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终应该由刘备来实现统一三国,振兴汉室的大业,然而,笑到最终的却是曹操所领导的魏国战胜了拥有人和的蜀国和拥有地利的吴国。
看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非绝对,孟子的论述,是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环境下评价它们三者的关系,如果加上一些实际的变量因素,情况就变了,就像三国演义的历史结局让人不太满意一样。
天时、地利、人和之间谁如谁,不如谁,讲的是重要性问题,但对于成功来讲,这些要素应该是必要性问题。如果成功的人99%靠努力和汗水,1%靠运气,但是没这1%,之前的努力和汗水基本白搭。
赤壁之战曹操为何失败?有诸葛亮和周瑜的功劳,但关键性的天气因素如果不具备,不在那关键时刻出现风向改变的天时,赤壁之战的结局可能要重写了。所以说,取地利易,要天时难。
得人和易,得天时难。取地利易,要天时难。空谈者喜欢重要性问题,行动者关注难易度问题。
(二)变革成功要等待机遇
德鲁克认为成功管理者的习惯之一是知道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时间的管理除了使用、寻找、还有等待。天时是什么?就是机遇!很多时候,不同的机会只有一次,一生也只有一次,转瞬即逝。
地利靠什么?靠拥有的资源。
人和怎么来?凭领导人能力。
成功的改革,人和、地利、天时都要具备。但是,成功的改革,如果缺少机遇,很可能不会实现。改革的范围越大,改革的复杂程度越高,天时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海南农垦的改革,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海南农垦从来不缺少能人志士,也不缺少改革的思路和勇气。在海南农垦的历史上,曾经努力推动过多次改革,但都没有取得真正成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系统改革太复杂,必须依靠国家、全省和方方面面的资源支持才可能成功,如果外部条件尚不完全支持,战略机遇期还没到,历次的改革不是走回头路,就是不了了之。
海南农垦可以在近几年时间内,开展一次5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革,本身就是机遇所至,省里看到尽快改革的迫切性,国家看到不改不行的必要性,农垦内外有了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又有了强有力的领导团队,从而增加了改革成功的可能性。这些条件遇到一起,共同作用出来,就能形成一个巨大而强烈的“气场”,促使海南农垦的改革不断推进。
在变革中,能力是成功的基础,而机遇是成功的要件。能够抓住机遇,才能实现目标。
对此,王一新有一段经典的评语:
“机遇是不可能永远都围着某一个人转的,如果不抓住错过了就麻烦,对我们海南农垦来说,现在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都把焦点对准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趁势而上,要一鼓作气把该拿下的山头拿下来,如果错过了这个机遇,焦点转移了,很多事就会很麻烦。对国家来说也是这样的,对每个单位来说也是这样的,个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要做有准备的人,机遇降临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不要放弃。”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节奏优于速度
(一)田忌为何赢了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规则是三局两胜。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看到了人群中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一慢两快,节奏的调整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二)节奏是平衡的艺术
变革中速度为什么重要?因为变革是一个过程,追求的目标是成功的效果,让组织成员感受到效果的时间当然越快越好,所以总有一些变革管理理论谈到“快速见效”的观点。
我们要谈的观点不同,那就是在中国大型组织中的变革,掌握节奏比强调速成更重要。
《礼记》上讲“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中国功夫拳法上讲究“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就是讲求快慢节奏的平衡。音乐中的节奏包括了音乐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态,既有轻重缓急,也有松散与紧凑;具体些说,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没有正确的节奏,就不可能有美妙旋律的音乐。
体育运动中也讲求节奏,中长跑中能够很好地掌握节奏是很重要的,步频节奏可以让你根据自己的体能在运动中调节好自己的体能,而呼吸节奏是协助你在运动中合理地调节自身所需要的氧气,所以掌握好中长跑中的节奏决定成绩的好坏。
在管理变革中节奏也有同样的道理。没有良好平衡的节奏,如果一味讲求速度,那只能跑完四百米,而不可能完成一个一万米甚至马拉松式难度的改革。越是复杂的改革,需要的持续动力越强。这就需要保持管理变革的体力分配,不断巩固和发展成果,这是节奏中要慢的一面。
讲求节奏并不是强调四平八稳的搞改革,相反,平衡艺术的核心是能看准时机,一击制胜,“发劲如放箭”,就是这个道理。
