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不上了。
吕威璜所能做的也只是大声喊着,让更多的袁军士兵听从他的命令,在这里构建一道临时的防线而已。他的想法很好,可是曹军也不是站在那里看热闹的。早就有几十个曹军士兵举着盾牌冲了上来,他们身后接着就跟上来几十个弓箭手。这些弓箭手放弃了任何防御,就站在灯火通明的辕门前,向袁军射出了一枝枝长箭。
这些弓箭手不是疯子,他们也不是傻子,但是他们知道这是唯一的机会。如果被袁军将他们挡在了辕门外,那么所有人只剩下一个死而已。与其被敌人屈辱地围歼,不如光荣地战死。
此时辕门外仅仅能够容纳三十名弓箭手而已,他们冲上前来,用自己手中的长箭给与士兵们不断的支持,不断射杀着袁军士兵。
袁军也不是废物,尤其是辕门对面的那个箭塔,如今更成了他们抵抗的中流柱。在箭塔旁边吕威&g;的指挥下,塔上的弓箭手们不断将冲上前来的曹军士兵射杀。这就形成了这样血腥的一幕,扑向辕门口的双方士兵不断在对方弓箭手的打击下倒在了地上。
这样地对射足足持续了一刻钟,太史慈派进去一个满编曲已经全员战死,五百具尸体从辕门前一直延伸到袁军箭塔的边缘。袁军这里也是如此,辕门处的守备部队、吕威璜的卫队、还有闻讯赶来的巡营部队也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尸横遍野!
袁军率先承受不住这一打击,他们毕竟大多都是新兵,虽然被老兵们督促着不断冲上,可是身后顶着的刀枪显然不如眼前不断射来地弓箭更有威慑力。这些新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抛下兵器往身后跑去,虽然接着就被身后的督战老兵们砍倒在地,但是也给了曹军占据辕门的机会。
吕威&g;不得不下令箭塔上地士兵与曹军展开对射,由于事出匆忙,箭塔上并没有多少士兵,留在上面执勤的只有不到三十个人,刚刚到规定执勤人数的一半而已。这个人数和曹军冲上来的弓箭手人数差不多,却因为有箭塔的防御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将冲上前来的曹军弓箭手一个个射翻在地。
太史慈眼看着手下地弓箭手一个个倒下,自己却只能看着他们冲上去送死,心痛不已,不过他也没有办法,谁让现在正是争夺辕门的生死关头呢。他除了手中不停地放箭支援外,唯一能做的就是大声叫喊:“弩炮,快!”
就在他的身旁,五十名弩炮手正在紧张地组装弩炮,他们所使用的是新从并州带来的重型攻城弩炮,每门就需要二十名炮手进行操作。天知道为了让这两个大家伙安全抵达官渡,曹铄的锦衣卫花费了多少金钱、付出了多少牺牲!但是所有目睹这重型攻城弩炮威力的将军们,都一致愿意用两千人来交换这一弩炮一个时辰地使用权,最后还是曹操拍板决定:让太史慈带着它们出发,找到并摧毁袁军的粮秣集散地。
这武器虽好。可惜太重了。为了能让它们顺利通过乌巢泽。太史慈下令将他们进行拆解。在随军弩炮手地熟练操作下。弩炮被小心翼翼地拆分开来。分派到弩炮手手里。太史慈又选派了一千名身强力壮地士兵专门充当搬运工。事实证明他地决策非常正确。
由于弩炮各部件超重。本来能够通过地道路也成为了死亡地陷阱。就在这种不利地条件下。弩炮部件仍然一个不缺地通过了乌巢泽。只是——有四百六十七名士兵为了它们而被那沼泽地吞没!
曹军弓箭手不断冲上。又不断被敌人射杀。吕威&g;一边大声叫着“射击。射击”。一边组织部队前去拦截。并将自己地卫队全数派上去督战。下令:袁军士兵后退一步者悉数斩杀!可是就是在这样地严令之下。袁军还是一步步败退。因为现在冲杀在最前面地是太史慈地卫队。也是曹铄纵横天下、无人能敌地黑衣卫!
