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北平文化人(4)
第十条第八条及第九条所规定教员薪俸,各校得斟酌学科需要及当地生活程度与本校经济状况,酌量增减。 第十一条教员以专任为原则,应于学校办公时间在校服务。教授副教授讲师授课时间每周以九小时至十二小时为率,不满九小时者照兼任待遇。但担任行政事务或实际上须以充分时间从事实验或研究,经学校允许,得酌量减少授课时间。 教学实验之时间,以两小时作一小时计算。 第十二条专任教员不得在校外兼课或兼职,但有特别情形兼课学校选商得原校同意者,每周至多得兼课四小时。兼课以与原校所授课目性质相同者为限,兼课薪金并得由原校具领支配。 第十三条专任教员之薪给概以每年十二个月计算,在校内兼任职务者不另兼薪。 第十四条兼任教员之待遇标准另定之。 第十五条教授连续在校服务七年成绩卓著者,得离校考察或研究半年或一年。离校期内仍领原薪,但不得担任其他有给职务。 第十六条专科学校教员之聘任及待遇,得比照本规程办理,惟教授月薪以第六级为最高额。 第十七条本规程呈奉行政院备案后施行。(引自###编《教育法令》,中华书局1947年5月版。) 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据30年代初、抗日战争前的大学生张孟休、谢兴尧、张中行、柳存仁、朱海涛、邓云乡等人回忆,当时北平一般大学生的生活很简朴,清寒的大学生可以自给自足。 成绩优良的大学生,有希望获得助学金。1936年北大得助学金者83人,名额不算少。全份助学金每年160银圆,丰衣足食毫无问题。即使得不到此项补助,学费一年仅20圆,而学生宿舍免费,最低限度每月只要4—5圆钱便可维持。 大学生的衣着 在北京沙滩红楼和马神庙之间,最流行的是四季可改装的蓝布大褂,短装则以军训制服最通行。 20—30年代北平大学生没有制服。一般大学生穿蓝布长衫上课,是习俗,不是法定,所以少数学生可做西服。他们总是往东安市场选购外衣、长衫,以及内衣、内裤、背心等。蓝布长衫有制成品,衣料是阴丹士林(新染料名)的,试穿合适才付款,时价纸币1圆。量体裁衣,布料结实,不敢丧失信用,两三年穿不坏。一套哔叽料子的西服要卖18圆,加上皮鞋、衬衫总共约30圆。有位大学生做了一套很贵重的西服,浅灰色,纯毛派力司的,要30圆钱,合今人民币约1000元左右。但多数大学生,四季包装不变——蓝布长衫。 大学生的伙食 吃饭的方式任选。包饭便宜些,每月通常自6圆到8圆,一菜一汤,米饭、馒头管饱。但大学生包伙的还不到十分之一。北大学生食堂只有两所,每所占屋一大间,布置七八张方桌。固定就餐的同学,两处总共不满一百人。西斋包饭费每月6圆。也可以先交7圆或8圆的“押柜钱”立一个折子,随吃随记账,放假前总结账。西斋的食堂,老板据说自光绪年间就包下来了,的确是价廉物美,以小盘小碟小馒头出名。馒头两个对粘在一起,不知怎么蒸的。素菜4分一碟,很好的荤菜8分一盘。因为碟小,所以可多叫几样,不像别家大盘的单调又浪费。三院有他的分号。但包饭确有不便处,譬如住在三院,每天到一里路外的一院上课,或一里半外的二院去做实验;更何况有时还到更远的北平图书馆去,赶回来的车钱就够在外面吃一顿了。 谢兴尧回忆说:北大红楼即文科第一院所在的汉花园,有学生宿舍东斋,东边“便宜居”饭馆,是四川人开的,那里的包饭每月9圆,每餐合1角5分,还可吃米粉肉、炒肝尖等荤菜,总是两荤一汤,至今思之,不禁神往。