海南农垦改革的成功,与其节奏把握得当关系很大。这种改革的节奏表现在几个层面:
一是彻底改革、系统改革、有机改革的节奏。这里是说海南农垦的改革成功必须有这三种改革类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配套结构。彻底改革是巨变,是根本体制上的调整,具有革命性,困难最大,也最容易发生反复,比如海南农垦体制划归省里直管,胶园家庭长期承包等。系统改革,是管理结构和制度的配套变化,系统改革可以为彻底改革提供制度框架的保障,以免走回头路,比如海南农垦橡胶产业的发展模式改革、农场发展模式改革。有机改革,是组织自身感受和要求的优化调整,是全局性改革成功的基础,比如海南农垦员工的薪酬体系改革。
彻底改革可以提供推动力,系统变革可以确立秩序,而有机变革则能够调动积极性。
二是快速改革、过渡改革的节奏。海南农垦的改革有时很快很彻底,有时有意控制节奏。实现“三融入”的改革,设定了一个过渡期,而不是直接将农垦完全改为现代企业,这是为了有效地与历史对接,解决既有问题并保证平稳。胶工实行家庭承包改革,在海南农垦历史上曾试验了14年也没有真正完成,而本次改革仅用半年时间就全面推行,这是快速改革,因为需要员工立即看到利益和变化。
王一新说他的信仰就是儒家说的柔刚,在方向上要刚,在方法上要柔,在大方向上要确定,但是具体方法上要小心求证。“农垦改革这一两年虽然力度非常大,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但是具体的问题还是小步快走的办法,有些事情本来是在一个正常的企业或者说是比较早的接受市场熏陶的企业,可能一步就走到位的事情,我们可能会拆成三步四步去走,这样的话,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一种方式,相对比较平稳。”
三、利益先于分歧
启动一个改革,以至于变革工程,是由于组织的现状存在某种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如果想认真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需对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行调整,或者是引起组织内部某些矛盾。如何化解改革中的利益矛盾以及分歧和冲突呢?
海南农垦这次系统管理变革的成功,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利益先于分歧”。
改变既有格局下的分歧和矛盾,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直截了当,先从问题下手,但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将不可估计,有时会反作用回来,冲击、破坏正在进行的改革努力。这种不可控制的改革成本和风险,是一个有智慧的中国管理者难以承受的。改革方法不当带来的失败,中国历史上已经很多了。“戊戌变法”最终不仅落得改革迅速失败,改革者也身遭不测,让人痛心的同时,也遗憾于他们采用过于直接和激烈的变革方式,与既有利益阶层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导致这些反对改革的力量迅速汇集合并,形成反作用力导致改革失败。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也可以从改革方法上找到“戊戌变法”可以改进的方面。
如果采用先找到共同利益,再寻求改革现状的弧线前进方式,情况可能会大大不同。“洋务运动”发生年代与“戊戌变法”接近,虽然改革的领域有所不同,但都想通过改革来提高国力振兴国家的目标相同,“戊戌变法”彻底失败,而“洋务运动”虽然也因中日甲午战争而衰落,但其在那个年代的中国,起到的思想解放、现代科学、工业提升的效果却是无可否认的。“洋务运动”从组织内部而言,是相对成功的。
为什么呢?因为“洋务运动”先找到了组织各种利益主体都共同关心和认同的价值点,那就是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改造中国的落后经济和工业,改革派提倡,保守派也觉得有必要,反对派也没话可说。所以改革就能一步步推进下来。
这就是利益先于分歧的基本原理吧。
回头再总结海南农垦的改革,我们发现这一策略的应用贯穿始终。海南农垦改革涉及到几十年的传统体制、机制和涉及100万人口的利益格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不仅影响到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安定,如果改革切入点选择不当,那可能会快速引发新的激烈矛盾,就很难有办法再深化推进下去。看到了这一点,王一新局长和其他海南农垦领导人先把改革切入点放在民生工程方面,通过提高生活质量、生活水平让每个农垦人都真实感受到改革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和实实在在的变化,增强了对改革的信心,使更多的人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是真正的利益优先原则。
正是由于这种先做加法的策略使用,使后来总局政企分开、农场与基地分公司主辅分离、农场与基地分公司合并等重大的组织调整得到顺利地推进。
其次,人力资源和组织体系的改革,首先是从薪酬激励体系开始的,通过家庭承包使一线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集团薪点制体系使企业员工的绩效激励水平大大提高,这些都为人员的清查控制等后续的改革工作奠定了环境基础。
所以,我们说,在中国管理变革成功的一个特点是利益先于分歧,这也可能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