太史慈现在已经是校尉一级。按照最新地并州军事条列。黑衣卫本部大营派给他一百人地护卫屯。这个护卫屯经过了扫盲。大致学习了军事指挥所需地基本内容。都是基层军官地后备人选。将他们这些人派到太史慈身边。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主将。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有机会向主将学习、早日成长起来。
刚刚吕威璜指
箭突袭。将冲在前面地二十多名黑衣卫全数射杀。地五十名黑衣卫士一下子少了一半。但是他们没有丝毫退却地意思。顶着箭雨继续往前冲杀。可是他们毕竟也是血肉之躯。当后续部队跟随他们地步伐占据辕门时。打头地这些黑衣卫士已经大多战死或负重伤。失去了战斗力。
这是最要紧的时候,也是最最关键的时候,但是太史慈却不愿让剩下的五十名黑衣卫士再次投入战斗。这些人不仅仅是精锐的士兵,还是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未来军官,怎么可以如此浪费呢?!就在太史慈犹豫的时候,重型攻城弩炮终于组装完毕。
弩炮手摇动手柄,瞄准了箭塔。六个装填手合力将石弹放入了网兜之中,就听负责指挥的炮长一声号令:“放!”硕大的石弹便带着弩炮手的愤怒射向了袁军箭塔。
吕威璜心中猛地莫名悸动,也许是多年征战生涯带给他的第六感吧,就在曹军射出石弹的前一刻,他突然离开了一直指挥着的箭塔,来到了步兵之中。就听“咚”的一声,石弹毫不费力地在箭塔上砸开了一个大洞,又狠狠地砸在箭塔的另一边。就见里面面粉飞扬,箭塔连续晃了几下,在周遭袁军恐惧担心的目光中继续屹立在原地。
这个箭塔的底部是袁军的临时仓库,专供将领们吃的精制面粉那会刚刚运到,为了省事,暂时堆在了里面。正是因为底层堆积了许多盛着面粉的麻包,那威力巨大的石弹只是将几个麻包撞破了,停了下来。这样箭塔里面虽然是面粉飞扬,可是毕竟还没有什么危险。
曹军并没有气馁,事实上,早先在官渡演武场上试射时毁掉的箭塔要比淳于琼营中的这一个还要坚固得多,可是它还是被击毁了,因为曹军不但有石弹,还有改良过的火油蛋。别忘了这些箭塔可是木头做的,火油蛋正是它们的克星。
就在袁军上下正要欢呼的时候,曹军也将火油蛋装填完毕。炮长亲自点燃了蒙在外面的蒙皮,紧接着这个特制的火油蛋便从该具重型弩炮中射出,马上另一具弩炮也射出了一个火油蛋。
也许是因为紧张的缘故,后射的火油蛋并没有点火,而是直接射出。负责指挥的炮长摇了摇头,心里暗道:这个指挥的副炮长心理素质就是差,越到紧要关头越是要镇定才对。第一个燃烧着的火油蛋通过那先前砸出的大洞撞了进去,后一个恰好镶进那大洞,停了下来。
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难道是最先那个火球被这冷风一激,给憋死了吗?炮长狠狠地瞪了一眼负责另一具弩炮的副炮长,满腔怒意:你怎么搞的,怎么犯这低级错误呢?!
就在这时,突听“嘭”的一声巨响,箭塔从底部被整个地掀起,就像是一个小玩具一样,被一个无形的巨人一脚踢开。就在这一千八百年前的夜晚,箭塔中的面粉发生了大爆炸!
