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手物总是得到大家的关注,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和他的年轻太太更不例外。几天前,我与《大公报》“音乐天空”特邀主笔孙颖通电话时,获知她的学生翁帆已开始学琴,并能在香港,在大师刘诗昆等名家面前表演,不禁有些兴趣,随即进入采访。
在上月底《大公报》“音乐天空” 栏目精装珍藏版发布仪式专上,在专栏主持人、香港青年钢琴家、琵琶演奏家孙颖的邀请下,杨振宁偕夫人翁帆出席,翁帆还首次上台演奏了肖邦的钢琴曲《夜曲》,引得场中一片掌声,让人很难想像翁帆才学了四个多月的钢琴。回忆起那晚的演出,正在北京的翁帆对记者表示:当时太紧张了,太紧张了,我还要好好练琴。
买琴
杨振宁:我会送你“斯坦威”
孙颖是翁帆的钢琴的老师,自小去香港,弹的一手好钢琴和琵琶,在《大公报》“音乐天空”做特邀主笔多年,采访过七十多位中外文化名人,两年前在著名书画家黄苗子的引见下,孙颖认识了杨振宁夫妇,并与翁帆成了亲密好友。翁帆提出要与孙颖学习钢琴,并得到杨振宁的全力支持。
我昨天连线香港,采访了翁帆的钢琴老师孙颖,孙颖接到我的电话显得非常开心。她说翁帆对钢琴是一见钟情,也极有音乐细胞。练琴先要买琴,在香港最大的通利琴行,孙颖和杨振宁夫妇去挑买钢琴,最后选中一架8万多元的德国琴。最后大家的目光被一架100多万元的“斯坦威”名琴吸引住了,杨振宁幽默地对翁帆说:“如果有一天你成为钢琴演奏家,我就会买这台琴送给你”。翁帆听后连连笑着摇手:我可能没机会得到这个琴的。
练琴
翁帆:我不会去考级
艰苦的练琴开始了,杨振宁与翁帆在香港的中文大学和北京清华校园内都有房子,也都购置了钢琴,一有空就练。一开始,只要翁帆一弹琴,杨振宁就会上楼去,久而久之翁帆觉得奇怪,便问杨振宁,杨的回答是:你弹得太难听了,我只能上楼上去,等有一天你弹琴时我在客厅里,说明你的琴就弹得不错了……,不过,练习总有收获,琴声渐渐变得悦耳起来,翁帆不久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我弹琴时,他(杨振宁)常在我身边听”。
钢琴老师孙颖因为常常出远门,加上翁帆陪杨振宁也会参加各地活动,教学的时间不能保证,孙颖便帮助翁帆在香港和北京各请了一位钢琴老师,一位是香港的著名钢琴教师中津,一位是北京的专业钢琴教师王钰,这样不论在北京还是香港,只要有空就能有钢琴老师在身边。而孙颖在香港也是抽空就与翁帆见面,在香港中环半山孙颖的家中,常常会传出翁帆弹奏的琴声。“在夜色里弹琴真是件美好的事情”,翁帆有时还会发出这样一条短信给孙颖,孙颖明白,喜欢音乐并且浪漫的翁帆在钢琴的王国里已渐入佳境。在与记者的通话中,翁帆表示她不会去考级,只是要练好,让自己和家人快乐就好。
吴为山的事儿(杨振宁翁帆)(3)
表演
杨振宁:翁帆没有出丑
上月二十八日晚,香港最豪华的酒店――中环丽嘉酒店的B2层,“音乐天空” 栏精装珍藏版发布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杨振宁夫妇、刘诗昆、汪明荃、范徐丽泰以及几十家媒体记者参加,远在国外的金庸先生还特地发来贺辞,气氛相当热烈。而其中的一个高潮,便是翁帆的钢琴独奏。
仅仅学了四个多月,翁帆自然属于“表演型的”,重点练几个曲子,竟然能弹出肖邦的《夜曲》,上台前,不知内情的人都为她捏了把汗――杨振宁端坐在VIP主席台上,微笑中藏着期待“我今天只是个附庸品”,杨振宁笑着在台上对别人说着。确实如此,以往都是杨振宁在台上演讲,翁帆在台下几个小时专注地听着、拍着,而今天,位置换了个个。
