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全家人慢慢的笑了起来。
第二天,一切都准备好了,张启贤亲自送三儿到县城火车站,给他买好票送上车,列车开动了,他才返回来。
亲民从河南回来还剩的有钱,他如数的交给了母亲,黄自珍没要他的,反而还给了他钱说:“三儿,你去学校的被褥、衣物和常需日用品,我们都给你准备好了,剩余的钱你留着。另外再给你五十元,刚去带课,学校一月后才给你发工资,你把钱拿着吃饭和零用。”张亲民把钱收了下来,张启贤叫上张亲善、张亲军把张亲民送到学校。
第 六 章 2,气 节(1)
冬季招兵工作开始了,张亲军终于层层过关来到了云南下关新兵训练基地,他在新兵连能吹笛子、拉二胡、唱歌、办黑板报,军事考试样样名列前茅,亲军对人很坦诚、性格开朗,连长早就看上了。新训结束后,连长把他带到了中越边境的老山。一年后,他担任了班长。由于张亲军各方面表现出色,和干部战士关系要好,两年后被升为副排长,后又提拔为排长。当排长时,他回老家探了次亲,乡亲们都为他穿上四个兜而高兴。张亲军这次回来正好赶上大哥张亲善的婚礼。
张亲善的新婚妻子名叫杨春芳,他们是一个队的。杨春芳小时候是在城里长大的,居民下放时随父母来到了西岭村。刚来时人生地不熟,处处得到张启贤一家的照顾。杨春芳一家劳力少,她十四、五岁就到农业社劳动了,他们两家住得很近,杨春芳从小就喜欢张亲善,劳动时总想和他凑到一块,张亲善一直把她当成小妹妹看待,处处关心照顾着她。下种背粪,杨春芳撑背篓,张亲善上粪,无旁人时他总要在杨春芳背的粪下垫些草,自己的背篓装的满满的,旁人看来,两个人背的粪错不了多少。除草时,张亲善每锄草总是先从杨春芳身旁开始,再逐步朝向自己面前推进。插秧时,他总要给杨春芳带两行。在一般人眼里,两人干活差不多,群众评工分时给张亲善10分,给杨春芳九分。
有一次队里分玉米棒、用锉几印,保管员没看工分表,他只记住张亲善壮劳力10分,给他满满一锉几大大的玉米棒,只给杨春芳一点点碎碎的玉米棒。张亲善一看不对头,顿时火了,他把杨春芳的玉米棒一下倒了回去说:“保管员,我与杨春芳的工分只错一分,你为啥给她分这么少?”保管员忙看工分表说:“搞错了,对不起,重新印。”
劳动休息时,张亲善有时唱歌,有时说故事、讲趣话,逗的大伙哈哈大笑,只要有他在,全场都热闹。杨春芳一会儿不见张亲善就心慌着急不想讲话,等他来了,杨春芳又开朗起来。张亲善一会儿不见杨春芳,他就会四处张望,再不就向人打听,一个离不开一个。两个人就这样产生了恋情,而且慢慢的越来越深。两家大人同意并承办了他们的婚事。不久,国家政策改变,允许下放居民回城,杨春芳父母和弟妹迁回县城,她舍不得离开张亲善,留在了西岭村。一年后有了女儿张海琳,又过两年得了儿子张海涛。
张亲军探亲回部队不久,中越边境开始紧张,越方撕毁了友好的面纱,在中越边境上大修工事,囤集部队进行挑衅,经常打死打伤边境上的中国公民和执勤战士, 中国军队忍无可忍,战争一触即发。
一声号令,战争终于打响,张亲军带领了个尖刀排,完成了侦察敌人,炸毁碉堡,堵猫儿洞,挖地雷,掩护大部队撤退等多个重大任务。停战后,他率领的尖刀排受到了云南军区的表彰,荣立集体一等功。不久,张亲军被团部推荐参加全军院校统考,他考试成绩优秀,顺利的来到了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读军事指挥专业。
第 六 章 2,气 节(2)