如果常去北平图书馆,定会在那桌子擦洗得发亮的食堂(称得起模范食堂!)内享受那2角钱一顿的两菜一汤,大蒸糕和米饭。 在大学附近,零吃方便而价廉。最便宜的一餐1角钱也可果腹。刻苦的学生,只要自己笔下能写,或者在中学教几点钟的课程,或者弄到家馆(家庭教师),他可以不靠父母供给,生活也不至于恐慌。 沙滩红楼周围的小饭馆星罗棋布,不下二三十处。自西往东:有二院对面的华顺居,景山东街东口内路北的德胜斋(回民或称教门馆子),东斋北侧的海泉居,斜对面的林盛居,沙滩西端路南的切面铺,一院对面的川菜馆。此外江苏馆,湖南馆,北方馆应有尽有。 海泉居最贵的一道拿手好菜是“炒腰花儿”,一客4角钱。普通客饭一荤菜(如特色菜“张先生豆腐”之类)一汤,花卷米饭管够,卖1角5分至1角8分,已经很不错。面食更便宜。10个水饺4分钱;10个肉馅饼8分钱;最经济的是三碗面皮6分。 脍炙人口的是德胜斋的烧饼和炖牛肉,切面铺的烙饼和肉片熬白菜豆腐,林盛居的张先生豆腐。30年代的北平饭馆,以姓氏命名的美食有三种:张先生豆腐,马先生汤,胡博士鱼。据《石屋余渖》自述,中山公园长美轩的马先生汤为马叙伦首创。胡博士鱼传说为胡适之所创,在王府井的承华园(后改名安福楼),其法为鲤鱼切丁,加三鲜细料熬成鱼羹。至于张先生豆腐是沙滩一带的名菜,几乎家家有,而不见于其他地方。菜里有笋片,推想首创者张先生是南方人,公认美味,1角6分一盘。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0世纪30年代北平文化人(5)
还有另外一种吃法。如果没有课,在学生宿舍看书不愿出门时,每每拿一角钱叫工友出去买10个包子或烙两张饼加葱花麻酱,分外节省时间,还香了一屋子。 大学生有时出去改善生活,可以到西单,甚至前门外,实际上常往东安市场,因为离得近,还可买其他用品。东安市场饭馆不少,高档次的有森隆、五芳斋,低档次的有春元楼、俊山馆等,中等偏上的有润明楼和东来顺。到润明楼,吃豆沙馅包、红烧肉条,很美。最常进的是东来顺,它生意做得活,比如20个羊肉饺子8分钱,加一碗小米粥1分钱,共9分钱。羊馅饼或牛肉饼,1角多钱,很好吃。再提高些,三四好友登楼喝几两,下酒之菜酥鱼、酱肉腱子各一盘,价钱都是1角6分;料上等,工细致,味道绝美。还有几分钱一碗的酸辣汤(内有鸡血条和豆腐条)和不要钱的高汤,上好的是鸡鸭汤撒豆苗,可惜后来绝种了。秋天涮羊肉上市,东来顺楼上挤满了学生,1圆钱可开一桌,饱餐“涮锅子”。又鲜又嫩的羊肉,物美价廉,人人倾心向往。前门外致美斋是有名的美食馆子,10人聚餐,总共花费只有10圆左右,平均每人摊1块银圆,很满意的享受。(陈注:据1940年12月《宇宙风乙刊》第34期,1944年1月《天地》杂志第4期,1944年10月《东方杂志》40卷20号等史料整理。) 大学生租房自住,还可以自做自吃;但人数不多。北京有一句俗话:千算万算,不如起火做饭。30年代物价低,香油与上等鲜猪肉等价,都是1圆钱4斤半,或每千克4角4分。比如三四个人吃炸酱面,自做肉丁炸酱一碗,5分钱就够了。红烧肉3斤下锅,成本不到1块银圆。缺点是要自付劳力,太费时间。 早点则有三种吃法。上等的在一院红楼对过吃那5分钱一件的西点,喝牛奶可加糖。中等的在西斋对过面包铺喝豆浆或西米粥,吃豆沙、山楂馅儿面包。下等的在沙滩路口,有一位和善老头挑担子卖3大枚一碗的杏仁茶,这浓腻香甜的杏仁茶啊,配着那才炸出来的焦黄果子夹热烧饼,它点缀着北平,点缀着大学。 