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今天看来十分平常,并无惊人之处,可在当时,却是一种全新的理想……
可是他的理想,到处碰壁……
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孔子知道这一点,他是个明知做不到也要做的人。
[相关词语]
述作——语出“述而不作”。原指传承和创新。后亦泛指著述、写作或著作。
述而第七 7。2
子zǐ曰yuē:“默mò而ér识zhì
○志之zhī,学xué而ér不bú厌yàn,诲huì人rén不bú倦juàn,何hé有yǒu于yú我wǒ哉zāi?”
孔子说:“默默地铭记在心,不知满足地学习,不知疲倦地教导学生,除此之外,我还有什么呢?”识:即志,记住之意。厌:满足。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话很熟悉。
孔子说,他所做的事,就这三件。其中最重要的,我觉得是“默而识之”……
为什么?
我们现在读书学习,还有这种心情吗?
这个,要认真追究起来,倒真的难说了……
默而识之,就是排除杂念,沉浸其中,用心去领会,这不单单是读书,而是用精神在交流——看上去简单,其实很不简单。
就像修道一样?
差不多吧。只有这样,你“学而不厌”,才不会流于表面,你“诲人不倦”,才不会误人子弟——对自己,对他人,都是负责的态度。
就是以身作则吧……
[造句]
学而不厌——张奶奶很好学,而且学而不厌,每天都去老年大学练习钢琴。
诲人不倦——陶思纬的反应比较慢,丁老师却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讲解,真是诲人不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述而第七 7。3
子zǐ曰yuē:“德dé之zhī不bù修xiū,学xué之zhī不bù讲jiǎnɡ,闻wén义yì不bù能nénɡ徙xǐ,不bú善shàn不bù能nénɡ改ɡǎi,是shì吾wú忧yōu也yě。”
这里有四个否定句,好像是学期结束时,孔子对一个不长进的同学的评语……
孔子怎么写评语的?
孔子的评语是:“不注重品德的培养,不注重学问的讲习,听到正当道理却不能照着去做,知道自己不好又不能改正……”徙:迁移之意。
这个学生也太差了。
先别说人家差,我们拿这四点和自己对照一下,也未必就做得很好了。
我想不会差到哪里去。比如第一点,讲品德的培养,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瞎讲了,品德培养是一种自我修身的工夫,现在,我们除了上学、做作业、打游戏,哪有花工夫在自我修身上面了?
第二点,学习,总不错了吧?比如我们现在讨论《论语》……
目前我们还只是学,孔子说的“讲”,是“研习”,就是不断的研讨、练习、实践。
哦,这个,确实也没到这阶段。第三点,听到正当的道理,确实,有时会照着去做,有时也会搁在一边。
就是做不到时时提醒自己这样去做?第四点,知错就改……
这个,知道错了,就会改呀。
哪里啊。人都是有惰性的,有时候知道一些行为不对,还是觉得小事情问题不大,或者就是,慢慢来吧,不急……
这个情况有的。
所以嘛,这四个方面,是孔子对学生的要求,看来真正做到的不多,所以他总结说:“这是我所担忧的啊。”
做孔子的学生,真是不容易。
如果我们每天能用这四句话提醒自己,应该会渐渐的有所长进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述而第七 7。4
子zǐ之zhī燕yàn居jū,申shēn申shēn如rú也yě,夭yāo夭yāo如rú也yě。
去孔子家,看看他平时在家里的样子……
这个,不太好吧。
有几个同学去了,回来讲起……
同学们也蛮好奇的,孔子又不是什么明星。
几个去过的同学说:“老师日常居家的时
候,行动很舒展,神态很和悦。” 燕居:在家闲居。申申:安详舒展的样子。夭夭:从容和悦的样子。
感觉很休闲,很有气质……
尽管有很多烦心事,还是那样从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述而第七 7。5
子zǐ曰yuē:“甚shèn矣yǐ,吾wú衰shuāi也yě!久jiǔ矣yǐ,吾wú不bú复fù梦mènɡ见jiàn周Zhōu公ɡōnɡ。”
晚年的孔子,很寂寞很惆怅……你听他的感叹:“唉,我老得不行喽!我很久没再梦到周公啦!”
他早年时常梦见周公?
我们前面说过,周公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之一。年轻时,他就立志学习周公,对于周公建立的丰功伟绩,对于周公推行的礼乐制度,常常是心向往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你看他为了理想,是何等的执著。
年纪大了就不容易做梦吗?
