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同学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蓝同学会-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美合作与全球未来新格局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合作与全球未来新格局
  赵楚
  2009年7月27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该对话的基础是2005年以来的历次中美战略对话与中美经济对话。将这两大中美对话机制融合,从而标志着中美战略对话与合作关系发展到全新的阶段,也以最清晰的方式表明了在当前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下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其持久深入的意涵尤为值得人们注意。
  在本轮对话开幕式上,奥巴马总统特别提到了中美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也关系到21世纪的全球面貌,将影响如何去塑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未来,而美国不仅要在经济事务中寻求中国的合作,也将在安全事务中与中国合作。这种对中美关系和中国全球作用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既表示出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在包括安全问题在内的全球事务中的新分量,也表明了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现实和潜在力量的新的认知,这一新的认知构成了美国最高战略决策人士及部门构想未来中美关系的一个新的基础。
  回顾以往,在20世纪的下半页,中美关系的历程可谓跌宕起伏,既有长期的、对各自后果严重的全面对抗,也有深入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的战略合作,彼时,安全和军事问题是几乎唯一且首要的两国关系接触点。近30年来,随着中国奉行改革开放的内外政策,历史的对抗原因固然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不过合作的基础也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新时代的两国利益格局也带来了新的摩擦和抵牾,但是,随着中国成为最有活力的世界经济大国和全球事务的参与者,以及全球安全事务新的特点萌生,总体来说,两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两国的地缘战略距离不是拉远了,而是愈加的接近。这是两国必须探讨和摸索全新的、更高层次的战略合作的客观条件。
  目前,以金融危机为标志的全球经济大衰退正威胁着各国的政经安全,同时也预示着国际格局将发生剧烈的变化。从更大的背景观察,首先,技术产业升级和市场变化带来了新的国家权力的沉浮,也造成了未来全球格局的极大不确定性。其次,由于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恶化,更多全球性的危机日益浮上大国事务的前台,这些问题虽然并非传统国别的安全威胁,却是针对全球的长远危险。其三,由于发展不平衡及历史和现实的缘由,地区不稳定随时有转化为冲突,甚至战争的危险,而地区不稳定又会威胁到全球稳定。最后,随着以国际恐怖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国际极端势力的崛起,新型的安全威胁日益严峻,而这些新型安全威胁又有与核生化等大规模毁灭武器结合的趋势,其现实的危险是任何繁荣的社会所不能承受的。面对上述这些剧烈的变化和新型威胁,中美两国无论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全球责任的角度来说,无疑都负有首当其冲和不可推卸责任。在这种共同利益与责任的观照之下,两国需要更紧密的战略合作与协调的现实环境也是至为显明的。
  30年来,从基本处于全球秩序的边缘,到今天如此广泛地参与地区事务及全球事务,中国的崛起是任何国家考虑全球和地区政策时必须面对的基本现实。美国作为当今国际秩序的主要塑造者,其对中国的需要既是迫切的,也是真实的,此次奥巴马总统对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高度期待正是这一需要的最新表述。对于中国来说,发展与美国的更深入和坦诚的战略合作,既是进一步参与全球秩序塑造、参与全球规则制订和修正的必要步骤,也是拓展和保护自身正当全球利益的必由之路。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引言
这是一座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式陆军学校;这是一群在历史风云中载沉载浮的黄埔人。他们都曾一腔热血,满怀救国理想,但最终却无法左右自身的命运。他们曾经一起滚通铺,一起上课,出操,北伐,却又在国共两党不可调和的斗争中刀兵相向。
  1956年,北京,四川饭店。
  这是一场奇怪的宴席。
  坐在上首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哈工大校长陈赓。在他身边是6位曾经的共和国的敌人,战场上的对手:
  原国民党东北九省保安司令杜聿明,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第12兵团司令黄维,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第60集团军司令宋希濂,陆军上将。
  原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山东保安司令王耀武,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第49军军长郑庭笈,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江浙师管区司令周振强,陆军中将。
  虽然只是一身平民装扮,但眉宇间仍掩不住当年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豪气。
  仅仅数年前,他们还在战场上各为其主,厮杀不止。郑洞国指挥新1军在四平打过*;王耀武在济南和粟裕刀兵相见;黄维和杜聿明就更不用说了,那场地动山摇的淮海大战,他们和陈赓站在徐蚌的两端。
  和他们坐在一起的还有几位身份特殊的人物:国民党军和解放军“双料上将”陈明仁;原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上将;原国民党军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以及唐生明。
  解放军高级将领、功德林的战犯和起义将领,三种迥异的身份,却有一个共同的烙印,那便是——黄埔。推杯换盏间,所有人似乎都忘记了国内革命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仿佛这二十年的兵戈相向从未有发生。大家仍然是在那个炎热的广州郊外的小岛上,看校长训话,听周主任讲课;仍然在东征的路上,上阵亲兄弟,并肩攻打陈炯明。他们谈起了困守孤岛的校长,也谈起了周恩来当年的飒爽英姿;他们回忆起了那个见蒋介石像必敬礼,言及校长必立正的陈诚“陈小鬼”;也回忆起了英年早逝的蒋先云、李之龙、左权、宣侠父、王尔琢。
  这一刻,没有国共纷争,也没有成王败寇,只剩下黄埔、同学。
  