张亲民很早就懂得男女之间的事,也许是他看小说看会的。上高中时,他就暗恋一位女同学,那位女同学聪明、伶俐、漂亮,性格活泼外向,对人和蔼大方,乐于帮助别人。张亲民见了她大气都不敢出,因为她是县革委会主任的千金,又是班里的团干部。张亲民来自农村有一种自卑感,对城里的同学他都想躲避。不过张亲民学习用功脑袋聪明,别人不会做的题,他会;别人解不开的难题,他解的开。每次考试数、理、化他都是名列前茅,在这一方面又增加了他一点自信心。对班上那位女团支部书记的爱,他埋藏在心里,始终没暴露出来。那位女团支部书记和班上的一个体育委员很要好,体育委员篮球打的特别好,每次比赛,他从前场冲到后场,后场冲到前场。校联队、教师职工队都打不过他们班。
每次比赛,女团支部书记都带上全班摇旗呐喊助威,并主动的帮体育委员拿衣服,给他递水,体育委员为班集体赢得了不少荣誉,团支部书记心生感激。体育委员是县里一个部长的儿子,虽说他父亲的官职比自己父亲官职小,但体育委员长的英俊帅气,很有男人味,虽说学习成绩不够好,但在那个不注重学习的年代,体育委员就成了众多女孩所追求的对象,不过团支部书记具有许多优势条件,其他女孩可望不可及,渐渐的两人好上了,班上有传闻。据说夜里有人看见两人在树下亲嘴,张亲民听后,心生难过。后来,他又对另一个女生产生暗恋,那个女生也是农村来的,长的乖巧,很逗人喜欢,张亲民对待她胆子就要大些。高二下学期后,他找借口借书等主动向她靠近,可那个女孩高中没毕业就退了学,据说与部队的一个参谋结了婚。从此,张亲民特别厌恶当兵的,张亲军探亲回来,他就爱理不理。
张亲民刚来学校教书表现还很积极,他认真备课,认真改作业。不久,领导把他调去带初中毕业班,毕业班的学生都大了,其中有个叫小翠的姑娘,长得特别漂亮,她本身上学晚,中途又留了两级,加上*停课,上初二时已是十七、八岁丰满成熟的大姑娘了。张亲民第一次走进他们教室,第一眼就瞅上了小翠。小翠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一笑脸颊上还有两个小酒窝。据说她父亲在地质队工作,家里较宽松,不愁吃不愁穿,她是班上穿戴最讲究的姑娘。张亲民刚看到她心里一惊,讲课就有些走神,大半堂课后他的情绪才稳定下来。张亲民带毕业班的数学,他讲完例题后,在黑板上出了两道题,转身问大家谁上来做,同学们都把头低下了,好一阵没人吭声。张亲民急了,他叫起了那个高个子女孩小翠和另一位男孩,张亲民坐在下面的一个空位上看着两人,慢慢的他目光集中到小翠一个人身上,他在欣赏小翠的背影,两条长长的辫子和富有曲线的身段。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 六 章 2,气 节(3)
两人在台上做了一步都卡住了,站在那里苦思冥想。男孩转了几次头,张亲民都没理他,小翠转头时两人眼神相对,脸颊都挂上了微笑。张亲民走上台去,站在两人的跟前说:“你俩下去吧。”小翠离开讲台时又望了张亲民一眼,张亲民微笑的向她眨了眨眼睛,随即张亲民把两道题讲了一遍。下午上自习时,张亲民走进了教室,他来看看同学们做作业的情况。张亲民转了一圈后停留在小翠跟前,这时小翠正在做数学作业,张亲民看她有道题明显有错误,当场在草纸上给她演算讲解帮她更正过来。张亲民最多比小翠大五岁,两个人都是熟透了的苹果,当两人的手碰到一起时,相互都意识到一种感情信号。做完做业两个人的脸都红红的,相互都瞅瞅对方,张亲民不好在一个地方久呆,他立马转身又在前面几个同学那里假惺惺的看了看。出教室他又回头瞅了一眼小翠,这时小翠也转身看他,两人都发出了含情的微笑。
