6月27日,张治平致电戴笠称:当月26日,铃木卓尔再次访晤张治平,声称日前赴粤,会晤今井武夫、臼井茂树二人,得知板垣征四郎意见:“只须中国方面有和平诚意,则前言去汪而后言和,则亦未尝不可。惟于日军占领区内进行此事,既与日本信义有碍,且日本亦将起而革命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板垣提出两个方案:“1委员长如能予以谅解,请指定地点如长沙或重庆,板垣当偕同汪逆前来谒见,将汪逆交还我中央,当面请和。2由委员长指派干员,在中立地点,如香港或南洋等地,约汪逆商谈中日大事,板垣当策动汪逆前来晤谈,则汪逆既离日本之占领区域,则一切悉听中国之处置。”板垣称:除此两办法外,并无其他先决条件。“无论此事之结果如何,中国必须履行诺言,开始和平谈判。至于日本方面所持之和平意见,大致如前次所提之觉书,惟其中关于承认‘满洲国’及防共驻兵问题,暂可不提,留待将来用外交途径或他种方式解决之。”转引自戴笠:《报告》,1940年8月12日。板垣表示:自愿提供一份“觉书”,由板垣本人与西尾寿造或畑俊六共同签名,申述愿意亲来长沙谈判的诚意。在转述板垣意见后,铃木要求中方在会谈前十天通知日方;除板垣外,届时汪精卫、今井武夫、臼井茂树及其他军事、经济专家数十人将参加,有一艘小型轮船即足用;如中方要求陈公博、周佛海等同来,日方亦愿考虑、乐从。转引自戴笠:《报告》,1940年8月12日。
  比较上述日中两方资料,其相同点是:中方对汪态度转趋激烈,双方均同意举行板垣、蒋介石、汪精卫三人会谈;其相异点是:铃木卓尔与张治平会晤时转述的板垣意见,“将汪逆交还我中央”云云,在日文资料中毫无影迹可寻。
  (五)7月会谈
  日方资料载:7月9日,宋子良向重庆请示后返港,提出新方案:蒋介石与板垣征四郎先行于7月下旬在长沙商议中日停战问题,蒋介石与汪精卫的会谈则于蒋、板会谈后另订。《香港机关致参谋次长》,特香港电第342号。参见《战前世局之检讨》,第314页。铃木同意这一方案。7月11日,中国派遣军参谋片山二良携带《中日实施停战会谈之备忘录》到港。该备忘录由板垣亲笔书写并盖章。其内容为:一、时间:7月下旬。二、地点:长沙。三、方法:蒋与板垣协议中日间之停战问题。《*派遣军总参谋长致参谋次长电》,总参二特电第468号。参见《战前世局之检讨》,第315页。16日,铃木卓尔与宋子良的会谈中,宋主动提出,将建议派出蒋介石和板垣二人都信任的高级人员到汉口,迎接日本代表,日方则要求这一高级人员必须是张群、孔祥熙或何应钦等。《*派遣军总参谋长致参谋次长电》,总参二特电第480号。参见《战前世局之检讨》,第316页。会谈时,宋子良还曾要求板垣携带天皇敕命,遭到铃木拒绝。《*派遣军总参谋长致参谋次长电》,总参二特电第480号。参见《战前世局之检讨》,第316页。7月20日,陈超霖、章友三携带蒋介石亲笔所书备忘录到达香港,其内容、格式均与板垣备忘录相同。21日,铃木、片山与宋子良、章友三会议,相互出示备忘录。铃木、片山共同研究,认为蒋介石所书备忘录与澳门会谈时中方出示的委任状字迹完全相同,确信为真迹。日方企图*未成,只在匆忙间拍得“蒋中正”三个签字,随即模仿复制,送往南京审查。《香港机关致参谋次长》,特香港电第361号。参见《战前世局之检讨》,第317页。22日,铃木与宋子良(署名宋士杰)签订备忘录,将板、蒋会谈时间改为8月上旬。会后,章友三赴重庆请示。27日,今井武夫偕片山二良少佐返回东京,向近卫首相及陆、海军省人员报告,近卫大感兴趣,要求“好好地做下去”。《大野大佐备忘录》,转引自《对中俄政略之策定》,第8页。29日,章自重庆致电铃木,要求与张治平共同访问东京。31日,章返港,与铃木继续会谈,声称近卫既第二次组阁,应发表声明,明确取消1938年的“不以蒋介石为对手”的第一次声明,同时提出:板、蒋会谈时,不可提及“蒋汪合作”问题;板垣应以亲笔函表示,取消日汪条约。对此,铃木答称,将争取在板垣亲笔函中声明:“(日方)虽提出善意的意见,但不作为停战条件处理。”《香港机关致参谋次长》,特香港电第377号。参见《对中俄政略之策定》,第8-18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桐工作”辨析(6)
中方资料载:7月2日,张治平致电戴笠,报告前一日与铃木再次见面的情况。据称,铃木表示:板垣不仅亟欲与中国言和,而且希望在结束战争后进一步与中国商订军事同盟。此项计划,已由今井武夫拟成草案,其主要精神为:1仿照旧时英日同盟形式,双方均处于绝对平等地位。2消除中日两国之一切误会,力图东亚民族之富强,以抵抗外来之一切压力。3经费共同负担。4设立最高机关,双方人数相等。5以中国之行政院长与日本之首相充任总裁。8有效期间无限。9不干涉同盟国之内政。10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铃木并称:“板垣之意,以为此次中日战争实为历史上最愚笨之行为,及今只得痛自悔过。”7月3日,戴笠复电,指示张治平称:“敌方明知汪逆之无用,而仍不肯牺牲之,甚至谓将由板垣偕汪逆来见委座;当面言和等情,足证敌方之无言和诚意,同志以站在采取情报之立场与德国通讯社记者之身份,可与铃木见面,但对中日和约之问题,万不可有任何意见之表示。”戴笠:《报告》,1940年8月12日。