周末逛商场和戏院 星期六或星期日的下午,在东安市场里、丹桂商场的书摊上,有不少大学生沉迷在书堆里翻来翻去,犹如发掘宝藏一般。 有些学生却似毫无目的地在市场的人群中闲逛,那里有馥郁的香气使人陶醉,珠光宝影使人目迷;还有婉转缠绵的大鼓书,锣鼓喧天的京戏;有咖啡馆,有弹子房,有棋社…… 北平影戏院也不少,有真光、光陆、平安、飞仙……学生影迷,每当星期假日都争先恐后在那里钻动着。 大学生的住宿 老北大有多处宿舍,登记后听候分配,不久就可以得到。住学校宿舍有优越性,不花钱,没有飘零之感。宿舍也可以分级别,评家的标准是两个:一是宽敞或拥挤;二是方便不方便(上课、吃饭等)。女生少,住宿也就形成女尊男卑,突出的表现是女生一个占一间,男生就不成。 录取之后、分得宿舍之前,有一段时间只能住“公寓”这种专为学生准备的特殊形式的住所。它的性质不同于旅店的贵,住客常来常往,公寓则以月计,价钱便宜,如果不见异思迁,可以连续住几年。租民房,北京有不成文法,要成“家”,至少夫妻两个,房租也以月计,要有铺保(某商店担保能准时交租),不管租几间,都是室内空空;公寓则租给单身学生,室内有桌、椅、床等用具,还供应开水,有伙计料理些杂事。显然,学生如果不能挤入宿舍,公寓就成为理想的住所。公寓有明和暗两种。明的挂牌,如银闸北口内路西那一家,门口就有牌匾,曰“大丰公寓”。暗的没有牌匾,经营方式与有牌匾的相同,常在沙滩一带混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明暗相加,沙滩一带的公寓,总不少于二十家吧,哪里有这样多的学生来往?是因为没有归宿的文化青年不少,都集中在这一带。这样,住公寓,除了每月掏二三圆房租之外,也会带来学校宿舍所没有的好处,一种是私有一室,多有自由;另一种是可以山南海北地交朋友。大丰公寓的主人姓刘,瘦高,严谨,没见过他有装扮的笑容。照料的伙计未成年。房子虽然在街西,布局却也是坐北向南,分里外两个院子。外院西房最北一间,面对街门,出门右手有老槐一株。 租住民房,因经济能力的大小可以分两类,独院和杂院,北京习惯称后者为大杂院。有能力住独院的是少数,尤其学生;有能力租民房者,也只住杂院。当然这会有多种麻烦,如没有内装修,但也要打扫打扫,窗、顶棚不完整,要糊。清洁了,如果没有家具(包括做饭用具)还要买。都齐备了,迁入,就要间或买米面,买菜,每日围炉,为三餐劳累。幸而北京人情好,杂院人多,总会有精力有余的二大妈来帮忙,至少是闲扯张家长,李家短,听听也不坏。与学校宿舍和公寓相比,住民房是由山林迁往闹市,但正如西谚有云:“我也知道清水好,可还是常在浊水里走。” 1931年朱海涛、张中行所住北大宿舍,是离沙滩红楼较远的第三院口工字形楼,但也有优越性,是离东安市场近,吃东来顺,到丹桂商场买书,都方便。在一院和北大三院,都有球场,到冬天,红楼后面还有冰场。 一年级新生的公寓生活维持到11月底,冒着大雪迁入三院为止。
20世纪30年代北平文化人(6)
北大三院那时已经调整,除了少数储藏室外,整个划作一年级和研究生的宿舍。指定了乙巳楼(入门正对面的建筑,在网球场边上的)给研究生,其余工字楼等归一年级住。工字楼本来是课堂,房间很大,住上八人至十余人还很宽裕,每人一桌、一榻、一凳、半个书架。不过有一点很特别,屋子里常常纵横交错像演话剧似的挂了许多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