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经理的教科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写给经理的教科书-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议。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方法,即利用杂志、网络杂志、博客等形式,成为自己所中意的书评家的粉丝。反过来说,因对书评深信不疑而买了书,却发现自己上当受骗,那么下次就不要再相信这个人所写的书评。
  最大限度地降低上当受骗风险的有效方法,莫过于先“翻翻看”。就算真的是好书,只要不是适合自己的,就没有什么意义。
  对于到书店选书的人来说,因为书店的经营者也赋予自身某种特色,因此,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书店也是非常重要的。
  知行合一
  而就算找到非常适合于自己的书,通过这些好书所获得的知识,毕竟也是有限的。
  人类不仅只有通过在大脑内将一件件的事物叠加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判断这一种认知方式,时常还会根据所积累的经验,利用小脑来作出直观判断。
  作为这种直观思维方式的代表性示例,专业象棋选手可以在动子的那一瞬间作出判断。而这种直观思维方式,也常被运用到工薪族日常工作需作出重大决定时。
  所谓直观,就是不借助语言来理解事物。因此,无论是多么出色的职场书籍,只要它是由文字所写成的文章来构成的,都会存在这样的弱点:即使能对大脑的逻辑判断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不会对小脑的直观思维产生实质的影响。
  由书本得来的知识,只有在实际加以运用之后,才能在掌管直观思维的小脑内,以“经验”的形式保留下来。
  因此,只要后续没有实际运用的过程,则好书本身所具有的效力也会减半,甚至会低于一半。
  一本好的旅行指南,不仅对制订旅行计划大有帮助,而且会让我们在旅游目的地的经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而如果旅行指南所描述的地方,自己其实并没有前去旅游的打算,那么,无论其内容如何精彩,无疑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这个道理,对于职场书籍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那些职场书籍所讲述的事项,目前自己无法运用于实践,无论这是一本多好的书,也没有太大的阅读价值。
  例如,如果自己实际并没有收购其他公司的意向,那么,阅读与公司并购相关的书籍,就几乎没有意义。
  虽然看起来这都是常识,但一想到被媒体大肆渲染而流行开来的职场技能类图书的变迁史,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次加以强调。
  读书的秘诀
  最后所要介绍的,是福田和也教授(现执教于庆应义塾大学)所发现的诀窍。
  说到书的内容,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读的时候好像全部记得,读过之后却很快忘得一干二净。
  而到了后来,当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遇到问题时,却只能有“哎呀,和这类似的事,我记得好像在哪本书中读到过”这种残缺的记忆。绞尽脑汁想要找出迫切需要的内容,虽能将范围缩小至数本之内,却对再进一步找到出处感到绝望。
  那么,在阅读职场书籍的过程中,当遇到自己感觉特别重要、想要留下印象的记述时,请随手将该页的页角折成三角形。当然,也可以采用夹入书签、用钢笔加上下画线等方式。而在手边没有书签时,折书页是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正因为简便易行,才能随时做出标记,确保不将任何重要的信息遗漏掉。当遇到紧急情况,想要找寻自己留下印象的记述时,只需有选择地找出折过的页码来浏览,应该就可以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小知识 只有读书才是用功正道
为什么人应当读书呢?
  答案因人而异。既可以是为了获取知识与信息、为了学习语言、出于对修养的倾慕,也可以单纯只是觉得有趣、对自己的人生有益、出于精神追求、可以无形中增加知识……
  不过,对于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来说,上述理由无异于对牛弹琴。这是由于现在有了电视这种消磨时间的替代品的缘故。
  电视中也有许多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好节目。许多优秀的电影也在电视上放映,看过之后会让人的心灵受到洗礼。此外,有益的还有教育类节目、修养类节目。然而,如果一味地通过电视来获取信息,要在长期竞争中成为获胜的人才,我想是极其困难的。
  例如,当要将两个小时的会议内容整理成会议纪要时,如果让擅长此道的人来写的话,长达两个小时的内容就会浓缩成寥寥数行,并能将工作中可以充分加以利用的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
  未包括在内的信息,当然也有不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有别于纪录片那种事无巨细都加以记述的方式,会议纪要这种将无用或次要的信息省略掉,只选取要点来记录的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这种“将在会场上调动一切感官所获得的信息,压缩成寥寥数行文章的能力”,无论对于更多地记忆重要事项,还是对于有效沟通,都是非常必要的。而压缩了的记录无须占用太多的保存空间。与其用动态摄影,不如用静态画面;与其用静态画面,不如用文字记录。如此一来,信息文档的规模会极大程度地缩小,无论记忆还是携带,都会变得极为方便。而能大量回忆出作为“赘肉”去掉了的重要信息,也即“联想能力丰富的人才”,哪怕身处大变革时代,应该也能活得风光无限。
  而只有“将他人压缩成文章的信息,在脑海中以动态的形式解压并播放出来的能力”,才能体现出“想象力”这个词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而电视传达的信息,几乎没有经过压缩。正因如此,电视才会连小孩子也会喜爱。要是时间都花在如此浅薄的电视上,就无法培养起工作上所必需的想象力,即“对压缩的信息进行解压的能力”。
