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是“五月花神”,这会子花坛里的芍药已经开始结种,细心的比丘尼用草绳围圈起来以示保护。
分儿看看高出头顶的窗台,然后使劲用小手拽衡江公主的衣袖:“我也要看。”
衡江公主将他扶住在花坛沿上站好,右手就一直美滋滋的留在分儿的纤腰上,两个脑袋靠在一处屏息向屋里张望。
“、、、先要在纸上白描,这需要用到狼毫类的笔,这种叶筋笔就行,还有这种貂毫纹彩笔是用来画细线的。”
“这种叫板刷,用来大面积平涂和渲染,恩,白描结束后刷底色应该就会用到,所以放这里。”
“这两支叫分染笔,不不,不是用来画不同颜色。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形成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这三枝从大到小是大白云、中白云和小白云,也是染色用的。”
“颜色不能这么排列,要按照水色和石色分类,三原色哦也就是花青、藤黄、胭脂要摆在前面。”
“这个啊,这个颜色叫曙红。”
“恩,比胭脂色更正,但是太过艳丽了些,而且不能用来调和间色。”
分儿有些奇怪屋里的热切气氛,公子的声音委婉轻柔听不太清楚,余敬惜的声音却平和正气字正腔圆。
“为何不能用来调和?”仓吉儿显得兴趣盎然,仓家制纸这比一般的商家多了许多文化的底蕴,仓吉儿是标准的名门闺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金园书院三试夺魁中就有画试,只是这个画指的水墨写意。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追求“墨韵”,讲究近处写实,远处抽象,色彩微妙,意境丰富。
墨加以清水的调和,分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放在余敬惜来的时代,这种画称为黑白调子,只是国画中的一个分支,而更为庞大的体系是彩墨画。
佛教传入周朝不足三百年,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佛家壁画在本土文化中还受到排挤,但是依旧产生了一些影响。周朝近代的画作中开始吸纳一些简单的颜色的运用,如描绘叶的花青绿染色花的浓淡胭脂,这种颜色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民间的水墨版画上,而水墨版画主要用来印制普通百姓家里装饰的年画。
知识分子更喜欢用空灵淡远的水墨来表达自己的精神气息,所以水墨写意依旧是周朝的主流,当然没有适合色彩发挥的纸张,也是限制色彩运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工笔画是余敬惜从异时空带来的词语,这里将这种已经具有写实风格的画称为佛画,可见其局限性。
刘贵君大概是周朝最精通佛画的人了,仓吉儿从未见过如此五彩缤纷的颜料,一时间爱不释手。
“这种水色是植物颜料,它被称为透明色,没有覆盖力,色质不稳定,容易退色,但融合性好相互调和,可以变化出许许多多别的颜色。”
余敬惜取过一只纯白瓷碟,用花青、藤黄、胭脂分别做演示,一时间惹得仓吉儿惊叹连连。
水色颜料提取自植物,如木蓝、蓼蓝叶子提取的蓝靛色,茜草、红花提取的红色,黄栌、栀子制成的黄色,这些颜色在制作风筝,绘制各种面具,福纸桃符中会被经常用到,但这是附着色随着时间流逝会慢慢褪去。
“石色是不透明色,它提炼自矿物,覆盖力强,色质稳定,例如曙红、赭石、朱砂、朱膘、石青、石绿、石黄这些都是石色。”
余敬惜也是照本宣科,幸好篮子里没有什么超出她认知的奇怪东西。
仓吉儿把玩着手中玉扣小盒里泛着油质光泽的大红颜料,乍看上去像是闺阁男儿用来点绛唇的口脂。
“如果用这种石色来浸染纸张是不是就不会褪色?”
浸染?余敬惜想起前世的一种折纸玩法,叫染纸折花。
“怕是依旧会褪色。”她想了想:“这和颜料绘制本身并无差别,依靠纸张自身的吸附力留住色彩,恩,用宣纸和棉纸可能会持久一些。”
“若是将它加入抄纸池呢?”
