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孙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孙策- 第5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的献帝第一次在心中感谢起孙策,将这朝会放在了白天来开不然半夜三更的来这么一出,这些年老力衰的老臣们,指不定要吓死几个呢!

这几年来献帝终究是见过大场面,很快就从这小意外中清醒过来

“李儒,你居然还活着!哼,想不到这凉州军,嗯你有何事,且奏来听听!”

看着立在一旁气定神闲的孙策,再看看突然还魂般的李儒献帝哪里还不明白这个李儒的来历

不用说,这李儒一定是趁乱潜逃,投了江南军才会在此时被孙策带上殿来有江南军撑腰,献帝就算是想要向李儒问罪,也是无用

当年凉州军掌权时就舀李儒毫无办法,如今事过境迁,又何必惹得大家都不愉快只能当做是没有看清这人,就如对一般臣般的问话而已

尽管被众人围观感觉十分的难熬,李儒只能是硬着头皮,将主从几人昨日在太尉府中商议的几件要事写成了奏章禀报了上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八十七章制定标准

已经见怪不怪的献蹈速平静下来,也是依旧如以往一般,一条一条的看着李儒呈上的奏章。对奏章上的请求并没有多加考虑,准备按照以往的习惯一一准奏。

他就算不准,又有什么意义呢。从他当上这个皇帝起,就一直是这样做的。

洛阳城里破败的皇宫也不是自己当家了,哪里还有心情理那西域的蛮族由让谁来当长史呢。此刻的献帝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早已学会了面对现实。

对这些不将自己当回事的诸候们,献帝没有抱着半点希望。至少这江南军比起凉州军来说,还多了些约束,没有人敢对自己美丽的皇后打什么歪主意。

除了不能随意出宫,不论是许褚还是江南军新来的卫士们,对皇家成员与各位大臣们都还算尊重。这样比较有尊严的境地,献帝当然要投桃报李。

殿中响起了献帝那正处于变声末期,略微显得粗哑的声音:“要务之一,调扶风马超入京听封。特封其为西域长史,除安定西域三十六国之外。专责重建,卫护洛阳至大秦国罗马的商道!

嗯!这是好事,能增加大汉国库的税收与收入!准奏!”

献帝已经准许,自然会有负责书写圣旨的黄门,将这道旨意颁布下去。至于那正忙与韩遂一方交战的马超接旨之后,来不来洛阳那都与献帝无关。

“要务之二。江南军要求所有无关人等撤出洛阳。并且在重修洛阳城的同时,征召民夫重建当年秦国所筑的驰道!居然还要统一文字,统一律法,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念到这里,献帝不由自主的停下了对奏章的朗读。看向了缩在一旁的孙策,他当然明白李儒这篇奏章里所说的事,根本就是孙策的意思。

但献帝却想不明白,这个江南总督却是根本没有想要为自己升官晋爵,而让手下人给皇上提意见。这第一次的朝会。他提的居然全部都是对大汉有利的东西。

献帝光闪动一番,想想却没有说什么。摇摇头正想要接着念时,孙策看到皇帝的疑惑,已经主动接了上来。

“皇上。当年秦国之所以强大,就在于行有轨,做有制。一切匠作、生产皆有标准。想想秦军每年能生产出1600个箭头,数十万架弓弩,车驾,所有易损部件皆能任意调换。

皇上可明白?对这就是标准化的威力,我大汉士卒身体强健,本不比秦军差。不然当年也不会打得匈奴远逃,四夷皆伏,在胡人中闯出男子汉大丈夫的威名。

若是我军也能照秦国一般设定出大汉的标准。不但能让士卒们战力更强。就是大汉的工商农业必然也会有极大的好处!

再者如今百姓手中的五铢钱不少,却从来不用,却皆选择以物易物这样的古老交易手段。

不但是物价不明,物资流通不易,更不利于郡县的税务的征收。臣已下令在江南重制八钱重之五铢钱,只要皇上准许,立即就能大汉天下重新开始流通。”

要想富先修路,这不论是后世的高速公路,还是如今江南的两丈宽的大道早已证明了的。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不但对于提升物资的流通。就算治理地方的叛乱也是极有好处。

孙策对于秦始皇的高瞻远瞩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当年秦军六十万大军四处征战,通过平坦宽阔的驰道,大军运转迅速。却从来没有因为粮草的阻碍而战败。…;

献帝心中一怔:“这你都已经准备好了,还来问什么。真是假惺惺到了极处!”

嘴里却快乐的笑道:“好,孙爱卿真是心系我大汉!这都是惠及天下百姓的大好事。不过这钱币发行与各项标准制定。都是大工程,还要爱卿们多多费心啊!

这秦国驰道在中原之地。因要恢复耕种,当年就损毁极大。倒是河北与九原的荒芜之地还留有些遗存,应当可以为爱卿修建汉直道省下些人力财力!

好,都是好事,朕当然准奏!往后就由孙爱卿总督这些事物吧!”

对于献帝来说,不论是孙策做什么,用的都是孙策自己的钱。反正国库里没有一文钱支持,孙策舀自己的钱他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献帝不过是张张嘴表示一下,又能说什么呢。

“要务三,重建太学与各地学宫,学院。要让天下每一个百姓,都能免费入各级学院中读书学习,将来学习成材后考,考科举?为国家栋梁?”

这个新事物,却是让献帝有些张口结舌:“孙爱卿,这科举又是什么,是进行新式的孝廉考试吗?不过这没有身份限制,岂不是让天下人都能入了朝堂?这怕是有些不妥吧!”

