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的抑郁症和癔症几乎就缠了她的后半生。命运注定了他们的余生已不得安宁:无论是那个倒毙在玻璃烟缸下的鬼魂,还是那个余生飘零、可能至死都未有归宿的蓝珊,都是他们各自背负一生的十字架。命运更是注定了他们后半生的同床异梦,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在多年前的“出轨”中消耗殆尽。早早离异应该是他们最好的解脱,这样也能让宏成和蓝珊“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正是不少读者乐意看到的结局。但作者偏不,他偏要要使他们“团圆”在一起。这时候,作者手里的笔已经变成了一柄寒光闪闪的手术刀,他一边慢条斯理地嗖嗖切割,一边忙不迭遮掩创口,将汨汨而涌的鲜血擦拭、藏掖得干干净净……而在这番“手术”中,在滚滚红尘中人的错位、荒唐和无奈却清晰可见了——这是其它的结局所不能替代的。
即使是遥望一下在这“温馨”面纱下的真实残酷,也已使人不寒而栗了。 。 想看书来
我们怎样回家
我们怎样回家
——读长篇小说《在红尘中遥望》
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在红尘中遥望》,听到窗外有秋虫在空寂的夜里回旋出三三两两的梦呓,让人恍有复归童年时代枕着蛙鸣入眠的悠远与不真实。而我,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纵观全书,情节不繁复,人物也不多,却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情”、“欲”故事娓娓道来,让人看着不累。
看不到惯常类似作品中的情感的撕裂和悲壮,没有总是让人恨铁不成钢地为其冤屈憋闷的怨妇,也没有没心没肺到让人恨不得杀了千刀的陈世美角色。我所看到的就是“温和”两个字。温和地出轨与回归。或者说温和地得到与失去。小说主人公们关于理想的寻找,灵肉的出轨、精神的迷失,及到最后顺理成章的各自回归,一切在生活中被人熟视无睹的故事,在小说中都是如此的真实、必然和水到渠成。主人公们情感兑变的轨迹无可厚非。他们只不过是将自己内心蛰伏的欲望拿出来作了一次实战演习,拿自己的婚姻作了一回赌注。这种演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比比皆是,毫无新鲜感可言。毕竟红尘中,世界太过精彩,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一个能够演绎一生一世的爱情或者婚姻故事已经是国宝级的精品了。更多的,发生于婚姻或婚姻边缘的,是怅惘,是迷失,是期望,是寻找,是一个又一个擦身而过稍纵即逝的美好演变成的遗憾。这种失落与诱惑,令多少人辗转于得失之间,欲罢不能,望而生畏,却不愿却步。并且,就人物而言,无论是在经历中年婚姻危机时双双出轨的宏成、蔚韦夫妇,还是作为第三者出现的一号主人公蓝珊,在故事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动人的人性的闪光。甚至连最后死于蔚韦烟灰缸下的反面角色郭东,初时仍有敦厚淳朴的人性闪光。这闪光源于他对于蔚韦的恋情,或者说一种恋母情节的复苏,人物也因此有血有肉,丰盈生动,最后的裂变也就不那么令人深恶痛绝了。
如此,也终于没有让我这个已经经不起大风大浪折腾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绪起伏不定,跌宕不宁,倒仿佛是坐在茶室里,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看窗外的痴男怨女们演了一场无声的风花雪月之事。可以感同身受,可以侧耳倾听,可以抱以莞尔,可以淡然不惊。之后便可合上书,带着唇边的一抹笑意,起身离开。
这样温和的故事,摆在了一个理性、宽容的环境里进行演绎。但我更看到了婚姻中双方势均力敌的一种角力。实际上,这是各自对自己内心的角力和挑战。人能立于世,总要有一个平衡点。人一失衡,这内心的日子就过得艰难。内心的日子一艰难,就会很本能地想去消除这些障碍。宏成和蔚韦这对夫妻在中年危机来临时,婚姻已经味同嚼蜡,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婚外激情的追寻,可以成为每个人心中最隐私最美好最纯净同时也是最阴暗的东西。它如冬眠的蛇虫一般不会轻易地出头露面,然而一旦被唤醒,其破坏性也是有摧枯拉朽之力的。他们是被唤醒了。
上面我所说的平衡点,也可称作人活于世必须要找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以一种家的形式存在。这个家,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甚至仅仅只隐于人的内心。这个家,就是人生的平衡点。毕竟人是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结,要打散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总是麻烦。身回来很好,而心回不回来,完全可以无关真爱。一个人的最终归宿从来不在任何人、任何事或任何特定指向物上,而在于他的内心。一个人可以失去真爱,但不能没有可以回归的内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故事主人公们的所有寻找、困惑、出轨,迷失,其实就是一个寻找回家的过程。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存于这世上的所有挣扎,归根结底,无非就是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于是,宏成回归了。蔚韦回归了。蓝珊回归了。而郭东最后在蔚韦烟灰缸下的意外死亡,也是一种回归。暂且不论他们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是否还留有些许遗憾——毕竟在滚滚红尘中,生活的回归等同于爱的回归的概率能有几分?至少在我看来,他们的确是回归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自然和社会关系网的点上,也回归到了自己的内心。他们的生命和灵魂,因此能够在那里比较长久、妥善地安放——他们终于,都安然回家了。
