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7)
博弈论是相对年轻的科学——迄今才70余岁。它业已给实战策略家们提供了大量的有益洞见。不过,与所有的科学一样,它已经被数学和行话封装起来。这是精要的研究工具,但它们却阻碍了非专业人士理解博弈论的基本思想。我们创作《策略思维》的一个动机,就是认为让博弈论离开学术期刊真是太有趣太重要了。博弈论的洞见在很多应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被证实了其有用性。而我们则将这些重要洞见转换成文字描述,用直观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理论化的命题。
这是2007年10月的搜索结果。译者翻译本书时候顺便搜索了一下,已超过2700万条了。可见有关博弈论的信息增长有多快。——译者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主张已成主流。博弈论课程在普林斯顿和耶鲁以及其他开课学校中是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博弈论充实了MBA项目的战略课程。用Google搜索博弈论得到的结果超过600万条。读者在报纸新闻、专栏文章以及公共政策争论中都可以发现博弈论的影子。
当然,上述发展多半归功于其他人:归功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它在1994年将经济学奖授予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约翰·纳什和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on),又在2005年将奖项授予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和托马斯·谢林;归功于西尔维亚·纳萨(Sylvia Nasar),她撰写了《美丽心灵》,该书是关于纳什的畅销传记;归功于那些创作了获多项奥斯卡奖提名的同名电影;归功于所有撰写通俗读本使该学科大众化的人。我们也沾了一点点功劳,因为《策略思维》一书出版发行了25万册,并译成了多种语言,其中日文译本和希伯来文译本甚为畅销。
还有3届诺贝尔奖授予机制设计与信息经济学,这两个领域均与博弈论有密切联系。分别是:1996年授予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ery)和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2001年授予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z),以及2007年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和罗杰·迈尔森(Roger Myerson)。我们特别受益于谢林。他关于核战略的著作,特别是《冲突的战略》和《军备与影响》,非常著名。事实上,谢林在将博弈论应用于核冲突的过程中,创立了大量的博弈理论。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战略》也同样重要并且影响深远,该书推动了博弈论知识与商业战略的结合。在“深入阅读”部分,我们列出了谢林、波特及其他许多人著作的简明导读。
在本书中,我们没有把思想囿于特定的背景。相反,对每一条基本原理,我们都列举了广泛领域的例子加以阐释。从而,来自不同背景的读者皆可以在本书中见到某些熟悉的内容。他们也可以见到同样的策略原理如何应用于不那么熟悉的环境。我们希望带给大家一个全新视角去观察世事,无论新闻抑或旧史。我们也从文学、电影以及体育运动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中提取读者们的共识经验。正儿八经的科学家可能会认为这些策略不值一提,但我们却认为影视和体育运动中的为人熟知的例子也是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
前言(8)
写一本通俗层面的读物而不是写一本课程教材的想法来自哈尔·范里安(Hal Varian),他现在供职于Google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还对本书初稿提出了评论和很多颇有价值的建议。诺顿(WWNorton)出版公司负责《策略思维》一书的德瑞克·麦克费利(Drake McFeely)是一个优秀而严谨的编辑,他付出了非同一般的努力将我们学术化的语言变为生动活泼的文本。《策略思维》的诸多读者给予了我们很多鼓励、建议以及批评,所有这一切都对我们创作《妙趣横生博弈论》产生了有益影响。在这极易遗忘的时刻,我们必须提及值得特别感谢的人。我们在相关或无关的著书项目上的其他合作者,安·厄尔斯(Ian Ayres)、亚当·布兰登伯格(Adam Brandenburger)、罗伯特·平迪克(Robert Pindyck)、大卫·瑞尼(D*id Reiley),以及苏珊·斯凯丝(Susan Skeath),他们慷慨地给予了我们诸多支持。在本书中继续发挥影响的其他人士包括大卫·奥斯腾…史密斯(D*id AustenSmith)、艾兰·布林德(Alan Blinder)、彼得·格兰特(Peter Grant)、塞斯·玛斯特尔斯(Seth Masters)、本雅明·波拉克(Benjamin Polak)、卡尔·夏皮罗(Carl Shapiro)、特里·沃恩(Terry Vaughn)以及罗伯特·威利格(Robert Willig)。诺顿出版公司负责本书的杰克·瑞切克(Jack Repcheck)是一个积极、宽容而令人尊敬的编辑。手稿编辑珍妮特·伯恩(Janet Byrne)和凯瑟琳·皮克托(Catherine Pichotta)精心纠正了我们的失误。每当大家难以发现错误,这都要归功于她们。
