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女儿学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女儿学论语-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力量不够的;大概有这种人,只是我没见到。”
  古人都做不到,今天就更难了……
  你是说,今人不如古人?
  感觉上是……
   。。

里仁第四 4。7
子zǐ曰yuē:“人rén之zhī过ɡuò也yě,各ɡè于yú其qí党dǎnɡ。观ɡuān过ɡuò,斯sī知zhī仁rén矣yǐ。”
  什么是“党”?
  古人说的“党”,指同一类型的人。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过错,一般都和他的同类有关。看一个人所犯错误的类型,就可判断这人是否具有仁心。”仁,或作人。
  这很难懂,什么叫看一个人的错误……
  是啊,对这句话,历来有很多解释。我们讨论一下吧。生活中,是否有一种类型的人常
  常喜欢作弄人,还有一种类型的人常常上当,好像改也改不了?
  有,我们班级就有,陶思纬和胡菲,他们是同桌:那个陶思纬,功课很好,但有点呆头
  呆脑,胡菲经常喜欢想些歪点子耍弄他,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可陶思纬好像也不会变得聪明
  起来,胡菲很精的……
  陶思纬的“过”,是老会上当;胡菲的“过”,是喜欢耍弄人——我们“观过”,是不
  是大致可以判断他们是哪种人呢?
  嗯——好像陶思纬比较“仁”,胡菲多少有点“不仁”。
  我想,大概因为过错是装不出来的,比较能反映人的本性,所以孔子说,可以根据过错
  的类型来判断人的类型——比如“仁”与“不仁”。
  我觉得仁人都有点傻……
   。 想看书来

里仁第四 4。8
子zǐ曰yuē:“朝zhāo闻wén道dào,夕xī死sǐ可kě矣yǐ。”
  孔子说:“早上听说了‘道’,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这个“道”是什么?有这么重要?
  你问“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是人生大道理吧。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糊里糊涂过日子,反正就是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另一种人总在寻找什么,总要搞明白一些
  道理,解开一些谜,对他们来说,生命好像和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不弄明白,这辈子就如
  白活了一样……
  一旦听说了,马上就有大彻大悟的感觉,是吗?我看武侠小说里,一些武林中人也是,为了一部真经或从高人那里获得上乘武学的真谛,不惜拼个死活……
  那是在武林中“求道”。对这些武林中人来说,若不能“闻道”,那是情愿不在武林中混的。可见孔子这句话,对有所思考、有所追寻的人来说,会有感触,对浑浑噩噩过日子的
  人来说,一点感觉也没有。
  我目前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到你“十有五而志于学”之后再说吧。现在先知道一下,这世上有些人,把“求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里仁第四 4。9
子zǐ曰yuē:“士shì志zhì于yú道dào,而ér耻chǐ恶è衣yī恶è食shí者zhě,未wèi足zú与yǔ议yì也yě。”
  大概孔子的学生中,有几位是农村来的,原来还挺纯朴,可没过多久,整个的行头就变了,还热衷于和大城市的同学讨论名牌啊,服饰啊,美食啊……
  我们班也有啊……
  所以,孔子就讲了,“作为士,既然有志于追求‘道’,如果还以衣食的粗劣为耻,那就没必要和他讨论什么‘道’了。”
  什么是“士”?
  就身份来说,孔子时代的士,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属于贵族的最低等级。但孔子所说的“士”意义很宽泛,更多是从品德、人格、文化修养上讲的。简单说,有责任感的知识分
  子,都可称为“士”;他们可以是读书人,也可以是官员……
  像孔子自己包括他那些学生,都可称为“士”吗?
  是啊,他们都是……
  现在的大学生、博士生、硕士生,也都是“士”吗?
  这个,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不知道?就是不怎么同意?
  看你问的。反正啊,孔子讲的“士”,追求应该与普通人有所不同吧。他觉得,一个人
  如果太在乎衣食的粗劣或鲜美,说明他追求“道”的用心不够或不诚。
  现在的人是不是都不追求“道”了?
  现在的人是越来越搞不清楚什么是“道”了……
   。 想看书来