恰同学少年

  如果没有这所学校,黄埔只不过是广州郊外,珠江南岸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半岛而已,面积仅6平方公里,也就两个上海延安路绿地这么大。
  1924年的黄埔却辽阔无边。
  地之大不如人心之大。初生的黄埔,每个人都心怀天下。
  1924年6月16日,简陋的阅兵台上站着孙中山。台下,黄埔一期的500余名学员身着苏联式的淡黄色军装,整齐严肃,精神焕发,他们喊着口号,迈着正步从检阅台前通过。这些学生当中,就有陈赓、徐向前、杜聿明、宋希濂、陈明仁、郑洞国……
  虽然孙中山对黄埔军校寄予厚望,但即便是他也不会想到,仅仅四五年之后,这个学校的校长就成为了中国实际上的行政首脑,而二十五年之后,台下这些学生中的精英在一个曾主持黄埔军校长江考场的湖南人领导下把校长赶到了孤悬海外的台湾岛上。
  黄埔不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军校,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威名在前,但黄埔却绝对是中国第一所引入政党领导军队,军事为政治服务理念的新式军校。建立军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现代军事人才,更是为了建立一支政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武装起来的军队,以主义统一中国。
  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沧海横流。黄埔就如同混沌中的一盏明灯,全中国的热血青年都闻风而动,趋之若鹜。
  听闻黄埔招生时,23岁徐向前已经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毕业,他立即动身前往上海应考。主持上海长江考场的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以徐向前的文化水平,应付入学考试可说游刃有余,阅卷的毛泽东也没有丝毫犹豫,录取了这位说话有着浓重山西口音的小学教员。在黄埔期间,徐向前远不如陈赓等人那么活跃,但他却是国共两党所有黄埔生中最早做到方面军司令的人。长征后期,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对中央红军下手,手握兵权的徐向前拍案而起:“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毛泽东和中央红军遂脱险而去,北上陕甘。不知道当时的毛泽东有没有想起是自己在上海亲手录取了徐向前。
  浙江籍的胡宗南是个小个子,身高不足1米6,黄埔体检时便被涮了下来。为了进黄埔,胡宗南不惜大闹招考现场:“我还没打仗你怎么知道我不行?秤砣虽小压千斤,我胡宗南总不至于不如秤砣吧?”最终引来廖仲恺注意,破格录取。当时的军医哪会想到这位小个子日后会成为蒋介石倚重的股肱之臣,赫赫有名的“西北王”。
  像胡宗南这样大闹考场的还不算什么,为了上黄埔,不少青年连名和姓都可以改。譬如黄埔一期的关麟征。关麟征原名关志道,报考黄埔前,他的好友邓敏玖弄到一张陕西靖国军司令胡景翼发给的通关护照,可上面的名字一是邓敏玖,二是吴麟征。关志道入黄埔心切,索性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关麟征。
  关麟征只改了自己的名,好歹还保留了姓,郑洞国则干的更彻底,为了赶上一期的报名,连冒名顶替的招数都使了出来。他用黄鳌的名字参加考试,结果一举中榜。有意思的是,报了两次名,匀出一个名额给郑洞国的黄鳌就是*党员,和郑洞国一起考入黄埔的两个至交好友——王尔琢、贺声洋也是共产党。
  

陈赓的腿,陈诚的炮和陈明仁的敢死队

  1924年10月,平定广州反动商团是黄埔学生第一次走上真刀真枪的战场,此时距离他们踏进这个校门仅仅4个月。
  20小时干净利索的解决了困扰南方革命政府大半年的反动商团,孙中山初步见识了黄埔生的战斗力。于是,黄埔学生军正式成立,名号黄埔教导一团,团长何应钦,党代表王登云。随后,各地招募的兵员相继抵达广州,很快便成立了教导二团。几个月后,这两个团扩编为两个师,后来又扩成一个军,这便是蒋介石的“千军之源”——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亲任军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率先撞上黄埔学生军枪口的是陈炯明。两次东征打垮了这个曾把孙中山逼上中山舰的广东军阀,也成就了三陈——陈赓、陈诚和陈明仁。
  陈赓的腿有两个用处,一是背人逃命;二是求援。他背的不是别人,正是黄埔校长蒋介石。东征中,蒋介石亲往第三师督战,结果该师被林虎部击溃,蒋介石急火攻心当场便要“杀身成仁”,幸亏陈赓眼明手快下了校长的武器,背着他一路小跑冲出了包围圈。之后,陈赓又不眠不休,长途跋涉找到何应钦和周恩来的第一师,搬来援兵。因了这次救命之恩,1933年,陈赓在上海被捕后,蒋介石最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任凭*将陈赓营救了去。
  巧合的是,陈赓秘密潜入上海是为了治疗他1932年9月在新集胡山寨战斗中被打伤的右腿。陈赓的腿在东征打惠州城时第一次受伤,南昌起义后会昌战斗中左腿二度负伤,后来是在党组织安排下,由潮汕而至香港转道上海,进牛惠霖骨科医院治好的。
  东征还造就了陈诚的一炮成名。第一次东征在曾塘村,陈诚用6门炮击退了林虎部的进攻,保护了在教导一团督战的蒋介石、周恩来、廖仲恺和苏联总顾问加仑。当天下午,陈诚又用准确的炮火打垮了林虎的反冲击,一举结束棉湖战役。随后保卫广州,打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