只要有本事的汉人都能入朝做官,对于献帝,对官员们是一个大的挑战,但对孙策来说却没有什么不妥。这也是寒门阶层挑战门阀大族的最好、最有力的途径。

没有了迂腐的八股文的限制,能入朝做官的必定都是些有着真才实学的才子。科举一旦实行,其变革的的力量就不可阻挡。最多只要二十年,那些门阀就会尝到寒门强大的毁灭力量。

却没有想到,年少的献帝也能一眼就看到其中的不妥,不愧是当了五年的小皇帝。但他绝对也不会想到,科举会在将来给大汉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之力。

等他真正察觉时,已经没有人能改变什么了。孙策只是微笑的看着献帝:“皇上,这不过只是一次新的尝试而已。如果实用,这科举就将是我大汉新的选举官员的标准。

当然如若确实不行,以后咱们再改就是。如今不论是朝中各部职司,还是各地郡县衙门中,都是急缺合格的官吏坐镇其中!

故而皇上应当立即下旨,在三个月之后的正月十五,开始这大汉的第一次科举。以让大汉的统治重新正常运转起来,方是当务之急!”

孙策的心中早有着自己的盘算:“江南一地,特别是庐江郡。是全大汉最早实行免费教育的郡县。

等献帝这道旨意一下,一场大考过后,他就会发现中举的庐江人至少也要占到这次科举的六成名额。”



第八十八章人口粮食是根本

。。文字首发在整个朝廷的官员中,有六成人员都是出于一个地方,是同乡,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而庐江则是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江南军新政的好处,而且可以说是江南新政实行最全面的地方如今的庐江人对江南军是真正的万众归心般的拥戴

等这批人一入仕,不论是朝廷中,还是地方的势力必然会在这些新任主政官员的影响下,大幅向着江南军倾斜那时只要江南军不犯下大的政策性错误,在大汉的势力必定是固若金汤

何况对整个江南来说,还要占上至少二成的名额如果八成的官员都出于江南,这个朝廷就只能是江南人控制的就算是皇帝想要对付江南人,怕也是有心无力

何况在这些江南官员的身后,必然还站着武装到牙齿,战力强大的江南军

听孙策说起来似乎只是件小事,不明所以的献帝也只能迷糊的点头答应必竟这官场、地方也的确是需要大量的官员来运转就算是临时选拔,也得有人去做才好

“要务四,向天下颁布鼓励生育的诏令!鼓励大汉所有适龄的婚育夫妇努力生产,多生孩之家庭有重赏?每个孩每年给予相应的粮食补贴,直到十六岁成年!

且此律令必须做为基本律法,坚持三十年不得更改?三十年后,再视形势,酌情修正!”

昨日的商议中,孙策听到李儒所汇报的,去年江南总共才增加了不到三十万新生幼儿,心中不由得大急

在孙策的思想里,江南的四多万人,多是经过战乱与各种灾难的流民能活着逃入江南的也大多数都是强壮的青壮年,正是生育的适龄人口

在江南鼓励生育的政策下,每年至少应该为江南地方增加万新生儿才是要知道,就算从现在起每年能出生一万新生儿要将大汉的人口恢复到两千万,都要将近二十年

而如此低的人口基数,想要让大汉人口爆发式的增长,也要等这批孩长大了才能做到了

可是才一年才二十多万的新生人口恢复到二千万要等到什么时候去这让孙策几乎不敢相信,铁青着脸连连追问就算这些人中只有一半能生的,还有七十万对夫妻都做什么去了?

经李儒,周瑜解释过后孙策才明白,这生孩对一家一户都是大事,必竟不是张张口就能生的一对夫妻一年能生一胎就是极限了,十月怀胎的过程谁也不能跳过去

再则新到江南的流民本就是男多女少有许多男人根本就找不到相应的女人成婚要想生孩还要有足够的女人才行啊总不可能让光棍的男人们,对着墙壁就能撸出个孩来

偏偏这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让绝大多数男人都忙着专心重建家园为了赚钱养家,又有许多男人都丢下妻,从事出门开荒,修路,造渠、经商之类的长期在外的工作

在李儒想来,去年能有二十多万的新生儿都已经算多了如果没有鼓励生育的政策只怕这个数至少还要缩水上一半必竟怀了身的女人,那劳力可是至少要减少一半

对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恢复,那也是有极大影响的虽然说江南军的补贴能让一家人都衣食无忧,可是生了孩总要有人去喂养,教导这就极大的牵制了一户人家的精力了

反正江南军这鼓励生育的政策也不会变,许多人都想着要让自己的生活更好,更舒适些再去享受这个官府免费养儿计划了

这根本就与孙策大力增加人口的本意不符,必竟大汉如今最缺的资源还是人口可是有各种条件的限制,孙策一个人急也没用

只是他当即就向周瑜下了新的命令大汉女,十六岁就要成婚,若是过了十八岁还不出嫁一律由官府安排男人成婚不过优生优育还是要讲一些的

官府安排的男人,必定是强壮的至于俊不俊就只有天知道了反正如今天下男人众多,只缺女人而已

这道命令下达,孙权从南越带回来的九千美女中,只要是还没有成亲的女人第一时间就被安排了嫁人的任务没办法,一切都要以大汉的人口发展为前没有人许多事也做不了

所以这一条就必然被到了献帝要批准的要务上来必竟,江南一地的努力还是不如整个大汉的人口一起努力,来得更有效

献帝每念一条,殿中的大臣们的嘴就张大一次这些政策可都是谁也没有想到过的,谁都知道如今大汉人口在这三十年中,在天灾**之下是急剧减少

怨天尤人的?

行矶啵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