一周后的下午,张亲民拿着碗去教师食堂打饭,路上遇到小翠一个人也拿着碗往食堂去,两人见面都微笑的站在那里。一会儿,张亲民说:“晚自习到我宿办室来一下,你几道题都做的有些问题,我给你辅导辅导。”小翠笑着向他点了点头。晚自习刚上一阵,小翠就声称有事向班长请假,女同学请假一般都不问为什么,而且从不阻拦,小翠走出教室直奔张亲民宿办室。张亲民已泡着茶,放了一小碟葵花子和水果糖,坐在桌边等她了。小翠进屋前敲了敲门,张亲民站起身拉开门把她迎进来,让她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张亲民把瓜子放到她跟前,并给她剥了一颗糖放到她手里,小翠笑了笑就把糖放入了嘴中。张亲民拿出小翠的作业本,边嗑瓜子边假把意思的看她做的题,好一阵两个人都没说话。当张亲民抬头看小翠时,两个人都“吱吱”的笑起来,小翠主动的剥了一颗糖放在了张亲民嘴里,张亲民顺势把小翠的手摸了一下。这时门被推开,小翠他们班上的学习委员和一名男生同伴来取作业,他们看到了两人又说又笑的亲昵样子。张亲民把小翠的作业留下,其它的让两位同学抱回班上。两个男生回教室后把他们见到小翠与张老师,吃糖嗑瓜子的情景悄悄的传了出去,没两天全班人都知道了。但他们当着小翠和张老师的面不说,只是背后议论。
一天晚自习,小翠又称有事请假走出了教室,班上城关区长的儿子早就爱上了小翠,就是没说出口。小翠请假出门后,这位同学也称有事请假,班长准许了他。这位同学出门后直奔张亲民的宿办房,他到房前一看,门被关的紧紧的,窗户灯亮着,下半截玻璃里糊的报纸。这位男同学个子虽然高,但他抬起脚跟还是看不着,只听到里面有小小的男女说话声。这位男生两手把着窗户两侧的墙壁,小心的把脚跪了上去,他看清楚了小翠和张老师正站屋中对抱着亲嘴。他悄悄的下来,没惊动二人,随即他向校长汇报了见到的情况,校长跟他来到张老师的门口使劲的敲门。一阵后,张亲民把门打开,校长从柜子后面找到了小翠,她的头发零乱衬衣的纽扣还敞着。不几天,学校做出决定让张亲民走人;那件事始终没在学生中公开,不久小翠转学去了城里。
第 六 章 3,移情别恋(1)
张亲民闷闷不乐的回到家里,张启贤和黄自珍问他为什么回来了,张亲民闭口不谈。两天后,张启贤去学校打听,校长才说此事。学校师生谈恋爱当时是绝对禁止的,张启贤回到家也没发脾气,他向黄自珍悄悄的叙说了张亲民在学校发生的一切。黄自珍不以为然地说:“娃大了,看上对路的免不了谈情说爱,这点事算不了个啥!”张亲民思想上背了很大包袱,他觉得为这事被学校解雇回家,脸上很不光彩,半个来月他呆在家里抬不起头。张启贤看到三儿变成这样,心生难过。利用公社开会之机,他又一次的找到公社书记,再请他帮忙。公社书记知道学校为啥不要张亲民,他也不敢再帮忙了,便一口回绝要张亲民安心在家种地。张启贤拉住公社书记的胳膊不放,死皮赖脸地说:“书记,我求你了,三儿从小身体单薄,种不了地,地里的庄稼若让他去种,越种越坏,还是求你给他找一个吃公家饭的差事吧。”
公社书记说:“这是你们两口子太心疼偏向三儿吧!”张启贤听后忙解释,他说出了张亲民是他的养子,是他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留下的孤儿。公社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又生同情,他答应在帮一回。公社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