“我的爱就是你的路,你的家就是我的家”,这是莫文蔚的歌。遗憾的是,身陷红尘的小说主人公们,并不是在这条他们所曾遥望的蔚蓝之路上回家的。那么我们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以爱的名义
以爱的名义
——评《在红尘中遥望》
小说《在红尘中遥望》讲的是男主人公宏成和性格张扬的妻子蔚韦好不容易步入中产阶级的行列,日子越来越红火,感情却越来越淡。儒雅的宏成在强势的妻子的压力下,甚至丧失了男人的功能。顺理成章地,宏成和网友蓝珊——一个天生丽质而又蕴涵丰富的女子产生了婚外情。而妻子蔚韦也在英俊年轻的助理——一个财迷心窍、又有恋母情结的“小白脸”郭东身上感受到“原来感情可以如此激越。”最后的结局是谁也没得到,蓝珊到国外找旧爱去了,郭东罪有应得地死去,生活又恢复了平静,起码表面上是这样。
作者对宏成和蓝珊有所偏爱,把他们设计成一个是建筑设计师,一个是服装设计师。他们的恋爱也特“优雅”,作者把他们的地下行动放在了江西婺源,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暗示着他们追求的是爱情。而蔚韦和郭东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一个虽事业有成,但飞扬跋扈,一个俊朗能干,但一副奴才样。他们的恋爱一个是“我把金钱换青春”,另一个是“我把青春换金钱”,所以他们的地下行动在“不到海南,不知道自己身体不好”的三亚,暗示着他们要的是欲望的满足。在小说中郭东后来现了他财迷心窍的原形,被蔚韦因防卫过当杀死了。而另一对呢,也没成,蓝珊甚至不知所终。
作者抓住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婚外恋,特别是60后的一代中年人。这一代人的婚姻正面临着诱惑和挑战,爱情在原始积累中身心俱疲,陷入了婚外恋的沼泽。宏成和蓝珊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宏成夫妇婚姻的危机。“你们婚前有这么长的共同经历,婚后又一起奋斗过,你们应该是很般配的一对啊。”“是啊,我也没料到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让我不解的是,这几年里,我们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就连夫妻性生活曾经激情万丈的感觉,也早已不见踪影。看多了她疲惫不堪或者敷衍了事的样子,我也失了兴趣。慢慢地,我开始不喜欢甚至排斥起她的身体。”
正如一位婚姻咨询师所说:“这一代”的婚姻困境,表面上都是社会的诱惑,外界的变迁,但实际是“这一代”内心成长上的迷茫。宏成、蔚韦他们不知道自己和对方真正的内心需要。所以在为丰衣足食奔波的时候,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不太会有裂痕。一旦外在的需要得到满足,不知道自己和对方需要什么的时候,空虚和隔膜就乘虚而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这种婚姻的命运。
但作者有所偏爱的宏成和蓝珊的蔚蓝色 “爱情”真的是那么美好么?我们来看一下蓝珊。作为女主角她外表天生丽质,更重要的是她的内涵。蓝珊“蕴涵丰富”主要表现于她常发表对人生和爱情的看法,比如,宏成去南京看她并发生实质性关系后,蓝珊发表感言:“人生是什么?就像一场热闹的戏,到最后都免不了曲终人散、物是人非。青春是什么?是一场梦;爱情是什么?是一场梦的内容……个体的生命在历史长河实在是太短暂了。所以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所能把握的一切,所拥有的一切,要善待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来到美丽的婺源后,蓝珊更是像个启蒙者,宏成则像个小学生恭听着,从内心深处感激眼前这位红颜知己,她不但重塑了他的身体(她的激情修复了他的功能),也重塑了他的精神。其实,人到中年的宏成怎么会没有听说过这些呢,五四时期就有了。只不过是为两人的行为找个理由罢了。其实说到底,宏成心目中的女神蓝珊是个被“天生丽质而又蕴涵丰富”惯坏了的孩子,在爱得死去活来的初恋破灭后,她成了一个“着迷于只发生于偶然,不问过去,也不讲未来的情爱”并所向披靡的女人,遇见一个略具抵抗力(网上聊了两年才见面)的宏成,便觉得这与当下网上网下“*”的情形是多么不同,是一场比柏拉图还柏拉图的精神之恋,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想爱什么样的人,她只是从占有“与众不同”来确认自己的魅力和价值。和蓝珊从占有“与众不同”来确认自己的身份、魅力和价值一样,宏成这个在作者看来近乎完美在老婆面前感到自卑的男人在蓝珊身上恢复了自信,蓝珊越是优雅,水涨船高地,被优雅爱上的更是优雅,这种感觉好极了。所以他们的两情相悦,其实就是以爱的名义从对方身上确认了自己。
要摆脱婚姻困境,首先婚姻中的人要学会成长,要认识到,“你只能拿有限的你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什么都要,更不是闭上眼睛去幻想一段虚假的感情或鸵鸟式地寻找一份“真爱”。 事实上,没有自我确认、没有内在力量的人是缺少爱的承受力的。换句话说,一个在内心无法确认自己的人,哪怕放任他去谈无数次婚外情,他的人生依然是一团糟,因为他内心就是一团糟,因为他没真正弄明白““我到底想要什么”。也许这就是小说的值得寻味之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红尘中的爱欲迷乱和心灵赎救
红尘中的爱欲迷乱和心灵赎救
红尘中的爱欲迷乱和心灵赎救
——评长篇小说《在红尘中遥望》
刘华(文学博士)
长篇小说《在红尘中遥望》聚焦世俗红尘中的人生两大角斗场——商场与情场中的进击、沉沦、挣扎、迷失和追寻。小说中以时代当下场景为视点,以主人公欲望和情感的迷乱为叙事阈限,由于作者秉持人性和历史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