  7月26日,张治平再次向戴笠报告称:据铃木卓尔相告,板垣征四郎曾于最近偕同今井武夫返回东京,觐见天皇,并与海陆军及参谋本部首要磋商,决定电知张治平,“作末次之试行沟通”并无此事。据今井武夫自述,他在7月底去东京,30日会见第二次出任首相的近卫,近卫希望谈判成功,但在31日会见新任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时,东条却认为铃木与中方的谈判是“派遣军的越权行为”。见《今井武夫*》,第157页。:1板垣奉天皇令前往长沙,向委员长当面求和。2日本不提任何条件,双方精诚相见,停战协定成立后,日本迅速撤军。3板垣与委员长会谈后,日本保证不干预中国内政,汪伪政权亦听由中国自行处理。4前次所言由板垣带同汪逆赴长沙,意在交还我中央自行处理,并非带同谈判。今为免除外间误会,可以不带汪。5板垣与委员长会谈时间,愈速愈佳。上项办法,如中方同意,日方即派员来港,将天皇保证文件交我,磋商板垣赴长沙之技术问题。转引自戴笠:《报告》,1940年8月12日。
  比较上述资料可见:这一个月的最大事件是谈判双方相互出示板垣与蒋介石的亲笔备忘录,但张治平在向戴笠汇报时,绝口未提;而所谓板垣“痛自悔过”及准备在战争结束后订立日中“军事同盟”一事,也不见于日方记载。日方内部文件《调整日华关系的新原则》有“日、满、华三国”结成“东亚和平之轴心”的提法,见《今井武夫*》,第337页。中方文献所称日方可派员送交“天皇保证文件”一事,日方资料的记载则是,宋子良有过类似要求,但遭到日方拒绝。
  (六)8月会谈
  日方资料载:8月4日至11日,双方多次会谈。日方称,阿部信行与汪精卫之间正在举行会议,日汪条约尚不存在。中方同意板垣在亲笔函中声明,不将汪蒋合作问题作为停战条件,并称已决定派张群迎接板垣与会。《香港机关致参谋次长》,特香港电第388号。参见《对中俄政略之策定》,第23页。中方表示,不再要求近卫发表新的声明,但近卫必须向中方提交亲笔私人函件。铃木同意提交近卫私函,但强调中方必须同时提交蒋介石的私函。13日,中方提出折中方案:日方须先提交近卫私函,然后中方才提交蒋介石的亲笔答函。铃木对此表示为难,但称须到南京,请上司裁定。铃木中佐报告,1940年8月17日,见《井本日记》,转引自《对中俄政略之策定》,第26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桐工作”辨析(7)
14日,铃木赴南京,向派遣军总司令部汇报:“宋子良其人断定为真。”“张治平为人可靠,与重庆中枢联络确有其事,假设本工作未直接通达蒋委员长,但至少有秘密通达是不难想象之事。”《井本日记》,转引自《对中俄政略之策定》,第27页。19日,臼井茂树、铃木卓尔与派遣军总司令部的主要幕僚一起商定板垣与近卫首相致中方亲笔函的内容,同时完成板垣亲笔函的起草:“关于汪、蒋合作问题,为达成日华之间,特别是中国内部之圆满和平,必要时可能将会提出善意意见。但依据不干涉内政之原则,不作为停战条件之一。”《井本日记》,转引自《对中俄政略之策定》,第30页,原译文字蹇涩,本文有所校改。21日,铃木赴东京,向陆军省部首脑汇报,会上,代近卫首相起草了亲笔函:“半载以来,阁下所派之代表与板垣中将之代表在香港就中日两国间的问题交换意见,已获结果,欣闻阁下近期将与板垣中将会面,余深信此次会谈必能奠定调整两国国交之基础。”《石井日记》,转引自《对中俄政略之策定》,第31页,译文亦有校改。22日,东条英机陆相、臼井茂树、铃木卓尔等谒见近卫首相,近卫欣然同意。《石井日记》,转引自《对中俄政略之策定》,第31页。28日,铃木卓尔回到香港,当夜即与26日自重庆归来的章友三会谈。《香港机关致参谋次长》,特香港电第351号。参见《对中俄政略之策定》,第33页。
  中方资料载:戴笠收到张治平7月26日的汇报后,正拟向蒋介石报告,收到军统南京区8月1日电,声称当地盛传:日军参谋本部臼井大佐来,由犬养健陪见周佛海,周向其亲信杨惺华称,如能实现和平,我与影佐甚至板垣均愿前往,虽有意外,亦所不辞。云云。戴笠当即密令张治平,“在不暴露身份之原则下多方探听”。戴笠:《报告》,1940年8月12日。其后,戴笠又先后接到张治平的电报,声称:1板垣征四郎续电在香港的铃木卓尔,大意谓:日本内阁虽经改组,但对中国求和之意如旧,板垣本人已获日皇训令,静候我中央许可,径赴内地,同时保证取消一切伪组织,以之作为求和先决条件。2铃木卓尔最近接东京训令:甲、近卫决定,可先发一宣言,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