为了这次演奏,翁帆做了精心准备,除了练琴,还拉上孙颖上街选买服装,前一天的深夜还给孙颖发来短信:演出场是地毯还是地板?因为要踩钢琴踏板,我穿高跟鞋还是平低鞋?临开场前,翁帆比别人早到半小时,躲在休息室练琴。孙颖也对她面授秘籍:第一次上台,脑子里可能会出现空白,如果出现不要紧张,你就重复弹前面的曲子,千万不要停下来,这样别人,至少外行听不出来。等平静了再往下弹……果然,翁帆的初次演奏中,她的脑子瞬间出现“空白”,于是她重复弹前面的,共重复了四次,才接下去完成了全曲的演奏。这个失误,现场只有刘诗昆、杨振宁、孙颖及几位行家听得出来,别人还真蒙在鼓里。这个盛况也被香港无线电视台迅即转播。
“翁帆没有出丑,我非常开心,她弹得不错啊”,虽然出现失误,但杨振宁对爱妻的评价还是很高:“我鼓励她学琴,变成国际音乐家不可能,我说你弹到自己很欣赏,朋友们很欣赏就不错了。”而钢琴大师刘诗昆对翁帆的评价是“创造了奇迹,她像儿童的接受力,不太像她这个年龄的人”;孙颖也是如此肯定:“我给她打100分,不是因为她弹的好,而是因为她只学了四个月便能弹成这样。”
香港无线电视台为了拍摄一组“弹琴失误”的教学节目,也特地赶来,希望能拍到翁帆“玩琴”的情趣场面,然而,却拍到完整的演奏--中间的失误没听出来,翁帆演奏也没停顿,于是完整当作新闻在港岛播出。
在这次盛会上,翁帆的父母也远道从汕头赶来助兴,吃饭时,翁帆细心照顾着父母和丈夫,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演奏会第二天,当翁帆和孙颖上街时,就有香港媒体跟踪拍摄,翁帆不由感慨:没有老公在身边时,一个人觉得安全,现在弹了琴,反而不安全了。
附:与杨振宁翁帆喝早茶
普通的汤包、豆浆、牛奶,一些萝卜干、咸菜和一小碟芝麻肉松,外加每人一碗血糯粥,这成了我们的早茶。 杨振宁和翁帆时间观念很强,上午8点30分准时出现在国际会议中心的大堂。当穿着藏青色外套的翁帆牵着杨先生的手步出电梯时,我和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等也刚刚抵达。
席间,我给杨先生送上新近推出的香港物理学家陈之藩随笔集《寂寞的画廊》,他大喜,连连对翁帆说,这本集子编得不错,里面收了陈之藩与我交往的几篇东西。转而又问我是何时出版,销售如何。说起出书,杨振宁说:“九十年代初,不少朋友对我说,国内纸张紧张,很多杂志社因为无纸而出不了学者们的文章,而现在我去书店看到,纸不紧张了,满眼都是书,但我看,起码有一半书是可出可不出的。”话虽不多,极其精辟。
顾了说话,杨先生吃得不是很多,一边的翁帆不断提醒他多吃些,并为他细心剥出一个鸡蛋。看得出神清气爽、思路敏捷的杨振宁对吃什么很无所谓,边吃边和我们闲聊,询问全国的报纸发行量又是什么情况。当大家话题转到数学大师陈省身时,杨先生风趣地说,他和陈省身虽然做的不是一个专业,他是物理,陈是数学,但都是一回事。一座山上,我在这里向上攀登,他在那边向上攀登,大家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向。互相不知道,到了山顶一会合,发现原来都是一座山。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吴为山的事儿(杨振宁翁帆)(4)
