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没有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娱乐没有圈- 第2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涫牵盒樾氖谷寺浜螅景潦谷私健4嘶笆浅胺碛槔秩δ诚窒蟮模淮蟮耐螅惨习烁霰o凇⑵吒鲋怼⒘龌薄⑽甯龇啊⑺母鎏妗⑷雒厥椤⒍鏊净⒁桓鼍汀;挂宦勺藕谖髯埃骱谀担械囊欢ㄐ∑酵罚囊欢ㄋ绨!
  与某些港台演员比,小孙俪,你不能低调到如此地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梁天眼中的中国式喜剧(1) 
又见梁天,好多年不见了,还是那样,只是有点发福。这次见到的还有徐露,第一次见,以前也就是在《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梧桐雨》等片中看过,印象颇深,好像她专门演三十年代的戏,气质接近。 
  事实上,我与梁天的哥哥梁左交情较深,那时梁左住在大北窑,我和时任中国文化报副刊部主任的蒋力兄常去喝酒聊天,记得一次还被梁左拉去参加了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的作者)新书发布会,那个发布会在长城饭店举行,姜昆担任的主持,热热闹闹。梁左当时作品正火,他与姜昆合作创作的相声《虎口脱险》、《电梯奇遇》为国人所知,还有他编剧的《不谈爱情》和《太阳出世》等,确立了他在国内的喜剧大师的地位。至今我还保留着梁左给我的书信,当时一有新的创作体会和作品,我们总有书信往来,我会即时在我服务的扬子晚报上刊发最新独家消息。 
  梁左是梁天的哥,母亲是著名作家谌容,妹妹梁欢是英达的妻子,一家子都是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 
  不幸的是,44岁的梁左突发心脏病,英年早逝――他总是天天写作,通宵达旦,白天睡觉,颠覆生物钟。 
  这回见到梁天,不免怀念起他哥梁左,我们说着过去的故事,感端万分。这一晃过去已十三四年了,斯人已去,留待怀念吧。 
  与梁天聊天,总是有值得回味的地方,比如说到中国式喜剧,这里原话实录: 
  现在喜剧及其缺乏,而老百姓又愿意看,但很多人不愿意做或者说做不了,因为喜剧需要很高的智慧,从编剧、导演到演员,而且很多演员不爱演喜剧,像徐露老师这么漂亮,去演一些搞笑的角色也不太好,喜剧现在女演员非常缺乏,而且很难演,同样的一句话你说人家不会笑,但是喜剧演员一说人家就会笑。而且一般费力不讨好,电视台一般是喜欢大片,而喜剧一般搁在下午什么的…… 
  我个人认为喜剧有两大要素,一个是政治、一个是男女关系,国外基本都是这路子,政治就是拿领导人开玩笑,中国是不能这样的,在中国,像相声里被讽刺的人都是没单位的,这也可以说中国喜剧的悲哀,但它的体制政策是这样的,像《我爱我家》当时很多集都播不了,不过现在比较好了,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氛围,但喜剧让你笑很难,大家又不愿意费这个劲,所以很少有人搞,而且上面没有多少人重视,像金鹰奖、百花奖都没有什么喜剧的份,我们当时也说要自发成立一个喜剧协会,后来认为麻烦就算了,其实老百姓还是愿意看喜剧的,包括相声小品什么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风格,包括佩斯、小刚等等,以及理智搞喜剧的英达等等,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我们希望是那种生活喜剧,都是来源于生活,比较真实的,因为喜剧也不能脱离生活嘛,而且以后亲切自然,不是强弩的,太平的我也不太喜欢,还是自然一点比较好。因为人物故事设置有喜剧内在的因素,往往要靠演员自然的表演吸引观众来看,看完之后观众会联想到很多的事情,可能有喜有悲,为什么现在悲剧好做呢?因为人们对悲剧的认同是一样的,但喜剧的点很难找,就是说你认为可笑的事情别人并不认为很可笑,所以你要让大多数人认为是喜剧太难了,所以我每排一部戏都不敢说是喜剧,就是说电视连续剧 …… 