(注释:粉尘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呢来是由于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粉尘燃烧而形成的高气压所造成的。粉尘是固体物质的微小颗粒,它的表面积与相同重量的块状物质比较要大得多,故容易着火。如果它悬浮在空气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便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遇到火星,就可能引起迅速燃烧—爆炸。
根据科学试验测定,粉尘爆炸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烧料。干燥的微细粉尘、浮游粉尘的浓度每立方米达到:煤粉克、铝粉克、铁粉1C0克、木粉126~25克、小麦粉97克、糖1克。二是氧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21。三是热能,即毫焦尔以上的火源。面粉或饲料等粉尘的起爆温度相当于一张易燃纸的点燃温度。)
这个史无前例大爆炸的气浪把一片片燃烧的木板扔到了淳于琼的大营之中,引起了阵阵慌乱。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附近毫无准备的袁曹两军士兵悉数冲倒,离得最近的吕威璜更是被那冲击波击伤了内脏,吐出一口血来!
人们从来就没有这样的经历,也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记载。大家傻乎乎地站着,忘记了厮杀,就在这爆炸产生的大火中瑟瑟发抖,心中充满了疑惑和胆怯。不少人冲着那爆炸的中心拜倒在地,嘴里一个劲地念叨,祈求诸天神佛的保佑。
机不可失,就在袁曹两军相对愕然的时候,太史慈第一个挥舞着手戟冲了上来,他大声喊道:“天降神雷,扶曹灭袁!”,率先冲进了辕门!
第四卷 官渡!官渡! 第七十三章 危局,前后被夹攻!
一下爆炸,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也只是震慑了士兵们而已,大营里的士兵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听到动静的淳于琼只是稍微楞了一下,便带着自己的亲卫部曲立即往辕门方向跑去。他一边跑一边大声命令沿途的士兵加入到他的部队中来。等淳于琼快到辕门的时候,他的部队已经扩张到五千多人了,而且还有许多听到命令的士兵,正在不断地集结。
此时辕门这里,已经是曹军的天下,就连那重型弩炮也开始前移,到达了辕门前的空地里,正在向袁军大营里不断射击。爆炸掀起的火星,将四周的粮仓、草垛都点燃了,火光照的辕门这里如同白昼。鱼油蛋成了大营中士兵的噩梦,不断将一座座帐篷点燃,将一仓仓的粮食化为乌有。
此时太史慈手里还有九千三百人,他留下三百人卫护弩炮,命令部队以千人为单位,向袁军营里穿插,手持火把将敌人的粮草点燃。这样的纵火部队,他一共派出去了六只。太史慈心里很明白,曹袁两家对峙已久,两家的战争潜力都受到了严酷的考验。虽然冀州战乱较少,比较富裕,可是也无能无限制地对前线进行供给。只要烧掉了袁军的乌巢粮仓,那么袁军必然陷入窘迫境地,袁军士气将不可避免地低弱到谷底,正是曹军趁机进攻的时候!
只要曹军能够攻击取胜,将袁军赶出大营,野战将是曹军的天下。
并州的魏延部已经打通了并州与兖州的交通线,五千名骑兵已经来到了曹的身旁。到时候,曹军士气飙升,就能彻底击败袁军。文聘、古尔丹在定陶集结了两万人地部队,不过大都是民夫,战斗力不强,但是打落水狗还是挺合适地。这样两下夹击,袁绍连黄河也不一定能够回得去。
但是如果再这样拖延下去,曹军也要坚持不住了,毕竟中原大地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底子比较薄。何况根据内线消息,袁尚已经将各地民夫加以训练,用来替换出分布于冀州各地的守备部队。这些守备部队的人数高达五万人,全是袁绍起家的老底子,战斗力很强,如果他们投入战斗,那么曹军必将落败。现在庞德已经亲自带队,对冀州展开牵扯性进攻,但是他手下的兵力有限,恐怕也拖延不了多少时间。
所以太史慈现在也是在背水一战,这么好地机会他一定要掌握好。他的计划很简单,以重型弩炮来吸引敌人的进攻,自己带着本部缠住敌人,让派出去的那六千人全力放火,一举烧毁乌巢。这计划的关键就在于自己能够吸引住敌人,不过太史慈很有信心,他这次光火油蛋就带了好几车,可谓是备足了弹药。其实弩炮就算威力再大,它的数量毕竟有限,能够决定战场局势的还是步兵,可是它的声势浩大,颇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