里仁第四 4。10
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之zhī于yú天tiān下xià也yě,无wú适shì也yě,无wú莫mò也yě,义yì之zhī与yǔ比bǐ。”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会固执地坚持,也不会固执地反对,一切看是不是符合于‘义’。”适:专注。莫:反对。比:比邻、靠近。
  这个义,又是什么呢?
  说起来又复杂了。一般来说,义就是合理、正当,比如正义、道义、情义、忠义……
  还有仗义,江湖义气……
  那是江湖上大家须要遵循的不成文的正当原则。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待人处事,你可以多包容,有弹性,但在“义”字上,却是没什么商量的余地。
  大概当时大家待人处事,都太讲究变通了……
  可能的,就象我们很多中国人特别讲究变通,不太讲究原则。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里仁第四 4。11
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怀huái德dé,小xiǎo人rén怀huái土tǔ。君jūn子zǐ怀huái刑xínɡ,小xiǎo人rén怀huái惠huì。”
  孔子继续讲解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他说:“君子关心德行,小人关心土地;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刑:刑法
  ,引申为法度。
  德行和乡土有什么关系?
  有土地就有财富呀。这两句,讲的都是面对利益时,君子和小人的态度。
  那这两句有什么区别呢?
  可能是贫富之间有所差异吧:对君子来说,富有时会想着施惠于人,贫穷时会想着不要触犯法律;小人呢,富有时一心想着守住财富,贫穷时一心想着得到恩惠。
  嗯,可是小人的想法,也很正常啊……
  正常是正常,就是和君子相比,境界比较一般吧,俗话说,“君子思天,小人思食”,“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争嘴?这话没听说过。
  这后一句说的是,有教养的人讲究礼貌,没教养的人只争吃的。
  嗯,和孔子讲的意思差不多,小人比较贪图小利。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里仁第四 4。12
子zǐ曰yuē:“放fǎnɡ于yú利lì而ér行xínɡ,多duō怨yuàn。”
  你会不会去巴结有权有势的人?
  不会!问这个干嘛?
  打个比方,你设想一下,如果你要去巴结有权有势的人,为了什么?
  干嘛要说我呀!用你自己打比方吧。
  好吧。我想要升官,去巴结有权有势的人,给他送一些礼品……
  结果呢?
  结果他没有给我官做,我会不会有怨气呀?
  会啊,你心里会想:唉,这礼品可是打水漂啦,这些当官的,一本正经些什么啊!
  那有权有势的人,说不定也有怨气呢:这小子,就送这么些东西,太小气了吧!
  大家都有怨气。
  所以孔子说:“什么都按照利益的标准行事,会招来很多怨气。” 放:依照。
  可是,如果他给你官做了,不就皆大欢喜了?
  也会怨,因为我们的关系建立在利益上。比如,等他不做官了,我又会去巴结新的官,他觉得被冷落了,还会有怨气,说什么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我面对新来的官,又要破费去
  巴结……
  好了好了,不说了,看你都成什么人啦……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里仁第四 4。13
子zǐ曰yuē:“能nénɡ以yǐ礼lǐ让rànɡ为wéi国ɡuó乎hū?何hé有yǒu?不bù能nénɡ以yǐ礼lǐ让rànɡ为wéi国ɡuó,如rú礼lǐ何hé?”
  怎么又谈到“礼”了,应该是上一章的内容吧?
  不管这么多了。孔子说:“能以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难的?不能以礼让
  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如何来对待礼呢?”何有:不难之意。
  上一章讲过尧、舜禅让,就是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吧?
  是啊,不过那是孔子的理想,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看,连周武王这样的圣人也不讲礼让了,到了孔子的时代,上上下下为了权力和利益,斗得你死我活……
  大家都知道,客气就是放弃……
  是的是的。不过,更令孔子无奈的是,大家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拥抱作揖,礼尚往来,所以他会说“如礼何?”
  礼成了道具……
  

里仁第四 4。14
子zǐ曰yuē:“不bú患huàn无wú位wèi,患huàn所suǒ以yǐ立lì。不bú患huàn莫mò己jǐ知zhī,求qiú为wéi可kě知zhī也yě。”
  大概一些同学去做官了,却还在抱怨……
  抱怨“我怎么还没升职呀”、“怎么没人欣赏我呀”……是吗?
  是啊。孔子就说了:“不要担心得不到职位,要担心你有什么本领坐上这个职位。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你,要把精力花在做出让人了解你的事情上。”
  就是说,首先要追求真才实学……
  当时的社会风气很浮躁,大家都不追求真才实学,都致力于谋个一官半职,或热衷于在
  领导面前表现自己,所以孔子才对学生们提出这个警告吧。
  

里仁第四 4。15
子zǐ曰yuē:“参Shēn乎hū!吾wú道dào一yī以yǐ贯ɡuàn之zhī。”曾Zēnɡ子zǐ曰yuē:“唯wéi。”
  子zǐ出chū,门mén人rén问wèn曰yuē:“何hé谓wèi也yě?”曾Zēnɡ子zǐ曰yuē:“夫fū子zǐ之zhī道dào,忠zhōnɡ恕shù而ér已yǐ矣yǐ!”
  这件事大概发生在下课之前。孔子对曾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所有的言行中。”曾子点头应道:“是!”
  这个曾参,就是那个“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吧?
  就是他呀!
  不是说他很年轻,又很愚钝么?怎么这次反应这么快,连“何谓也”也没问……
  当时在场的几个同学也奇怪了。孔子离开教室后,有位同学问曾子:“老师讲的什么意思啊?”曾子回答说:“老师所讲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回答得很有信心嘛——“忠恕”是什么?
  忠,就是尽心待人;恕,就是推己及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真诚和宽容——孔子讲的人与人的相处之道,都可以体现在这两个字上。
  就这两个字,可以贯穿所有的言行?
  不信你可以试试看:碰到任何事情,都想一想:是否忠?是否恕?
  让我想想——累了,今天的值日就溜掉吧,反正她们会做;借胡菲的书该还了,可还没看完,找个借口拖几天……
  人心都是相同的,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你也要怎么待人——这时候你就该想:如果人
  家溜掉了,你会怎么看?如果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