  其实可能就是中国和外国人笑点不一样,你拿残疾人开玩笑,人家就会觉得不尊重,人家宁愿拿拿政治开玩笑,一点事没有…… 
  这次我们是为电视剧《明德绣庄》见的面,梁天说,不是说不宣传,是因为我们没有绯闻啊,领导觉得这开机,有什么可报的啊,我们当时《电影场招待所》就没有做什么宣传。但是你老这么宣传,观众也不是傻子啊,就会认为是“狼来了”,不过我们《明德绣庄》这部戏就没有什么绯闻,所以也没有什么宣传,像扬子晚报这样正规的报纸做的宣传我们很重视,有的媒体问的都是跟戏不相干的事,我认为你们比较好,你们上来首先问我们戏是表现什么,我认为很好,比较正。 
   

梁天眼中的中国式喜剧(2) 
梁天一言中的,现在无论什么发布,总是要策划些恶俗的新闻出来,某某人打架了――要出书了,某某人吸毒了――要出唱片了,某某人骂人了――要播新片了。等等,难怪梁天们认真弄出个新剧出来,又无猛料,要宣传反倒让人找不到点了。 
   

吴为山的事儿(杨振宁翁帆)(1) 
要说吴为山,先说杨振宁和妻子翁帆的南京之行。 
  这次,杨振宁是应华英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之邀,作为董事前来参加会议。其中公开的活动是去东南大学演讲。私下的活动外人就难已知晓了。 
  作为媒体,我们迅速派出“捕快”,并多方联络杨教授在南京甚至全国我们够得上的朋友,打探这位“国宝”的行踪,进行全方位报道。果然杨振宁携带妻子翁帆早在两天前就来到了南京。 
  在东大,这次可称万人空舍,学子们将杨振宁夫妇要经过的路线及大礼堂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均以亲睹这位以〃宇称不守恒定律〃在1957年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的大人物。不管在哪里,大家都会提及〃宇称不守恒定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杨老自己却是以他的“规范场”研究而自豪。 
  我打了一通电话,最后终于得悉杨教授在南京的行踪。我和记者们分工,文字记者张楠和摄影记者尤晓源去东大采讲座,我去南大。感谢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最后让我们独家得到了杨振宁“自已拍自已”及他们夫妇牵手的图片,在第二天全城媒体中,我们成为独家。 
  约在上午10点30分,杨振宁携夫人翁帆来到南京大学雕塑家吴为山教授的工作室,一是看望忘年之交,二是参观吴为山的雕塑作品。早在头条一天晚上,杨振宁夫妇一到南京,不顾旅途劳顿,就去吴为山教授的家里举行私人小聚,畅谈艺术和人生。 
  “翁帆,让我来拍” 
  吴为山教授与杨振宁教授交情甚笃,早在2002年就应邀为杨振宁创作雕塑人像,那尊雕像现安放在清华大学校园,深得杨振宁喜欢。前天,杨振宁在吴为山工作室再次看到他的个人汉白玉雕塑“母本”,即介绍给翁帆,他见翁帆拿起随身携带的摄相机要录拍,连忙说:翁帆,让我来拍吧。只见他从妻子手中接过摄相机,对着“自己”饶有兴致地录拍起来。随后,老人家还拍摄了吴健雄、林散之等人的雕塑。 
  杨振宁在摄像过程中,对吴为山的一些新作品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今年七月份,我们去中国美术馆看你的作品展览,因为时间紧,未能看全,今天我再来看一遍,有很多与我上次看的不一样了。” 
  高兴的杨振宁先生在参观完工作室后,特地在吴为山的雕塑照片上题字:吴为山是天才艺术家。 
  有友人见杨振宁教授气色极好,在祝贺之余问及杨老养生之道,杨老哈哈一笑,以手指身边的翁帆:应该感谢她啊。 
  我们注意到,翁帆对杨老的每一个动作都关爱有加,体贴入微,一副贤妻之相。 
  “我们结婚了” 