因为我与翁帆邻座,聊的话题更加轻松些。主要是谈“琴”。随和的翁帆告诉我,因为出门在外,练琴的时间少了,只要回到家,就会天天练习。“我有几个朋友的孩子都在学钢琴,因为孩子小,父母都在逼他们学习,弄得孩子们都没兴趣了。”翁帆说她喜欢听郎朗和李云迪演奏,这次回香港后,还将去看郎朗的演出。“不过我没有在音乐厅里听过李云迪的演奏,他也是很厉害的。”其间,我拨通了翁帆的好友,定居香港的钢琴与琵琶演奏家孙颖的电话,她是翁帆学琴的启蒙老师,只要翁帆回到香港的家,就会见面学琴,并一起逛街。孙颖很是惊喜,你们在一起喝早茶?然后便与翁帆“窃窃私语”半天,收线之时,翁帆乐得直问我:“孙颖怎么不叫你大叔改叫大哥了?”我急忙回答,“是孙颖长大了,不好意思叫我大叔了”。“你的这个鞠姓不多的,很少见到。”“是,在百家姓里肯定是弱势群体。”我笑着回她。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离席时我送给翁帆一份香港《大公报》寄给我的文艺版,上面有特邀主笔孙颖写翁帆如何练琴并在香港演奏的文章,整整一个大版,翁帆见后大喜,“哇,我都没有看过这份报纸,你能送给我吗?”那惊喜的神情,显得格外活泼。
因为是喝早茶,并非正式采访,我们都没有拍照。
慈父张学友(图)
人们称他为歌神,我说他不是神,虽然他的歌声令人陶醉。
他是位平常的人,一位深爱着两个女儿的好父亲。
如果他的女儿能在父亲的现场,感受那般穿透心灵、如痴如醉的旋律,一定为父亲而骄傲,而感动。
数百上千上万的观众,他们与学友没有血缘关系,依然落泪――这个男人真的有45岁了吗?这也许是3万多名现场观者共同的疑问。他热辣甚至可以称作性感的劲舞明明是35岁的光景,他幽默甚至可以称作可爱的笑容似乎仍是25岁的模样,只有那些有着很多人共同回忆的经典老歌告诉我们:张学友已经45岁了,当年那个唱着动人情歌的年轻歌手、那个叱咤风云的天王巨星已经与许多光辉岁月一起“修炼”成为歌迷心目中永远的“歌神”。当人们的激情被他一次一次点燃时,他们希望时间永远驻留,让心中的歌神一直唱到七十岁……
歌神一出门,总惦记着他的女儿:“在香港,我没有睡懒觉的习惯,早晨6点就起床,每天送女儿上学,这是我的任务,令我快乐”,而学友的另一句话,更深深感动了我:
“我很珍惜与女儿上学校那段路上的时光,我们在车上聊天,很幸福”。
为人父母者,一定会有同感。
学友在2000年生了第一个女儿,他写了献给女儿的歌———《摇摇》,这首歌是在女儿主动要求下自己创作的,“每次女儿睡不着时听这首歌,就可以安静入睡。” 2005年又增添了新成员———他的第二个女儿,“她暂时还没问我,我就不写了,呵呵。”慈父般的幽默。
4月1日刚过,那是纪念张国荣的日子。学友近日在全国的巡演中,一定会唱出送给故友张国荣的歌,“2003年发生了很多事,我失去了很多朋友,我写下这首歌是为了‘释放’自己的思念,这首歌《给朋友》让我怀念张国荣,还有其它朋友们。”
台上,张学友送歌纪念故友。幕后,张国荣的歌迷也赶来为学友捧场。在酒店,在体育场,一直有很多 “荣迷会”的会员抱着鲜花与学友迷们一道在等候,她们是来看望张学友的经纪人陈淑芬的,陈淑芬是香港王牌经纪人,曾做过梅艳芳、罗文的经纪人,也是张国荣生前的经纪人兼最要好的朋友,张国荣生前最后一个电话就是打给她的。几个女孩在鲜花里放进了大大的陈淑芬与张国荣的合影,“我们还准备了礼物给陈太和学友,学友我们也非常欣赏”。
在陈太的特别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