我们特别感谢《金融时报》的书评人安德烈·圣·乔治(Andrew St George)。他将《策略思维》列为其1991年最乐于阅读的书籍,他说“这简直是在推理器材上的健身之旅”(《金融时报》周末版,1991年12月7/8日)。这也带给我们一份灵感,我们把本书对读者提出的有趣问题贴上了“健身之旅”的标签。最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翰·摩根(John Morgan)曾向我们提出强烈的刺激和威胁:“如果你们不写修订版,我就会写一本与你们竞争的书。”在我们免却了他的麻烦之后,他提供了很多灵感和建议,向我们提供了不遗余力的帮助。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
巴里J奈尔伯夫
2007年10月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文版序 导读艺术的修炼
译者序博弈的艺术
妙趣横生博弈论导言:人们在社会中应如何行动
人们在社会中应如何行动
我们的答案并不涉及道德和礼教。我们也不想与哲人、牧师和父母为敌。我们的主题尽管谈不上高尚,但却与美德和礼貌一样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本书讨论的是策略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谋略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个称呼。成为优秀的谋略家总比成为糟糕的谋略家要好些,而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大家提高发现和运用有效策略的技能。
工作,乃至社会生活,是充满决策的涓涓细流。追随何种事业,怎样经商,跟谁共结连理,如何抚养子女,乃至于是否竞选总统,都是重大决策的例子。这些局势的共同元素是,你无法在真空状态下行动。相反,你的身边围绕着积极的决策者们,他们的选择与你的选择相互作用。这种行为互动对你的思维和行动也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阐明这一点,不妨考虑伐木工人和将军之间决策的差异。当伐木工人决定如何砍伐树木时,他不必担心树木会反击;其面临的环境是自然的。但是,当将军试图消灭敌军时,他必须料及并克服阻止其意图的反抗力量。如同将军一样,你必须意识到你的生意对手、潜在配偶,乃至你的子女都是富有谋略的。他们的目标与你的目标既可以相互冲突,也可以完全一致。你的决策必须求同存异并充分利用合作。本书旨在教会大家策略性地思考,并进而将思想转化为行动。
研究策略性决策行为的社会科学分支叫博弈论。博弈论中的“博弈”,范围涵盖从下象棋到养育小孩,从网球赛到企业兼并,从广告战到军备控制,几乎无所不包。正如匈牙利幽默大师乔治·米克斯(George Mikes)所说,“许多欧洲人认为人生乃游戏(博弈);英国人认为板球赛才是游戏(博弈)”。我们认为双方都是对的。
“博弈”的英文表达是game一词。game的中文也可译作游戏。——译者注参与这些游戏(博弈),需要许多不同类别的技能。其中一类是基本技能,比如篮球中的投射能力、司法中的先例知识,或者扑克游戏中不动声色,等等。另一类是策略思维。策略思维始于基本技能,并且需要考虑如何运用基本技能。熟悉法律之后,你还必须制定为委托人辩护的策略。了解了己方球队传球和跑位的能力以及敌方球队对我方每个选择的防守能力之后,作为教练你还要决定要不要传球或跑位。有时候,比如核武器边缘政策的情形,策略思维还意味着知道何时放手。
科学理论远非博弈的全部,大量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门艺术。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把你培养成策略艺术的最佳实践者。不过,对策略艺术的良好实践要求对科学方法和基本概念先有初步的掌握。因此我们组合了两种方法。第1章从策略艺术的例子开始,展示不同的决策中策略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指出了某些有效的策略、某些无效的策略,甚至某些明显糟糕的却被人们在这些真实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这些例子先提供一个概念性框架——科学的基础。在后续章节中,第2~4章通过例子构筑起理论基础,每个例子都是精心设计用以引出一条原理的。然后我们转向更具体的概念以及对付特定局势的策略——在任何规律性的行动都将被对手利用的时候如何采取混合行动,如何改变博弈以利于自己的优势,如何在策略互动中操纵信息。最后,我们着手讨论几大类策略局势,讨价还价、拍卖、投票以及激励机制设计,在这几章中,大家将在操作层面见到博弈论的原理和策略。
科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系统而富有逻辑的方式来学习,而策略艺术的练习则只有依靠例子、经验和实践来进行,这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对于科学基础的阐释得出了一些原理和通行法则。比如,第2章提出的逆向推理方法和思路,第4章的纳什均衡概念。但是,在不同局势下所需的策略艺术则还需大家多多努力。每种局势都有特定的性质,需要大家结合科学的原理加以考虑。提升策略艺术技能的唯一途径就是归纳法,多多了解在大量的例子中它们是如何得以实现的。这也正是我们试图提升大家策略IQ的方法:在每一章以及结论章的案例研究中集中提供了大量的例子。
例子涵盖的范围既有大家熟悉的、琐碎的或逗趣的,它们通常取自文学、体育运动或影视;也有令人恐惧的,如核军事对抗。前者只是博弈论思想美妙愉悦的载体;而后者,一度有很多读者认为核战争是如此令人担忧的问题以至于难以运用理性分析。然而,冷战已结束多年,我们希望军备竞赛和古巴导弹危机博弈论方面的问题可以由它们的策略逻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情绪内容分离而得到检验。
案例分析与大家在商学院课程中遇到过的案例类似。每个案例都设置有一个特定的环境并要求你应用该章讨论过的原理去找出该局势下的正确策略。某些案例是结局开放式的;不过那也正是生活的特性。在没有明确的答案时,只有以不完美的方式去处理这些问题。在阅读案例讨论之前,先努力想透每个案例,与单单大量阅读正文相比,这是理解博弈论思想一种更好的方式。为了有更多训练,最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