  在东大,尽管脸上老人斑一览无余、耳朵里塞着助听器,却仍然吐字清晰、思维敏捷:“我的故乡安徽,当时只是19世纪的小城,没有电灯、马路〃;母校清华大学,〃每一颗树我都曾经爬过,每一颗草我都曾经研究过〃;他对自己的学术历程影响巨大的西南联大的吴大猷、王竹溪老师充满感激;最瘦的时候竟然只有90斤;和〃穷留学生〃李政道一起购买老福特游历美国西部…… 
  谈及2003年逝世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看着一张黑白老照片,杨振宁平静地讲述着他们相知相识的岁月;一张翁帆和他们夫妇的合影,又翻开了杨翁之恋新的一页:1995年来到汕头大学的杨振宁和杜致礼受到了负责接待学生翁帆的热情礼遇,翁帆给他们留下来良好的印象。照片上,翁帆穿着蓝色的公主裙,很吸引人。 
  面对这张照片,杨振宁平静而又清晰地说:“后来我们就结婚了。” 
  挚友吴为山 
  吴为山与杨振宁什么关系?吴为山何许人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了。 
  吴为山是中国当代著名雕塑书画家,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南京大学美术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导。 
  他以为历代文化名人、科学家创作雕像而著名。八大山人、齐白石、鲁迅、林散之、徐悲鸿、费孝通、陈省身、钱伟长、吴健雄、杨振宁等几十位中国名人的雕像,都出自他手中,这些雕像均安放在名人的纪念馆里;就连荷兰女王也不远万里来中国请吴为山雕像。他的雕塑作品,成为中国四大博物院之一的南京博物院永久馆藏。杨振宁的老师、数学大师陈省身在辞世前两个月,特地从天津带着他的轮椅坐飞机,赶到南京,请吴为山为他做一尊雕像。并笑称:现在请吴为山做一个雕像,比当个中科院院士还难啊。当时为山兄不知陈大师是专门前来,他说要是知道陈老的心愿,我会上门主动看望陈老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吴为山的事儿(杨振宁翁帆)(2) 
中国著名雕塑评论家孙振华先生曾以洋洋万言的文字对吴为山的雕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解读,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吴为山雕塑的意义何在?概括地说,就是在广泛吸收西方和中国这两个雕塑体系的观念和语言精华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的传统尚意的美学思想为内核,以西方浪漫主义、人文主义美学思想为补充。他的工作,为建构中国式的雕塑体系做出了富于创造性的尝试。” 
  上面这些话是有些专业。通俗地说,吴为山的雕塑就是写意多,构思奇巧而手法酣畅淋漓。 
  我有幸成为吴为山的挚友,并通过他,有幸与徐悲鸿同一批炉子浇制铸了本人的头像(时逢徐悲鸿妻廖静文女士请吴为山雕像)。1995年,吴教授在他的工作室,对着我的头,捧上一堆雕塑泥,加点水,东拍西削,弄出另一个“鞠健夫”。记得我去拿雕塑成品时,为送什么礼物以示感谢而颇费思量。我一无权二无钱,小记者一个,承蒙吴兄厚爱,给我专门雕像,这情真是难谢啊。最后,我买了一束鲜花,里面插上一祝贺纸片,写了八个字赠与兄弟:有口呑天,有为如山。 
  多少年来,我珍藏着我自己的“头” 
  多少年来,我看着吴兄一步步煇煌,委实为他高兴。 
  附:翁帆习琴记 
  公众人手物总是得到大家的关注,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和他的年轻太太更不例外。几天前,我与《大公报》“音乐天空”特邀主笔孙颖通电话时,获知她的学生翁帆已开始学琴,并能在香港,在大师刘诗昆等名家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