  与其看电视,不如看连环画;与其看连环画,不如看书。如果不事先对压缩的信息进行解压的专门训练,就无法培养起对今后只会越来越多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
  一旦具备了“对压缩的信息进行解压的能力”,那么,全新的信息世界之门将会为你打开。即使与电视相比,它也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在信息化社会,如果一个人可以在短短数小时内,将一本经过压缩的书(相当于电视几年分量的内容)读完,无疑会在竞争中占尽优势。
  可以通过大量接触好书籍、好文章来培养“对信息进行解压的能力”。而如果受到好书籍、好文章的良性刺激,通过写博客等方式,来进行写文章的训练,则还能将压缩技术一并学到手。
  在你的脑海里安装可以对信息进行压缩和解压的软件,并不断进行版本升级,不正是读书所特有的本质吗?我坚信:读书越多,大脑这个能够创造知识的处理器就会越高效。
  本章要点如何构建经理之后的职业规划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反思,从中提炼出自己的“失败模式”。
  一般来说,应对“愤怒情绪”与“过高估计自己的理解能力”特别留心。
  作为工作工具,英语是必需的。不过,洋泾浜英语就足够了。希望各位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坚持接受地道的训练。
  对于获得全新的视角来说,“松散的关系”网络是非常有益的。
  偶尔与毫无关联的人或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对制订职业规划战略很有帮助。
  如果将目标锁定为副总经理,努力使自己部门的业绩得到增长吧,这才是通向光明的真正大道。
  “活动到接近退休年龄的副总经理手下”、“调动到热点部门”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打消晋升的念头之后,你的思维会消除壁垒而变得无拘无束,来自他人的信任感将会增强,常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晋升机会。
  对于副总经理这个薪酬较高又是极好的裁员对象的职位来说,也有大胆采取主动的选项。
  为了应对不景气时的失业,应备好足够两年使用的准备金。
  其好处在于心理上可以从容应对,并能作出强硬的决断。
  如果身处改革毫无进展的公司,即使明知徒劳无益,也要争做公司内部改革的急先锋。
  不仅能切身感受到改革的阻力,还能积累起极得人才市场认可的宝贵经验。
  兼具现场经验与管理者经验的经理,具备了创业者所需的一切素质。
  多数创业会在三年以内出现经营危机。基于这种认识,事先应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与心理准备。
  职场书籍不能不加选择地乱读一气,而应选择好书来阅读。
  所谓有用的好书,是专指那些在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之间广获好评,不断增印,乃至一版再版的好书。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写给经理的教科书 后记(酒井穰/文)
在大学毕业前找工作时,通过拜访企业,我曾有幸见到了伊藤忠商事的一位经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在执笔写本书的过程中,竟多次回想起这位经理的点点滴滴。
  出于对迟到后果的极度恐惧,我总是习惯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约定地点。因此,在拜访企业的当天,我也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很多,身穿还不太习惯的套装,来到了约定地点。
  我一边读着《商人家书:写给儿子的三十封信》(金斯利·沃德著,城山三郎译,即使现在,它仍一直摆放在我的案头),一边略带紧张地想象着未曾谋面的经理的相貌,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令人高兴的是,这位经理也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很多到达约定地点。并且,他很快注意到我手里拿的《商人家书:写给儿子的三十封信》一书。为了化解我的紧张感,他跟我进行了与这本书相关的讨论,让我了解到了伊藤忠商事那些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无异于与一位高山仰止的人物进行交流。尽管面对的是刚走出校门的青涩学生,他却一点也不摆架子,实在是一位给人极好印象的经理。
  令人遗憾的是,或许是由于缘分不够,最终,我非但没能成为伊藤忠商事的一员,时至今日,就连这位经理的尊姓大名也不知晓。假如可能的话,如果这本书能有幸交到这位经理的手中,则善莫大焉。
  现在,对于即将到达当时这位经理的年纪的我来说,终于意识到,在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个地方,一直将这位经理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
  本书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编写的:我想象着自己面对当时那位堪称完美的经理,以一种不自量力的想法,提出与工作方法有关的建议(当然,时至今日,那位经理一定早已出人头地,取得了我完全无法企及的高位,而这是只有时间才能解开的挑战书)。
  在与使我受益匪浅的这位经理告别之后,虽然没能如愿以偿,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让金斯利·沃德刮目相看的商人”。我挥臂大步流星地走在外苑的林荫道上,并一路走到了荷兰。
  很少有人能够看清自己的未来,是的。如果说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预测的话,那便是“预测总是会出错”。
  当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遇到可以作为自己楷模的人物是件极其困难的事。就这个意义而言,这是与其他时代大相径庭的时代。
  而我却非常幸运。自这位经理之后,我还遇到过许多值得尊敬的前辈和后辈。与此同时,我也曾亲眼目睹了部下住院也不去探望一下的冷漠无情的上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