“石色颜料比重较大不能很好的悬浮,可能会出现色彩不均与制纸纤维不融合的情况。”
仓吉儿的眼睛明亮璀璨“是不是可以在捣纸的时候加入?”
“对啊。”余敬惜一击掌心:“反复的捣打可以使之交融,不过做成的脂膏不能立刻入池,要静置一段时间让纤维充分的吸收颜料。”
“应该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让纤维更为柔软效果会更佳。”仓吉儿指尖在下颌点了点:“无需煮料的高温,温热即可。”
有什么记忆像一尾小鱼冲出脑海溅起几朵浪花,余敬惜的目光定格在仓吉儿的脸颊上,像是很专注的观瞧,但淡棕色的瞳孔微散,却是透过仓吉儿落在了更深处。
仓吉儿从未被人用如此专注的目光盯瞧过,三分羞两分恼更有五分的无措,洁白的脸颊慢慢升腾起红晕,想要转身避开又觉得有些示弱。
“谢公十色笺。”
“木槿叶经捶捣、水浸、揉搓制成的粘性液体,这种液体会在纤维表面形成保护膜,更好的滞留颜色粒子。”
“谢公十色笺色泽稳定,滑如春冰密如茧,与木槿叶这种纸药的功劳密不可分。”
“原来木槿叶就是、、纸药。”
余敬惜前面的喃喃低语是在翻阅自己的记忆,那是一张从文具店老板哪里拿回的宣传单,谢公十色笺作为一种特色文化纸,总会翻出一些关于人文历史的东西来增加它的底蕴。
作者有话要说:
☆、刨花笺
“木槿叶能制作纸药吗?”仓吉儿低呼一声:“纸药不是用黄蜀葵茎秆熬制的吗?”
耳边的低呼惊醒了余敬惜。
“你知道纸药?”她有些惊异的再次上下打量这位美少年。
纸药是北宣纸的最大秘密,没有纸药北宣不能成纸。来到这里以后她一直用心的学习关于制纸的各种知识,无论是麻纸,竹纸或是棉纸的制作流程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无论是南纸或是北纸都没有关于纸药的使用。
对比使用纸药前后捞制的北宣,余敬惜曾猜测纸药是一种黏合的增稠剂,随后观察柯煜制作白麻纸,她又注意到一个细节。木姨捞制的北宣纸是直接叠放在一起的,而柯煜捞制的白麻纸每一张湿纸之间都隔了一层夹丝。柯煜解释说如果不用夹丝分开,那么牵纸的时候就不能将纸与纸之间分开,北纸制作中大多使用夹丝工艺,而南纸就不使用燥房而是焙炕,捞出的纸张直接一张张分开焙干,省去牵纸这道工序。
从北宣纸垛上牵纸却没有分离的问题,纸与纸之间顺滑无比,这黏和滑是对立的,让余敬惜一时间摸不到头脑,这纸药到底是要黏?还是滑?
木槿叶余敬惜没见过,但是木槿叶用来洗头她却是听说过的,想想洗发水的手感,她立刻理解了这黏和滑的意思,对用木槿叶制作纸药深信不疑。
而这个美少年居然也知道纸药这个词,而且他能说出用黄蜀葵茎秆熬制,证明他是用过或是见过的。再想想两人先前对于制彩纸的讨论,一个名字在余敬惜心中呼之欲出。
少年有些局促,犹疑该如何表明自己的身份,又该如何说明纸药一事。
就听见余敬惜试探的问:“、、你是仓吉儿?”
