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要人分担的,成功也是需要人分享的,为了突出自己在大唐发明界的贡献,和为世界人民送温暖的雄心壮志,接到人家王大铁匠的报喜,李治就撺掇一干纨绔屁颠屁颠的骑着马提溜了过来。
李敬业一脸惊奇地看着王铁匠变魔术似的搞了个黑饼出来,黑饼也就碗口大,却有碗一样高,每个饼中还有十二个同样大小的孔,表面光滑,黑油油的发亮,凑上去闻了闻,没什么味道,舔了舔,还是没什么味道,再舔一舔。。。。。。
李治和其它纨绔们在旁边看的一头黑线,深深的被李敬业的无耻举动所震惊了。
什么人嘛,这东西也要舔?
看来这家伙“舔功”确实了得啊,那平康居丽春院最近传闻的大名鼎鼎的“舔汉”,如今看来是名不虚传啊,人家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家伙,舌头在口,舔遍所有,真他妈人才!
王铁匠也震惊了,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这东西原来是这样用的,可是舔这东西有什么好处了,这模具打造的时候,冷却的水不够了,自家的小孙子可是直接尿上了,这。。。这可如何是好哦?算了,童子尿,壮阳的,嗯,这位爷应该不会怪罪的。
一旁的房遗爱忍不住了,出声调侃道:“敬业大哥,你这是做什么呀?这个是模具,可不是人家丽春院的小翠,咋没看清楚就舔上了呢。”
程处默也同样上前调侃道:“敬业啊,你也太豪放了,怎么见到黑黑的东西就想舔呢,这可不好,这回是个模具,要是下回是个男的,你凑下面舔,那李绩老爷子不哭死,自家唯一的崽。。。唉,敬业兄,在下实不忍再说下去了!”
围观的众纨绔一听,哄堂大笑,李治一身士子儒服,更是笑的衣袂“淫风”荡漾起来,一双桃花眼,很是古怪的打量了李敬业,过了一会儿,又是大笑了起来。
李敬业口舌伶俐,但被众人这么一说一凑趣,也只能悻悻的瞪了一眼,眼珠子乱转,看来是在心中酝酿措辞啊。
且不提众纨绔的打趣,做好煤球的模具,炉胆和炉壳也就已经完工了。
大唐虽然如今可以产水泥了,但量还是极少,不足以支持开发辽东的需求,所以还需另想法子!
最终李治听王铁匠念叨,找到了当地人用的一种叫“城隍土”的灰白色泥土,用这种城隍土在木炉壳中铺底,然后用碎石、沙在炉底上筑个窝,窝口跟炉胆的内径一样大,窝口还横了两根从王铁匠那里要来了细铁,把炉胆叠在窝上与炉壳高度平齐,再用碎石、沙和城隍土把空隙塞满。
就这样,大唐第一个炉子就完工啦。
做完炉子后,李治找了个矮凳坐下歇息,他打量着在自己殷殷教导下完工的炉子,也不理围在炉子边上啧啧感慨的众纨绔,发起呆来。
前世小时候的情形来看,蜂窝煤使用方便,易被人接受,特别是在砍柴不方便的地方,例如大唐的长安、洛阳等大城。
而且蜂窝煤普及的速度也很快,自己掌握了这门独家技术,又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尤其是自家龙兴之地,那露天煤炭也是罡罡滴,自己现在完全有能力独自组织一票人专做蜂窝煤和煤炉,相信不久以后,自己内库又将多出一批批通宝、白银、黄金啥的。
不过,很快李治就否决了自己的想法,自己当初的想法就是打造一艘以李氏皇族为掌舵手的华丽丽的大唐航母,然后也实现汉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西征,当然这一切都要以李氏皇族为中心。
那么利益就要更紧密的绑在一起,特别是对于七宗五姓这种千年豪门来说,神马都是浮云,利益才是永恒。
这样的家族,不知道经历过多少王朝,想要他们不遗余力的吊死在李氏皇族身上,就只能让他们牢牢的绑在李家皇朝身上,有一天和李氏皇族共沉浮,才能获得他们最大的力量!