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这个“衰”字,既是说年龄之衰,也隐含了世道之衰——看到世道人心一天天变坏,与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才这样的感叹的。
述而第七 7。6
子zǐ曰yuē:“志zhì于yú道dào,据jù于yú德dé,依yī于yú仁rén,游yóu于yú艺yì。”
●[小知识·六艺]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礼:
礼仪和道德规范;乐:音乐、诗歌、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读写;数:算
法。
孔子讲了那么多道理,有同学就问了:老师,你又是讲“道”,又是讲“德”讲“仁”,它们好像都很重要,可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嗯,我也想问这个问题……
孔子说:“追求的目标在于‘道’,行为的根据在于‘德’,内心的依靠在于‘仁’,沉浸的学问在于‘艺’。”
说具体点。
首先是目标,你立志于实践高尚的理想,而不是当官或做小买卖,这就是“志于道”。第二,你觉得应该救济那些失学的孩子,你会用捐款的方式去救济……
这是“据于德”吗?
这种行为,就是“据于德”;当然还有不以“德”为根据的方式
,比如你用抢银行得来的钱去救济……
知道了知道了,打的什么比方啊。
第三,你这次捐款,不是出于什么别的目的吧?事过之后,是否觉得吃亏?
你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人家纯粹是出于同情之心……
这就是“依于仁”,以仁爱为内心的依靠,你就不觉得吃亏,反而会觉得满足;相反,如果这一捐款行为是“依于利”,就像一些商家一样,心态就会不同。
嗯,就会想着回报什么的。第四,讲学习内容?
是的。这些学习内容,有助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孔子所教的“六艺”,包括了音乐、诗歌、礼仪等等,既是知识、技艺,更是身心修养之道……
是一种修身的学问?
是的,他希望大家不但要学习,还要沉浸其中,以此为乐,有一种娱乐的、艺术一样的心境……
[相关词语]
游艺——语出“游于艺”。原指置身于六艺以陶冶身心,后泛指游戏娱乐活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述而第七 7。7
子zǐ曰yuē:“自zì行xínɡ束shù脩xiū以yǐ上shànɡ,吾wú未wèi尝chánɡ无wú诲huì焉yān。”
你知道孔子教一个学生收费多少?
多少?
孔子说:“只要主动送上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束脩,就是十条干肉,是古代上下亲友间相互赠送的礼物,算是礼物中最微薄的那种。
级别这么高的老师,收费也不高嘛。
孔子办学,又不是为了创收。哪像现在有些学校,每人每个学期收个几千上万的。照这样的话,像颜回那样的学生,哪里还上得起学啊!
孔子开的学校,就是私塾吧?
中国的私家讲学,也就是私塾,开始于孔子。孔子之前,教育都是官办的,学生也仅限于国君、贵族的子弟。
看来,孔子还是一个挺有创新精神的人物。
那当然。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教育家,是教师的祖师爷,他招收学生不分贫富贵贱,他“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都是先前没有的事,哪像现在有些学校……
述而第七 7。8
子zǐ曰yuē:“不bú愤fèn不bù启qǐ,不bù悱fěi不bù发fā;举jǔ一yì隅yú不bù以yǐ三sān隅yú反fǎn,则zé不bú复fù也yě。”
这段话里也有一句成语,看出来了吗?
是“举一反三”吗?
是啊。还有一个常用词,你可能看不出来……
我找找——是“启发”吧?
是的是的。真聪明!这一个成语,一个常用词,就是孔子教育方法的精髓——我问你,平时做题目,有没有绞尽脑汁想不出的时候?
那当然有啦。
孔子说:“你不到想不通的时候,我就不提示你;你不到想讲又讲不清楚的时候,我就不开导你;我给你说了四方形的一个角,你不能自己推论出另外三个角,我就不会进一步教导你了。”愤:心里将想通而未通。悱:嘴里想说而说不出。反:反过来证明。
嗯,举一反三,就是举出一件事,让大家自己推出其他同类的事……
是啊,孔子很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不是把什么道理呀、结论呀,都讲给他们听,叫他们背出来。
怪不得,像子贡、颜回他们,都是在家里自己想,想到想不通,才来向孔子请教。
这个时候,老师点拨一下,学生才会领悟——这就叫“启发”。有时,学生也会给老师启发,就像前面的子夏、子贡,在讨论学问时都给过孔子启发。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以后就会根据情况,自己去判断了……
是呀。你会像子贡、颜回他们那样,自己主动去思考吗?
不会,老师又没叫你想,你想了也没用。
那是老师举了一个“隅”,常常把另外三个“隅”也讲给你们听了,这样你们就懒得动脑筋了。
[相关词语]
启发——指阐明事例,使对方通过思考获得领悟。语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隅之见——指片面的看法。语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造句]
举一反三——课本中的原理,光背出来没用,还得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述而第七 7。9
子zǐ食shí于yú有yǒu丧sānɡ者zhě之zhī侧cè,未wèi尝chánɡ饱bǎo也yě。子zǐ于yú是shì日rì哭kū,则zé不bù歌ɡē。
这里,是学生观察老师的日常行为后记下的两件事。第一件是:“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第二件是:“他在这天哭了,就不再唱歌。”
都是和吊丧有关的事吧——说明他很懂礼貌?
也说明他是个性情中人:心情不好了,什么事都提不起情绪。
我也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