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男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点男孩-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可以,没有东西可以吃的。”所有的门缝都关起来了。
  “那我做作业可不可以?”他知道了问题的严重,开始软化,转变态度。
  “你做作业,马上就能吃东西。”膳食员把政策告诉他。
  在这种情况下,他动作敏捷地打开书包,开始做作业。同时,也获得了渴望的一碗面条。
  这是一个虽然沾染了一些恶习,但胆子不算很大,性格绵中带懒的孩子。第一步方案用激将法,控制其欲望满足,见效了。
  然后,万老师再跟他沟通:“作业,目前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完不成不要紧。”因为他缺课太多,无法全部完成已经拉下的作业。
  当天晚上,西点开始安排老师帮他补课。他的耐心有限,注意力集中的极限大约在半小时。注意力的背后,还是对于学习的观念态度问题。治标必须治本,于是采取了第二步方案。补课坚持了一个小时后,穆栋准备耍赖,他说想睡觉。
  “你这个基础太差了,只有补课。”万老师陪着他,你不睡,我也不睡。既然学习是责任,那么,学习的任务没有完成,对待责任的态度是什么呢?不打折扣,不讲价钱,不当逃兵,敢作敢当。教育是一个通过体验而获得某种认知的过程。穆栋在经历过这个从来没有过的漫漫长夜中,感受到环境真的变了。

男孩教育,人格成长是关键(2)
星期二早晨,穆栋又想背着书包去学校,同样被拦了下来。看着其他孩子都高高兴兴地上了车子去上学,他站在门口,失声痛哭,恳求道:“万老师,我真的很想读书,我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
  “你现在还不能去。你是因为我们这里苦,学校不苦。你到了学校,不做作业也有饭吃,所以,你才要去学校。这不行,还是在混日子嘛,所以你不要去读书。”得到这样的回答,他无言以对,站在门口,看着校车一个个开走了,然后自己回到小教室,拿出书本,补做作业了。
  到了第三天,星期三,他已经绝望了。他怯生生地问万老师:“我到底还能不能去上课?”
  万老师告诉他:“你能去上课的,但不是现在。”
  “那是什么时候呢?”他仿佛感觉到了对自己的希望。
  “那要你很自觉、很自觉的时候,你要主动来问我们要作业,才能去上学。否则,你是不能去上的。”
  他想想没办法,只有接受眼前的现实,按照西点老师的布置,补习以前耽误的课程和作业。这样,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时间,给他补上了将近一个月的功课。
  到星期五的下午,由西点的老师送他到学校去,叮嘱好让他自己把学校布置的作业全部抄好,周考卷子拿回来,如果周六、周日很自觉地完成,下星期一就可以去上学。
  星期天的晚上,终于被获准可以去上学了,他眼里噙着泪水,仿佛一下子成熟了许多。
  新的一周开始了,穆栋背着书包,带着已经完成好的作业和考卷,与其他同学一起去上学。班主任老师反馈的意见是,这孩子整个变了一个人!
  为了防止出现反弹现象,西点老师调查清楚,穆栋所在的学校总共有几个大门,并与班主任老师私下里联系好,最近一段时间,穆栋放学时,由其他同学陪着他走出校门,直接送上西点接应的班车。并且,严格监控他的交往情况,坚决阻止他再与以前过夜的女孩们有任何交往。
  有一次,陪送他的同学送到传达室就回去了,西点的班车还没有到,穆栋又跑了。打了无数个电话,派出许多人去查找,果然是原先那些高年级的女孩子又把他给粘上了。分析情况,主要责任不在他,但是他的意志不坚定。经过耐心教育后,他认识了自己的缺点,愿意改正。
  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穆栋直到初三还在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作者与他交谈时,他已经是一个很健康、很有礼貌的大男孩了。
  据万老师介绍,穆栋的班主任后来推荐另外一个情况类似的男孩,没有接收。主要是因为年龄偏大,与西点的训练目标不合。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是正常的。并且,越是有潜力的孩子,越是容易出现偏差。但这些偏差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最好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纠正。到了初中阶段,矫正好一个像穆栋这样的孩子,太费劲,太花时间和精力了。如果不能得到矫正,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因为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都可能随时崩溃。”①在应试教育与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双重挤压下,健康人格培养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尴尬状态。西点男孩训练中心通过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努力实践,弥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空缺。
  人格(personality,selfhood),又称个性,是指包括人的品德、能力、性格、价值观、需要、兴趣等在内的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源于拉丁语Persona,最初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包括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是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的综合体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从这种意义上说,个性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个性。初生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个性;个性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的个性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男孩教育,人格成长是关键(3)