仓吉儿腾的红透了脸,男子的闺名岂是能随便叫的?除了贫寒百姓家的男子和为奴的小侍会直接称名,像仓家公子这样的大家闺男的名字是没多少人知道的。
他到底不是一般男子,定了定神然后端庄施礼:“见过余小姐。”
余敬惜一边还礼一边在心中感叹人生际遇,前几日她还在和木姨讨论着,该如何从仓公子哪里探寻纸药的事。曾设想了种种艰难险阻然后一一寻找解决办法,而现在如此轻易,随口就被他说了出来,仿佛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当然余敬惜也明白如果不是自己先抛出木槿叶的说法,仓吉儿也不会自然而然的接口。只是这余家老娘,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告诉自己的女儿,不留给余家的忠仆,而是清清楚楚的教给了眼前的这个少年。
你这是有多喜欢他啊?这明明跟大家以前的推论都不符。
“庚帖一事我已经知晓,抱歉。”
仓吉儿想,既然你已经不痴不傻,那么比起庚帖应该更看重自己这个人了吧?
余敬惜想,既然要嫁入公主府,这庚帖一事就不能乱说,这是提醒自己要留意口风?
“纸药是当年余师所授,仓家虽然在用,但我并未教于他人。”
仓吉儿想,既然这纸药是聘礼,早用晚用自己应该能拿主意吧,而且不管你现在傻不傻我都没过底线。
余敬惜想,余家老娘教会你不就是让你用的么,再说现在自己也算是学回来了,北宣纸不会断了传承,她也算是了解了一桩心事。
“那现在我是否能教于家妹?”
当初他答应余师两件事。一,余敬惜十八岁的时候,他要带着纸药的秘密嫁到余家,只有成婚以后他才可以将纸药传授给仓家其他人。第二点是第一点补充,如果余敬惜有鉴别是非的能力,那么仓吉儿教授纸药要征得她的同意。当然如果余敬惜不同意,仓吉儿可以不履行婚约。
比起自己的婚嫁,仓吉儿自然更看重纸药对仓家的意义,所以问完这句话他很紧张的盯着余敬惜。
余敬惜沉吟着,她当然不知道这关系到自己能不能娶媳夫儿,而是在考虑这件事对余家可能有的影响。
纸药会影响北宣的成纸,而对别的纸带来的影响也就是牵纸的效率,这意味着以后纸坊的生产效率会更快纸张产量会增加,自家也不可能包揽天下纸,纸药的推广怎么看都是利国利民的。
而且这个时代可没有知识产权一说,像仓吉儿这样诚信守诺的人实在是难能可贵,就算他私下将纸药的技艺教授给其他人,余敬惜也吹不圆拉不扁莫可奈何。
“自然是可以。”
仓吉儿露出开心的笑容,眉舒眼开,这余家小姐是怎么看都顺眼。平整的眉,澄清的眼,不笑的唇角都有一本正经的味道。
“那过几日你就再将庚帖送来。”他面泛桃花,自己说起婚嫁他也算是男儿中胆大的:“我家父君近日在洛阳,不在安阳老宅。 ”
以前他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婚事,要嫁个痴儿自然是能多低调就多低调,现在既然要重来一遍,那么自然要走足六礼。
余敬惜还有两年多才十八,留给他绣嫁的时间也很充裕呢。
“嗯?”余敬惜看着一脸娇俏笑意的仓吉儿,脑门上蹦出个问号。
“请贵君安。”门外的小公公打个千儿然后快步走到门边吊挑纱帘,缓步走进来的刘贵君打断了屋里的谈话。
他看着一脸红晕的仓吉儿取笑道:“可是打翻了本宫的胭脂颜料?”
仓吉儿上去扶住他的手臂:“不止呢,还请贵君将每个颜料都赏给小子一份带回去。”
“你不怕被和太傅打手板。”和太傅在金园书院兼职教授绘画,她擅长水墨却十分反感彩墨,称其为画形的死物。
“到时候少不得求贵君说说情。”
跟随在后面的刘公公捧着的托盘上摆着三卷纸,余敬惜上前和另一个小公公一起将它在画案上展铺开。
最下层自然是余家的冰雪宣,从螺纹完整的半幅上裁剪下来,纵一尺一横一尺三。冰雪宣上放置的一层是绵连夹宣,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