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汉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那时汉朝- 第25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殊不知,如果甄阜还能再坚持一下,他可能就获救了。因为,在他和刘打得正欢的时候,王莽正派一支大军向宛县开过来。

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大军。率领大军的将军有两个,一个是大将军严尤,另外一个是大将军陈茂。

陈茂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是严尤就熟悉了。当年,王莽率数十万大军要北上攻打匈奴,在诸多将军当中,力劝王莽节约成本的人就是这个严尤。后来,绿林起义,变民于全国如群蜂涌动,劝王莽居安思危的人也是这个严尤。

可是,王莽没有一次听进了严尤的话。所谓忠言逆耳,王莽仿佛就没长耳朵,听了当没听。结果不听好人的话很吃亏,乱民越来越多,搞得王莽终于坐不住了。他在情急之下,才不得不派严尤出兵奔赴全国灭火。

此时,刘联军消灭南阳郡政府军后,集结的兵力已达十几万。事实上,此时天下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数十万军队的多着去了,严尤没有奔别人去,而奔刘这,那是有原因的。

单论造反兵人数,刘是赶不上青州和徐州乱民集团的。那两个由苦难兄弟组成的集团,人称赤眉军,早有几十万人了。但是严尤认为,那两大集团都不过是乌合之众,只有刘部队才是毁灭新王朝的重磅击手。

在严尤看来,自古以来,造反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造反。这像一个人一样,一旦有了理想和方向,就有了力量。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即使有浑身力气,你也不知道往哪里使。

不用怀疑,刘的部队就是一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造反军。

严尤没有高估刘,可他并不知道刘为了集团利益付出了多少代价。首先,造反军领导的选举,就是个让人头大的问题。包括刘在内,很多人都认为,联军盟主应该让刘来当。刘部队兄弟是这样认为的,下江兵头领王常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偏偏有人说,凭什么让刘来坐头把交椅?

反对刘当头的人,是两个黑老大。一个是新市兵头目王凤,另外一个就是平林兵头目陈牧。他们一致认为,刘太强悍,如果选他当盟主,一旦联军势力做大,他们就不好控制,最后话语权可能会旁落,说不定命运也会被边缘化。

所以为了将来打算,他们必须早作准备。而他们的办法,就得扶持一个靠谱的、能够控制的人。

别以为新市兵和平林兵争盟主,就说他们想当老大。事实上,他们也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有点造反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盟主不是由他姓王或者姓陈的人来当,而必须是姓刘的才行。

这不是刘的话,而是王常的理论。

王常认为,西汉王朝是姓刘的,开了两百一十五年的店,早就被老百姓认可了。结果王莽不费一枪一弹就将刘家大店招牌砸了,换上自己的招牌,老百姓才不认账的。所以,只有举着老百姓认账的刘姓大旗反王莽,才会有人气、有力量、有效果。

既然这样,那就只能从姓刘的人当中来选。那么选谁呢?其实,王凤和陈牧想好了一个人,一个很听话的陌生人。他的名字就叫刘玄。

刘玄,字圣公,刘、刘秀两兄弟的族兄。早年,刘玄因为亲弟被仇人所杀,于是结客欲报仇。结果仇还没报,宾客就犯法出事了,他只好逃亡,一举投入平林兵陈牧旗下干革命来了。

刘玄在平林兵中名气也不小,人称更始将军。但是,平林兵陈牧和新市兵王凤看中的不是刘玄的称号,而是他的性格。如果说刘是一只老虎,刘玄就是一只病猫。刘军纪严明,手段凌厉;刘玄势力单薄,懦弱无能,正好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中。

当然,谁当盟主也不是由王凤和陈牧说了算。如果开会选举,他们明显是没有优势的。王常已经成了刘的铁杆追随者,刘名号又响,如果他想争,肯定搞不过他。

所以,把刘玄推上联军盟主位置,只能靠智取,不能靠蛮干。怎么干法,王凤和陈牧决定先下手为强,派人将刘玄要当皇帝的消息散布出去,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刘施压。

果然。他们这样想,也这样做了,消息很快就散布出去了。这下子麻烦可大了,如果不出差错,联军内部将起内讧,互相打架。可是,奇迹竟然发生了。起义军内部非但没有地震,反而更加团结,一致向上。

之前刘秀已经说过了,他们是出来做大事的,不是做小生意的,小便宜就不要贪了。刘已经深刻认识到,如果他联合王常,跟王凤他们打起来,谁都没有好下场。

王凤这帮人的德行,大家可都是领教过的。自从和他们联合以来,他们那两支队伍就不是冲着天下太平的理想来的,而是冲着分权分肉来的。现在这帮人看着好大一块蛋糕,如果不割块大的,他们是不甘心的。

革命尚未成功,就此发生内讧当属不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刘必须对新市兵和平林兵让步。

当然,要让步,刘也是有条件的让步。

刘这样告诉新市兵和平林兵:

拥立刘玄当联军盟主,那是没问题的。但是,盟主称号,最好不要使用皇帝称谓。因为,天下乱民集团中,除了我们这一支,还有盘踞在青州和徐州的赤眉军。

如果赤眉军闻听我军封皇帝,凭他们数十万的兵力,肯定不甘居于我军之下,也要推出一位刘氏皇帝。这样的话,王莽还没消灭,起义军内部就打起来了,最后得利的就只有王莽了。

还有,舂陵和宛县这么点地方,如果敢自称皇帝,容易成为天下攻击的目标。所以,我的意见就是缓称帝,先称王。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有朝一日赤眉军做大了,我们可去投奔他们;如果赤眉军没有封帝行动,我们就先联手消灭王莽,等到将来收服赤眉,再封皇帝,也不晚。