判断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人格健康的标准,应当是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对物、对人、对自己,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责任感,有生活的热情和充沛的活力,对亲人和社会有爱心和表达爱心的能力。
  人格健康成长的男孩,是性格很阳光的男孩。
  在所有物件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粮食。对待粮食,对待一日三餐,对待一片面包一粒米饭的态度倾向,是可以看出人格分量的,也是考量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范畴。
  台湾花莲佛教慈济会住持证严法师,几十年来坚持“三口白饭”的“食仪”修行,每次正式就餐前先吃三口不夹杂任何菜蔬的白饭,以发三个宏愿,第一口白饭—愿断一切恶,第二口白饭—愿修一切善,第三口白饭—誓度一切众生。她倡导并躬行“能时时发好愿就能修得大福,吃饭也是一样”。①食物是上天养育生命的天乳,饥荒之年,黄金有价食物无价。浪费一点一滴的粮食,都是暴殄天物,与财富无关,与德行有关。只知祈福和享福者是愚人,只有懂得惜福和造福者才是智人。佛佑悟道者,佛怜愚拙者,佛憎浪费粮食的作孽者。物有物性,人有人性。以人性对物性,以物性补人性,是谓德性。珍惜粮食,以极大的诚敬对待食物,是西点男孩训练中心培养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启蒙课程。
  1972年6月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首次发表《人类环境宣言》,认为人类既是其生存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类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提供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缺少的。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①
  西点男孩训练中心要求孩子们,平时无论是在训练中心、上学路上,还是在学校,个人垃圾必须放置到垃圾箱,没有垃圾箱就放在自己口袋里,等到有垃圾箱的时候再放进垃圾箱。遇到野外集体活动,产生的任何垃圾必须随时随地自己处理,不留下任何垃圾给我们的环境。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别人怎么做,怎么想,可以不管,但是,西点男孩和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老师们一定是这么做。
  对人,是指对待别人的态度和方式,受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60亿人口,有48亿人信教,12亿人不信教。而中国近13亿人中,信仰宗教人口约1亿多人,近12亿人不信教。中国除了应该不信教的6600万党员和6700万共青团员,其他10亿多人究竟信什么?不能说他们都是科学无神论者。他们没有成为几大宗教的成员,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殊积淀的结果。②自秦统一(BC221年)至清灭亡(1911年)的2132年历史岁月里,大大小小的和平盛世只有400多年,约占全部历史的1/5时间。另外的4/5时间,差不多净是战争频仍的乱世了。儒家礼乐文化只有在治世才有可能被执行,而在乱世的腥风血雨,白骨荒野里疯长着的都是兵法文化。
  中国兵法是用兵的法则,它建立在对人心、人性的洞察基础上,从而具备了某种形而上的智慧特征,上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下可以操持于房中术,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它推崇“兵以诈立”,“兵不厌诈”,①讲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②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兵法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也是中华民族性格中的毒瘤。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它为我们提供了批判现实社会的道德基础和价值体系。道家思想是自然天道,为我们提供了人类社会之外的精神超越世界。而儒家、道家的出现,都是建立在现实生存世界的兵法文化基础上的,或厌恶之,或否定之。兵法讲斗争策略,划分敌我界限。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朋友来了有好酒,对付豺狼有猎枪。一部模糊了作者和时代的兵法“三十六计”,如盐入水,完全融汇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智慧。与道德无关,与礼仪无关,与情感无关;没有是非,没有廉耻,没有美丑;无处不在,无时不用,无所不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切都以成败论英雄。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就需要敌人。
  千百年的斗争哲学,加之近现代的竞争哲学,养成我们几代中国人警惕的神经,木然的面孔。在电梯间里,我们邂逅陌生人时习惯性地彼此漠视,凛然若木桩。在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①在欧洲,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白种人,他们面对陌生人时习惯性地相互微笑,点头致意。现代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原则,都有源自文化范畴上的对人的态度倾向为价值支撑的。
  西点男孩培养对人诚信、倾听、友善的交往原则,追求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