李治可是记得,即使是千年后,在印尼、新加坡、菲律宾,也不知真假,仍然有人打着七宗五姓的旗号,在南洋呼风唤雨。
而且这些家族的力量依然很强大,可见在清末那种恶劣的环境,七宗五姓都依然很坚挺,由此可见这七宗五姓隐藏的力量和潜力是多么强大。
李氏皇族虽然强于他们中任一家,但李氏皇族同样也是浪尖上荡漾着,荣也好、毁也罢,都是自家在死扛着。
看看人家太原王氏的家训“不王而王”,口气大的都没边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衰落那是以后,至少此刻的大唐七宗五姓,却正处在家族的巅峰中。
唐朝武则天时期,四朝元老著名宰相薛元超不就嘀咕过:“吾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大恨:一是未能进士及第,二是未娶五姓女,三是不能修国史。。”
这丫的把没有考中进士科当成自己的第一大恨,这还能说的过去。
例如大诗人元稹,就是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么沧桑的那位,尤其是他以自身为模版写的《莺莺传》,更是成为了后世《西厢记》的故事来源。
其明经科第一,有一次想去结交李贺,然而人家李贺说:“你丫是明经课的,来看我干什么,不见。”
元稹羞愧的只好退了出来。而李贺因为避家讳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想来真是好笑,一个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竟然瞧不起明经科的第一名。
不能修国史,也还能接受,毕竟看看纪晓岚那老色。狼,临老入花丛,而且对象还是豆蔻年华的小萝莉,在他手上更是毁了一万多本珍贵的孤本,虽然这也不是他之本意,是人家乾隆老爷子逼得,毕竟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想要统治数百倍于自己的汉民族,不销毁点东西,兴**,这天下也坐不安稳不是。
但就是这样,后世的《铁齿铜牙纪晓岚》,那也是一二三四部连着拍,声名大振,由此可见,这编纂国史实在是文人名动天下,青史留美名的不二法门,这也就能够理解了。
但最后不能娶五姓女,这就让人受不了了,因为薛元超尚的就是唐太宗故弟巢王李元吉女儿和静县主,一边娶了李氏皇族的闺女,一边还在感慨你家的闺女比不上人家来的尊贵,这话说的实在不地道,但也可以看出七宗五姓的兴旺。
而薛元超口中所谓的五姓女,就是指七宗五姓家的女儿,如今七宗五姓已是大唐势力中最大的七家门阀,郡望第一流的高门士族,是为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陇西李、赵郡李、太原王。
彼此婚配,不屑他姓。
其家每宗拥户万余,势力倾城,极为庞大,昔年自家老豆就想下嫁个公主,和人家拉拉关系,结果人家清河崔氏还嫌弃大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并非纯种汉人,看不起自家,不要。
由此可见一斑,不过也很正常,自魏晋以来的中国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
正如后世美国有句名言“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
在过去的数百年里,这七宗五姓就充当着这样的地位,改朝换代,但却依然不影响家族的繁荣。
就连大唐政权也是有赖于关中世族支持拥戴。
这时,感慨完蜂窝煤的神奇后,萧陵回过头来,正看到了在托着下巴沉思的李治。
萧陵被自家未来妹婿思考时丰富的表情吸引住了,时而喜、时而忧、时而轻松、时而深邃,夕阳照在李治小麦色的脸上,镀上一层金辉,让那表情更加生动,萧陵甚至感觉在看一出戏一般。
思及自家这个党魁,萧陵心中也是庆幸的,无论是李世民还是现在的李治,不仅是一个明君,同样还是一个仁君,能够臣子们混在一块的,关系如此和睦的,古往今来,也就他们父子二人罢了。
和李世民相比,李治要懒得多,但和李世民想比,李治更会用人,每个人在他手里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这夜市萧陵深深佩服的。
煤和煤炉都晾干了,李治与王铁匠商量,决定用煤炉做顿菜就在王家的大院落中开个夜宴,当然主要是试一试煤炉的功效。
燃起煤炉来,李治先用一个蜂窝煤垫底,然后用砍成小块的带松香的松柴,铺在煤上点燃,等松柴烧红后再叠加上一个蜂窝煤,一阵浓烟后,煤燃着了。
李治在煤炉上放了一个加入水的锅,烧起开水来。
半小时左右,水开了,李治挪开锅一看,两个煤正烧得通红,把两个煤的孔对正,又加了一个煤,再把一锅汤底放去,因为炉子正红,这次十五分钟左右就开了。
把炉门封起来,过一会,火就弱了,正好能保持汤滚,达到了文火的效果。
成功了,挥了挥拳朝空击了一下,心花怒放,这项发明的成功,可不仅给大唐人民送了温暖,关键是这辽东的苦寒将不再致命。
带皮五花肉洗净,切成麻将块;干山楂片冲水洗净。
加入一大勺料酒,放入五花肉块,浸两柱香的功夫。
将浸好的五花肉块和干山楂片放入砂锅里,加入足量的水,烧沸半个时辰,中间不断用勺子撇除表层浮沫。
转小火微沸,一个半小时。
仔细回想前世红烧肉的做法,正准备亲手做一次红烧肉,至于什么君子远庖厨,靠,老子可从来没说自己是君子,但正所谓天不从人愿,人生不如意事十之**,突然感到的李和打断的李治一干人的开火。
仔细听完李和的禀报,李治默然的点了点头,仍然摆弄着手中的五花肉。
叹了一口气,将手在旁边的亲水中洗了洗,又用干布擦了几遍,对着一干纨绔,淡然道:“走,回去了。”
※※※※※※※※可爱的分界线※※※※※※※※
推荐票,收藏可以有吗?打赏可以有吗?
大唐皇帝李治。。。 第十三章 大话科举制,从汉开始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出人头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顺利入仕。
所谓“学而优则仕”,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说的其实都是一回事。
那就是,一旦,能够顺利走上仕途,该有的一切自然都有,不该有的也会有。
换句话说,一旦拥有政治权力,连带着就有了社会地位、有了名声、有了荣誉、有了财富、有了女人、有了想要的一切!
这种“官本位”思想,就像是基因一样,经过千年来的发展,深深的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即使一千多年后,仍然遗留的很重。
有人曾今开个玩笑,说,你是愿意当世界首富呢,还是愿意在中国当一个地级市的主要领导,答案不一而同,但选择后者的人却要多得多。
简而言之,在古代也好,现在也罢,政治决定一切!领导决定未来!
而自秦汉以来,传统的中国官员选拔制度基本上可以分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如今大唐的“科举制”。
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科举制其实最开始是隋文帝创立,但形成制度却是隋炀帝,发展则是大唐及大唐以后。
而在宋、明、清则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彻底的摧毁了以七宗五姓为代表的世家门阀,寒门士子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两汉选拔人才的方式其实是有很多种,并不仅仅是“察举制”,但最主要、最普遍实行的还是“察举”。
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官对当地的吏民进行考察,以品行为标准,以地方舆论为根据,把人才选拔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