刘这番高论,听上去很美,却一点也不实用。因为,王凤根本就不吃你那一套,他们还是决定推刘玄当皇帝。并且不是暂缓,而是立即。刘以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事实上,一切都在脱离他越来越远。

二月一日,联军在白河河畔替刘玄举行登基仪式。封新市兵王凤为成国上公;刘为大司徒;平林兵陈牧为大司空;刘秀为太常偏将军;王常为廷尉,大将军。

一个潦草的戏台,就这样匆忙地搭起来了。

第二章 成名之战

一 昆阳告急

由上可见,尽管刘和新市兵等同床异梦,各打各的如意算盘。可放眼天下,在所有的造反集团中,他们这支队伍组织之严密,动机之明显,计划之周密,在全国大大小小的乱民集团中堪称楷模。

楷模归楷模,但刘没有丝毫骄傲。他离骄傲的日子还太远,当前他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搞定严尤。在王莽所有的将军中,唯有严尤是拿得出手的。刘心里牵挂着什么,严尤是清楚的,他已经看出,刘目前最想要的就是宛县。

宛县,不仅仅是南阳太守首府,这里更是通往长安的要道。当年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城时,就是先拿下宛县再向前挺进的。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如果刘拿下宛县,大业即可成功大半。

要拿下宛县,严尤当然是不同意的。他已经想好了,如果他守不住宛县,长安危在旦夕。所以,他必须扼守宛县,与刘决战一场。

出乎意料,严尤没有固守城池,而是将部队开出宛县,向前挺进到三十公里外的淯阳。他以为却敌于城外应该是不错的算盘。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刘磨刀霍霍,已等他好久了。

在淯阳河畔,刘部队发挥了光脚不怕穿鞋的革命精神,与政府军对砍。在疯狂的呼叫和砍杀声中大破政府军,打乱了严尤进军的节奏。严尤只好撤军开溜。

严尤在前面撤,刘就在后面狂追。不消多久,刘就将宛县彻底包围了。

刘前后两次大破政府军的消息,马上传入长安城。两个坏消息,让王莽莫名地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挫折感,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

但是,王莽还没有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所谓锅里有米,心里不慌。王莽锅里不但有米,而且尽是白花花的大米,他没有理由慌张。一想到这,王莽再次抬起低垂的头颅,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为了体现自信的魅力,王莽特意将白发染黑。然后,他马上召了一个人进来,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次,我决定拿出老本来,跟变民集团火并,新王朝的生死存亡就靠你了。”

王莽召见的人,脸孔并不陌生。在镇压造反兵方面,不敢说他是专家,但至少他是有经验的。

这个人就是曾经以消灭翟义起义军成名的大司空王邑。

当然,王莽底气十足,不是因为有了王邑。王邑根本就不算什么王牌,他真正的王牌,是手里还握着至少四十万以上的部队。更可怕的是,这四十万军队全是政府军的主力和精锐。王莽锅里那白花花的大米,指的就是这数十万王牌正规军。

于是,王莽让大司空王邑和大司徒王寻,拉起了一支大军。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大军。据史学家考究,这是自西汉高祖刘邦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盛况。为了让读者对王莽此次的盛兵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罗列如下:

政府军参谋由六十三位精通兵法的专家组成;任命一位身体庞大的巨人巨无霸为营区司令,携带大量猛兽上战场。这些猛兽有老虎、大象、斑豹、犀牛等。

连动物园里的动物都要派上战场,这是闻所未闻、听所未听的天下奇事。看来,为了对付刘,王莽真是连锅底都掏尽了。

政府军的队伍在洛阳城聚合。当王邑和王寻抵达洛阳城时,各州郡精兵相继到达,总共有四十三万,对外则称百万。后面还有部队没有到达,但是王邑已经等不及,马上率军南下了。

五月,王邑兵团经过颍州时,跟另外两个政府军兄弟会合。那两个人就是被刘打跑的严尤和陈茂。接着,他们继续挺进,来到了昆阳城(今河南省叶县)下,准备攻城。

这时,严尤告诉王邑,昆阳城小,造反兵团主力不在这里,他们正在努力攻打宛县。如果绕过昆阳,直扑宛县,消灭他们的主力,造反联军肯定玩完。

王邑骄傲地笑了,说道:“不,必须先拿下昆阳城。”

看着不解的严尤,王邑接着说道:“以前我率军清剿翟义时,没有生擒翟义,已经受到不少责备。现在,我统率百万大军,连个区区小城都拿不下,怎么施展我的军威。为了警示天下变民,我必须先拿下昆阳屠城,踏歌前进。”

王邑仿佛要告诉刘,你围我的宛县,我就搞你的昆阳。搞掉昆阳,下一步就是搞死你刘。王邑是真的要屠城,他的百万大军很快就把昆阳城围得水泄不通,阵地纵深数十重,犹如铁桶一般,插翅难飞。

昆阳城就像一块悬挂在王邑面前的牛肉,只需一刀,即刻割下。

那时,刘的十几万军队大约分布如下:主力攻打宛县,另外分兵三支,一支定郾城(今河南省郾城县),一支驻守陵(今河南省郾城县西北),一支从昆阳出发,向北挺进。但是,当王邑百万大军铺天盖地向他们压来时,昆阳方向的那支部队只好躲进了昆阳城。

死亡像毒气一般弥漫在整个昆阳上空。此时,率领造反部队的将领有两个,一个是王凤,另外一个是王常。王凤召集将领开会,没有人敢主张力战。最后,众将领研讨出了一个上上之策——跑。

这明显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为什么不跑。王凤准备宣布,各部将率领分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